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等待生活   (美国) 阿尔·马丁内斯

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要求和我交往的人也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我就不高兴。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上帝帮助了每一个在超级市场排队算帐时想要插到我面前的人。

我这样谈自己的不耐心,也许你可以想象,当我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了。这事发生在南佛罗里达州靠近我的家乡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在防栅旁拦住了我,告诉我可能要耽搁半个小时。

“为什么要耽搁?”我问。“因为路被挖开了,”他回答说,“我们在装水管”。“见他的鬼吧,排水管。”我说,情绪马上低落了。

他耸耸肩:“那你就绕过去吧。”

我觉得他的话也有些道理。我还不太清楚这个坑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我不会掉进坑去的。

接下来的5分钟是在烦乱中度过的:文件在我的手提箱里,收音机和一些东西在工具袋里,我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然后长嘘短叹地盯着窗外。

不一会,在我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我该试试,总比坐着干等强。

就在这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穿着工装裤,花格子衬衫,像是开出租车的。

我看看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不错。”我说。“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他指着一块凹进去的断崖接着说,我想起我好像也见过洪水从那块断崖上倾泻下来,在山脚下激起很高的水花。我很可能只是急急忙忙地经过这里时勿勿地看了一眼。

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老人大笑着说:“有几百条,我在这里已经22年了,还没有走完所有的路。”我想起这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一块很凉爽的地方。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曾经在里面散步。“你看到那只山狗了吗?”一个穿着大衣打着领带的年轻人叫起来,吸引了那位女士的注意力,“在那里!”“我看见了。”她突然大叫起来。

年轻人兴奋地说:“冬天快来了,它们一定在贮存食物。”

司机们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有些人拿出照相机拍照,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我记得上次洪水暴发的时候,道路被淹没,电灯线被破坏。我的邻居们,有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一起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

是什么把我们聚在一起了呢?要不是风在呼啸,洪水暴发,或交通阻塞,我们怎么会把时间分配在这里而和人交谈呢?这时,一个声音从防栅那边传过来:“好了,道路畅通了!”我看了看表,55分钟过去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

汽车发动起来了。我看见那位年轻姑娘,正把一张名片递给那位打领带的小伙子。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散步。

那位老人向出租车走去时,向我挥了挥手。“嗨!”我叫道,他转过身。“你说得对,”我说,“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描述了“我”在在交通堵塞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当代人在高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的“心灵与情感的迷失”,以及在“等待”中“心灵与情感”的觉醒。
B.“我”是一个干工作“雷厉风行”的人,然而,在生活中却常有此类“交通堵塞”的事发生,文章描绘了“我”的个性不被社会所容的无奈与悲哀。
C.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叙事简洁流畅,抒情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
D.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叙述却生动有趣,在平静的叙述中给人以富有哲理的启示,读来令人回味。
E.题目“等待生活”表面看是让人们有耐心地生活,实际上含有劝诫人们从容地生活,耐心地品尝生活乐趣之意。
【小题2】联系全文,缺乏“耐心”的除了“我”还有谁?所谓“缺乏耐心”其实是什么意思。
【小题3】对文章结尾“我”说的话,应怎么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8 05:4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堂里也有葡萄吗

『美娜塔莎·弗兰德

在距离我们大学几英里远的地方,有一个专门停放家庭拖车的停车场,里面坐落着一片绿松石颜色的房屋。梅丽莎就住在位于保龄球场和收费公路之间的那一栋房子里。而在停车场外面的草地上,到处都撒满了空的啤酒罐和被丢弃的衣服。

“莫莉,我们来这儿做什么呀?”当我们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不禁感到非常惊讶。

此刻,莫莉正缓缓地把车开向那块唯一没有任何垃圾的地方。见我问她,她便以朋友之间才有的口吻答道:“我们不是要去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吗?”

