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质伤口
作者/[新加坡]希尼尔
早在若干月前,他就下定了决心。
然而,那与他相恋了一段时期的年轻女子似乎让他难舍难分。夜里的天台上,墨蓝天宇处闪烁的星光,把气氛调协得极为柔和。仅仅片刻的温存后,他骤然缩身,退到冰冷的大理石椅旁,脸上挂满怅然。
“我们分手吧!”他说。
“总要有个借口。”女人十分镇定地回应,像是闲聊着别人的事。
“我想起了祖母……”他停了停,思索着,“今早,我替她把一颗紫铜色的子弹头送到文物馆去参加展览。”
“什么展览?”
“日治时期文物……”
“跟这些日子的来往有关吗?”
“也许没有。不过,那子弹是从我爷爷的身上挖出来的。”
男子不再说什么,他不想去破坏这美丽的夜色,或去加深分手的无奈。
回去以后,他的祖母一再告诉他有关宪兵与良民互相对峙的故事,以及漳宜海滩上一字雁排行的肉体与机关枪互相纠缠的传闻——那是紫铜色子弹从祖父的第四根肋骨处挖出后所透露出的唯一令人信服的事实——祖母一再强调。男子不断点头。
他再次向那相恋了一段时期的年轻女子提出分手的事。
“不是受你祖母的影响吧?”
“没有,她没说什么。只是今早,她又要我把一件有血色通行证的衣裳拿去展览。”
“什么展览?”
“日治时期文物……”
“哦!”女人一脸茫然。
“那些教科书都没有记载吧?”
她沉默。男人也不刻意去继续同一个话题,尤其是在那么罗曼蒂克的餐厅里。
他一面喝着汤,一面胡乱思索。突然,一列宪兵的影子闪进他的眼帘,并持着刺刀呼喝着……
“当”的一声,汤匙从他手中滑落,碰到碟子的边缘,发出一声脆响,他感觉有不少视线朝他这个方向投射,连忙把碟子大做动作地检查了一番,以引开注意力。大约十秒钟后,他才继续对她说道: 
“喝忌廉杂菜汤吧,还拌着玉米,味道挺不错的!”然后,他们低头,专心地喝汤。
“或者——就跟往常一样,把汤里的英文字母拼一拼吧!反正还有时间。”
“太迟了,汤里的面粉字母都快被我吃光了!”
“那就以捞三回为限吧。”
三回总共捞了两个E,两个R,M、O及S各一。
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凑了好几个字,如SEE,MORE,ROSS等。
他在侍者到来埋单之前,竟然想到一个较少使用却近日流行的字眼:
REMORSE!
“什么意思?”她一时也弄不清楚。
“忏悔、自责。你们的词汇里缺乏的!”男人一口气把汤吞下,“充其量,只会反省!”
那夜,男人回去后,决定与这位两年前不期在异乡谋生时相遇相恋的年轻女子——早春芳子——分手。
他抵达家门后,等待他多时的祖母;提着一口箱子,迫不及待地对他说:“喏,这箱香蕉钞票,是那年用剩的,你看适合展出吗?还有——”她抽出上边的一张报纸,指着某段报导,压低声量,以狐疑的口气问道:
“这可是真的?——那些人开始‘深切地反省’啦?”
