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汁工厂

[新加坡]伍木

赋闲在家多时,眼见坐吃山空,惊觉长久下去不是办法;但求无门,空有一身才华无人赏识,除了感叹复感叹,又能奈何?

自向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粗重活干不了,但对于动脑筋的工作还是可以一试的。每天勤于翻报纸、写信、打电话、亲临面试,可是仍然无人问津,只好徒呼负负。原本所订下的高目标,亦越降越低;最后但求三餐一宿,什么都肯干。

一日,翻开报纸的征聘版,眼前出现一则巨幅广告,上面写着“征聘奴隶”4个大字,不禁吓了一跳。奴隶制度不是在很多年以前就彻底瓦解了吗?而且奴隶者,只有“买卖”,何来雇用?况且,试问有谁甘愿沦为奴隶,任人控制、折磨和摆布?

后来回头一想:既然这个广告在报纸上堂而皇之地刊登出来,表示报馆已接受了广告中“耸人听闻”的字眼。也许这是广告刊户大胆突破的意图,也许这是撰稿员心血来潮的“划时代绝句”。君见不久前某工厂在征聘机器操作员时,还打着“请你来当工人皇帝”的字眼!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广告噱头了!

对于求职若渴的我来说,这则征聘广告无疑是具有挑战意味的。我天性喜欢接受挑战,越是有挑战性的事物,我越是要去碰它。于是,我把征聘条件细读一遍:

(一)学历不拘、年龄不拘、性别不拘。

(二)工作时间具有高度灵活性。

(三)必须能够承受高度的工作压力。

利益:

成功受雇者每人将拥有一架手提电话机。

广告上的条件和利益虽然列得有点模糊,但当我按地址找到那家公司时,已有大批捷足者在等着被传召面试。全球性的失业浪潮,真的正冲击着这些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饥民吗?(包括我?)

填妥申请表格后,领了号码牌子,我有充裕的时间打量这家公司。这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员工们各就各位,或沉思,或冥想,或凝视远方,或伏案而睡……总之,我真怀疑自已来到一座闲云野鹤的寺院,坐禅的心情把较早时焦虑的情绪吹得烟消云散。

轮到我的时候,脸带笑容的秘书小姐很客气地请我移步到会议室。会议室内有一名戴金丝眼镜的男子,正在翻阅我的申请表格。

“请问你对本公司的了解有多少?”

“一无所知,愿闻其详。”

“唔。”答案在对方的意料之中。对方如背书般地说。

“我们基本上是一家提供商业服务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管理咨询、市场策划和产品行销等等。无论是哪一行业的机构找我们帮忙,奄奄一息的我们会帮他起死回生,蒸蒸日上的我们会帮他锦上添花。

我点了点头,表示基本概念已经有了,然后问眼前这位“再世华陀”:

“我想多了解一些这里的工作条件。”

“我们重视的是员工的素质——即头脑,所以学历、年龄和性别都不是考虑的因素;至于员工们的脑筋有多棒,‘点子’行不行的通,都是由我直接鉴定,而且丝毫不会错,所以,我的外号也叫做‘脑子测定仪’。”

我失笑:

“那工作时间呢?”

“上班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唯有下班时间无限。我们会分给成功者每人一架手提电话机,大家必须随时随地携带,确保必要时随传随到。”

我恍然大悟:所谓的利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别人说:政治是肮脏的,影圈是复杂的,而商场,则是黑暗无比的。

我继续保持镇定:“工作压力又有什么具体的说明吗?”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没有绝对的解释,唯一可以说明的是,为了训练员工的能耐与韧性,员工必须能够在叱责与谩骂中,继续开朗和高度集中地工作。”“奴隶”当然是要面对“叱责与谩骂”的一没施加私刑已经很厚道了,所以我并不对这番话语表示过度的惊讶。

“我同意并接受您所列的条件和利益。”为了三餐一宿,我说:“请您让我签暑聘书吧!”

“凭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做这么聪明的决定,我肯定你是个人才。”对方说,接着递来一份以英文打字的聘书,上面写着:

“脑汁奴隶”

和“脑汁测定仪”握别后,走出会议室,我复看到一群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枯坐冥思的“闲云野鹤”,正在不知道为了什么地出售自己的脑汁……

(选自2008年8月24日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我”一直找不到工作,结尾又说“我”“是个人才”,这就形成前后反差,意在增加情节的趣味性。
B.文中列举的三个征聘条件十分模糊,但在后文中都有具体交代,这样写,意在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增加小说的严谨性。
C.“我”打量公司的内容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心理描写,意在表现这里社会环境的独特和工作轻松、毫无压力的懒散状态。
D.“脑子测定仪”向“我”介绍工厂性质和业务范围时,连用了四个成语,意在表现公司的工作业绩和引以为骄傲的心理状态。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闲云野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商场是“黑暗无比的”,可又为什么要急于应聘签约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4 10:4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副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炸弹的按钮。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你认为文中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三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笑,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中出租车司机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为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阐述并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③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④“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⑤“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知道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④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小题1】(小题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题2)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②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
【小题3】(小题3)简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题4)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邃的主题。请结合小说画线段落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文课