“哦,上帝,瞧我这记性!”经她这么一提醒,我猛地想了起来。就在3个星期之前,我为我们俩在志愿者协会注了册,那天,当我回到宿舍,仍旧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我那近乎疯狂的样子,莫莉微微地笑了笑。从她的笑容里,我仿佛能听见她在说:“哈!你以为我们是谁啊?接受了名牌大学教育就了不起吗?冒冒失失地来到别人的家里,就要把人家女儿带走?你以为我们是谁啊?”

我们最后达成一致,并且联系到了一户人家,他们有个女儿名叫梅丽莎,我们决定帮助梅丽莎。

当我们敲开房门时,开门的是梅丽莎,她非常瘦小,四肢细得像竹竿似的。她上下打量着我们,她一定在想:“这两个女孩子信得过吗?”

在她身后,站着两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当梅丽莎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的拖车房屋时,我看得出他们有些不情愿。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他们家的寒酸。

梅丽莎的父母一直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她像蝴蝶似的飞过来飞过去。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那成为焦点的孩子,开心地微笑着。

“瞧,这个是我,那时我还是小孩子呢。”梅丽莎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马克,我的双胞胎兄弟,可他已经死了。

“米茜,”妈妈向她招了招手,并且柔声喊道。她走到妈妈身边,俯下身子,聆听妈妈告诉她的一个秘密。片刻之后,她一睑严肃地对我们说:“妈妈说马克和其他天使一起住在天堂里。”

房间里顿时被一种莫名的沉默笼罩起来。,良久,我和莫莉打破了这种难耐的氛围。我们向他们一家郑重承诺:我们会为梅丽莎系牢安全带,会带4份食物回来,8点钟准时到家。

接着,我们一起走向汽车,而梅丽莎一边走,一边转过头。此刻,那两个孩子正站在窗前,小脸紧紧贴在玻璃上,目光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他们也想来的。”梅丽莎说。

“下次吧,今天晚上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在前往大学的路上,梅丽莎不停地唠叨:“今天晚上是专门为我准备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特殊一晚。”

来到学校的餐厅,她问:“所有的东西……我都能吃吗?”

“当然。”梅丽莎惊得目瞪口呆。她盯着一盘盘食物,绕着食物桌转了几固,直到我们把她带到了公共餐厅中间专门摆放沙拉的柜台。

她指着放在一个金属罐里的东西问道:“那是什么?”

越过梅丽莎的头,我悄悄对莫莉耳语:“难道她从来没吃过葡萄?”

“它们好吃吗?……嗯,它们非常好吃。”

我将梅丽莎抱了起来,这样,她就能用那一对沙拉钳夹到葡萄了。她一个个夹着,很快,盘子里就堆满了葡萄。然后,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她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看着那满满的一盘葡萄,看着她贪婪地吃着葡萄的样子,我和莫莉感慨万分。我们没有想到在那一桌桌丰盛的食物中,她最想要的竟然是葡萄。她希望每个星期、每一天甚至每一顿都能吃到葡萄。

于是,我们3人又走到了沙拉柜台,开始往塑料杯里装葡萄,这是给梅丽莎家人的在回家的路上,梅丽莎静静地坐在后面的座位上,望着怀里紧紧抱着的那四个装满了葡萄的塑料杯,虔诚地微笑着。

当我们驶离那条收费公路,驶过那个保龄球场,把车开到了那块唯一没有任何垃圾的地方,正准备下车时,梅丽莎打破了沉默:“姐姐,天堂里也有葡萄吗?”