男子默不作声。良久,拿起报纸,翻阅,翻阅。翻了好几版,都是一大版的SONY,不见SORRY……
选自《小小说选刊》)
(注:sony: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日本女友分手过于偏激,因为侵略战争与女友并没有关系,而且他们毕竟是有感情的,从他们艰难的分手过程来看,这感情还相当深厚。
B.本文中的祖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形象,男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情感,以及与相恋的女友分手的行为,都是因为她的悉心教导。
C.本文以冷静客观甚至是严肃的笔触,以现代言情小说的形式把主题表现出来,甜蜜的爱情故事与沉重的历史伤痕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本文采用明暗线交织的手法,异国恋人的分手过程是明线,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各国沉重的历史是暗线,匠心独运,使故事内涵更加深刻。
【小题2】文中多次描写了日本女友在男主人公提到分手和“日治时期文物”时,提出的疑问和茫然的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汉语和英文夹杂的特点在新加坡文学作品中极其常见。作者在本文中适用中英文夹杂的句子时,却是有着其深刻地用意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10:0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近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止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什的“成名”意味着法国的社会的不良风气:要想成为绘画“大师”就必须学会宣传自己,制造荒诞离奇的画风,甚至故弄玄虚。
B.杜什谦虚好学,在葛雷兹的帮助下,改变了画风,采用了“意识分解”的画法而最终得到了斯卡夫人的赞美。
C.杜什和葛雷兹原来是好朋友,葛雷兹帮杜什取得了画展的成功,杜什却由于“成名”而变得傲慢无礼。
D.小说围绕“大师的由来”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朋友的启发、帮他成为“大师”;暗线写画家思想上的一步步变化,以致最终堕落。
【小题2】除了主人公画家杜什,小说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小说家葛雷兹和波兰美女斯卡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杜什对葛雷兹的反问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桑娅的新生
【以色列】辛西姬·默凯迪
清晨,桑娅又在噩梦中惊醒,她仿佛又听到了枪声、敲门声。桑娅赶紧从床上跳下来,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抱住头。
一年前,桑娅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德国那个小城镇,她和她的犹太家庭惨遭蹂躏。党卫军带走了她丈夫,后来桑娅的姐夫也同样被党卫军抓走,她的姐姐、外甥、外甥女被送进一家兵工厂做苦工。最后,党卫军又直接从学校里带走了桑娅的儿子。几个月之后,在人权组织的帮助下,桑娅逃离了德国,只身来到纽约,得到了一份在大商场做缝纫的活儿。可对桑娅来说,她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白天,她埋头干活,不和任何人接触。到了夜晚,她躺在床上,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这天中午,桑娅独自坐在餐厅角落里吃饭,忽然有人叫她的名字,她抬起头,看到斯坦夫人向她走来。斯坦夫人在难民所工作,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桑娅有了住所,找到了工作。斯坦夫人笑着对桑娅说:“我们从德国又救出来两个犹太孩子,一个女孩10岁,还有一个男孩7岁。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受了不少苦,他们需要一个家,。桑娅,我想你也许需要有人做伴。”
10岁和7岁?正好和她的外甥女、外甥一样大。桑娅摇摇头:“我不想接纳他们。”
“可起码你应该考虑一下吧?这样,我明天再来听你回话。”斯坦夫人劝道。
“不需要,这根本不可能!”桑娅的语气很坚决。斯坦夫人惊愕地看着桑娅,桑娅低下了头,直到斯坦夫人离开。
这天下午,还没到下班时间,桑娅就提前回家了。桑娅回到家,关上所有的灯,便一头扎到床上。斯坦夫人提到孩子的事,又打开了她记忆的大门,触动了她内心的痛楚。她大声哭泣了起来。也不知哭了多久,桑娅抽泣着爬起来,拉开橱柜,拿出一个从德国带出来的小布包,这里面包着她丈夫、儿子和姐姐的三张照片。她一层层解开布包,把三张照片摆在桌上。这三张照片让她悲痛欲绝,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些慰藉。她想起了以前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突然觉得她应该重新开始,好好地活着,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了照片里的这些亲人。
桑娅捧着这些照片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我要重新生活,为了你们,也为了我自己!”这晚,桑娅睡得很踏实,这是自从丈夫被带走后,她第一次夜里没做噩梦。第二天醒来,桑娅感到自己很平静,她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中午,桑娅焦急不安地站在餐厅门口,搜寻着斯坦夫人的身影。斯坦夫人一出现,她便快步迎上去,忙不迭地对她说:“我愿接纳那两个孩子,尽管我的住所不大,但我能安排好,请相信我!”斯坦夫人紧紧握着桑娅的手:“太好了,我今晚就把他们带过去。”
