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约翰·贝里(郭为、赵剑桥译)

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矩。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从古时候起,这里的人们就把精力统统用在辛辛苦苦的劳作上了。有时当地学校的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理应知道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等的名字。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这时他正绕着一个荒凉的海岬航行。他打开地图,发现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才能到达。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边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独小的天地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与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相比,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老人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当音乐家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处。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搏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鲁道夫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为后文鲁道夫得遇守灯老人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描写的冰岛小城镇里的听众并不倾心音乐,这与下文鲁道夫偶遇知音形成对比。
C.守灯老人对鲁道夫的乐器没有表现出丝毫好奇之心,这是他长期守望灯塔以致麻木。
D.小说以“知音”为标题,意蕴丰厚;以鲁道夫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而真实。
【小题2】文中守灯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老人说“对,一点不假”,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2 10:4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不是天生的

①免疫系统的好坏到底和遗传因素有多大的关系?

②曾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教授马克·戴维斯仔细分析了那些论文,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经受环境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③到底应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戴维斯采取了一个最老套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研究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平均有50%的基因也是一样的,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更妙的是,大部分双胞胎从母亲的子宫开始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受精卵到少年时期面对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两个人在免疫系统成型期间所接触到的抗原是很相似的,这就又排除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④戴维斯说服了78对同卵双胞胎和27对异卵双胞胎加入研究,分3次抽取了他们的血液,分析了其中200多项和免疫系统健康状况有关联的指标。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指标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和先天遗传没有太大关系。

⑤举例来说,很多人都打过流感疫苗,但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立刻就能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帮助他们安然度过流感高发期,有的人却只能生产出极少量的抗体,质量也差,这样的人打了疫苗也没用,还是会中招。以前科学家们大都认为其中的差别源自基因,但戴维斯却发现一个人对于疫苗的反应程度和基因型关系不大,却和这个人以前曾经生过哪些病、接触过哪些病原体或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接种过哪些疫苗有关,甚至这个人的个人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也会影响到他对疫苗的反应强度。

⑥另外,免疫系统和环境的关联度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平均下来,成年人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有75%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只有25%和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基因检测只能检出四分之一的致病因素,另有四分之三的原因是基因检测测不出来的。

⑦戴维斯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5年出版的《细胞》杂志上。这篇论文特别提到了巨细胞病毒,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这个病毒,发展中国家甚至有90%的人都中了招。所幸这种病毒的毒性很小,只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基本健康就不会发病。但是,戴维斯发现这种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如果受试双胞胎其中一人感染了,另一人没感染的话,那么在他所测的200多项指标中有60%都会变得非常不同。

⑧有证据显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这样的人对于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反而更强了,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下定论说感染了这种病毒一定是好或者是坏。

