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警 告 的 枪 声
[美国]杰克·考克斯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致心神不宁。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一份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
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100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隐蔽。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复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噼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象丛生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待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件好事。
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彼得森是看到了冈纳戴的那条鲜艳的蓝围巾才认出冈纳的,那条围巾是自己的妹妹伯吉塔因为爱冈纳而为他织的。
看到那条蓝围巾,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
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没有人能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复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复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难道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
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
“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
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
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
(友光/编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彼德森和冈纳是在瑞典海岸附近岛屿上一起长大的,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起源于对方抢了本属于自己的轮渡工作。
B.彼得森的射击水平并不高明,即便是在他非常仇恨冈纳,怒火中烧、目标非常准确的情况下,也难以瞄准并射中冈纳。
C.小说相当精准地描述了彼得森的内心情感变化及过程,特别是他将仇恨之弹射向冈纳前后的既微妙又复杂的心理感受。
D.彼得森难抑心中妒火,终于失去理智,开枪射击。知道没打中后,他很吃惊,又很懊悔自己的愚蠢行为。
E. 因为冈纳对危险一无所知,所以他把彼得森打算置自己于死地的鸣枪当作对方为提醒自己脱离危险而做出的善意行为。
【小题2】彼得森为什么终于决定猎杀冈纳?
【小题3】小说结尾彼得森说的“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一句话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6 04:1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朋  友

〔美国〕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在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 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小题1】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
【小题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⑤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小题1】分析《在柏林》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百合花》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3】分析《在柏林》、《百合花》两篇小说选材与主旨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癖好

(美国)弗雷德里克·布朗

“我听到谣传,”桑斯特罗姆说道,“大意是说,你——”他转头看看四周,要绝对弄清,确实就只他和药剂师单独在这间小药房里。药剂师是个侏儒般的小个子男人,皱纹满面,可能在五十到一百岁间的任何一个年龄。就只他们在这里,但桑斯特罗姆照样压低了声音。“——大意是说,你有一种人全然识不破的毒药。”

药剂师点点头。他转过柜台,锁上前面的店门,而后朝柜台后面的一个门道走去。“我要歇会儿喝点咖啡,”他说,“请跟我一起来喝一杯。”

桑斯特罗姆跟着他转过柜台,穿过门道,进了一间四周从顶到底放满瓶架的后室。药剂师插上电咖啡壶的插头,找了两只杯子放在一张桌上,桌两边各放了一张椅子。他示意桑斯特罗姆在一张椅子上坐下,自己坐了另一张。“告诉我吧,”他说,“你想毒死谁,又是为什么?”

“这个要紧吗?”桑斯特罗姆问。“那还不成吗,我付钱——”

药剂师举起一只手打断了他。“是的,那很要紧。得让我相信,你值得我给你那东西。要不然——”他耸了耸肩。

“好吧,”桑斯特罗姆说。“那人嘛,是我的妻子。原因嘛——”他长篇大论地说起来。他话没讲完,咖啡煮好了。药剂师稍稍打断他一会,为他俩倒了咖啡。最后,桑斯特罗姆结束了他的讲述。

小个子药剂师点点头。“不错,我偶尔配一种人识不破的毒药。我干这个免费;只要我认为事情值得,我不收钱。我帮助过许多杀人犯。”

“太好了,”桑斯特罗姆说。“那就请你给我那东西吧。”

药剂师朝他微笑。“我已给过你了。在做好咖啡时,我已认定你值得给。我说过,它免费。但解毒药可有价。”

桑斯特罗姆脸色变白了。但他事先预料到——不是这个,而是被出卖的可能,或某种形式的勒索。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枪。

药剂师咯咯笑起来。“你不敢用那个。你能在那几千个瓶子当中——”他朝那些架子挥挥手,“找到那解毒药吗?还是你愿意找到一种作用更快、毒性更大的毒药?或者,如果你认为我在骗你,你其实并没真的中毒,那你就来吧,开枪吧。三小时以内,毒药开始起性,你就会知道答案。”

“解毒药什么价?”桑斯特罗姆咆哮着说。

“十分公道,一千块。毕竟,人必须生活;即使他的癖好是阻止谋杀,也没理由说不该拿这赚钱呀。是吧?”

桑斯特罗姆咆哮着,放下了手枪,但放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掏出钱包来。或许,他服过解毒药后,仍然要使用那手枪。他把一百元的票子数了一千元,把它们放在桌上。

药剂师没有立即伸手去拿它们。他说:“还有一件事——为了你妻子的安全和我的安全。你得写一份有关你的意图——你原先的意图的自白书。我相信你原先的意图是谋杀你的妻子。而后你要等我出去,把它寄给我一个朋友,告知他谋杀的详情。他要把它留作证据,以防你什么时候还是决定要杀死你的妻子。或者杀死我,为了那事。

“当那寄出后,回这儿来给你解毒药,我就安全了。我给你拿纸和笔。哟,还有件事——虽然我并不绝对一定要那么办。请你帮助散布我有一种人识不破的毒药的消息,好吗?任何人决不会知道的,桑斯特罗姆先生。要是你有什么敌人的话,你挽救的性命,可能正是你自己的性命哩。”