下班后,桑娅开始在家里忙着做德国甜饼,她好长时间都没做这个了。她要用甜饼和爱心来迎接孩子。“桑娅!”门外响起了斯坦夫人的声音,桑娅赶紧打开门,看见斯坦夫人站在门口,带来的女孩和男孩分别站在她的两边。两个孩子骨瘦如柴,看上去很悲伤。桑娅的内心顿时翻江倒海。看着他们,桑娅忽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快进来!”桑娅招呼他们。两个孩子身上那套干净的衣服显然不合体,这是难民穿的衣服,以前桑娅来到美国时也穿过,难怪她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桑娅,这是莉泽和卡尔。”斯坦夫人对桑娅说道。桑娅像触了电似的全身哆嗦了一下,因为她的外甥也叫这个名字。桑娅疾步上前,走到两个孩子面前,仔细地打量着他们的脸。一旁的斯坦夫人疑惑地问:“怎么了?”女孩慢慢抬起头来,睁大眼睛,似乎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桑娅。忽然男孩大声地喊叫起来。
“怎么啦,卡尔?”斯坦夫人关切地问道。男孩伸出颤抖的手,指着桑娅摆在桌上的照片,冲过去,抓起桑娅姐姐那张照片,把它紧紧贴在自己胸口,带着哭腔喊道:“妈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桑娅从德国逃到纽约后一直无法走出过去痛苦的阴影,斯坦夫人希望她收养两个孩子,在决定是否收养的两天中桑娅的生活态度发生转变。
B.小说叙写犹太人桑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时,插叙了她在德国的悲惨遭遇,通过叙写她和亲人经历的人生苦难,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罪行。
C.虽然文中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刻画斯坦夫人的形象,但她对情节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连缀起主人公与外甥等人物,又象征着光明正义力量。
D.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桑娅的形象,桑娅原本一直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后得知外甥还活着,就变得敢于面对生活。
【小题2】“照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桑娅的新生”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丘吉尔

议长先生:

星期五晚上,我接受了英王陛下的委托,组织新政府。这次组阁,应包括所有的政党,既有支持上届政府的政党,也有上届政府的反对党,显而易见,这是议会和国家的希望与意愿。我已完成了此项任务中最重要的部分。战时内阁业已成立,由5位阁员组成,其中包括反对党的自由主义者,代表了举国一致的团结。三党领袖已经同意加入战时内阁,或者担任国家高级行政职务。三军指挥机构已加以充实。由于事态发展的极端紧迫感和严重性,仅仅用一天时间完成此项任务,是完全必要的。其他许多重要职位已在昨天任命。我将在今天晚上向英王陛下呈递补充名单,并希望于明日一天完成对政府主要大臣的任命。其他一些大臣的任命,虽然通常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我相信会议再次开会时,我的这项任务将告完成,而且本届政府在各方面都将是完整无缺的。

我认为,向下院建议在今天开会是符合公众利益的。议长先生同意这个建议,并根据下院决议所授予他的权力,采取了必要的步骤。今天议程结束时,建议下院休会到5月21日星期二。当然,还要附加规定,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前复会。下周会议所要考虑的议题,将尽早通知全体议员。现在,我请求下院,根据以我的名义提出的决议案,批准已采取的各项步骤,将它记录在案,并宣布对新政府的信任。

组成一届具有这种规模和复杂性的政府,本身就是一项严肃的任务。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挪威和荷兰的许多地方进行战斗,我们必须在地中海地区作好准备,空战仍然在继续,众多的战备工作必须在国内完成。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如果我今天没有向下院作长篇演说,我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宽恕。我还希望,因为这次政府改组而受到影响的任何朋友和同事,或者以前的同事,会对礼节上的不周之处予以充分谅解,这种礼节上的欠缺,到目前为止是在所难免的。正如我曾对参加现届政府的成员所说的那样,我要向下院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有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艰苦的岁月。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但是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力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1940年5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吉尔接受英王陛下的委托,组阁由支持上届政府的政党组成的新政府,这是议会和国家的希望与意愿。
B.丘吉尔通过这次演说使广大群众认识、了解自己,并借此机会向大家发出动员和鼓励,呼吁政府和全国人民奋起打败敌人。
C.这篇演讲体现出演讲者对战争形势的把握、诚恳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D.这篇演讲含蓄地表现了演讲者的勇敢、自信、热情,向人们展示出一位新领袖的形象,增强了人民必胜的信心。
【小题2】第三段中“我要向下院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应如何理解?
【小题3】最后一段中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