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因为,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淹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
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注】芥川龙之介,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 150 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35岁在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画中的泥土精细而真实,草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悲壮的激情和强烈的印象。
B.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小题2】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哪些内涵?请概括说明并分析。
【小题3】文中“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试联系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加以印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10:0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妈妈的秘密

(日)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它能带走这秘密吧。 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扔了什么东西,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一句:“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 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你为什么问这个?”“想知道。”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他低一年级。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同性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学不到手的。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 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署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个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疵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绫子的脸微微发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妈妈的秘密”一是指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几十年来一直瞒着爸爸,后来才把宝石扔进了河里;二 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
B.学生时代爸爸爱着晶美,妈妈迷恋爸爸,而妈妈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都不到吐露爱心的年龄,论家庭背景妈妈 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
C.晶美性格虽然有清纯、温柔和娴静的特点,但也有不足,比如,偷主人家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无论如何都是 不对的,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
D.小说对晶美偷宝石的犯罪现象进行反思;晶美和她母亲投河的悲剧命运,更是揭露社会贫富悬殊、穷人走投无路的 黑暗现实。
E.妈妈对晶美的同情友爱,对爸爸长期以来一直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2)文中划线句中提到女儿“充满了疑惑”,请从文中找出女儿有哪些疑惑。
(3)本文在情节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
端木蕻良
树林里真美呀,什么都是湛湛新的,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毛毛狗茸嘟嘟的像紫荆花样缀满了枝梢。气泡花的蔓子像用黄腊抽成的细线,每抽一节,便带出一对小叶儿来,刚伸出的蔓儿都扭着头儿在寻找,扭了一个劲儿再拉出一截来,找到中意的便缠绕上去,很怕随时失了去。青草的气息飘起来,比什么花香都更香,画眉在叫着,声音里透出一种伶俐的气息,仿佛也带着香味一样,我像浸在牛奶的河流里面向下流,又像被关闭在象牙的小球里面,受着奇异的颠簸和滚动。挨着我的都是软滑的,冰凉的,细致得让人发抖……
森林的最深的地方闪出魅惑的银色的光芒,仿佛那儿有一道矿泉像水银闪耀地奔流出去……忽然间,我一眼看见溪涧的石崖上有一朵黄色的小花,像黄色的水仙花,又像是金色的兰花……如同我在深夜沉睡的当儿,突然惊醒了,看见沉沉的黝黑里闪动着一双火的眼睛。
我着了魔似地跳起来,我像对自己说,又像是对金枝姐说:“我要那朵花!”
我不顾一切地向那朵黄色的花奔去,我就要跳过那山涧。
金枝姐一把拉住我的衣裳。
“我给你去摘,你要掉下那山涧的……”
我还是够着去摘,在那山涧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朵小小的野花,像一只火的眼睛在招看着我……我非去不可。
金枝姐用她埋怨的美丽的眼波稳定住了我,睨着我,像讲道理似的跟我说:“五奶奶不知道你出来的,你要有什么差池,五奶奶要问起我来呢?你等着,我给你摘去,我一定会给你摘下来的。”
反正我要的是那一朵,要是摘不着可不行。”
她本来探着腰去给我摘花儿的,听了这话,便转过身来对我说:“要是摘掉了呢?”
我用力咬着下嘴唇说:“我恨你一辈子!”这是我心里真正的意思。但是我竭力抑制我的感情,我想把话说得像开玩笑。而且我说到‘恨’字,我自己就有点儿苦丝丝的痛苦,我的金枝姐呀,我从来不想到我会恨你的……我怎能够呢……
金枝姐姐伸出手臂,把细嫩的腰肢像弯一条小柳条似的,探过那带着经年的苔滑的石崖。她的白手臂衬在绿色的苔衣上,发出灿烂的光彩。那银色的光像一务银鱼似的,去啄取那游浮在古远的山涧上的金色的花朵,那银色光芒就要和那金色的光芒和在一起了,她的手轻微的采摘了那我心上的花朵,她仔细碰了她,怕碰落了一星儿花粉,她那精巧的象牙手指,很细腻地作完了她的工作,那黄色的小花生在她的尖尖的手指上,仿佛是绽开在珍珠上的火苗,她的脸上浮出一种夸耀的笑,她那温柔的笑纹上说明她采到花,就是最大的快乐。她就是为了采得了这朵小花送给我,才笑得心都放光了。我看她的脸上发着一层光辉,和那花儿上的光辉一样,花光和她的脸,在互相映照着。她的脸和那花又是两团跳跃着热情的火球。忽然青苔上一滑,金枝姐的腰肢轻轻的一扭,那黄色的火花就在她的手上熄灭了。
山涧上碧绿的水折叠的绫子似的流去,乳黄色的悬崖草,金线缕子样的垂在石缝里,涧水滚落到一个没有底儿的深渊,一个神奇的绿色的古镜子里去……在那上溅出白色的水花,一秒一秒的消灭,一粒一粒的破碎。那孤零的没有援救的黄色的花朵,便跌到那里去了,我一定听见了她发出一种声音,一种奇异的凄惨的转侧着的声音,要不然我的没有长成的肌肉不会那样痉挛……那仲夏夜滚落的不知道名字的流星呵,在她落上去的轨迹上,画出一道剌心的火花,每一粒火花都宣告说,她是灭亡了,她的最后的灵魂的每个闪光都撕成片片跌落在空中……那一朵黄花跌落在水中“哧”的一声熄灭了,绿色的绫绸,仿佛焦糊了一下,皱折了一下,哗哗地滚落下去。什么都完了。
我的心里还在说:“我要那一朵黄花!”
金枝姐的悲哀是说不出的,我真知道她现在死去的心都有,这一个她无法补救的遗憾,使她陷在痛苦的泥淖里。
但我的嘴还止不住地说:“我要那一朵小黄花!”
我心里虽然知道我这种声音,会使她痛苦,但是我还是抑止不住的要说。我是多么恨她呀,是她把我的花儿失掉了,假如是我自己去摘,我会摘下的,而且我不会失去了它,因为我任着自己跌落在水里,我也要保护那花。当然,金枝姐也是这样的,但是,是她把我的一朵花,我要的那一朵花儿失去了,她用一只精巧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我看见那花就像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命运之星一样,但是,我的星陨落了。
金枝姐知道她自己的罪戾,她温柔地对我说:“不要紧,我再给你找那个更好的给你,一定比这个更好,好兰柱,听我的,我一定,我们找不到,我们就不回家,春天的花该有多少呀,我们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呢,在那另外的山涧上一定还有更好的。”
我的心里说:“我就要那一朵花……”
(节选自端木蕻良《早春》,有删改)
【注】①1942年1月妻子萧红去世,对端木蕻良打击巨大,端木蕻良在香港安葬萧红后便流亡桂林,《早春》是作者同年9月在桂林所作。②金枝,与萧红准自传体小说《生死场》里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③兰柱,端木蕻良的乳名为“兰柱”。
【小题1】小说第一段描写的景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题2】画线句子“我要那朵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小题3】有人评价《早春》是“点点意味在萧红”,请结合本文及写作背后寄寓的感情。
【小题4】作者语言风格深具特色,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 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小男孩蹲在水桶前,望着竹叶舟。然后他抬头瞅着秋子,微微一笑。