闻听此言,莫莉和我面面相觑。同时,梅丽莎把手伸向我,紧紧地握了一下我的手,仿佛在默默地对我说:“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爱怜地注视着梅丽莎:“天堂里当然也有葡萄,而且,每一餐都有,每一餐。”

(编译:李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满了空的啤酒罐和被丢弃的衣服”交代了梅丽莎的生活环境,暗示其生活的贫困;也说明她家居住的环境不好。
B.梅丽莎父母的表现流露出他们对孩子的爱和他们安静的性格;“像蝴蝶似的飞过来飞过去”体现了梅丽莎的兴奋。
C.文章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了梅丽莎离开时其他两个孩子的表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羡慕和渴望。
D.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梅丽莎而对丰厚美食的情景,表现出的不仅仅足小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梅丽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论贝多芬

科尔曼

贝多芬的魅力,在于他将其坚毅刚强的性格与细致柔腻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捕捉住刹那间人心的激越、心灵的激荡;他以一种穿透万物表象的洞察力,力图表现春天野花绽放时的芬芳,云朵在风中的战栗,苍蝇在草间的嘤鸣,人在命运面前的叹息和挣扎,我们对爱情的向往,还有我们对造物主的赞美和礼拜。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有时甚至可以觉察到一丝冲动,一丝少年人的豪气冲天。但是有时,他又弱如水边的那喀索斯,沉醉在丝绵般的纤柔和莫名的哀愁中。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往往我们不能觉察到,但是每当我们聆听音乐,我们体验到的不仅仅只是贝多芬的心灵世界。他的乐曲所唤起的,是那潜藏在我们心底的情感。这情感是沉郁在阴霾后面的惊雷,一旦炸响,便会令我们看见自己,看见生命中蕴涵的神的意志。我们的灵魂就开始苏醒了。

于是,面对贝多芬,便好似在和我们的灵魂对话。我们如聋子、哑巴、盲人,能够体会到、感觉到、意识到,但我们不可言说。这种朦朦胧胧的知觉,令我们感到怅惘。然而,贝多芬把他那些音乐带给我们,那乐声将我们同自己心灵底层的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刹那间,鸟儿的啁啾,天空的蔚蓝,黑夜的幽深,甚至于我们的呼吸,我们脉搏的跳动,突然便具有了意义。我们领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存在一起的生命。流畅的旋律呈现出一派生机,灿烂、绚丽、辉煌;回旋的主题又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我们闭上眼睛,却看见光亮闪烁不定,犹疑躲闪,稍纵即逝。我们对自己说:“原来如此。”

然而,贝多芬并不在乎我们的感受。他写过:“孤独!孤独!孤独!”有如李尔王咆哮的声音。他曾经生活在一片沉寂之中。想象一下,当我们聆听《庄严弥撒曲》《D小调第六交响曲》等篇章的时候,创作出如此卓越深湛的乐曲的,竟然是一位失聪的孤独者。这寂静沉默的幕帘,如此的深沉,如此的凝重,如此的强大。然而,贝多芬没有自怨自艾地诉说他的痛苦。他以对生命的礼赞、对神的礼赞,给他自己,也给我们带来隧道尽头的那一丝光明。只有领会到这一点,我们才真正体会了贝多芬。

贝多芬的交响曲呈献给我们的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他曾经对生命感到幻灭。他幻想胜利的喜悦,叙述他想象中与至高神性的结合。他在时代的浪潮中感受到英雄的雄健与悲壮。那壮丽的场景使他神往其中。然而,大自然所蕴涵的,是人不可知的奥秘。他陶醉了。他沉迷地陷入对世间万物玄奥的冥想之中。他意识到,人在这大千世界中,如一颗微粒,渺小平凡。他超越了生命的本体。在那雷鸣电闪之中,他体验到神的伟大,从而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但是,不可思议的是,他返回到了尘世间。他回溯自己,反观自我,明白了音乐对他、对人类来说,有如甘露般,滋润干涸的心灵荒漠。他讴歌的是神吗?是那置身于时世之外的超然的神吗?还是人的心灵中本身所具备的神性?

