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占星师的一天

[印度]R.K.纳拉扬

正午准时,他打开布袋,摆出他的谋生器具,包括一打玛瑙贝壳,一块绘着神秘难解图表的方布,一本簿子,外加一捆古叙利亚文字轴。

他坐在一棵大树的繁枝下,路两旁排满了各行各业的摊贩,占星师就在身旁花生摊上不时冒出浓烟的火把光亮中,做他的生意。占星师打从一开始他就没想以占星维生,他对别人的运气不见得比自己下一分钟的命运更了解多少。他对星相,一如他天真的主顾,是同样的陌生。他是在事先并无任何思考与计划的情况下,离开家乡的。如果现在仍留在家乡,他将会在祖先的农庄与自己的玉米田里耕作、过活,结婚与生子。

他对人类的烦恼诸如婚姻、财富与人际关系,都作了十分实际的分析。长期的磨炼,养成了他敏锐的透视力。他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家中有个女人,哪怕是个远亲,大概对你没有好感吧?”有时候,他也分析对方的个性:“你的烦恼多半来自你的本性。这就难怪命中与土星犯克,你本性冲动,而外表过于刚烈。”这点,最能赢得人心,因为即令我们最温顺的人,也喜欢自己有副慑人的外表。

占星师该收摊了,他四周一片漆黑。他捡起玛瑙贝壳与其他的算命道具装回布袋里时,见有个男人站在他面前。他觉察可能生意上了门,殷勤地招呼他,对方这才伸手摸了摸鼻子对他说:“你称自己为占星师吗?”占星师感到受了些挑战,说:“你的本性…”

“唉,少来这套,”那人说:“告诉我点有用的…”

两人争论片刻之后,生意成交。占星师对天祷告时,对方点上了一根方头雪茄。借着火柴的光亮,占星师瞄了那人的脸一眼。那人坐了下来,猛吸一口雪茄,喷出浓烟,一脸凶狠地坐在那里。占星师感到非常地不自在。

“喏,把你的钱拿回去。我不习惯你这种挑衅的态度。再说,今天天也已经晚了……”他准备打点回家了。

对方将手心推到他脸上说:“挑战就是挑战。来,给我算算。”

占星师喉头发干地开始说:“有个女人…”

“免了,”那人说:“我不要听这套。算算看我目前的搜寻到底会不会成功?答复了我你才能走。不然的话,不把你的铜板都吐出来,不准你走。”

占星师念了几句符咒之后回答说:“好吧。我说。不过要是我说的你信得过,你可得给我一个卢比?不然我就不开口,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两人又讨价还价地好一阵子,那人才答应了。占星师说:“你被人扔下,差点死掉。我说对了吧?”

“呵,说下去。”

“你曾经挨过刀?”占星师说。

“你蛮有一套嘛!”他露出胸膛,展示了他的刀疤。

“还有呢?”

“后来你被推入田野附近的一口井里,有人要你死。”

“若不是有人路过,往井里瞧了瞧,我早就死了,那人兴致大发地说。

“我什么时候可以报这个仇?”他握紧了拳头问道。

“来世,”占星师答道:“他四个月之前死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你再也看不到他了。”

那人听了呻吟了一声。占星师又说:“那雅法师——”

“你知道我的姓名!”那人抽了口冷气说。

“我知道的还不止于此。那雅法师,仔细听好我要对你说的。你的家乡自本镇往北有两天的路程。搭下班火车回家吧。我认为如果你离开家乡的话,会再遇上更大的生命危险。”

他取出一撮香灰拿给他说:“抹在额头上之后,回家乡吧。如果不再往南远行,你必定长命百岁。”

“我干嘛要离开家乡?”那人深思地说:“我偶尔离开家乡不过是为了找寻他,找到他我必定要他的命。”

他心有不甘地摇着头说:“竟然给他溜掉了。但愿他死有应得。”

“不错,”占星师说:“他是被一辆货车压死的。”

那人听了脸上浮出满足的笑容。占星师把他的物件一一放入布袋之后,公园已经空无一人。那道绿光也消失了,四下剩一片黑暗与寂静。

占星师回到家里已近午夜。他的妻子在门口等候,要求解释。他把铜板都丢给了她,说:“去数吧,全是一个人给的。”

“十二个半安那,”她数着说。她喜出望外:“明天我可以去买些糖块与椰子,孩子吵着要买糖果有好几天了,我要买些好吃的给她。”

她抬起头来看着他说:“你好像心里有什么事。怎么了?”