“多好的小船啊。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母亲说罢,返回了客厅。

她是秋子未婚夫的母亲。她好像有话要同秋子的父亲谈,秋子便离席了。因为小男孩磨人,于是她 把小男孩带到庭院里来,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弟弟。

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小男孩看见许多竹叶舟晃来荡去,高兴极了。

秋子走开,把洗完的单衣拧干,晾在竹竿上。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小男孩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 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往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小而无力,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

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 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

刻苦练习。然而,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 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秋子未婚夫的小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十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到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 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男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他母亲可能是来谈儿子战死的消息,或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足姑娘结婚,大 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 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了进度, 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

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竹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阿弟很聪明,让姐姐给你做一只小船,陪你玩吧。”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暗含有让秋子就在 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 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虽然较为平淡,但却极为完整,或隐或显地出现。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净,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 烈的情感。
【小题2】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最后写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人应答的电话

渡边淳一

至5月末母亲去世以来,已经过去五个月了。

直至去世,母亲一直住在札幌,但其后我去札幌的次数也并没有减少。去演讲或是与编辑会晤,这个夏天也总共去了20天左右。

即使母亲去世了,但札幌是我故乡,又有老朋友和亲戚,所以不会断了关系。但母亲在世时和去世以后,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情景也不一样了。

我说不清哪儿不一样,但不一样是千真万确的。

以前,更确切的说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到千岁机场,我必定给老家打电话。仅仅是暂且向母亲报告一声:“我刚到。”但母亲旋即必定反问道:“什么时候来?”

