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横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未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2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的另一面

①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是上海?

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有删改)

【小题1】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试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
【小题4】请对本文的标题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电影,升级需要“新力量”

“中国电影已经到了必须通过质量提升来实现产业升级的阶段。”在日前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针对有些人提出的票房滑坡“拐点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产业本身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年初至今的电影市场,呈现出微妙的态势。一方面,主流影片《湄公河行动》突破10亿票房大关,被赞为奇迹;另一方面,个别月份出现了单月票房负增长,引发社会关注。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今年的电影市场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增长状态,不仅远远高于北美、欧洲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电影市场的增幅,也高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幅度。

电影市场增速放缓,本身有着多重因素。首先,去年作为电影公司营销手段,意在降低票价吸引观众的数十亿元“票补”资金在今年退出,让市场冷静了很多。其次,互联网对院线电影的冲击,比以往更加强烈,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直播发展迅速,影片院线上映与网络播出的窗口期日益缩短,都为观众选择互联网观影提供了更多理由。而这些变化,也为中国电影吸纳“新力量”带来了机遇。

机遇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经历了产业化改革以来的第一轮市场培育后,一大批观众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一起成长,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有着更高的期待。同时,电影年产量700部左右,市场投资主体1500家左右,全国银幕总数近3.8万块,观影人次同比增长12.3%,市场容积率年400部左右……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电影要实现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电影新力量,以高品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中国电影发展需要的新力量,不仅包括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任何在电影语言、电影技术、电影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的创作者和从业人员,都应当被纳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范畴。这其中,既有青年创作者对先进电影技术的应用,也有老一代对传统电影拍摄方式的二次创新;既有青年人对先进电影工业管理体系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也有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发展规律的现代性改造。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中影、上影、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等传统电影企业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和生产能力;乌尔善的《寻龙诀》、陆川的《九层妖塔》、周呈驰的《美人鱼》等,让人惊讶于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迅速提升;年轻一代的贾樟柯、曹保平、韩延等导演,也在努力将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和观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推进传统电影表达方式的升级。

今天,中国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对电影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和旺盛,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新力量的生长令她始终葆有青春。

