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哦,香雪》
鉴赏点一: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题1】为什么香雪喜欢铅笔盒,而不是手表等物品呢?
【小题2】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刻画凤娇等人物呢?
【小题3】通过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可看出姑娘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小题4】鉴赏点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孙犁评价小说“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试举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品的“诗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7 07: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一个坑

李吟

王超盯着天上的秋阳,不刺眼。

王超再看眼前那口深坑,黑黢黢,有底吗?他挺挺胸,别害怕,下去吧,坑里有玉石;别害怕,下去一趟再上来,三千元现金便到手,诱人嘛。

深坑在郊外的一棵大梨树下。建筑商老乔的儿子与伙伴在这儿玩耍,老乔的儿子颈上吊着块玉石,祖传的,极珍贵。那小子把一位小女孩头上的花朵摘下扔进了深坑,小女孩不服气,扯下老乔儿子颈上的玉石丢进深……女孩儿的父母不在家,找谁啊?老乔只好悬赏一千元,寻人沉下深坑找玉石。可一千元现金算个啥?谁愿意把命丢进坑里?凑巧的是王超正好路过现场,见老乔指着小女孩大骂着。小女孩哭得伤心,嘴里叫着“奶奶奶奶来救我”,可奶奶总是没出现。王超一咬牙,说给三千元,他保证下去找到玉石。王超随口一声保证就惹上了麻烦,老乔拽住他不松手,问需要签订协议吗?王超摇摇头,下去就下去,协个什么议?他是个大男人。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王超临下深坑前,手机响了,妻子说家里煤气灶坏了,要王超快回家。王超说正忙着,等会儿便回家。王超确实忙,想整几个钱,不忙不行。他想换个稍大点的房,把老家的母亲接来;他想让儿子读研;他想让妻子好好过日子。妻子腿残了,是他的过错。半年前,王超骑着摩托去乡下收山货,后座上带着妻子。摩托栽下路坎,他妻子性命虽保住,左腿却残了……王超摁断信号,到了深坑边,要求先把一只公鸡放下去。

众人将公鸡放下三十多米的深坑,拉上来,哇!公鸡长鸣一声。

王超长舒一口气,腰间系上麻绳,头上有矿灯。

老乔问王超需要氧气吗?王超说氧个什么气?免了吧。

王超看着十多位汉子守在安有滑轮的地方,黝黑的脸上满是神圣,一挥手:“放。”

绳索嗖嗖声响,王超缓缓下沉,头上的灯光在坑壁上直晃悠。

王超深入坑底。坑底有杂物,有动物骨架……骇死人。真是神灵保佑,王超一眼就发现玉石躺在几块骨头旁边。玉石闪着蓝幽幽的光。王超抓起玉石,掸掸玉石链子,链子也串满了珠子。他抠抠脑袋,忽然把链子扯断一截,掂一掂。为何要扯断链子呢?他一笑,嘿嘿嘿!他将链子塞到坑壁的一个小凹洞里,然后摇动麻绳,三下,再三下。

王超被拉上地面,把玉石递给老乔。

面。老乔甚是兴奋,攥着玉石,问链子怎么还差那么一截?

王超抠抠脑袋,说他在坑里发现时就是这样。

老乔一脸狐疑:“是不是你扯断了?”

王超勃然大怒:“我扯断了?我给你扯断了?”王超扑过去,伸手要夺老乔手上的玉石。

老乔退几步:“你在耍诡计?链子在你身上。”

王超急了,双手扯衣领,扯裤子,裤子褪下老远,红色短裤都暴露出来。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说他出三千元,再把玉石丢进坑里,让老乔自己下去找回玉石,可以吧?

老乔还没吭声时,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小孩来了。小孩是老乔的儿子。孩子只有一只左臂,下巴上还有一块疤。孩子从老乔手里抓过玉石,泪水刷地出来了,说链子断了,不好看了,不好看了。

众人看着孩子在哭,议论纷纷,有人说老乔不地道,有人说王超也不地道。

老乔的脸庞要爆炸:“你不是还想要我的钱吗?再加一千块。”

王超一昂头:“我再下去,死了也会爬上来。”

王超又被绳索放进坑里。当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链子。他站在坑底,关了手电筒,光明不在,坑里瘳人的黑。他就那么站着,谁也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谁。王超感到身上麻酥酥的,快上去!王超使劲儿摇绳索,三下,再三下。

王超又被拉上地面,他把那截链子捧给老乔的儿子,然后从老乔手里取过现金,腮帮鼓几鼓,慢慢地数了两次。

他取出一千元,塞进老乔儿子的手里,老乔问:“我问你一下,那截链子是你故意扯断的吗?你为何少要我一千块钱?”王超听着老乔哕嗦着,他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王超一声喊:“乔总,你是有钱人,和我探讨这个问题做啥呢?那是一个坑!”

