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修 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得掉渣却绵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的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赵脑袋嗡的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稿编辑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主人公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厌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
【小题2】(小题2)老赵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题3)围绕修稿,老赵与编辑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写作原则?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5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虹

毕飞宇

老铁和虞积藻都是大学里的老师,要说这一辈子有什么值得自豪的,那就是他们的三个孩子个个读书争气。大儿子在旧金山,二儿子在温哥华,最小的小棉袄这会儿正在慕尼黑。退休后他们一直住在高校内,可天有不测风云,虞积藻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来了。趁着过春节,老铁拿起了无绳电话,拨通了慕尼黑、旧金山和温哥华,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都给我回来,给你妈买房子!”

老铁的新房子在“罗马假日广场”29层,电梯直上直下。再坐上电动轮椅,虞积藻一个人都能够逛街,可她却不想动;夜里睡不着便开始叫三个孩子的名字。老铁知道,她是想孩子了。他买来了四只石英钟,把时间分别拨到了北京、旧金山、温哥华和慕尼黑。夜深人静,虞积藻盯着那些钟,“吃午饭了”“下班了”。她说的当然是时差里的孩子们。

房子很高,很大,老铁趴在阳台上,打量起脚底下的车水马龙,心想,这个世界和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可不久,老铁有了新的发现。隔壁时常有个小男孩,趴在玻璃后面,用舌尖舔玻璃,好像玻璃是一块永不融化的冰糖,甜得很呢。老铁也舔了一回,寡味得很。有那么一回小男孩似乎朝老铁的这边看过一眼,老铁刚想把内心的喜悦搬运到脸上,小家伙却把脑袋转了过去。老铁有些怅然若失。

好几天后,小家伙又在窗户后出现了。这一次他没有吃冰糖,而是用门牙有节奏地磕玻璃,就是不看老铁。这个小家伙,有意思呢。老铁当然有办法,他从超市带回一瓶泡泡液。一串串气泡在29层的高空飞扬起来,漂亮极了,每一个气泡在阳光下都有自己的彩虹。小男孩果然转过了脑袋,专心致志地看着。老铁知道小男孩在看自己了,很快乐。然而快乐没持续多久,小男孩开始了冒险的壮举。他拉开窗门,站在了椅子上,对着老铁家的阳台同样吹起了肥皂泡。老铁的腿肚子都软了,对着小男孩作出严厉的手势。可小家伙哪理他,眼神得意得都挑衅了。这小祖宗,不好惹。

老铁决定终止这个小东西的疯狂举动。他来到隔壁,敲了半天,防盗门的门中门终于开了一道缝隙。小男孩很小,一丝不苟的三七开头发,白衬衫,吊带裤,皮鞋,像一个小小的进口绅士。他十分老气地问:“你是谁?”

“我是隔壁阳台上的老爷爷。你让我进去,帮你把窗前的椅子挪开,太危险了。”

“我妈说了,不许给陌生人开门。”

“你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招了招手,要过老铁的耳朵轻声说:“我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

老铁笑出了声,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笑容里面充满了巴结和讨好的内容。这孩子逗。智商不低。老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一个人在家干什么?”小男孩很不客气地看了老铁一眼,“咚”地一声,把门中门关死了。“干什么?有什么好干的?生活真没劲!”

中午电话闹鬼了,不停地响,就是没有回音。响到第九遍,电话终于开口了:“猜出来我是谁了吧?”

老铁正色说:“你是谁?”

“把你的泡泡液送给我吧。” 电话奶声奶气地说。

老铁眼皮翻了半天,只是不敢相信,“你怎么知道这个号码的?”

“我打电话给114问的。”

这孩子聪明。非常聪明。

“那我到你家去拿好不好呀?”

