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的一般特点

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间哲学,一种为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的哲学。在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方面,中国哲学一直没有做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遵循的准则是不同的。前者是人伦关系,后者是法理关系。中国古代哲学要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遵循同一法则,视君臣如“父子”,视官员为“父母官”,视百姓为“子民”。这是一种重大的知识局限。这种知识局限在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在以自由原则主要是思想自由和个体自由原则为前提的哲学体系中,中国传统哲学是被排斥在外的。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仍然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且有自己适用性或有效性的公共哲学。这种哲学对宇宙、自然人伦、社会关系、生存和生命的思考,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官制度,对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解决有才能者的出路实现其政治与社会抱负,维持社会层级或科层的流动性、有序性和公平性,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中,相对开明的君主体制和完全开放的文官制度,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维持和延续,并且是促成其不断改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制度因素。

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指导下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当然,随着现代性的自由原则的被承认,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的确立,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已经受到广泛质疑。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实际上是个体法权作为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现代法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现代契约理论,家庭、社会和国家,或者公民、公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那个体系相对独立的一个个环节,形成一种有着不同社会功能和权利、责任、义务的社会主体。

在今天,国家权力至上或公权至上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公民权利的保护和维持成为焦点,国家权力或公权的监督和约束成为常态,有限政府的要求成为必然。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如何与现代科技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融合,吸收并且融入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宽容、和谐等现代文明观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节选自张国清《智慧与正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价值表现在对如何处理个人与宇宙、他人、自身的关系的思考。
B.中国文官制度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中华文明不断改良发展进步的作用。
C.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D.市场经济观念支撑起了以现代契约理论为核心思想的、强调个体法权的现代法治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中国哲学为阐述对象,通过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来表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局限。
B.第2段通过阐述文官制度特点,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自己独特而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C.第3、4段,从个体法权被重视到公权至上被挑战,逐层递进地呈现了当今社会的治理模式。
D.全文结构上纵横交错,论证了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确立,公私一体模式已经受到了广泛质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比之于西方哲学体系,是实践哲学,是帮助人们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生活的哲学。
B.中国传统上的君臣父子关系,体现了社会治理模式上人伦法理的混同。
C.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官制度、传统社会治理理论本质上是并列关系。
D.当前公民权利保护成为焦点,这就要求必须削弱国家权力,并对公权实行严格的约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0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小题1】从对比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
【小题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以物喻人,托物抒怀)。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始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据载,药方为东汉华佗所创,制作方法是将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菝葜等七味药材细切后装入绢囊,除夕中午将绢囊悬挂于井底,元旦早晨取出,再放入酒中煎煮。而后,全家人由少至长面向东方饮之,份量不拘,多少随意,如此连续三日。
唐宋以后,各种医书或月令风俗典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对于“屠苏酒”的配方、制作、饮用方法以及功效上,都有与《肘后备急方》类似的记载。
而“屠苏”二字的由来却无定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以此药可屠割苏虺鬼而得名;一是为草庵名,因推广此药方的人居于此草庵中,不知其名,故以“屠苏”名此药方。关于第二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说,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传说“屠苏”为孙思邈之庵名,取“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之意,孙思邈以屠苏庵之药令人作酒,故以其庵名之。
无论“屠苏”之名由来为何,对于“屠苏酒”,古人认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若能岁岁饮可代代无病”,因此,元旦举家团聚欢饮屠苏,冀望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无灾病,几经流传,遂为古人重要的迎岁风俗。
对于屠苏酒由少至长的特殊饮用顺序,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中解释说:“小者得岁,酒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因此喝屠苏酒迎新岁,除了为幼者贺岁,更有为长者延寿之意,“屠苏”逐渐成为岁朝年节以及长寿延年的象征。
屠苏酒因______,又______,以及________,千百年实践的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注:①菝葜(bá qiā):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文意贯通的一项是