贝多芬从不否定神性。在他的音乐里,我们感受到古代希腊悠远的底蕴。与此同时,时代也赋予他灵感,驱使他向前,追逐神对他的若隐若现的昭示。孤独使他沉思,帮助他在那一片荒凉的寂静中聆听神的宣示。他忘记自己只是一颗悬浮在空中的小小的尘埃。相反,他令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卑微。他是强大的,于是他和他的音乐不朽。他是现世的普罗米修斯。他以他的音乐,伸展出他的手,企图搀扶我们从泥潭中爬起来,站立起来,再次迈出我们的步伐,走向他。

我们在时代的黑暗中悲叹,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和卑微而感到惋惜。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与贝多芬的差异?我们聆听他的音乐,或多或少地得到感召和领悟。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负担,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甚至窥见那隧道尽头的闪烁的光明。

(叶红译,有删改)

作者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音乐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灯和我们的街

(土耳其)阿古兹·涅辛

我们街上的邻居对于四年举行一次的参议员选举觉得很不理解,而且怨声载道。您别以为我们有自己的参议员,能替我们做主,哪有这样的好事?……也别以为我们能从自己街坊里选出一个参议员。那是白日做梦!参议员们根本不到我们这条街上来,要是真有一位信步走来了,那么他一定出不去。汽车从来不从我们这条街经过,电车不通,大车也不来,就连骡子也过不去。

您可别一高兴就路过我们的街——保管连您的怀表也会停住。一个文明人在这个大城市里见到这样的街道,他的大脑准会出现故障。

可是我们却整天在这条骡子也过不去的街上来来往往。大姑娘们拖着木屐吧嗒吧嗒地走着,光脚丫的孩子们在噼啪噼啪地瞎闹。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住在这条街上,能不走这条路吗?

可是我们街上的居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要管起国家大事来了!他们居然不满意四年选举一次!

“哎,你们都是什么人哪?你们知道什么是选举吗?你们懂得参议员是怎样的人吗?”我这样劝解他们、可是白费劲。他们哪能懂得这些?他们自作聪明,而且根本不想明白一点道理。这也难怪:他们每天来往的这条街道是连骡子也过不去的呢。

“那好吧,既然不赞成四年选举一次,那么八年选举一次怎么样?”我对他们说。

“不,选举次数要多些!”他们回答说。

“两年选举一次吗?”

“不,老兄!要每天晚上天一黑就来一次选举。”

“哎——敢情是咱们的街坊都疯了。”我叹了一口气。

我们这条街也真怪,每个居民都欠着一身债。这里房东在撵房客,那里的债主把门捶得震天响。门板上横七竖八地刻满了道道儿,因此送牛奶的,卖水的和面包铺掌柜的都没法再用小刀或铅笔在上面做记号了,小商贩在主顾家的门上用刀或铅笔画道,作为欠账未付之记号。我们天还没亮就起身,然后一直到中午都在为生活而奋斗:又是还债啦,又是收账啦,闹得不亦乐乎.从中午到第三次祷告,是母亲揍孩子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直到天黑,就是孩子你打我、我打你的时间了。在一片搬嘴弄舌、说长道短的气氛中,夹杂着煎大葱的气味。在这个时候,妇女们也不忘彼此相骂。而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她们就一直和自己的男人吵架。

据说咱们这个地球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和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街上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总之一句话:我们街上的居民被这些所有使人忧伤、悲伤、烦恼的事弄得疯疯癫癫了。

“我说各位街坊,像选举这样的大事能每夜来一次吗?”我想说服他们。

不料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这里面另有文章。我们街角上有一座路灯。不瞒您说,这座路灯是有名无实的:它既没有玻璃,也没有灯罩,也没有灯头,一句话——凡是路灯所应该有的一切玩意儿它一概没有,有的只是一根铁柱,可是我们已习惯叫它路灯了。

我们街上的居民早就忘记了路灯应该照耀街道这样一条真理,这根铁柱子光秃秃地竖立在街角,就好像一种装饰品、可是它倒能使孩子们解闷开心。他们走在铁柱周围转来转去,一看见乌鸦落在铁柱顶上,就拿弹弓射它们、

这座路灯是谁装的呢?是一位什么大慈善家?慈善团体吗?国家吗?政府吗?市政府吗?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装的?为了什么?管这些干什么,我们只听年逾古稀、行将就木的老年人说过。