(选自《重庆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王超在坑底扯断玉石链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设法谋求更多利益时的狡黠。
B.小说第四段交代了王超的家庭情况,暗示了他不顾危险下坑寻找玉石挣钱和扯断链子的原因。
C.王超找到了偷藏的那截链子,站在坑底,关掉手电筒,陷入瘳人的黑暗中,这阴森森的环境令他恐惧不安,只想快上去。
D.全文围绕“坑”展开,玉石落坑、王超下坑、藏链在坑、寻链出坑等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
【小题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的下午

①在这之前,我对和顺一无所知。更不知这个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其实早已声誉日□。它有600年的历史,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火山温泉、古刹祠堂、月台深巷老宅洗衣亭……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②因为被视为美的东西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比如幽僻不受人访的小村小镇,一旦观光客追逐滥游,难保幽境不被践踏。所以日本作家水上勉在《京都四季》一文中说及一株三百多年的樱花树,只说在“京都北面山村的古刹里……”,“关于此刹我得保密”。

③每个远游者,都有过极其个人、极其不愿与他人共享的“秘密角落”。遗憾的是,都只是“有过”。而所谓“秘密”,也大有可能在你是惊喜,在他人却是平常。我的所谓“秘密角落”,就是在冬日暖阳的午后,一个人在老街的图书馆里驻足。

④这图书馆,我只简单交代几句,若正面写它,哪由我来代笔!网上早已美誉充斥。所以这几句,大抵就是它的历史: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威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题书的匾额。

⑤其中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最是印象深刻。只觉这五字楷书,清正而雅奇,合该出现在如斯佳美之地。

⑥进这图书馆,须得拾级而上。十数级台阶后,过大门,至中门,门内庭院花木扶疏。穿过庭院才是馆舍主楼和藏书楼。主楼是二层五开间的木结构房,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门窗造型为西式设计。整个建筑群为中西合璧式,布局典雅,结构新颖。

⑦如此奢侈的“乡村图书馆”,出现在侨乡,不足为奇。然而还是惊异,在我的有限的行走里,视域所及,这般豪气的建筑不是辟为收取门票的展览馆、纪念馆,就是早已几度装修扩建成了酒家饭店。而和顺的先贤,却将它用作了图书馆。从此,那天堂般的图书馆的模样啊,又多了一种!

⑧古旧的老房子,没一个人。阳光打在读报阅览室的一张张木桌子上、长条椅凳上,真是静呵。以前看小说,总不明白“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这一刻,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

⑨借阅室的门虚掩着,亦没人。轻手推开去,屋内昏昏,那一架子一架子的书啊,全动了起来!感觉真有被梦摄住的诡异。待适应了屋内的昏黑,才看清那些书其实很普通,中外名著、期刊杂志,符合一个乡、县级图书馆基本的配备。然而仍有不同,我所知道的很多的乡、县,乃至区图书馆,它们的藏书都很新,新得像一躯躯空壳。有些书,也泛黄有折痕,可那是被寂寥时光催老的。而这里的书,若不立在书架上互为倚靠的话,恐怕它们都老旧得站不起来了。你只有亲眼见过那些书,才能体会它们是如何被一双双田地里劳作的手,夜灯下熏染过、汗水里浸泡过。

⑩那些书都有灵魂。不止作者的灵魂,更有被一双双劳作的手摸索过的灵魂。这些灵魂,一次次地和书一起生活、一起做梦、一起回到田地里劳作。于是这些被摸索过的书,被一次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的书,和那些空被寂寞时光催老的书,便有了质的不同。