她是在问,顺便回老家的日期,但我多半径直去演讲会场或是饭店。

“今天不能去,但明天早上也许去一下。”

“今晚不行吗?”

“有许多事要办呢。明天早上行吧。”

“几点来呢?”

“这个吗,大概八点左右吧。”

“几个人来?”

“大概一个人吧。”

“是你一个人。八点钟?”

母亲之所以叮咛,是要为来的时候准备妤新鲜的生鱼片、我爱吃的煮莱以及威莱等。她的心意让人高兴,但说实话,也令人感到有点儿烦。特别是飞机晚点,时间不充裕时,便不能跟她唠叨了。

若是可能的话,只想报告一声“我刚到”就结東,但母亲却进一步搭话说:

“你马上去哪儿?”

“马上在饭店跟人洽谈。”

“你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吧?”

“没问题。”

“你知道本间的叔叔吧,他前些天病倒了。

母亲似乎不知道我焦急万分。不,打一开始她就没有在意这种事。

“我得赶紧办事,回头慢慢听你说吧。”

妤不容易挂了电话,我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千岁机场的通过礼仪这才结束。

当然母亲去世以后,我不会打这种电话了。即使在千岁下飞机,我也只要径直乘上车子就行了。但多年来的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失的。就在不久前,在千岁下了飞机的我,当自己觉察到时已经站到公用电话前了。于是我拿起话筒对自己说:已经不用打电话了。这么想的时候,更强烈的意识到母亲不在人世了。知道不必打电话了,一种失去母亲的寂寞感突然复苏过来。

奇怪的是,母亲在世时觉得最麻烦的事,现在却最令人怀念。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我也多半总是在早晨去老家母亲那儿。晚上要跟各种人会餐,加上老家只有一个女佣人,所以深夜去麻烦人家不好。而且深夜起来要洗澡或是写稿,饭店最为方便,所以我多数是在时间比较自由的上午去吃饭,但这出乎意料的麻烦。本来就住在饭店,所以只要直接去餐厅,便能吃上饭,如果要让服务员送到房间,那就更简单了。

但现在虽说单程只要花1000日元左右,但却要特意乘出租车去老家吃饭,当然自己家的早饭总比饭店的讲究。但早晨这么早,哪能吃那么多呢?量太多,一剩下来,母亲便担心的问:什么地方不舒服吗?”所以我有时请同行的编辑一起去。母亲开始问早饭的人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总之母亲是一个喜好什么都多做一些让客人吃的人。也许母亲这下满意了,但硬是要吃下去的一方,稍稍有点儿难受。特別是工作到黎明而发困的时候,或是没有食欲的时候,就懒得去老家吃早饭了。但去的哪怕晩一会儿,电话就打来了:“还没来吗?”即使想再睡一会儿,也想到把家乡菜摆在饭桌上正等候自已的母亲,就不得不过去。我有时也想,这是一种十足的折磨,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啊!

当然现在在饭店睡到什么时候,母亲也不会打电话来说什么了。母亲已经不在,我可以不用去了。虽对此事感到安心了,但内心什么地方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前些天也在梦中,仿佛听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醒来后随手按了一下枕边的电话按钮:561-6074。

现在老家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所以即使打电话也不会有人出来接了。

明明知道这点还呼了一下,果然没有母亲的声音,只是呼叫音单调地继续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在世时,我总是忙于演讲,参加宴会,而在母亲去世之后却在内心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作者借此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B.这篇小说行文中多次写到当年,我对母亲的电话感到麻烦,甚至有时想,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这是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今日对母爱的理解和赞美。
C.母亲去世了,好几个月后,我明明知道不会有人接电话,还是呼了一下,这说明我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一细节表现出我心中对过去所作所为深深的悔恨之情。
D.小说语言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但在细节安排上是很精心的,例如在饭店里,仿佛在梦中听到了母亲的电话的情节,都渗透着主题,颇具匠心。
【小题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电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跟踪

〔日本〕星新一

艾诺先生是一名私人侦探。他独自经营着一家事务所,生意蛮兴隆。这天他正冥思苦想之中,门忽然被打开了,走进一位戴着墨镜的男子。艾诺问:“您贵姓?有何贵干?”

男子板着面孔说:“因某种情况,我的身份不便公开,有点小事想请你办一下。听说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侦探……”

来人的话语十分严肃,不过,听了这番恭维,艾诺并不感到不顺耳,嘴上故作自谦地说:

“哪里,哪里,称不上什么出类拔萃……不过,我从来没辜负过客人们的期望。”

“但愿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

“理当效劳。不过,您到底有什么事儿?”