这座路灯只在当年雷莎德苏丹登位的时候亮过一次,后来公布宪法的时候,它还点过一两夜。至于它在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有没有点过,至今还是一份疑案。有的人说点过,有的人却说没点过,

现在言归正传,且听我们的街坊对路灯和选举的关系如何解释。一位老大爷心直口快地说:“您记得不久以前的那次选举吗?在选举的那天,给咱们的路灯安上了灯罩、玻璃、灯头,当天晚上就点上了煤气。咱们这条街顿时热闹起来了!可是一过了那夜,直到如今,路灯都没有亮过。”

感谢上帝,这下子我总算明白过来了。我懂得了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为什么希望每天晚上天一黑就进行选举——因为一选举我们的路灯就亮。说实在的,我是同意他们的意见的。

【小题1】对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我”的态度前后不一,为什么?
【小题2】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主张将小说标题改为“选举”,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本文叙述特色鲜明,试从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三方面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不是天生的

①免疫系统的好坏到底和遗传因素有多大的关系?

②曾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教授马克·戴维斯仔细分析了那些论文,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经受环境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③到底应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戴维斯采取了一个最老套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研究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平均有50%的基因也是一样的,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更妙的是,大部分双胞胎从母亲的子宫开始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受精卵到少年时期面对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两个人在免疫系统成型期间所接触到的抗原是很相似的,这就又排除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④戴维斯说服了78对同卵双胞胎和27对异卵双胞胎加入研究,分3次抽取了他们的血液,分析了其中200多项和免疫系统健康状况有关联的指标。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指标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和先天遗传没有太大关系。

⑤举例来说,很多人都打过流感疫苗,但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立刻就能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帮助他们安然度过流感高发期,有的人却只能生产出极少量的抗体,质量也差,这样的人打了疫苗也没用,还是会中招。以前科学家们大都认为其中的差别源自基因,但戴维斯却发现一个人对于疫苗的反应程度和基因型关系不大,却和这个人以前曾经生过哪些病、接触过哪些病原体或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接种过哪些疫苗有关,甚至这个人的个人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也会影响到他对疫苗的反应强度。

⑥另外,免疫系统和环境的关联度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平均下来,成年人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有75%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只有25%和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基因检测只能检出四分之一的致病因素,另有四分之三的原因是基因检测测不出来的。

⑦戴维斯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5年出版的《细胞》杂志上。这篇论文特别提到了巨细胞病毒,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这个病毒,发展中国家甚至有90%的人都中了招。所幸这种病毒的毒性很小,只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基本健康就不会发病。但是,戴维斯发现这种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如果受试双胞胎其中一人感染了,另一人没感染的话,那么在他所测的200多项指标中有60%都会变得非常不同。

⑧有证据显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这样的人对于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反而更强了,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下定论说感染了这种病毒一定是好或者是坏。

⑨总之,这项研究表明人的免疫系统弹性很大,这是符合进化论的。人类生存的环境千变万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否则这个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小题1】下列对巨细胞病毒和免疫力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却没有发病,是因为巨细胞病毒毒性很小,基本不会影响感染者的免疫系统。
B.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但这些人也因此对某些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增强了,从这个角度看,感染巨细胞病毒也是一件好事。
C.受试双胞胎中一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他的很多指标会与未感染者非常不同,说明外在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
D.巨细胞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使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的弹性,为人类提供了一套见招拆招的防护系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维斯对之前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好坏和遗传因素存在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因决定了每个人免疫力的差别。
B.戴维斯采用同卵双胞胎来研究免疫系统和遗传因素关系的问题,是因为这样既避免了不同基因的影响,又排除了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
C.免疫系统的大部分致病因素是无法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的,随着年齡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
D.戴维斯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必须有一套能够“见招拆招”的弹性很大的免疫系统。
【小题3】戴维斯关于免疫系统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观点?请概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