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枞树
(苏联)费•亚•阿勃拉莫夫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废话连篇,心绪仍然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俄罗斯的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骚。假使发发牢骚能有点什么好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人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那也罢了。
然而实际上又是怎么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我们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横,谈到了贪污行贿营私舞弊,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在翻腾着,我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才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话声,我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 “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
分的话音,“这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背着特别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面上没有那种齿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
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我感到羞愧,羞愧得落下了眼泪。
但是就在这时,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注:①新年枞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随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主要以“我”的回忆来实现。暗藏了“我”对新年的新的向往,即让自己精神状态趋向一个新的境界。
B.文章将“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的空谈务虚和奥里娅的勤劳务实对比,并由“我”将这种对比串联起来,有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
C.文中“我”劝说奥里娅接受妻子的赠予,被拒绝后“又加上五个卢布”,完全出于对她的感谢,却让她觉得受到羞辱。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印象深刻。
D.文章通过女主人公奥里娅拒绝馈赠这一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新年枞树”的理解。
【小题3】文章结尾说:“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我家的节日开始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6:3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原文有删改)
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穿梭于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20世纪70年代末来到中国,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近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口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请简要分析导语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聘 任

(英)埃克斯雷

①西奥·霍迪尔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要求得到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送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十五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日仅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了。跟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二十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噪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那朗朗的笑声。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个。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讲演,此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三天后开讲。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座。直到这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惟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了。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霍迪尔先生!”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⑪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披露吧。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深感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去演讲的。而霍迪尔先生呢,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⑫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文中常常把西奥和亚当斯作对比描写。试着概括指出两处对比性的描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的昂贵的腿
(德国)伯尔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声:“呣。”“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扃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跃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去掉了一条腿,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遺撼,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己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砲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耶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其便宜。他当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男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灌的时候,我的腿出了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依此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账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混账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才五十二岁,四十八岁,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像兴登堡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责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事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安置局工作人员给我介绍工作展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回答时“既亲切又温和”,他们尊重“我”,希望能切实地帮助到“我”。
B.文中的“我”是一个在战争中参与作战,导致伤残,战后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小人物。
C.小说中“我”详细描述自己伤腿的经过,意在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养尊处优的人内心丑陋,作风官僚。
D.文章中对“昂贵的腿”有几次计算,伯尔在平静的叙述中揭示了德国社会的病态。
【小题2】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在故亊叙述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