伊朗拉·帕尔维兹

教室被柑橘树浓密的枝叶遮蔽得十分昏暗。这时老师还没有来。长满头癣的赛义德·玛赫姆德坐在我的前面。他把一根锯条熟练地插进桌缝,再用金属片拨动它,之后立刻把耳朵贴紧桌面,听那单调而悦耳的响声。阿克巴尔·阿卡则用小刀在墙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还在名字周围绘上花朵和夜莺。

“起立!”

孩子们一起站立起来,作文老师走进教室。上个星期,老师是这样布置作文题的:“你们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要求他在你们考试完放暑假以后,带你们到别墅去玩。”

作文的内容不同,写作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诸如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或者给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写信,可采取记述或论说的口气写,属于第一种。某某大人!我愿为您奉献一切,并衷心祝愿您幸福、安康。这种祈愿式的写法,属于第二种。当然,大家都很清楚,人的最优秀的品德莫过于诚实。只要有了诚实,卑贱也会变得高尚。第二种形式的作文,通常都缺乏充实的内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祷告,堆砌许多无用的词藻,十分枯燥乏味。记得,每到作文课快上完的时候,那些啰里啰嗦的词藻使我觉得教室简直成了一个大垃圾箱,而老师和同学们竟然能叫这些僵死干瘪的词语飘动起来。

那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朗读那封要求去别墅的信。这些作文简直令人作呕。最后轮到阿卡拉希姆。他是个穷学生,但在班上却颇受尊敬。因为他既有主见,又待人和气;此外,他的见识也远比我们要广。他和我们不一样,他同社会上的人们交往很多。因为他像是家里的仆人,面包、肉、鸡、油、柴等等什么都需要他采买,他经常光顾杂货店、果品店、食品店这些地方,所以很了解社会,胆识也远远超过我们。

老师说:“阿卡拉希姆,到前面来!念一念你的作文吧!”

“是!”阿卡拉希姆立刻站起身来,往上提了提打满补丁的裤子,眼睛向四周扫视了一下,便拿起作文本,走到讲桌前面,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怎么不念呢?孩子,念哪!”

阿卡拉希姆哽咽起来,就像有个什么重物压在他的肩上,迫使他的腰弯曲下来,使他那近视的眼睛几乎贴到作文本上。他含着眼泪,颤抖着读了起来:

“我的脾气很坏的、经常发火的爸爸!老师大概由于自己生活得很舒适,就认为所有的学生也都如此,却丝毫不了解我正生活在怎样一个所谓‘家’的‘地狱’中呢!他对于您的暴躁和我的可怜竟然一无所知,不管我们的生活境况如何,竟让我给您写一封信,要求您在暑假带我到别墅去。‘别墅’——多么美好的字眼哪!在花园里采摘美丽的鲜花;在水渠边嬉戏,向同伴们身上撩水;爬到树上去玩;用绳子系在树枝上,打秋千;捏掉麦穗,用麦管做成笛子吹……多么幸福哇!老师要求您的正是这些。但是,我不知道您的‘别墅’究竟是什么样子啊?”

“他怎能知道,代替别墅的,却是每天早晨您对我的鞭答,用脚把我从梦中踢醒,叫我起来去买面包。他怎么知道我的惟一愿望并不是去别墅,而是能看到哪怕一次父亲的笑容。老师从没来过我们家,怎能知道我们家里不曾有过一刻的平静,恐怖的吼声总在屋子的空间回荡着。”

“他丝毫不知道您总是同妈妈吵架,妈妈也对您斥骂不休。而我是那么可怜,就像两块磨盘中的一颗麦粒,任凭压磨。每天晚上我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就必须拿着瓶子为您打酒。并非我不想去别墅,而是我更需要一种最起码的爱抚和温暖。我的愿望不过是:当我熟睡时,不是用打骂,而是轻轻地把我唤醒。晚间,您不要喝得酩酊大醉,逼我穿过那黑暗的令人恐怖的小巷去为您打酒。假如我买了乳酪、肉、面包,不要百般挑剔,让我再跑一次杂货店、肉店、食品店,把刚刚买来的东西都退回去,引起商店的人对我的冷嘲热讽。我简直受不了他们的凌辱。”

“亲爱的爸爸!我不要求去别墅,只希望能有一天您不再同妈妈吵架。我爱您,也爱妈妈,你们一打起来,我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我们之间不能相亲相爱、互相体贴呢?为什么非要把我们家变成一个黑洞洞的墓穴呢?我不求去别墅,只愿这个黑暗的墓穴光明起来,使我能感到家庭的温暖!”

