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概括分析题
有人称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只要你有个联网的手机,你就能通过微博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脖”友们分享。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现代人确需一种和这种节奏合拍的“灵光乍现式”的表达,现代化的大都市,人们之间的关系向着“陌生人”社会的方向发展,人在社会场景和生活平台上的呈现,表现出更多的偶然性,这与微博上每天发生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同时,微博一次140个字的限制逼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更平民化,“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为此,各地政府也建立了官方微博,以便有效听取民意,解决群众现实问题。与国外微博相比,中国微博上的牢骚与负面表达较盛,而这恰恰是网友现实生活所面临困难的显现。微博只是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反映出来,所以能否及时回应负面舆论,事关政府的诚意。在微博上,政府与民众应是平等交流的关系,而不是政府向民众的单向传播。无论是淘宝体,还是偶尔的卖萌,都体现了政府在积极地转变语言风格,这些要比官话套话更能Hold住政府形象。然而,躯干在为公众带来多元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微博的“直播性”虽然方便快捷,却易威胁个人隐私……尤甚的是,部分“微博达人”,恶意左右网络舆论,将“网络暴力”有意引向党和政府,危及社会稳定,值得警惕。
微博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面对微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何去何从,仍值得探讨。
【小题1】请简要概括微博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2】政府部门应如何利用官方微博塑造政府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代法学的“洋翰林”——程树德

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 留学生授职考诫,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先生十岁丧母,孤苦无依;勤奋自学,通育达兰,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 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广收从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后7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 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 律考》二十卷,三十余万言。参考书藉凡數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 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现在仍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 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 馬不讲。纪文达编幕《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将清代统治者不重视法律因而造成律学衰落之弊病予以发微,影响深远。1955年重版时,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曾评价云:“该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 究我国法律变迁沿革的人作参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国法制史》问世。这是为京师法科学生所编的教材。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简括之笔,阐述历代法令及刑制的发展。1931年,《比较国际私法》出版。 1933年,《说文稽古编》出版。先生在叙迷著述旨趣时曾云:“性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检阅旧藏《说文解字》诸书,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说文稽古编》之作。”从文字之形成,窥上古逸史与其社会之情状,是此书的创造性探索之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由于多年辛苦工作,积劳成疾,1933年,树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南迁,先生失去教职,从此经济断绝,处境凄惨,衣食不完。在日伪统治时期,先生病无医药,生活无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况不断恶化,最终瘫痪。在病中,先生著成《论语集释》四十卷。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部重要 著作。为弘杨中华固有文化,以“目难睁不能视,手颤抖不能书”之病弱残躯,自己口述,亲戚笔录,历时九年,《论语集释》终于在1942年脱稿。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全书共一百四十万言。此书为研究《论语》之学者提供了自汉至清的详尽资料。又对《论语》之训诂注释有充分考证,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的思想本盾,为译注、研究《论语》的学者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根据。

  (摘编自邸永君《“洋翰林”——中国现代法学大家程树德》)

相关链接
①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 未有不愛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毀灭其文化,移易其思 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著者以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穷年矻矻 以为此者,亦欲以发扬吾国固有文化,间执孔子学说不合现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国人之舍 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废然知返。余之志如是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②程树德是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书,与沈家本的 《历代刑法考》一起,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朝律考》对唐以前的 汉、魏、晋、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等九个朝代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进行了考证、梳 理和甄别,从中采摭了内容丰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谓、条等法律资料,一定程度 上恢复了这九个朝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的具体考证十分细致,以 “汉律考”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律家考等8个方 面。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中国 古代法律发展的“律系表”。