(载1990年1期韩长清译)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药剂师直言不讳,自己确实有一种别人识不破的毒药,而且免费帮助许多人杀过人。
B.药剂师的癖好是阻止谋杀还是帮助谋杀不好断定,但他认为有理由赚这钱是可以断定的。
C.药剂师认为桑斯特罗姆值得自己免费给他毒药,结果证明也确实值得。
D.药剂师从开始煮咖啡下药到最后让桑斯特罗姆写下意图自白书,都处理得周密严谨,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攻于心计的人。
【小题2】在药店里,桑斯特罗姆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描写的药剂师具有怎样的外部形象特征,并说说这样写对塑造药剂师整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小说情节和现实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挽救的性命,可能正是你自己的性命”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洗衣妇
美国 辛格
①我们和异教徒很少接触。我家房子里唯一的异教徒就是那个看门人。星期五落日后,犹太人的安息日就开始了。他总是站在门边,摘下帽子,妈妈就会递上六个格罗森。
②除了看门人外,还有几个异教徒洗衣妇来取我们的脏衣服。我要说的就是她们中的一个。
③她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开始给我们家洗衣服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瘦小单薄,她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不像大多数老年犹太妇女那样体弱多病,身躯佝偻。妈妈总是给她一大包积攒了几个星期的脏衣服,她得把这个笨重的包袱放到她瘦小的肩膀上,走一个半小时的路回到自己家。
④她一般会在两个星期后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她洗的每件衣服都烫得平平展展的,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但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妈妈总会早早地把她的工钱准备好,因为她来一趟实在太远了。
⑤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她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到抽水泵那儿去取水。亚麻布衣服要洗得这么干净,需要在水桶里搓洗,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再放到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都得经过十多道工序。最后,还要弄干!为防小偷,衣服不能挂在外面晾干,得拿到楼顶上去挂在晾衣绳上。为此,她不得不和其他洗衣妇争楼顶的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保证每次把衣服洗完、晾干的!
⑥这个老妇人本可以到教堂门口去乞讨或者干脆住进一个安顿贫困老人的地方,可她身上有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骄傲。她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就得自己承担。
⑦那年冬天特别难过,街道被严寒冻住了,不管我们怎么烧炉子,窗户还是结满了霜花和冰条。报上说好些人被冻死了。
⑧就在这样的天气,那个洗衣妇——那时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来到我们家。妈妈给她一杯热茶和一点儿面包暖和身子。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手指因劳累或病痛,骨节扭曲;指甲白得瘆人。妈妈一边数,一边记下衣物。那个包裹比往常的大多了。老妇人把它扛上肩头的时候,整个人都给包裹盖住了。她摇晃了一下,像是要被这重负压垮了。
⑨看着老妇人背着如此巨大的包袱,摇摇晃晃地走上冰霜满地的大街,真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屋外的雪干得像盐粒,空气中飞舞着带着尘土的白色旋风,如同阴魂在寒冷中舞蹈。她能走回沃拉街吗?
⑩看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妈妈叹着气为她祈祷。
⑾通常老妇人会在两个星期,至多三个星期之后把洗干净的衣物带来。可这次,三个星期,甚至四个、五个星期过去了,老妇人依然杳无音信。天气越发寒冷。好几条街道的雪堆得像山坡斜面一样,都可以滑雪橇了。
⑿老妇人没有再回来,这对我们简直是个灾难。我们需要干净的衣服换,可我们连她的地址都不知道。她一定是累垮了,死了。我们很伤心,为我们的衣服,也为那个积劳成疾的老妇人。这些年来她为我们勤勤恳恳服务,我们对她已经十分依赖了。
⒀又过了两个多月。新的霜冻又开始了,新一轮寒冷又来了。一天晚上,妈妈正坐在煤油灯下补衬衫,门开了,一股小小的白气喷进来,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包裹,包裹下是站立不稳的老妇人。她的脸白得像亚麻布床单,几缕白发散乱地从包头巾里掉出来。妈妈哽咽着叫了一声。她像一具僵尸般走了进来。我朝她跑过去,帮她卸下包袱。她越发瘦小了,背也更驼了。她的脸更憔悴,那干瘪的嘴和苍白的嘴唇翕动着,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来。
⒁等缓过劲儿来,她告诉我们她生病了,病得很重。有人叫了医生。医生又叫人去请了牧师做临终祷告。但上帝还不想召回这个受尽折磨的灵魂。
⒂“就因为那些衣服,我躺在床上没法安生,”她解释说,“那些衣服不让我死啊。”
⒃“上帝保佑你活到一百二十岁。”我妈妈祝福她说。
⒄“活那么久有什么好啊?活越来越难了。我的力气一点点消失——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⒅老妇人一边叨叨着,一边画着十字,抬眼望着天。走的时候,她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要洗的衣物。
可她从此再没回来。她给我们带来的衣服耗尽了她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力气,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回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会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都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
(有删改)
注①在波兰,所谓异教徒就是波兰基督徒。②按犹太教613条戒律规定这天教徒不能工作,不能做点灯,生炉子等事情,需要异教徒帮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冬天的严寒,暗示了老妇人靠洗衣为生的艰难,突显出她的坚毅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老妇人病重、身亡埋下伏笔。
B.小说写老妇人四五个星期之后依然杳无音信,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妇人命运的猜测,也为写老妇人的结局作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艺术。如老妇人先前的精神矍铄与病重后的虚弱惨状对比,巨大的洗衣包裹与瘦弱的老人身形对比,表达了对洗衣妇的同情。
D.小说结尾“无法想象伊甸园不会接纳这个洗衣妇”,表达出“我”对洗衣妇的美好祝福与深切同情,也表明“我”与老妇人的亲密关系。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处老妇人“再没回来”,联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已经暗示了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