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快乐与原则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他引来了一片斥责。   

到站了,他挤下来,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   

钱夹里装着37245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13个月的薪水”。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就不用为下一张电费单而发愁,不用为瞥见孩子们的坏鞋而痛心。他心里充满一种玫瑰色的感觉,红润得就像甜点盒子包装纸的颜色。源源不断涌出的玫瑰色感觉来自他从办公室带回家的圣诞面包——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这个甜蜜的负担使他左臂发麻。虽然面包是有限的,但对他们全家来说,实在是太丰盛了!玛丽娅该有多高兴啊!孩子们该闹腾成什么样子呀!   

不过,这些都属于另一种快乐,香草精和彩纸片带来的物质上的快乐,而他自己的快乐却全然不同——是一种建立在自豪之上精神上的快乐,对,是精神上的!   

几个小时前,男爵——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在分发红包并致圣诞祝词时宣布,公司特制了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准备送给最该得到它的雇员,以表嘉奖。他恳请亲爱的同事们当场“民主”地推举出这个幸运的人。雇员们笑着,低声嘀咕了一阵,然后由董事长带头,大家一起喊出了他的名字。一种巨大的满足,一个保住职业的保证——总之一句话,一个胜利。接下去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减弱他的兴奋。

他朝自己的家走去。他打开门,走进窄窄的门厅,放下沉甸甸的面包盒子,放下装着账簿的公事包,又把他的围巾放在一个食盒般大小的柜子上。然后他喊起来:“玛丽娅,快来呀!快出来看呀——多漂亮的东西啊!”   

他的妻子从厨房跑出来,蓝围裙上沾着斑斑油污。拖着鼻涕的孩子们围在玫瑰色的大盒子边,谁也不敢用手去摸。

玛丽娅曾经非常漂亮。几年前,她还有着红润的小脸和充满幻想的眼睛,但是和商店老板们不断的口角使她的嗓音变得粗哑刺耳……只剩下高尚的心灵,坚强不屈,但失去了温柔;还有深藏在抱怨和节俭中的美德,拼命压抑却又根深蒂固的门第的骄傲,因为她是主街上一位大帽商的孙女。她看不起吉罗拉姆的出身——虽然他是她宠爱的傻孩子——因为同她自己的门第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   

她的目光淡淡地扫过那个金光闪闪的大盒子。“很好,明天我们把它送给西歌诺·雷斯玛律师,我们欠了他那么多人情。”   

两年前,雷斯玛律师给了他一份繁复的记账工作,完成之后除了付给报酬之外,还邀请他们夫妇俩到他富丽堂皇的寓所吃午饭,为此他还无比心痛地特意买了一双新鞋。现在,居然要他和他的玛丽娅、他的孩子们放弃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的机会,把它送给什么都不缺的律师。   

他跑进厨房,抓起刀,冲出来就要割盒子上的金色带子。这时,一只通红的小手疲倦地搭在他的肩头:“吉罗拉姆,别耍孩子气——你知道,我们一定要报答雷斯玛的好意。”   

那个绝对正确的帽商制定的原则在说话了。   

“但是,亲爱的,这是奖品,是对我工作出色的奖赏,是我受人尊敬的标志!”   

“别说了,你的同事们都是好人,心地都很善良!这是施舍,吉罗,这不过是施舍。”她叫着他旧日的昵称,“明天我去买一个小节日果子面包,够我们吃就行了,再到斯汤达的店里买四支螺旋形的红蜡烛,这就可以过一个很好的节日了。”   

第二天,他买了一个小的节日果子面包。买了两根而不是四根贵得惊人的蜡烛,又花了200里拉,让代办进货店把那个巨大的面包给雷斯玛律师送去。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给他的同事们带去。因为没能尝一口他的豪华的奖品,他们常常揶揄他。   

最初那个大面包不知怎么样了。他到兰丁代办送货店去询问,服务员轻蔑地递给他一张由律师男仆签名的收条。不过,主显节①他们收到了一张贺卡:“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面子保全了。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有删改,杨幼力译)