(何勤华《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程树德所经历的苦难,少年丧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国家动荡,也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详略得当。
B.光绪三十二年,七卷本《国际私法》出版,这是程树德第一部作品,他当时年仅29岁, 从此他的作品陆续问世,一生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C.程树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来多次再版,而且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此书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曾被列入大学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程树徳作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学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上也有贡献,如《论语集释》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国际私法》完成以后,程树德把研究领域从国际转人国内,转而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进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对九个朝代法律的考据和论证。
B.在程树徳看来,清朝在经学、文学方面都能够超过前代,但在法律领域却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于纪昀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律学的有意贬抑。
C.程树德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中国法制史》,从黄帝时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论述到清朝时期,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D.根据文宇的形成,窥察上古社会的信息,以补古史之缺,程树德创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学方法,为他研究 《说文解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E.程树德《九朝律考》《论语集释》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对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考证,为后_学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据。
【小题3】程树德是一位多产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以十年为一个叙事单元,叙事清晰,详略有序,叙述人物生活的变迁,借此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B.小说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多用巧合安排人物的相见,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塑造英雄的形象。
C.“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女主人公在听到英雄事迹汇报时,记住了英雄的右手和容貌,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D.小说结尾写到“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既照应了第一部分中的“她的眼里噙满泪水”,也突出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
E. 小说中写到女儿看到英雄的手时哭了,又写到女主人公当年的不害怕,对比出了当下连孩子也缺乏英雄崇拜的意识,这凸显了作品的写作意图。
【小题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她”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学”一词自打问世以来,就自带神私性。
美学并非高不可掌,但足以阐释生命的境界。看《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中那甜美、悠然的微笑,达芬奇和拉斐尔要贊美的不光是面上的庄慈,更是发自人物内心的真善美。
中国美学讲究以慧心去挖掘寻常,称为“采集不可见的东西之蜜”,又多与“真”血脉相连。
孔子则进一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社会性,世间和谐贵在推行非强制性的道德,唯有普及“仁”这个既内在又超越的终级价值,含蓄体现了美学的使命。
美学是一门庞杂的体系,博大精深,又见仁见智,没有真正的定论。“美学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无穷的智慧。”相信这是最本质的回答了。
中国艺术的本体自觉始于魏晋。以陶渊明及其文学作品、美学观为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决然归隐田园,爱艺术却不唯艺术,只是以之为体道途径,为人生而艺术。
“以审美心胸从事现实事业”,正是中国美学价值取向中最为深层的内容,也是美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映村了陶渊明的美学思考,“对生命有限的彻悟,对生命无限的归复”。
潘知常将中国美学的观点划分为言(形式层)—象(再现层)一意(表现层)一道(意蕴层)四种层次,分别闻释了艺术存在的特殊形式,如诗歌的声辞,绘画的笔墨为形式层;艺术之中的外在世界,由“形似”转向“神似",庄子为个中翘楚,美在道而不在物;艺术之中的内在世界,由“言志”转向“缘情”,寓情于景,崇尚意境,实现了“意”与“象”的互联;最为深层的美感效应,所谓“味外之味有神韵”,即指此。清人方熏也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气的生动为第一要义。”
明中叶后的启蒙美学,新兴的“趣味美学"取代了“意境美学”,孕育“性灵”与“自我”,着力突出人的感性情欲,开辟更适合容纳自身的理论格局。
较之古典美手,启蒙美学突了中和原则,开创了以情为本的创作之风,提倡自然美和朴素美。当然它也存在致命的局限性,如把势利心、富贵心以及“认欲为理”说成是人类的本性,一度造成审美标准的混乱。