老铁思忖片刻,故作无奈,说:“好吧。”

老铁挂了电话,突然有些振奋,搓起了手。搬过来这么久,家里还没有来过客人呢。小男孩来了。老铁弓了身子,十分正规地和他握过手,一直拉到虞积藻床前,有点献媚。虞积藻打量了一眼:“这是谁家的小绅士?”老铁对隔壁努努嘴:“我刚认识的好朋友。”小男孩瞪大眼睛四处张罗,最后眼睛盯上了电动轮椅,驾驶着在房间里开了一圈,结论出来了,老气横秋地说:“我爸的汽车比你的好。”虞积藻看了老铁一眼,十分开心地笑了:“上学了没有?”“没有。”不过小男孩十分炫耀地补充了一句,“我已经会说英语了。”虞积藻故意瞪大了眼睛:“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小男孩一口气把26个英文字母全背诵出来了。虞积藻刚刚要鼓掌,小家伙已经把学术问题引向了深入,十分严肃地指出:“如果是汉语拼音,就不能这样读,要读成……”

这孩子太有意思了。虞积藻痛痛快快地换了一口气,痛痛快快地呼了出去,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菊花,眼泪都出来了。虞积藻一把把小男孩搂过来抱在怀里,怀里实实在在的。实实在在的。兴许是搂得太过突然,太过用力,小男孩有些不适应,便把虞积藻推开了。虞积藻没有生气,望着他。这个小家伙真是个小太阳,他一来,屋子里顿时就亮堂了,虎虎有了生气。

“你把泡泡液给我。”

老铁擦干净眼角的泪:“我不给。29楼,太危险了。”

虞积藻说:“什么泡泡液?给他呀,你还不快给孩子。”

老铁耳语了几句,虞积藻来了劲头,她要到轮椅上去,到地球上去。她要看老伴和小家伙一起吹泡泡液。她要看泡泡们像气球一样飞上天,像鸽子一样飞上天:“我们到广场上去吹泡泡!”

小男孩的小脸蛋阴沉下来了,有些无精打采:“爸爸不在家,我不下楼。爸爸说,外面危险。”

隔壁的门铃声就是这个时候响起来的,“叮咚”一声,在29楼的过道里无限地悠扬。小男孩站起身:“家庭老师来了。我要上英语课。”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其实平日里一直都是这样安静的,可是,这会儿的安静反而像一次意外。

电话又响了。两句话那头就挂了。虞积藻把电话搂在怀里,盯住了那一排石英钟。

“小棉袄吗?”

虞积藻摇摇头,说:“小绅士。”

“说什么了?”