那人坐下后说道:“我是想请你对一个人跟踪到底,密切监视她的一举一动,并注意别让她察觉。”

“那很容易!跟踪这种事儿,我干过不只是一两回了。哪次也没出过岔子。”

“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

“不过,您想重点调查哪些方面呢?”

“重点当然不是让你去搞什么收集证据、调查品行之类的皮毛小事,而是要你监视她的一举一动,然后向我如实汇报。”

那人的口气变得愈发煞有介事、愈发神秘起来。受他的感染,艾诺也压低了嗓音问道:

“看来,好像事关重大。不过,要跟踪多久?时间过长,没人替换,我一个人恐怕……”

一周就行!到时我将来这儿取报告。”

“既然如此,那我一个人也干得了!”

“这么说,你同意了?

“虽说我同意了,不过……”艾诺踌躇了一下,“我既不知您的姓名,又不知您的身份,报酬该怎么……”

“对不起,失礼了。这些钱先给你做活动经费,不足部分及酬金,等事情办完后再一并支付吧!无须我公开身份,你会同意吧?

说着,那男人掏出厚厚一叠纸币。这笔钱已超过一周工作所应得的金额。艾诺盯着纸币,说:“愿为您效劳。不过,跟踪的对象是谁?”

男子又拿出一张少女的照片,放在那叠纸币上。“住址就写在照片后面。就从明天开始跟踪吧!”

“好的,包您满意!”

听他这么说,那男人高兴地告辞而去。

从第二天起,艾诺开始在少女家附近暗中监视。不久,照片上的那个少女走了出来,看上去她家并不豪华,少女也算不上是个美人,为何花重金对她进行跟踪呢?艾诺感到有点蹊跷。

少女并未察觉到有人跟踪。她嘴里哼着小曲,满面春风地走着。艾诺悄悄地尾随其后。不久,就来到火车站。

少女买了张车票,登上列车。她在一个小站下了车,住到山上一家小旅店里。她一天到晚总是出去写生,从不和谁交往。艾诺躲在远处,用望远镜监视着,见她只不过画画而已。三四天过去,没发现少女有什么可疑之处,为什么要跟踪她呢?

一周就这样过去了。约定的跟踪期限已到,那个少女仍然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

虽说跟踪工作结束,艾诺还是按捺不住妤奇心。他若无其事地走到少女身旁,搭讪说:“您的旅行好像很悠闲呀!”

少女不动声色地答道:“是啊,多亏一位好心人的帮助,我才得以重享旅游的乐趣!”

“什么?‘好心人’?你原先没想来到这儿旅行吗?”

“是啊,我现在还是个学生,本没钱做尽兴的旅行。有一天我在茶馆里碰见了一个男子,他对我说:‘我给你旅费,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走走吧!”

“这真不可思议。”艾诺不解地说。

“是啊,他真是一个好心人哪!”少女流露出做梦似的口气。

“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没告诉我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戴一副墨镜。他还跟我说想要我的照片。当时我觉得没法拒绝,就给了他。说不定是做广告模特什么的,所以才肯……”

“戴墨镜?”艾诺若有所思,“莫非他与那个男顾客是同一个人?不过,即使如此,仍令人费解。也许他是个一掷千金的阔佬,偶发善心,既赐予她旅游之乐,又为我提供了生意?”

不过,很难想象在当今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竟有这种乐善好施的人。艾诺带着满腹狐疑。

回到离开了一周的事务所。

“啊!”他不禁掩面长叹一声。

室内一片狼藉。就连坚固无比的保险柜,也豁然洞开,里面空空如也。当然了,确知此地一周内无人防范。谁都可以悄无声息、从容不迫地撬开保险柜的。

这个戴墨镜的混蛋!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热情慷慨之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墨镜的男子虽然说话十分严肃,但他的恭维话还是令艾诺心里很舒服,说明戴墨镜的男子说话会迎合别人的心理。
B.相信艾诺跟踪他人从未出过差错,戴墨镜的男子才不惜花重金雇他跟踪一名少女,这是他雇艾诺的真正意图。
C.少女很感激好心人的资助,使她能享受游玩的乐趣,“要照片”之举也没使她过多怀疑而加以拒绝。
D.文中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墨镜男”并非真正的热情慷慨之士,他的“乐善好施”实则藏着鬼胎。
【小题2】文章以“跟踪”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