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动的故乡

(韩)许世旭

母亲守寡,转眼两年,而我心中温馨的故乡随着变动,也近两年,宛如小贩动不动就易地而卖。

故乡之所以被称为故乡是有许多种说法的,有的人是以自己出生的地方为故乡,有的人是以亲族聚居的地方为故乡,而我是以父母所在,尤其母亲所在的地方为故乡。母亲亲手做的清豆酱,放在房间一个角落里,从它发酵时发出的香味里我才发现故乡。明明有户籍上的本籍而没有故乡的人,假若有被豆酱的臭味儿熏熏的卧房,感觉上就会舒服多了。

母亲高龄七十,是乡下地主的媳妇,也是四代奉祠的宗妇。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整顿切,拖着老躯到各个孩子家做“非时的流浪”,她既不是失掉家乡的人,也不是避难的难民只提着一个小小的塑胶手提袋。

母亲来到我家,就嫌这里像悬在半空中的鵲巢,窗一打开就让人感觉晕眩,她不喜欢公寓,马上就又准备离开,要到七百里外的南道老幺家去。清早起来,趋往母亲的房间,只见她老人家已经整顿好一切,盘坐在那儿,来时携带的手提袋整理得好好地放在一边,可以说走就走。见到那整理好的袋子,一阵罪恶感与辛酸掩袭而来,是不是我只忙世俗的事,只在早晚探望一下的缘故?如不是,是不是黄昏时的寂寞与焦躁,使她感觉到哪里都不是安住下来的好地方?

敌不住好奇心,我偷偷地打开放在一角的手提袋,里面有一两套外衣、内衣,还有我买给她的强胃散(台湾货)药瓶、橘子、苹果、破碎的饼干、口香糖,另一角有用破烂的手巾包着的梳子和小镜子。手提袋里面折放着应该挂在衣柜里的衣服,有应该放在镜台前的盥洗用具,有应该放在粉盒里的常用药,而给她做零食用的饼干、水果,她都收藏在这里,这时我忽然感觉眼角湿润起来了。

扁扁的袋子里有以前我送的金钗,用布片包着,媳妇编织给她的新袜子也用透明纸原样放着,另有几张卷得整齐的纸钞。换白句话说,这个手提袋是衣柜兼粉盒、镋台,这可就是母亲的全部动产!

七十三年来获得的动产,还不到我出国时手提的箱子的几分之一,随着年轮增长应该膨胀的目录,即使是双破鞋子也好,而母亲却以反比例下降,渐渐向赤宇还原,是不是她不喜欢重的东西?

其实那塑胶手提袋里的动产,并不尽为母亲自用,橘子、口香糖、饼干都是为散在各地的孙子孙女而准备的。母亲自丧夫之后,从大户长的地位落为孙子的保姆,事情更为繁忙情爱也更要分散,有许多地方要去,但心中却常空虚,有许多空闲却常焦急,每碰到这些时候,母亲总是提着这个袋子登上疲倦又寂寞的旅程。塑胶袋里折放的衣服,每条皱纹都有着孤寂的痕迹

有时到父亲坟上去,母亲经常悲伤得不能自持,两年来她把陌生的山麓当作吐露胸怀郁恨的好地方,母亲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个移动的故乡?如果说真有归去的故乡,母亲已决定回到父亲的身旁,她早就含情脉脉地在抚摸着它了,她已嗅着那里发出的芳郁艾草和土地香味了,如果把始终和生死看成一体更是如此,母亲心中的故乡已经移往他处了。

昨天早晨母亲也是提着那个塑胶手提袋到全州幺弟家去的,话虽然说是汉城太嘈杂其实是急着要抱抱刚满百日的孙女,更切实的是要更接近祖坟所在地,想踏着湿湿的泥土,可不是吗?

新春已晚,广播中一直可以听到《故乡的春天》这首歌,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对桃花杏花、杜鹃花盛开的故乡变得厌倦起来,仔细一想,白长衫的父亲离开了世间,而母亲煮好豆酱也离开故乡浪迹他乡的缘故。

去年秋天这种厌倦也呈现我心中,母亲当时住在大邱二弟家中,晚秋,我满怀回故乡的兴奋,坐上火车,而驶到半路,我才发现我在向着陌生的秋风岭疾驰。

我的故乡有时候在全州,有时候在大邱,有时候在我出生的地方,可是当母亲在我家的时候,我却不把汉城当我的故乡,这是为什么?