⑪庭院里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白的,粉的,紫的,一派烂漫。此时,你刚好站在一棵花树下,抬头看粉白如云,恰如舒国治《赖床》中所写,“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刹那间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转悠然,聚而不散,渐充渐盈……”真是梦魇好时分。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入的选项是
A.兴B.隆C.高D.重
【小题2】从全文看,第(7)段结尾处,作者所说的“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又多了一种”具体指的是: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图书馆中的“阳光”?
【小题4】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和顺图书馆作为自己心中的“秘密角落”,是因为它地处滇西的“极边古镇”。
B.水上勉说“关于此刹我得保密”,是因为樱花珍贵,而古刹美景也只能静静地欣赏。
C.胡适所题“和顺图书馆”这五个字,清正而雅奇,与这天堂图书馆的特点相得益彰。
D.作者为那些灯下熏染过,汗水浸泡过的图书,如今只能被空寂时光催老而心生遗憾。
E.作者见木桌子上阳光斑驳的影子,突有醒悟以前看小说时“被梦摄住”是怎么回事。
F.和顺图书馆前身为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新馆内藏书七万多册,有胡适、熊庆来等题书的匾额。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理想”一词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爵的型制十分特别。深筒状的腹部以供装盛,口缘两端分别为一流口及一尖尾,缘上更有两个立柱,腹底为三个三角锥状足。新石器时代未见陶制的爵,但这种器物却是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初始时期的代表,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在古代文明用铜初始阶段,铜料取得不易,是非常珍贵的材质。中原地区对饮酒传统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爵腹下方多有烟熏痕迹,因此可以认定铜爵是一种温酒器而非饮酒器。商人饮酒的习惯是先将酒装盛在罇(zūn)、罍(léi)、斝(jiǎ)、卣(yǒu)等盛酒器中,用酒斗舀出放入爵内温热后,再倒入觚或觯中饮用。成套的觚爵数量多寡是贵族社会阶序的重要指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爵,礼器也,像爵之形。中有鬯(chànɡ)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显然,认为爵是饮酒器的观念在汉代时已固定。“节节足足”被后人解释为雀鸟的鸣叫声。北宋经学家聂崇义著《三礼图》以图绘说明古代礼器时,就将爵描绘成了雀鸟背负著杯子、下有圈足的样子。并引古书所言认为是宗庙中以酒祭享先王或祖先的重要礼器。宋徽宗敕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对爵的定义有更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爵本身体积虽小,却是礼器中最关键的,是周公制礼作乐大成时代的象征,饮酒礼器成为庙堂玉制礼器的首要器类。明代律典《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各种仪式中,举爵献酒是仪式中的重要动作。
在紫禁城为乾隆退隐生活准备的宁寿花园中,一幅大型贴落《群婴献寿图》描绘乾隆端坐在后妃子孙中央,一位皇孙捧着爵杯向乾隆敬酒。多子多孙多福气,以及以酒寓意长长久久的想法,在这幅乾隆皇帝为自己晚年所准备的画像中,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举爵上寿的观念下,爵当然成为皇帝每年元旦饮用延年益寿的屠苏酒的酒器选择。而宋代以来古式玉饮器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又使得玉爵杯备受重视,故而有了“玉爵屠苏百礼洽”的吟咏。就这样,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到了乾隆皇帝时,成为行礼如仪、具有长寿意象的饮酒器。
“元旦饮屠苏”对现在的我们,已是古老且陌生的年俗。在台湾,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庙于每年春节期间,备有屠苏酒供前来参拜的信众饮用。是此古老年俗罕见的承袭,现今日本仍承袭这项传统。
【小题1】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爵在商代中原地区的饮酒习俗中只是用来温酒的用具,所用的温酒方法是火烤法。
B.《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比“秦伯”爵位高是因为他拥有更多的成套酒器。
C.爵最初用青铜制造,后来用金、玉,都是珍贵的材质,表明人们对温酒器的重视。
D.捧爵杯敬屠苏酒以祝寿是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的习俗,到清朝乾隆时期才明确下来。
【小题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解释“玉爵屠苏百礼洽”的文化内涵。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各自围绕“屠苏酒”的一个方面在做说明。三则材料内容上虽有区别,却有着共同的说明角度。请你指出它们共同的说明“角度”是什么,并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找到依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如竹
黄时田
①母亲八十三岁以后,食量甚少,行走艰难,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