(选自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中国电影升级需要新力量”理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使电影市场增速放缓,但也为中国电影吸纳“新力量”带来了机遇。
B.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使得年轻一代的贾樟柯、曹保平、韩延等导演有了推进传统电影表达方式升级的机会。
C.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一起成长的一大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
D.电影年产量、市场投资主体、全国银幕总数、观影人次、市场容积率等在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年初至今的电影市场,一方面,主流影片票房大卖;另一方面,单月票房负增长,呈现出微妙的态势。
B.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增速放缓,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但仍然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增长状态。
C.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不单指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从业者,还可以涵盖任何在电影领域有所创新的电影工作者。
D.如果作为电影公司营销手段的“票补”资金没有退出市场,如果互联网对院线电影的冲击没有增强,那么今年电影市场的增速就不会放缓。
【小题3】“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从全文看,这样认为的理由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嫂的药
刘川北
青哥得了癌。
青嫂哭得死去活来。但她不敢对着青哥哭,青嫂想哭了,就跑到树林子里哭。本来青嫂相信,就算芦草湾100个人中间有99个得了癌,剩下这个健康的人也肯定是青哥无疑,她能找出999个青哥不得癌症的理由。
青哥是村里劳动的好手,割麦、扬场,给果树剪枝、喷药,样样能,样样精。青哥勤俭,为人热诚,亲戚朋友有个灾有个难,青哥都会主动伸出手帮忙周济。
青嫂命苦,七八岁没了娘,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老大不小了才嫁人;可她也命好,后半辈子有青哥这样的男人依靠,再苦的日子也是甜的。
青嫂拉着青哥去了城里的部队医院,重新做检查。青嫂不甘心先前破县城的小医院也能地地道道地检查出癌来,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误诊。青嫂的手一直攥着青哥的手,一会递水,一会递纸巾。公交车上,医院的走廊里,人们都送来羡慕的眼光。
可结果仍然确诊:肝癌晚期。医生说,回去吧,想开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住院也是白扔钱。
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张奎回来了,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最后放下两千块钱,走了。
青嫂强装着一脸的平静,对青哥说,不是什么大毛病,医院不肯留咱们,咱们回去找杨春拿几副药,一吃准好。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
杨春的诊所内科外科小儿科都看,最专长的还是皮肤病。外省的也来看病,方圆百八十里,有名气有声望。杨春讲究“花小钱,看大病”,10块钱能看好的病,决不让你多花一分一毛,开出的药,有剩余他还原价回收。有人耍小聪明,故意把省下的药拿回诊所,杨春什么也不说,原价退钱。钱退了,过两天,这人又红着脸找杨春——老毛病又犯了。
杨春说,青哥要是疼了,可以给他打一针。
青嫂说,心疼……
杨春说,那这病只有阎王爷瞧得了……
青嫂看了看这间破诊所,挂了蜘蛛丝的墙面上,扯满了“祖传秘方、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一类的奖状锦旗。杨春忙着打理看病的人,青嫂在屋里站了一会,什么也没有问,转身走出诊所,一路哑然。
青嫂守着青哥,青哥有气无力,病奄奄地躺在床上。青嫂做了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放了紫菜豆腐虾皮,端到他嘴边,青哥试着动了动嘴唇,汤还没有吸到嘴里,就把碗推到一边。青哥一点一点消瘦下去,青嫂一夜间头发花白了,也瘦了。青嫂怕青哥看见,偷闲去镇上的“大美人”发廊染了发。人们再看到青嫂时,有些诧异,好像得病的不是青哥,而是青嫂自己。人们怀疑,这病不传染吧?
青嫂第二次迈进杨春的诊所,什么也不说,一下子跪倒在杨春的面前。杨春愣怔在那儿,他老婆把青嫂扶了起来。她说,大妹子,你这是做什么呢?!青嫂说,我不能让青哥活活地等死,权当死马当活马医,杨兄弟,你救不了他一辈子,还不能救他三年五载?杨春想了想,说,有个古方子,可以试试,你回吧,过三天一早再来。
三天后,青嫂来的时候,杨春说,这是配好的十副药,偏方治大病,你信它,它就灵。一个月后拿另十副。
青嫂感激万分,拿了药急匆匆地回家用文火慢慢地熬。药里放了冰糖,苦中含着一缕缕化不掉的甜。青嫂再也没有时间去树林子去哭了,她对青哥说,杨春开的药,祖传秘方呢,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寻来的古方子,80块钱一副……青哥不吃,问青嫂,哪里来那么多钱。青嫂不说,只是她手上的戒指、脖子上的项链全没了。
七个月后,青哥还是走了。青嫂从青哥的床头柜子里发现5包用马粪纸包好的草药。药是青哥偷偷藏的,想着一副药80块,省下一点还能换回些钱。当初青嫂数着药包的时候,看见药少了,还责怪自己的记性,她没有想到是青哥偷拿了药。此刻,青嫂擦完了泪,心里除了说不出的失落痛苦,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让青嫂挺直了腰。
办完了丧事。
儿子张奎找到杨春的诊所,要杨春赔偿损失费。
杨春说,你来得好。张奎用眼剜了杨春一眼。杨春拿出五千块钱,放到桌面上。
杨春说,药不值钱,连翘土茯苓半边莲……是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我的药治不了癌……
张奎拿了钱,转身走出了破败的小诊所。他的影子在暮色中拉得很长,一直铺到诊所门前那棵笨槐树下。
杨春自言自语地说,但这些,对你娘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一味药……
(选自《意林》2014年20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这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哥相信癌症可以治好。
B.以“青嫂的药”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同时,也表现了青嫂对青哥的挚爱之情。
C.面对杨春打理别的病人而“一路哑然”,做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因担心青哥病情而一夜头发变白,小说中的青嫂是个忍辱负重的人。
D.小说结尾杨春说的那句话可谓含义隽永,意蕴深刻,既表达了杨春对张奎向他索要损失费的不满,也表现了杨春对青嫂的同情和理解。
E. 这篇小说有多处伏笔与照应,如“青哥节俭”与后文他“偷藏五包草药”,青哥的儿子张奎“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与后文“要杨春赔偿损失费”,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小题2】小说以“青哥得了癌”一句独立成段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刻画了青哥、青嫂、张奎和杨春等人物形象,请任选两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
王德胜
“中华美学精神”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在精神层面所应持守的“中华立场”,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中华美学精神”在体现“中华性”的同时,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例如,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导性理想,就是强调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倡导个体生命体验向自然生命运动的沉浸和投入,讲求天、地、人相合。这种内在和谐性是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再如,强调文学艺术对现实人生的改造与提升,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这一理念贯穿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的一部分。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的展开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在当代条件下,“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指向鲜明的实践性命题。
时代在变,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变,文艺批评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也在变,不变的是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特色、风格和气派,绝非简单的“民族形式”外观修饰,而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来说,强调“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为现实的要求在于以“中华美学精神”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应该说,这正体现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时代生命力的一种具体把握。
当前,要求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更加充分地表现大众的生活情感。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文艺创作与批评就难以具体深入地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这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艺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而且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以宗白华为代表的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重要借鉴。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态。进入20世纪以后,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一方面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将个体审美体验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实践、审美活动向内的人生指向;另一方面又着力将这种向内的人生指向、人的自身改造追求,与向外的社会实践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张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之美来普照整个社会人生的改造前途。这样一种思想探索,既深刻延续了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精神,又对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给予了深切关注;既坚守了人生的精神指向,又落实了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美学精神”强调了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一贯所应持守的立场和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B.“中华美学精神”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C.“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之一是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强调现实人生对文学艺术的改造与提升。
D.“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命题。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绝不是简单的外观修饰。
B.“中华美学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
C.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是对今天的“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要求。
D.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B.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等艺术形态。
C.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主张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
D.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精神,关注了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用,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小题1】第⑧段虚实相生,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第⑦段两处画线句都用比喻手法描摹疼痛但所选喻体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3】本文旨在表现“我对黑暗的柔情”,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自己被蜜蜂蛰痛,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现的对黑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