二十多年前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木棉质衣,至少内衣是现在披在身上的一丝一缕再也没有母亲的辛劳。今天就如母亲的辛劳变得无用般,故乡有时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时候却忘得一干二净。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有故乡的,而我的故乡被浓雾掩遮随着母亲所在而移动着,又随着老母那憔悴的塑胶袋搬来搬去。

当老母离乡背井时,我竟失去了故乡

选自《移动的故乡》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所提到的清豆酱的香味实际是母亲给我的温暖、关爱、呵护的一种具象化表现,也生动地表明了我心中的故乡异于他人的原因。
B.母亲手提袋中有给孙子辈的食品、我和妻子的赠物、日常用品。这些物品体现出母亲对孙辈的牵挂对儿女亲情的珍视和内心的孤寂。
C.母亲将父亲的坟地作为归去的故乡,表明母亲对父亲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也表现了作者也借此表达自己即将失去“故乡”的伤痛。
D.本文语言质朴,笔触细腻;通篇采用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的写法,曲折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平凡中的伟大和自己对母亲的深情至爱。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①塑胶袋里折放的衣服,每条皱纹都有着孤寂的痕迹。
②故乡有时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时候却忘得一干二净。
【小题3】文章以“移动的故乡”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03: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B.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C.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小题2】小说写科里亚姑妈留给他“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的书,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的昂贵的腿
(德国)伯尔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声:“呣。”“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扃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跃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去掉了一条腿,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遺撼,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己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砲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耶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其便宜。他当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男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灌的时候,我的腿出了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依此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账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混账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才五十二岁,四十八岁,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像兴登堡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责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事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安置局工作人员给我介绍工作展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回答时“既亲切又温和”,他们尊重“我”,希望能切实地帮助到“我”。
B.文中的“我”是一个在战争中参与作战,导致伤残,战后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小人物。
C.小说中“我”详细描述自己伤腿的经过,意在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养尊处优的人内心丑陋,作风官僚。
D.文章中对“昂贵的腿”有几次计算,伯尔在平静的叙述中揭示了德国社会的病态。
【小题2】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在故亊叙述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1】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姑娘的外貌举止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大众生活的窘困,作者对此深感同情。
B.小姑娘外表流露出的贫穷与卑微,正像当时社会的萧条与人生的庸碌无聊。
C.在作者看来,是卑俗丑恶的现实社会造就了小姑娘外貌言行的俗气和蠢笨。
D.在作者看来,小姑娘肮脏俗气的外表体现的是她人格的卑俗和现实的丑恶。
【小题3】第⑤段中小姑娘_______的心情与“我”_______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小题4】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小姑娘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她生活的贫困和紧张的心情。
B.作者通过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了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的一面。
C.这篇小说在情感的表现上先抑后扬,情感是一条隐藏的线索,随着情节推进而变化。
D.在这篇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观消极情绪的否定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热切希望。
【小题5】标题中的“橘子”直到文章第⑦段中才出现,对橘子的描写也只有短短一句话。文章为什么还要用“橘子”来做标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9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斯大学教授、化学家罗伯特•F•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个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克雷格•文尔特预计:“生物世纪将首先光临三个领域——医药、环境治理和农业。”
以污染治理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反复地在微生物中增加或者除去一些基因,很像工程师细调计算机时所做的那些增添和删除软件的常规工作。但是,如果自然界能够做到,今天的基因操作者们也能做到,这就产生了一个称为“基因组工程”的新学科领域。
文尔特和其他一些目光远大的人幻想着借助生物的力量建立一种更清洁、效率更高的经济,这些生物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清除垃圾、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等等,从而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文尔特说,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
实际上,第一阶段的一些步骤已经开始实施了。4年前,华盛顿卡内基学会植物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克里斯•萨默维尔为了把塑料嵌入一种芥类植物而分离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把这种芥类植物变成了生产塑料的工厂。
CALGENE公司的科学家最近取得的一项发现也同样令人兴奋。该公司的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植物纤维形成的一种酶。生物化学家为寻找这种酶耗费了30年时间。用基因技术促进这种酶有可能培育出纤维素含量高得多而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得多的树木。由于这些次要成分使纸浆和造纸流程产生污染而效率不高 ,因此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工程树可能有助于使一个重要行业变得清洁。
【小题1】下列对“基因组工程‘已不再是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内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正设想靠生物力量使生产行业更清洁、效率更高。
B.生活中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C.科学家对生物基因的话题已由幻想逐步走向实质研究。
D.人们正努力用生物力量防污染,用无机物取代有机物。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基因工程树”的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维素含量高,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少。
B.含有控制植物纤维素形成的特殊的酶。
C.可能使以木材为材料的造纸业不再有污染。
D.能使造纸业的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