⑨总之,这项研究表明人的免疫系统弹性很大,这是符合进化论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千变万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否则这个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小题1】下列对巨细胞病毒和免疫力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却没有发病,是因为巨细胞病毒毒性很小,基本不会影响感染者的免疫系统。
B.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这些人也因此对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增强了,从这个角度看,感染巨细胞病毒也是一件好事。
C.受试双胞胎中一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他的很多指标会与未感染者非常不同,说明外在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
D.巨细胞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使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的弹性,为人类提供了一套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维斯对之前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好坏和遗传因素存在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因决定了每个人免疫力的差别。
B.戴维斯采用同卵双胞胎来研究免疫系统和遗传因素关系的问题,是因为这样既避免了不同基因的影响,又排除了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
C.免疫系统的大部分致病因素是无法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的,随着年齡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
D.戴维斯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弹性很大的免疫系统。
【小题3】戴维斯关于免疫系统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观点?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老公公的孩子
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装扮成圣诞老公公在城里游走,骑在一辆装满了由五彩色纸包捆、彩带绑扎并缀有梁树及冬青树小枝的礼物的小货车上。这是公司给他的特殊任务,一天之内要送出五十个圣诞包裹。他突然想到应该回家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他们会很惊喜的。可是孩子们正着迷于游戏之中,丝毫不理睬装成圣诞老公公的爸爸。只有小米开尔跟在爸爸的后面,想一起去送礼物。“爸爸,我们是去给穷小孩送礼物吗?我也准备了礼物要给他们。”
马可瓦多真想说:“你们才是穷小孩!”但是那个星期他是如此确信地认为自己是安乐乡的居民,那儿大家都在采购,尽情欢乐,彼此送礼,他觉得谈贫穷实在是很失礼的,只好这么说:“穷小孩已经不存在了。”
路上马可瓦多不断遇到其他红红白白的圣诞老人,马可瓦多跟他们一样,依名单上的地址跑完这家跑那家,走下座椅,在小货车的包裹中挑选,拿起一个,把它交给来开门的人,并抑扬顿挫地吟诵着:“Sbav公司祝您圣诞快乐及新年愉快。”然后收下小费。小费有时候挺可观的,说起来马可瓦多应该是很满意的,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一次,在按铃之前,身后跟着小米开尔,他预期着开门的人看到面前站着圣诞老公公本人时的惊奇和对节庆、好奇、感恩的盼望。但每一次,接待他的方式就只像平日见到送报的邮差那样。
按下一家豪华住宅的门铃,一位女管家来开门。“哦,又有一个包裹,谁送的?”
“Sbav公司祝您……”
“好吧,你们来这儿。”女管家领着圣诞老人走过一条满是挂毯和彩饰陶器的走道。小米开尔张大了眼睛,跟在爸爸后面。
女管家打开一扇玻璃门,进入一间天花板好高好高的大厅,大到里面摆进了一整棵杉树。那是一株闪着五彩玻璃球的圣诞树,枝梗吊着各式各样的甜点和礼物。天花板悬下水晶灯,杉树最高处缠有灿烂的垂饰。在一张大桌子上摆着水晶器皿、银器、蜜饯礼盒和一箱箱的酒。玩具散布在地毯上,多得简直像是玩具店,主要都是复杂的电子机器人和太空飞船。那张地毯一处腾空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孩,趴躺在地上,大概九岁左右,噘着嘴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翻着一本图画书,好像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
“强法兰克,快,强法兰克,”女管家说,“你看到没有,圣诞老公公带着另外一个礼物又回来了。”
“三百一十二,”小孩叹口气,眼睛并没离开过书,“放在那儿吧。”
“是送来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礼物,”女管家说,“强法兰克很棒,会计算,一个也不漏,他最喜欢数数字了。”
“爸,那个小孩是穷小孩吗?”小米开尔问。
马可瓦多正专心整理礼物没有马上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赶紧声明:“穷?你说谁?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会长!”
“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
离开后,小米开尔没有了之前的无聊和沮丧,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马可瓦多看到了孩子的笑脸,觉得很安慰。“小米开尔,今天过得不错吧!”
“是的,我找到了穷小孩,送了他两个礼物,用锡箔纸包的。”
“穷小孩?谁?什么礼物?”
“就是那个大屋子里的孩子。我送给他一根弹弓,可以打破玻璃的那种。”
“还有呢?”马可瓦多的声音几乎在颤抖。
“一盒厨房用的火柴,他拿到火柴时高兴坏了。”
马可瓦多手插在头发里,“我完了!”
第二天到公司上班时,觉得风云密布。好像还没有人向他提及什么,已经要谢天谢地了,直到眼见三个人朝着他走过来,他们是公共关系部、广告部和商务部的主管。
“快!”他们说,“重新装车,马上!”
“终于!”马可瓦多自言自语,并且预料自己已经被开除了。
“快点!得换包裹!”三位部门主管说,“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开始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
“是会长意外的发现。”
“好像他的小孩收到了一些很新潮的礼品,我猜是日本货,他第一次看到小孩这么兴致勃勃。”
“最重要的是,破坏性礼物能够损毁任何一种物品,正好可以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又在小孩能理解的范围内……会长眼见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小孩,”马可瓦多用一丝声音问,“真的弄坏了很多东西?”
“就算要大略估计也很难,因为整栋房子都烧掉了。”
(小说内容有删改)
【注】: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百一十二”小说强调这个数字主要是为了突出九岁的强法兰克聪明以及家境富裕,与小米开尔贫寒家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结局并没有如读者所料,让马可瓦多受到惩罚,而是给公司带来无限商机,这样的安排让情节曲折,增强了小说主题深刻性。
C.马可瓦多回家想给孩子们惊喜,可是孩子们只顾着自己的游戏,并不理睬马可瓦多,是因为对圣诞老人不感兴趣。
D.小说把事件背景放在圣诞节,意蕴深远,以“破坏”来使市场繁荣,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意味,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从小米开尔说“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及后文送“穷小孩”礼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米开尔有哪些特点?
【小题3】小说以《圣诞老公公的孩子》为题具有怎样的寓意,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路边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种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杉田,小说写了杉田卖菜,写了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主要塑造了杉田的形象。
B.文中“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说明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C.小说中的杉田连续几次发现用纽扣代钱的行为,但都“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是因为老太太行为隐蔽让杉田抓不到。
D.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老太太形象,制造悬念,让读者感兴趣,并产生丰富的思考和联想。
 
E.最后一段杉田“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呼应前文,暗示了老太太从前的身份地位。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杉田和老太太两个人物形象。(6分)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倒在雪地里。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当然乐意。”“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多赛牧师收留他,但是多赛牧师拒绝了他,原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小题2】(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小题3】(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的“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