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爱因斯坦
(1)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2)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3)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4)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十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5)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6)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7)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8)我曾想,如果在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9)待神智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10)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11)此后,我一直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像许多孩子一样,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探索我们看不见的平行宇宙,在那里能很容易使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我长大后想知道,是否在百慕大三角洲神秘失踪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
(——节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等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我喜欢坐在离它们很近的地方经常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使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第(9)段中加点的“冥冥世界”指的是: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鲤鱼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的世界(即人类世界);“熟习的自然规律”指的是:有鳍才能运动。
D.文章中说到“鲤鱼‘科学家’”时,都要把“科学家”加上引号。这里引号,表示所引的词语有特殊意义,它不同于我们通常使用的“科学家”一词的含义,而是假想的鲤鱼世界里的“‘有智慧’的鲤鱼”。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有误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既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也表明自己一生求索的目标和对自己探索宇宙本质的意义的认识。
B.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使作者感悟到人类观察角度的局限。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激发了自己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
C.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提出了高维数世界的说法,引起了超维空间旅行,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使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D.水中的睡莲由于遭遇一场雨而在水波的冲刷之下摇摆不定。在鲤鱼们看来,这将是令它们困惑不解的事情。作者推测,鲤鱼“科学家”由此会杜撰出某种“力”,并认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就是因为有一种它们看不见的神秘的力对睡莲起了作用。
E. 在文中,作者思考“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而鲤鱼“科学家”却不懂思考。可见人类与鲤鱼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小题3】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3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人黄昏所见
瑞士赫尔曼·黑塞
南方的七月,火红的夕阳西沉,闪烁着玫瑰色光辉的山峰,飘浮在蓝色的夏日氤氲中。闷热的原野里,沉重的生命力澎湃,高大肥硕的玉米处处可见,多处谷物也已收成;乡间道路不但湿热,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尘土味,田园里则传来阵阵芳醇、熟透的百花香。
在炎热的小路上,一对情侣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时而轻拉着手,时而肩并着肩,不忍分离。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他们的感受合而为一,宛如拥有同一份心跳,但两人的心情却又截然不同。
女孩年纪还小,年轻又美丽。她深爱着她的恋人,此时她相信自己是爱他的。
男人也长得俊美,但没有女孩花样的青春和无邪的纯真。他比她年长许多,早已尝过爱情和命运的滋味,也曾经历过挫折并重新出发。深思、自信、严肃写在他瘦削的棕脸上,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
此时,他不免想起,过去自己曾和其他情人如此漫步黄昏,他的手指曾以相同的方式抚摩她们的臂膀、秀发、肩膀及双唇。他心中明白,自己做的是相同的事,然而此时心中的强烈感觉却与以往不同:他感觉美好,但不再新鲜,也不再严肃神圣。
“我可以浅尝爱的甘泉。”他想,“然而,在她面前,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无法继续扮演她幻想的理想爱人。她将带着醒悟后的双眼,体会幻灭的刹那。我害怕那一刻的到来,甚至现在已开始担心。”
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从农舍中走出,光着脚丫,深色长发下是张浅棕色的脸庞。她半是犹豫半是羞涩,变换着步伐,像玩着游戏似地走到情侣附近;仿佛是特意来找他们的,又仿佛极不情愿走开,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就像大彩蝶被夹竹桃吸引一般。她轻唱着:“晚安!”大女孩从墙上和善地点头,男人则亲切地喊道:“晚安,可爱的小姑娘!”
小女孩的脚步迟疑着,走了大约五十步后,又站住回过头来,犹疑地折回情侣身旁,望着他们尴尬地笑着,随后又走开,消失在农舍的花园中。
男人说:“多可爱的小女孩!”
不一会儿,夜色依然昏暗,小女孩再次走出花园大门。她站了一会儿,窥伺着墙垛、葡萄叶和情侣,然后跑了起来。从情侣面前跑过又折回来,直到花园门口才停止。过了一分钟,又来回跑了两三次,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
小女孩的小跑步变成舞蹈,夜色中,她小小的身影独自在白色的小路上舞着。那童稚的舞蹈是对未来、对爱情的歌颂与祈祷,她严肃专注地跳着,飘来又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花园中。
“我们令她着迷,”恋爱中的女人说,“她感受到了爱情。”
男友不发一言。他想:也许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也许我们已体验了我俩爱情中最深刻美好的章节,接下来的将只是平淡而乏味。
这将是个辗转难眠的夜。他有了如下的结论:
“今天我学到许多,从那个令人着迷、无言地跳着舞的女孩身上,我还须多加学习。当她看到夜里的情侣,爱苗在她心中滋长;一波早来的潮汐、一股亢奋美好的情爱,涌进她的血液中,让她开始舞蹈,因为她还不能爱。而我该开始学舞,将情欲融入音乐中,融入诚挚的祈祷中,如此我将永远有爱,毋须重蹈覆辙。这是我该走的路。”
(摘编自《堤契诺之歌》)
(注)①赫尔曼·黑塞(1877—1962),原籍德国,后入瑞士国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堤契诺之歌》是黑塞的诗歌、散文集,写于他的隐居地——瑞士南部的桃花源般的小镇堤契诺。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将道路浓厚的“尘土味”与田园芳醇、熟透的“百花香”作对比,为下文写人物的不同性格作了铺垫。
B.因为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一对情侣的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
C.“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子不再年轻和纯真,经历过爱情和命运的挫折。
D.小女孩在情侣面前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得不到情侣的回应,就把小跑步变成舞蹈,她想借此吸引情侣的注意。
E. 文章主要写作者在黄昏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瑞士南部小镇堤契诺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其基调以明朗和快乐为主。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表现出男子怎样的矛盾心理?(4分)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了“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小女孩的形象对男子的影响。(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之所以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是为了使当事人——一个八岁的吸毒者——的隐私免于被曝光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小题2】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没有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反而表明了本报道已失去了新闻价值。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从全文看,库克编造虚假新闻固然有错,但在新闻中宣扬社会正能量,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行为也应值得肯定。
E. 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小题3】文中相关人物对这次虚假新闻事件如此重视,试分析背后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长春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
B.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
D.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
【小题2】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小题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小题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