(注)①主显节:基督教的一个节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快乐”指男主人公吉罗拉姆获得公司嘉奖的礼物后的兴奋之情,“原则”指女主人公玛丽娅认为在圣诞节必须送面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此表达感谢之情。
B.从后文代办进货店送一个面包需要200里拉看,“第13个月的薪水”也不是巨款,但这笔钱对吉罗拉姆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家庭的温饱问题和他们夫妇关系的密切程度。
C.“甜蜜的负担”用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吉罗拉姆的复杂情感:“甜蜜”指面包的味道和他快乐的心情;“负担”主要指他用左臂夹着大盒子感觉乘车很累,表现其满足感。
D.玛丽娅围裙上的油污,和商店老板讨价还价而变得粗哑的声音以及虽然抱怨但十分节俭的美德,对丈夫的宠爱等都表现了玛丽娅是一位勤劳并且十分热爱家庭的女子。
E.律师雷斯玛是一位有爱心但又傲慢的人,他给吉罗拉姆找工作,邀请他们夫妇到家中做客,不过在圣诞节收到礼物后让男仆签名以及在主显节只送贺卡显示了他的傲慢。
【小题2】文中插入吉罗拉姆获得“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玛丽娅的丈夫吉罗拉姆的性格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3 09: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破靴子
英高尔斯华绥
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
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
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
“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
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
“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地答道。
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
“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
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
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
“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
“不,是慢慢长出来的。”
“怎么回事呢?”
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
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
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是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
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
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
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
格里恒的眼睛又睁得滚圆——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
“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钟还有约会,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再见!”
“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
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
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
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的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说中的凯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副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炸弹的按钮。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你认为文中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三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笑,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中出租车司机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为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阐述并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琴声缉凶
美约翰·弗洛赫蒂
联邦调查局特工克里斯来到了山上的一间小屋前。他来抓捕卡尔·理查兹,一个持枪的危险杀人犯。透过一扇破烂的窗户,他看见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他。
克里斯深吸了一口气,抬腿迈进了小屋,亲切地打招呼:“您好!”
一个老人正站在壁炉旁,他看着克里斯,没有出声。那个留胡子的中年男子仍然靠窗站着,手里拿着一把手枪。
“你是警察,对吧?”拿枪的人问。
“是的。”克里斯带着友善的微笑答道,“您一定是帕皮·理查兹,卡尔·理查兹的父亲。”“没错,我是卡尔的爸爸。你们抓不到他的。”枪指着克里斯。
“那么,您是……”克里斯看着老人问。
“我和帕皮是老朋友。”老人答道。
克里斯点点头,环顾了一圈屋子。“上头安排我负责这个案子,”他说道,“但我可以看出他今天不在家。我想我还得再来一趟。”然后,他看见了挂在墙上的那把小提琴。“谁拉小提琴?”他问。
屋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那个老人答道:“帕皮。他是这一带最好的小提琴手。你应该听听他拉的《草丛中的火鸡》。”
克里斯似乎一下子来了兴趣,说道:“真的呀?我也略懂皮毛。介意我看看那把小提琴吗?”
走过去取那把小提琴时,克里斯知道枪仍然在瞄准他。他感到额头在冒汗,但他平静地从墙上取下了小提琴,似乎他是一位受到热烈欢迎的宾客。他小心地把小提琴翻转过来,取下琴弓。然后活泼的音乐声响了起来。克里斯拉的正是《草丛中的火鸡》。老人开始用一只脚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打起了拍子。但帕皮仍然一动不动地站着,紧握着枪,冷冷地看着克里斯。
克里斯卖力地拉着小提琴,眼睛偶尔瞄上帕皮一眼。突然,音乐变了,琴弦上响起了一首古老民歌的优美旋律。小屋内弥漫着热情的气氛。克里斯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拉得这么好过。帕皮·理查兹也陶醉了,对抗的眼神变成了惊奇。枪现在已经指向地面。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帕皮已把枪丢到了角落里。
“哦,警官,”帕皮说道,“这是一流的演奏水平。也许您应该留下来吃饭,再给我们多演奏几首曲子。”
饭后,三人一起坐在屋外享受春日的阳光。他们聊起了小提琴曲,以及住在这一带的老人和帕皮认识的小提琴手。
他们聊了一个小时,没有谁提起克里斯到这里来的原因。优美的琴声再次响起,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没有提到关于卡尔·理查兹的一个字。最后,克里斯说道:“抱歉,我得回镇上去了。我现在住在司法办。”
老人看了他一会儿,说:“卡尔呢?你想逮捕他,不是吗?”声音里带着一些调侃。
“哦,不是我要抓他,”克里斯笑道,“是政府要抓他。您知道政府要抓一个人时的态度是怎样的。也许花费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但他们总会抓到他。花费的时间越长,他在外面的情况就会越糟糕。”
“政府总能抓到他想抓的人吗?”老人问。
“不总是。有时候那个人会在潜逃途中死掉的。”
帕皮陷入了沉思。许久,他突然说道:“嗯,警官先生。我喜欢你说话的方式,我也喜欢你优美的琴声。我想你是一个信得过的人。”他停了下来,似乎很难再讲下去。然后,他沙哑着说:“我……好吧,我会和卡尔谈谈。我想他明天会作出正确的选择。明天中午你在司法长官办公室等着吧。”
克里斯顿时如释重负,但他还是惊讶地说道:“那么,明天中午见。”下山时,他擦去了额头上的汗。
第二天中午,当镇上教堂的钟敲响12点的时候,街上出现了一个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男子,一看就知道已经在山上藏了好几天。他们正朝司法长官办公室走去。
(选自《特别关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故事里帕皮·理查兹是罪犯的父亲,“靠窗站着,手里拿着一把手枪”等细节暗示了他戒备的心态,而“枪丢到了角落里”表明他已放松了对克里斯的警惕。
B.特工克里斯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里通过他同相关人物的对话以及拉琴的核心情节,从始至终表现出他在缉犯过程中的冷静与无所畏惧。
C.在缉犯过程中,《草丛中的火鸡》以及相关乐曲的演奏,让克里斯赢得了罪犯家人的信任,并在随后的对话中改变了他们继续匿藏凶犯的主意。
D.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让特工克里斯的形象逐渐鲜明饱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也让主人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小说中的“克里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琴声缉凶”为题很巧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述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小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瘾的故事。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的母亲、吉米本人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渠道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她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布拉德利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被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在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过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她,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她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地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拉德利,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学。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拉德利、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她开始时矢口否认,到后来才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令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都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有删改)

注: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项,该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是这则新闻的导语。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原因”“经过”和“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得普利策奖的资格,她也因此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纯属捏造,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这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小题2】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中,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报道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编造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在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属于拼凑,一点儿真实性也没有。
D.从整篇报道来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造假行为的深恶痛绝,报道主要为了批评库克。
【小题3】报道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编造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