②我感到母亲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因为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当她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已力不从心时,才会如此诚惶诚恐。
③母亲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岁就失去娘亲,从小放牛、喂猪、打柴,下到淤泥齐腰的沉塌湖割芦苇,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④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给母亲带来了情感的温暖,但贫穷的生活和偏远农村的艰苦条件,导致我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相继夭折。母亲从泪水中几死几生。一九七二年,四十三岁的父亲突然去世。那真是晴天霹雳!母亲哭得的声嘶力竭,没有几分钟就不省人事了。十一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只知道哭,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安慰母亲。倒是母亲强打起精神把父亲安葬了。因为事情来得突然,我们十分害怕,晚上都挤到母亲的床上去,母亲用手摸我们的头,把我们搂在怀里,咬着牙齿说:宁可死做官的伢(方言“父亲”),不可死叫花的娘,有我在,你们不要怕!她强忍着泪水始终不让它流出来。
⑤有次早晨母亲突然放下了锅铲不炒菜了,我感到奇怪,紧跟到门外,看见母亲在用围裙死劲地擦眼泪。我也止不住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回。
⑥但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露着笑容,整天忙里忙外,她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一句话,只要是抓得到“工分”的事她都抢着做。在这样贫穷的家境中,母亲送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让乡邻们不能理解。母亲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人从书里乖。为了供我们读书,她一个人承受三四个人的劳动重荷,特别是在“双抢”时节,她整天在生产队里割谷、插秧,晚上还经常“抢雨”,全队几十号“劳力”,竟然只有她一个女人可以做到每次“抢雨”必到。
⑦儿女长大成人后,母亲跟着来到城里。她依然勤劳,除了做饭洗衣之外,还到处开荒扩种。她种的菜从不一人享用,邻里谁都可以采摘。母亲出身寒苦,对物质生活只有最低的要求。进到城里,母亲不再为吃穿住行发愁,偶有余钱剩米,都尽力帮助生活拮据的亲友和邻居。而她自己继续保留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从小儿子家到大儿子家有四公里,母亲为了节约一块钱的车票宁可步行。八十岁以后,每年过生日,总有些晚辈来看望母亲。母亲把吃的收下和儿孙们一起享用,而衣物一概拒收,说是怕活不了多久,别浪费。
⑧母亲待人厚道。有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撞倒,人家要送她到医院检查,母亲说:“你忙,不用了。”不久,母亲发现脚已肿大,动弹不得,结果是小脚趾被压断,痛苦不堪。但母亲并不怪人,只是请人告知了在附近工作的小儿子,连大儿子也不告诉,她担心大儿子工作太忙,尽量不要打扰。后来母亲对我说:“只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
⑨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来自山里的目不识丁的老母亲。她今年八十五岁了,吃饭更少,难以入眠,行走吃力。她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说好解脱我们。我们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走了,别人会说我们儿女不孝,她又不再坚持,怕的是她的儿女们被人看不起。她仍顽强地吃点稀饭,坚持洗脸、洗脚、梳头,穿戴整洁,她想以最好的姿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
⑩看到母亲的情形,回想母亲苦难的一生,我常常眼泪止不住流淌……
⑪一片竹林,浩瀚无边,母竹渐渐老去,满身斑点,皮色泛黄,而满园新竹欣逢甘露,茁壮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小题2】请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4】“母亲”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却又“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对于这种矛盾心理,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小题6】(1)请简要分析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笔下,母亲如竹,在你心中,母亲以何作比?请说明理由。(除了竹以外)(80字左右)
【小题7】【小题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母亲的晚年写起,欲扬先抑,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
B.“宁可死做官的伢,不可死叫花的娘”,这句俗语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母亲在家庭中的支柱作用。
C.目不识丁的母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境困难、需要劳力和旁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养孩子们读书,从而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D.母亲受伤,痛苦不堪,却希望作者好好工作,这令作者在感动于母亲体贴的同时,也自责没有尽到孝道。
E. 本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在一系列典型事例中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洒在边疆的太阳