美学是尚未被规定的存在,没有哪个学者可以真正穷尽底,这是不幸也是大幸。它永远向未来敞开,期待后人的理解与演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足以阐释生命的境界,比如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不重在赞美面上的庄慈而重在歌颂发自人物内心的真善美上就能体现这一点。
B.孔子认为唯有这个既内在又超越终极价值“仁”的普及,才含蓄体现了美学的使命。
C.魏晋以前的文学家无法做到爱艺术却不唯艺术,以之为体道途径,更不用说为人生而艺术。
D.“趣味美学”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它开辟了更适合容纳自身的理论格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以谈论中国美学为主,但文中也不乏运用国外事例,这样更能揭示美学的一般特征,又能与中国美学形成比照。
B.文章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介绍了中国美学的源起、发展、变化的演进历程,这样的安排使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潘知常对中国美学四种层次的剖析简明而精辟,潘教授向我们释了这四种层次既是逐层递进又有相互熔融的关系。
D.在论述中“美学是无尽的”这一观点贯彻始终,包括引用的“美学是无穷的智慧对生命有限的彻悟,对生命无限的归复”等都与这一观点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与“真”血脉相连,这样的美虽然是“不可见”的,但中国美学讲究以慧心去挖掘,仍然能发现这些真正美的东西。
B.艺术创作者注重由“形似”转向“神似”,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由“象”这一层次向“意”这一层次的深入。
C.启蒙美学对古典美学有明显的突破,树立了新的创作之风和新的美学观,但也明显的存在不足,如把人的私欲说成人的本性,而使审美标准混乱。
D.对于美学,现在还没有哪个学者可以真正穷尽它的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学不把追求真理而把探求智慧作为终极目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思想的主体观念。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人与天一也。”后来被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多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逆着思想之流向源头追溯,就会发现在古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更是即一的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初步的天人即一观。一方面,先民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许多出土文物表明,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自然赐予的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些是先民对于自然事物为我所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先民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比如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有人们长跪拜日的形象等。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德即“惠”,将自然的恩惠为我所用并回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使用,还提供补给,这样有来有往,表现出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
如果说先民是本能地与天地合德,那么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则是利用人类理性将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伏羲洞察到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于是用三画将“天地人”纳于一个卦象之中,意在表明三者本是一体不二。“三才”各有其位,“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同,但是发挥作用的还是一个本体,而且各自之间交易变换、生生不息、紧密相连,反映出一体本然的作用。文王系卦辞,将“三才”共同的德性以文字表达出来。如“乾,元亨利贞”,在天表示阳气由地而升至天,在人表现为由沉睡而清醒、精力充沛、振作勤奋,在地表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周公又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意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世,吉凶在己。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阳气已经完全发出,再高亢不止就会后劲不足、转阳为阴,在人事上如果身居高位而不知道有所退让,必然会有悔恨。孔子作“十翼”感叹天地道德、人参天地,而旨在功诫“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表达出人道仁义可以转恶为善、化凶为古、与天地同功的宏大气象,古人洞察天地万物的赜隐几微,由天文回归人文,将人性与天道本一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以《周易》蕴藏着深刻的天人即一观。
后人在观测天文方面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天人即一观提供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天人即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人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自我修身为贯通天地的起点和归宿。
(摘编自秦芳《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后经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观念。
B.中国先民在原始社会形成的天人即一观指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对于天地的恩德感激不尽。
C.与先民不同,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他们层层推演的天人即一观都是符合人类理性的。
D.周公为了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规律,吉凶在己,便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着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即一的观念是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的,先民们对于自然形成了依赖和尊崇的心理。