这时,阿卡拉希姆失声痛哭起来。教室一片沉寂。老师双手捂着脸。我看到泪水从他的眼角滴落到书本上。老师说道:“阿卡拉希姆,你把我的心撕碎了!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再也听不下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赛义德·玛赫姆德和阿克巴尔·阿卡百无聊赖地等待上课的情形,与后文写阿卡拉希姆朗读作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说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叙述事情和祈愿式两种作文的写法,放在整篇小说中并不突兀,体现了作者对当时作文教学以及学校教育的批评。
C.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例如“提了提打满补丁的裤子”写出了阿卡拉希姆家境贫寒,最后一段眼泪“滴落到书本上”写出了老师内心的震惊。
D.小说通过阿卡拉希姆的父亲经常酗酒、对食品百般挑剔以及和妻子吵架等细节,除写出父亲脾气暴躁之外,还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
【小题2】小说在叙述手法方面有何特点?你认为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小题3】小说中老师的作文要求是“你们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要求他在你们考试完放暑假以后,带你们到别墅去玩”,为什么阿卡拉希姆的作文看似不符合要求,却打动了老师和同学?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进化

正如生命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一样,生命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也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地球上空最初没有出现一种屏蔽物的话,那么生命或许仍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最初,从地球上放出含有氧和臭氧,形成保护性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介人水和太阳的致命辐射之间。在这层屏蔽物下面,一种新的生命演进过程——光合作用发生了。在最初的生命历程中,具有真核生物、古细菌、细菌这三界的划分,光合作用使有生命的细菌和藻类,利用太阳辐射能,创造出许多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光合作用使光能微妙地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它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食品。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叶绿素。在藻类的光合过程中,叶绿素在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吸收能量,再运用这种能量,分解水分子。此时产生的氢再和碳及其他化合物化合,形成为糖。同时,又把氧释放到大气之中。这个过程比现代石油化学合成物的生产过程要精巧得多。①这种合成过程是在大小还不到十亿分之一寸的细胞内进行的。 同时,通过微小的海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开始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了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开始时吸进的水和碳,最后又被放了出来。而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又通过呼吸作用重新吸收回去。地球上全部动植物生命的源泉,就是这两大物质的循环:碳的循环和氧的循环。此外,还有少量的氮、硫和磷的循环。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细胞。生物的细胞具有惊人化学转变的能力,并不断地演变进化。南非发现的约30亿年前原始细菌的化石表明,这种细菌已经具有简单分裂的作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也曾发现更进一步进化演变出的十亿年前原始细菌的化石,其中类似海藻的生物已被证明,其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生物细胞在新的条件下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演化。在澳大利亚爱迪阿加拉群山附近新发现的撊浣诔鏀化石证明,在7亿年前,已有多细胞的生物存在。这是首次发现的多细胞生物。所有复杂的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我们还不很清楚,更为复杂的生物器官是如何演化而成的。在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在有荫蔽的温暖的海岸和河流出口处的水中,类似海藻的生物大量地繁殖了起来。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放出了大量的氧气。今天,我们呼吸的氧气总量的四分之一,就是由海洋中的最微小的浮游生物所产生的。而水和空气相接触的海面,正是这些浮游生物的栖居地。

当时的火山和地震还在震撼着地球,海啸还在冲击着陆地。这种自然界的变动过程,正好为生命跃进到第二个阶段作了准备。有些海生的植物被冲到岩石上,并在那里生存了下来。迄今发现的顶囊蕨化石是最原始的陆上植物的化石,这种植物约生存在4.5亿年以前。越来越多的植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生长起来。随后紧跟着,也出现了动物。鱼类逐渐演变成了两栖动物,鳍像腿一样帮助它们爬过被海水冲刷的沼泽地和湖泊。鱼鳃后来也发展成为肺,能够呼吸大气中的氧气。 约在3.5亿年以前,生物开始大规模地向陆地移居。大量植物覆盖了地球的多石的表面,在整个地球表面上遍布了生有绿叶的新型植物,它们进行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不可缺少的氧气,有四分之三就是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从而供给地球上所有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动物也不断也出现在陆地上。从此,陆地成为生命进化的主战场,多彩的生命世界②也便从此开始了。

(节选自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的地位》)

【小题1】请阅读画横线①句,联系上下文,说明“这个过程”是什么过程,其“精巧”是怎么体现的?
【小题2】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生物细胞演变进化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全文,请回答作者论述生命进化的“主战场”有什么变化?从“多采的生命世界②”话语中探究作者写此文章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