林清玄

五点五十分华航飞往旧金山的七四七,眼看着就要起飞了。

我从出境大厅出来,开着车,踩紧油门,正好看见那架七四七以美丽的姿势起飞,我顺着柏油大道飞驰;起先和七四七并行着,才一转眼的时间,飞机已经越过我的头顶,飞向了天的远方。

这是难得的好天,是远行的好日子,阳光普照着大地,一直亮到看不见的远处。飞机势必要破云而过,我不知道在天的那边,是不是也有阳光,我只知道有阳光的地方一定有分离的悲伤和重逢的笑语,我相信,你一定会为你到的地方带来阳光。

刚刚我从出境大厅转身出来的时候,在玻璃落地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玻璃不够平整,影子拉得很长,你的影子却在走道那边的玻璃窗上,我突然惊觉,从我们初识,到现在已经整整迈过了十一年。那时,是你最辉煌的青年时代,而今你已经盛年了,那时我是刚刚起步的少年,现在也一脚踩进了青年。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我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得到首奖,他们邀你来颁奖,第二天你就打电话来邀稿,使我受宠若惊。那也就是我为什么愿意放弃别的选择,来追随你的原因。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虽不敢说能千里驰骋,但我相信有了伯乐,千里虽不能至,也不远矣!

我对写作能有坚强的信念,愿意不辞劳苦,苦心熬炼自己,几乎全是受到你的启发。那时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是你为了鼓励我从事报导文学的工作,在你的抽屉里永远为我准备了两万元,你说:“只要你什么时候要出发,就动用这一笔钱随时出发。”而且那一笔钱不时的填满,那时确曾成为我随时出发的最大动力。你有时先预支稿费给我,说:“你写来以后再扣除吧!”

这是两件小事,但能这样鼓励新人的编辑,恐怕再也不可得见了。后来当我知道你出身贫穷,读书的时候经常举债度日,后来还能那样重义轻财,更令我敬佩。这种胸襟是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因此,虽然多年来的时迁事移,使我们的处境都完全改变了,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是你最初的子弟,是你一手把我培植起来的。这样的恩义,又岂是友情两字可以了得?你的广交天下,心怀四海,像我这样的子弟更不在少数。在你的手中,重创了副刊的生机,推展了文学的广度,再塑乡上的形象,提高了文化艺术的层次,这些论者早有定评。只是深知的朋友才知道你的另一面,这一面是你豪气干云的唱黄河的歌,是你谈起父亲在西北拓荒时的雄心万丈,是你饮尽烈酒还怀思着乡土故国,是你遭受挫折而不对理想丧失信心,是你永远关怀着那些隐在角落里的人,是你对朋友只有付出而不期待他们的回报。

最重要的是,你是堂堂正正的人,从来行事坦荡磊落,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十几年前,我初读到你写的诗和介绍艺术的文章,我就觉得你若不做呼风唤雨的编辑人;也会是个优秀的作家,或是真诚的学者。有时长夜思及,不免为你这方面的长才没有延展而感到遗憾,但是想到你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就释然了。

听到你要去外国进修,我的内心最是欣喜。也许只有这一条路,才能令你摆脱十年俗务,从你最年轻的那一段出发。那种感觉就如同我们离开人群,走到一个风景秀丽地方。盛景可期,你可以纵情的写你的诗,放声唱你的歌,而没有形象和成就的顾虑了。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登上了高峰,却不能沉潜山谷,他很快就会老化,也就再也不能攀登更高的山。这也就是我等待你归来创造更大天地的信念,我仍愿像十年来那样追随你。

故国此去,再也不能像以前满座高朋的热闹,再也不能像以前天马行空的豪情,但是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能有片刻的安静,能回视自己来路上的掌声,能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刻是多么的可贵呀!台湾的苦酒,我们曾经共尝,我们会怀念着你,到你登机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王维遍插茉萸少一人的诗意。

当别人在杂志上批评你,诽谤你,妒忌你的时候,我们都不要介意吧!因为历史上,只有那弱的妒忌强的,小的诽谤大的,侧的批评正的,你的存在,你的人格,你的气度与胸怀,自有公评。

我总是相信,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想念总在离开以后,我们曾并肩走过,对酒歌过,我们是同槽系过马的,如今你天涯卸鞍壮士磨剑,我却还在江南里独自放马,这样想时,你的处境就令我欣羡。

我的台北到了,你的威斯康辛也快到了,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我煮酒,等着你回来赋诗。

我们先干了手中的这杯。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人称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亲切感,使得离别的深情更加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B.文章写我的车和飞机并行,写我看到玻璃上友人的影子想起往事,看得出我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C.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回忆了友人对自己初入文坛的鼓励,描绘了一个拥有拳拳之心的长者形象。
D.文章写友人的离开使自己体会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意”,看得出他们曾经也登高赋诗佩茱萸。
【小题2】“你天涯卸鞍壮士磨剑,我却还在江南里独自放马”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我”和友人感情如此深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