A.华佗为其配方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B.华佗为其配方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C.配方出自华佗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D.配方出自华佗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小题2】下面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元旦”又称作“元日”、“岁首”,是指传统春节的“初一”。
B.“屠苏酒”中的“屠”字与“杀鸡屠狗”中的“屠”字意义相同。
C.“得岁”中的“岁”是指“岁星”。“得岁”意思是为得到岁星的福祐。
D.屠苏酒不仅有防疫疾病,使身体强健的功效,饮用顺序也符合中国礼教。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望那远去的身影:吕叔湘先生辩证、科学的学术思想
吕先生的书房不大,大约有十五六平方米的样子,三面是书柜,临窗一面是矮桌和凳子,上面放着一摞摞书刊。书桌在屋子的中央,左右两侧摆放着木凳,上面也是摞得高高的书刊。整个书房被书环绕着,虽显得拥挤却不杂乱。先生坐拥书城,对每一类书的位置所在都了然于心,每当需要哪本书时,他都能很快找到。他对面的椅子是供来访者坐的,我在1982~1985年给先生做助手期间,每两周到他家一次,就坐在那里听先生论学和谈论时事。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学术研究开始启动,吕先生发表了《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一文,阐述了语言研究如何处理中和外、虚和实、动和静、通和专这几对的关系。
在对待“中和外”关系上,吕先生很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他在为龚千炎的《中国语法学史稿》所作的序里说,过去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所有的理论都是外来的。“问题是不论什么理论,都得结合汉语的实际,可是‘结合’二字谈何容易,机械地照搬乃至削足适履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这里,“谈何容易”四字正道出了吕先生在这方面苦苦探索的艰辛。
“虚和实”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吕先生很重视理论研究,认为正确的理论能引导人们去发现事实。在75岁高龄时仍亲自或指导学生翻译介绍国外重要的语言学理论著作。但是他说:“理论从哪里来? 从事例中来。事例从哪里来? 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如果没有感性知识作基础,那个理性知识就靠不住,就可能是骗人的玩意儿。吕先生用明代两位理学家关于散钱和钱串子哪个有用的争论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没有事实依据的空洞大道理是毫无用处的。个别人误以为吕先生不重视理论研究,其实他反对的只是那种不想通过辛勤劳动就侈谈理论的路子,也就是那种用小本钱做大买卖,或是根本没本钱就想做大买卖的空头理论家。
关于“动和静”,吕先生说对语言进行静态研究很重要,是根本,但不应到此为止,应当重视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他很重视口语的研究,认为偏重书面材料,忽视口头材料的倾向是不对的,“口语至少跟文字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口语更重要,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他鼓励研究人员做口语调查,动态地搜集口语里的新词新义。他说,为什么新词新义,特别是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没有受到编词典的人重视呢? “第一,因为编词典的人是‘读书人’,对书本里的东西感兴趣,对生活中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不太感兴趣;对书斋中来的东西比较敏感,对市场上来的,车间里来的,田野里来的就不那么敏感。找词汇只在著名作家、著名作品里找,一般报刊就不大理会,至于什么手册、传单、广告等等就更不在话下了。”这些谈话都充分反映了吕先生动态的语言观。
吕先生看到我们读书过偏,经常提醒要抓紧补课,处理好“通和专”的关系。他说:中文系出身的要多学习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外文系出身的学生要读一些古书。他多次指出,我们的大学教员、研究人员专业分工过细,“画地为牢不是好办法,目光局限,不利于进步”。同时他认为,教学跟研究分家,研究所跟大学分家,以及中文系跟外文系之间互不通气的现状有很多弊病,很难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语言研究工作者。
吕先生自己则既是专家,又是知识广博的通家。他自幼爱好读书,中学时代就阅读了大量中外优秀著作,在古文和外文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学时代虽主修外国文学,但他还选修过中文、历史、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在英国留学期间,先后修习人类学和图书馆学。正确的思想方法、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严谨务实的学风使他能够始终站在学术潮流的前面,取得一系列既有理论建树又有方法创新的成果,成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吕叔湘(1904~1998)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多数中国名家译者是身兼译者和作家双重身份,而吕叔湘是身兼译者和语言学家双重身份。
(闫芳芳《翻译家吕叔湘研究》)
②吕叔湘先生不仅在汉语语法学、近代汉语等很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辞书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有许多成果。(张万起、金欣欣《吕叔湘先生与辞书学》)
③吕叔湘先生关心青年这个话题也许是说不完的,因为当今活跃在语言学界各个年龄段的学者,大概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过吕先生的关怀与教诲。
(张伯江《吕叔湘先生与青年一代》)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叔湘的书房被书环绕,整体上错落有致,他对每一类图书的位置都了然于胸。
B.吕叔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他认为理论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没有事实依据的空洞大道理是无用的。
C.吕叔湘指出中文系的学生应多学习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外文系的学生应多读古书,他们应互相通气。
D.吕叔湘很好地处理了“通和专”的关系,这使得他能够始终站在学术潮流的前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吕叔湘很快就开始着手学术研究,撰写的论文《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在当时对语言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B.吕叔湘研究过辞书学,认为新词新义,特别是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没有受到编词典的人重视,他批评了编词典的人,并解释了相关原因。
C.吕叔湘认为研究者应重视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需要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还指出忽视口头材料的倾向是不对的,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
D.在为《中国语法学史稿》作序时,吕叔湘说过去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所有的理论都是外来的,这反映了他求实探索的真诚态度。
E.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学、近代汉语等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很多学者在年轻时也得到过他的帮助,他在语言学研究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题3】(小题3)吕叔湘既是“专家”又是“通家”,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