“没事。”

晚饭后,坐在炕头上,他告诉她说:“你可知道我今天了结了一桩很重的心事,我以为这些年来永远也洗不掉手上染的那个人的血迹。这也是我远离家乡,在这里落户又娶了你的原因。他还活着。”

她抽了一口冷气:“你杀过人!”

“是的,在老家的村子里,那时我年少,不懂事。我们喝酒,赌博,有一天争吵得很厉害——现在还提它干嘛?该睡了。”

他说着打了哈欠,在炕上躺了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占星师该收摊了,他四周一片漆黑”的描写说明占星师为了生计,工作很辛苦,一直忙到天色很晚;也为后文那雅法师出现的时候没有认出他作了铺垫。
B.“那道绿光也消失了,四下剩一片黑暗与寂静”的环境描写说明那雅法师离开后,占星师终于松了一口气,实际上衬托了占星师内心经历煎熬之后的平静。
C.作者在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如他对那雅法师的占ト十分真实准确,后来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交集,这样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情节更加生动。
D.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占星师在遇到那雅法师之前心事重重与两人交谈后的幸福满足形成对比,占星师赚钱辛苦与妻子的安逸生活形成对比。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占星师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占星师说“我今天了结了一桩很重的心事”“那时我年少,不懂事”。请结合作品谈谈小说以此结尾带给你哪些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06:5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5岁的女儿敏妮,就在我的书桌旁,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忽然间敏妮跑到临街的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穿着宽大、脏兮兮的喀布尔族服装,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被吓住,赶紧躲起来。那小贩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把她带出来。她站在我旁边,望着喀布尔人。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紧紧地抱住我。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料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有说有笑。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时间来看敏妮。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个街坊不承认欠了他一条围巾钱,在争吵之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被判了几年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拉曼被人忘却了。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朋友。

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我正坐在书房里查看账目,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拉曼。起先我没认出他——他没有带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

“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在一起说笑。

我又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见不到。”

拉曼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儿,说了声“再见”,就走出去了。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到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杏仁、葡萄干来,送给小人儿。”我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在我家里,也有一个像她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我女儿,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说到这里,他把手伸进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纸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印在纸上。当他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作家——②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啊。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女儿的手印,使我想起了小敏妮。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

我拿出一些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到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婚宴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他的女儿重逢了。

(原文有删改)

(注)①喀布尔:阿富汗的一个城市。②加尔各答:印度的一个城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喀布尔人的外貌描写很精彩,宽大的喀布尔族服饰很惹眼,背着口袋、拿着葡萄干也有极强的职业特征,这些引发了敏妮的喜爱之情。
B.喀布尔人是小商贩,因发现敏妮的长相与自家的女儿特别像,就很亲近敏妮,即使坐了多年牢,也没有忘记她,一出狱就忙着去探望。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开始不大理解喀布尔人对敏妮的疼爱,后来看到喀布尔人身上珍藏的远在家乡女儿的小手印后才明白他的做法。
D.小说结尾一段表明“我”对喀布尔人的情感的认同,把小说的主题“父爱”深化到对他人的关爱,这是一种超越时空、阶层的高层次父爱。
【小题2】请简要解释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意和作用。
①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拉曼被人忘却了。
②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啊。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喀布尔人拉曼的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拉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 “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

“啊,你真运气!我也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 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男人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 “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喜爱之情,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小题2】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 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客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回答:“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钳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一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而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一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拉曼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小题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小题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著卞慧明译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1)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
“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她说。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2)。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对面又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小题1】结合全文,赏析“划线一(漫山遍野的大丽花……)”部分的场景描写。(4分)
【小题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有哪些含义?(3分)
【小题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