“他说,我们家的时间坏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最令老铁夫妇最感自豪的,就是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可当虞积藻摔伤行动不便时,身边却无儿女照料,作者对这对成功的父母暗含淡淡的嘲讽。
B.小男孩趴在玻璃后用舌尖舔玻璃、用门牙磕玻璃,是其富于童真的自然表现;老铁学着舔了一回,写出了他童心未泯的一面。
C.小说在正常叙述中穿插了老铁与小男孩交往中的心理状态描述,“有意思呢”“不好惹”“智商不低”“非常聪明”,写出了他对孩子了解的逐渐深入及随之加深的喜爱之情。
D.文中小男孩多次提到父母对他的告诫:“不给陌生人开门”“不告诉陌生人”“外面危险”等,主要表现孩子的父母重视安全,对孩子的教育很到位。
E.短篇小说里的细节描写,可以彰显出一个作家的生活经验、想像本领以及审美趣味等。《彩虹》的成功,也从一些细节的生动刻画上体现了出来,比如:虞积藻“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菊花,眼泪都出来了”,传神地写出虞积藻见到小男孩后的狂喜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是此文的一个亮点,试作简要赏析。
【小题4】小说以“彩虹”为题,有何寓意?请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通过。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派上用场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二人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
B.文章第②段写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为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⑤段描绘了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的场面,笔墨饱满,形象生动,场面震撼。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表达赞美了之情,同时,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其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小题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小题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应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行健"黄会林
鲁博林
1934年寒冬。一个名叫“慧麟”的女孩出生在天津,名字里就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黄氏祖籍,在“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江西吉安,一门出过不少栋梁之材。
慧麟降生之际,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民生凋敝。慧麟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的:6岁时,因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上海;10岁之际,因祖母的严命,重返天津父亲家;11岁那年抗战胜利,她被父亲带到北平念书;北平解放前夕,又同全家一起搬回上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由于名字笔画太多,不易书写,她被指导员改名为“会林”。之后,黄会林便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1953年,板门店谈判落幕,朝鲜战争结束。一个潜伏已久的念头在黄会林的内心逐渐苏醒:要读书!“一想到能够再次读书,我高兴极了。”相较于调入文工团或从事文职工作,求知若渴的黄会林选择了继续深造。擅长文科的她,顺利考上北师大。20世纪50年代的北师大可谓大师云集,文气浩荡。名家之风也让黄会林如饮甘泉醴酪,如蒙醍醐灌顶。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提前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协助爱人绍武创作电影剧本《梅岭星火》和多幕话剧《故都春晓》等经历,黄会林虽仍在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点却转向了戏剧。
身为教师,黄会林最大的创举是别出心裁的教学“革命”。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免去论文,以剧本作为期末答卷。她和老伴绍武一起带领学生们搞创作,重实践,自导自演原创剧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潮遍地的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戏剧之风。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
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曹禺当年曾亲为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赠予北国诸君。如今故人不在,韶华渐逝,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这把火,点燃了三十年相承的北国剧魂,也点亮了她自己的一生。
在黄会林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一刻出现过“疲惫”和“休止”这样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荣誉等身,名望若此,她本可以金玉满堂,乐享鸿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黄会林,却和以往一样:简单,朴素,低调示人。
数十年过去,黄会林和老伴绍武依然居住在师大校园一幢老旧的公寓楼里。家里空间不大,却堆满数十年的旧物。离休后的绍武喜好在家读书,埋头辛勤投入文学创作。唯黄会林依旧每日奔忙,风尘仆仆,老伴则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这是生活中的黄会林。匆忙却从容,质朴而优雅。
唐刘禹锡《陋室铭》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八字,用来形容心怀天下奔走不息的黄会林和她那方不大的“斗室”,正是恰如其分。她一生好墨宝,家中各处都能看见当年的老友和师长留下的手迹。她的书房中,有一张唐弢先生当年题写相赠的诗文,上书:“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购得清河书一卷,古人与我语衷曲。”
回首往事,黄会林很少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对于一直行健不息的她而言,影视是坚据的城堡,戏剧是从影的摆渡,文学是卅年的故交,底色更有一抹沙场的鲜红。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
(选自2016.03.24《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慧麟”这个名字透出一股子隽秀儒雅的门庭气息,但由于笔画太多不易书写,黄慧麟被他人改名为“黄会林”。
B.黄会林的教学重点转向戏剧后,在教学上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她以学生创作剧本代替论文写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
C.黄会林在退休前夕重振艺术系,从无到有定章制典,突出了自家特色,从而有别于输出“工匠”“艺匠”的专业技术院校。
D.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由武及文,经文入戏,借戏从影,照影化人,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从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会林的祖籍地江西吉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人文盛况,为黄会林后来取得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大师云集,文气浩荡的北师大受到名家之风的熏染,大师的推荐,黄会林毕业后提前留校任教。
C.“燃烧在黄会林内心的那股青春之焰却从未止息”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会林对北国剧社的一往情深。
D.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夫唱妇随,相互支持。文章中写“老伴给她挡风洗尘、保驾护航”,从侧面衬托了黄会林是个“贤内助”。
E.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叙写了传主不同时期的事迹,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传主“行健不息”的人生风貌,真切感人。
【小题3】文中划线段落分别引用刘禹锡和唐弢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着有很多口袋的褡裢,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有一个奸猾的大嫂,曾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然后把碗刷得贼亮。像猫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秃宝盖”,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奖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漾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哪个小朋友吹得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般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他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被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的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漾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了。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是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练,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不要用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第一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小题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