B.从许多出土文物可以得知,中国先民学会用自然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这体现先民利用自然事物的一面。
C.伏羲八卦中将“三才”纳入一个卦象中,表明三者本是一体的,文王在卦辞中又用文字表达其共同德性。
D.后人在观测天文中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汉朝确立的天人即一的观念提供了大世理论和现实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现代的人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固然不错,但天人之间在古人那里更是“即一”的关系。
B.我国先人认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既要使用,还要提供补给,只有有来有往,才能达到天人即一的境界。
C.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着的人们长跪拜日的图画是先民“与天地合其德”的原始表现,是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的体现。
D.孔子作“十翼”意在劝告“君子”重视“进德修业”“反身修德”“自昭明德”,认为人道仁义可转恶为善、化凶为吉,与天地同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小多的幸福生活
龚宝珠
李小多的幸福生活是从那顿年夜饭开始的。
那个年底,李小多没有拿到或多或少的工钱。工程结束后,黑心的工头拍拍屁股,一个响屁也没放,溜了。
工地呆不住了,身无分文的李小多流浪在除夕夜的街头。城市的街灯把李小多的身影扯得很单薄。饥寒交迫的李小多产生了一个不简单的念头:打劫。打劫的目的比较简单:抢点吃的填饱肚皮,抢点钱做路费回家过年。
李小多选择了女人的小店作为目标。
可是,李小多失败了。女人察觉到李小多凶狠的眼神中夹杂着惶急和无奈。善良的女人收留了他。女人给了他丰盛的酒菜。女人带着六岁的女儿住了旅馆,把唯一的小店留给了落魄的李小多。
李小多犯罪的冲动被女人的善良及时地扼杀了。李小多感谢女人,他要报答女人。李小多娶了这个大他三岁的女人,有了自己的家。
李小多的想法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可以了。
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女人对李小多说,只要咱们在一起好好过就行。
李小多捧着女人的脸,眼里闪动着幸福和满足。李小多知道女人受过伤害——女人的前夫移情别恋,抛弃了她们母女。李小多对女人说,你救了我,我要让你和女儿过得幸福。
李小多对幸福的理解也很简单:让女人过上好日子。条件成熟的话,再和女人要一个孩子。以前,在这个城市,李小多没有亲人。而现在,李小多有了一个善良的女人,有了一个管他叫“叔叔”的女儿。
对于女儿的称呼,李小多不介意,丝毫都不介意。这个家让李小多很温暖。李小多的父母去得早,他唯一的亲人就是老家的叔。
叔待他刻薄。
没成家的时候,李小多每逢春节都回老家过年。
叔总是把李小多的行李和口袋搜刮得净光。钱整理好后,叔拿一个塑料袋装好,用皮筋扎好口,锁在一个小铁匣子里。叔的脸色取决于钱的数目:钱多的时候眯着眼慢慢点,钱少的时候两手简单一搓——挣这点钱还好意思回家。
叔还见不得李小多吃闲饭,过了初五,叔就催李小多出去打工。李小多收拾好破烂的行李和简单的路费,踏着晨曦就上路了。
李小多的脚步总是及时地唤醒这座沉睡的城市。李小多像在城市行走的游击队员,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李小多的生活比较简单:早上馍菜汤,中午菜馍汤,晚上汤馍菜。李小多想法也很简单:干活挣钱,过年回家交给叔。
三个年头过去了,李小多没有再回老家。叔的形象已模糊不清,逐步淡化在李小多的记忆深处。有时,李小多抱着一岁的儿子逗乐,偶尔也会想起这个小老头。
李小多屈指一算,前前后后交给叔的钱也有三万多块。李小多不想再要了,毕竟叔养了自己十几年,不容易。有时李小多和女人谈起此事,女人的态度也很明确。女人说,钱坚决不能要。过几年日子好了,回老家看叔。
自从儿子出生后,李小多感觉压力挺大。女儿上学,儿子每月的奶粉,一家的生活开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需要的都是钱。小店的生意也不景气,李小多又去了工地。李小多甩开膀子,撅着屁股在工地的钢筋水泥中爬行,影子一般贴在高楼的角手架上。尽管如此,李小多还是只能维持一家人简单的生活。
李小多经常对着高楼大厦里冒出来的万家灯火,痴痴地想攥紧未来的踪迹。李小多感觉自己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融入不进城市的躯体。这种感觉让李小多很沮丧。
沮丧的李小多还常常被电视里的新闻所困扰,在城市里越来越没方向的李小多被搅得乱了分寸。电视里经常报道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农民种地补贴了,路修通了,公交车到村了,农村合作医疗了……
前段时间,李小多害了一场病,光挂吊针带拾药地折腾了几天,三百多块没有了。李小多的心扎得生疼。
在经过一番对比再对比,考证再考证的思想斗争后,李小多跟女人商量着回老家的事。女人就说了三个字:听你的。女人卖了小店。
腊月二十九,李小多带着女人和两个孩子回了老家。
家乡的变化让李小多不停地叹气:这几年在外算白混了。一排排崭新的平房刺得李小多的眼睛发酸,有的甚至盖起了二层小楼。李小多眯着眼,蜷缩在夕阳的余辉中。
叔家的门楼很气派,叔的精神也好得出奇。叔说,小多,你终于回家了。
李小多能敏锐地感觉到叔的情绪很激动,叔的眼角随时会弹出几滴眼泪。李小多不声不响地吃着饭,叔全家的热情让他有点惶恐和莫名的自卑。
吃完饭,叔拉着李小多进了里屋。叔拿出钥匙小心地打开了一个铁匣子,取出一个塑料袋,把扎口的皮筋去掉。叔说,这是四万块钱,是你前些年打工的钱和银行的利息,不够的我给你补上了。
李小多愣住了。
这钱本来我打算一直存着,等你回来娶媳妇时盖房子用。前些年我怕你在外面胡来,一直没和你说。
叔说,你成家我就放心了,拿上这钱先安定下来,村里的宅基地也一直给你留着的。
李小多的喉结蠕动了一下,鼻子一酸,久违的温暖涌了上来。
门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过年了。
李小多知道,他的幸福终于着陆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到黑心的工头在年底工程结束之后开溜,这直接导致李小多除夕夜流浪街头,小说借此揭示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饱受歧视、欺凌的残酷现实。
B.李小多打劫女人小店时,女人给他留下丰盛的酒菜,然后带着女儿住旅馆。这些细节说明女人的善良,但也说明她遇事胆小、没有主见。
C.小说开头结尾互相呼应,构思精巧。李小多与女人、李小多与叔父,两个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共同反映了李小多走向幸福生活过程的一波三折。
D.小说中多次提到李小多在城市中艰难打拼却难以养家糊口,尽力想要扎根城市却感觉自己只能像“影子”,是“游击队员”,这些细节只是为了反映民工在城市生存艰难。
E. 李小多和女人、叔父的故事朴实感人,体现了人性美。这个故事放在城乡差距日趋缩小的时代背景下,蕴含了作者对当下农民工前途的思索。
【小题2】小说题目是“李小多的幸福生活”,请结合本文梳理李小多收获了哪些幸福?
【小题3】小说的结尾李小多和叔父之间误会消除,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小题4】李小多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与他的性格命运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