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通过。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派上用场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二人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
B.文章第②段写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为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⑤段描绘了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的场面,笔墨饱满,形象生动,场面震撼。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表达赞美了之情,同时,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小题2】文中第⑤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10:3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双十一不仅是消费者的节日,同时也是所有商家、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力量的一个大巡礼,我把它称之为商业的奥林匹克。
截至11月11日24点,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成交额超1682亿元人民币。全天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支付峰值达到25.6万笔/秒,全天物流订单达8.12亿,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战略后首次双十一。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各个环节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流动串联各个消费场景,包括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电脑、实体卖场及未来可实现的新通路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实体与虚拟零售供应链、交易交付链、服务链的全面融合,提供给消费者覆盖全渠道的无缝消费体验,以物流配送部分替代实体交付形式为特点的高效普惠型泛零售业态。“新零售核心是重构,产生全新的商业业态。不是简单现有的零售场景和业态的相加。”阿里研究院副院长杨健如是说。
(阿里巴巴CEO张勇《双11是商业的奥林匹克》节选)
材料二:
美国彭博新闻社12日报道称,中国最大购物节销售额再创纪录,藐视了该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节奏,并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更远地抛在身后。“双11”显然已成为世界性的购物节。
曾在高盛工作的阿里巴巴国际发展部成员埃文斯对法国《世界报》表示,今年阿里有14万卖家,其中6万在海外。《首尔经济》称,实现全球化购物和销售模式,也是促使阿里营业额猛增的重大因素。去年加入“双11”促销活动的海外品牌仅为1.1万多家,在一年间猛增近5倍。今年“光棍节”最畅销的海外商品分别是澳大利亚的保健品、德国奶粉、日本尿不湿等。可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品质保障的保健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推进,对于育婴产品的购买需求也呈增长趋势。
(环球时报《“双11”已成世界性购物节》节选)
材料三:
这样一场购物狂欢对交易、支付体系是一场大考。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回忆,双11早期,支付宝交易号只有16位,目前升级为28位。这次升位,不仅是交易承载量的简单扩容,更是“质”的飞跃,交易号开始承载技术迭代、服务器部署、服务业态等多维信息,以适应飞速增长的未来。今年天猫双11期间,25.6万笔/秒的支付峰值再创世界新纪录,4200万次/秒的数据库处理峰值,则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数据库跃升至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青年网《新零售元年接受双十一检阅 线上线下打造共赢机制》节选)
材料四:
不管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还是消费者跟卖家的交互方式,零售的本质依然是体验和效率。让包裹快速安全地送达顾客手中,才是给顾客一个完整的好的消费体验。电商狂欢盛宴如今已经演变成物流快递业的“大考”。所以各大电商也开始注重物流服务的建设。阿里的菜鸟、京东、苏宁三家都采用了智慧物流的理念,充分运用高科技,投入使用更多的无人仓、全自动化管理。物流的比拼,也是科技的比拼,这可能是“双十一”除了低价之外最大的看点。
(钱江晚报《新零售模式下传统快递还能走多远》节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双十一”是对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首次检阅,1682亿的天猫销售纪录验证了该战略的可行性;
B.“双十一”的支付宝交易号从16位升至28位,这既是网络交易量增长的体现,也是技术发展更迭的结果;
C.双十一购物节已成为全球的购物狂欢节,电商平台利用这个机会把国货推向更多的国外消费者,从而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D.电商购物节的比拼也是物流快递业的比拼,快递业不革新就将降低电商的竞争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基于今年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策略的实施,是新零售战略的胜利。
B.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及越来越强的购买力,使得我们购物节的火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因此“双十一”将美国的“黑五”等购物节抛在了身后。
C.双十一购物节的成功,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经济的澎湃活力,也从另一面证实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强大实力。
D.这四则材料于不同的媒体,他们剖析了“双十一”购物节的各个方面,这也从侧面说明“双十一”是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2017“双十一”购物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议论。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扛起了梅派旗帜,豁达面对时代选择。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优雅欠身致意,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梅葆玖取得艺术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村落是由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原住民的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秩序与结构、内涵,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的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 个的惊人速度消亡,以致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 个。与此伴生的是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掉了传统村落,就有毁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危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具有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文化消亡,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心必将涣散,最终“国将不国”。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古物史料,它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
不仅如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还意味着千年以来的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面临危险。中华民族在山水田园之中,孕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观念、哲学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山水田园之于人,已不仅仅囿于其所产之物可以养身养命的物化层面,更已升华为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例如,村落与山水田园养育了陶渊明的生命、滋润了他内在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他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使他在成为“田园诗派”始祖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凭借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生阅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寄托了意味深长的人文情怀。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传统村落如果彻底消失,将意味着:难以解读可以喂养我们民族精神的山水田园诗文;失去可以陶冶心性的田园风景;失去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此外,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如果彻底消失,还有可能意味着与之共生的乡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湮灭。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时空桥梁,是我们的灵魂栖居和最终回归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如果消失,将意味着什么?国人当思。
(摘编自《光明日报》刊登文章《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族群化、模式化的特点,有多样的空间形态、多元的文化成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B.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从家族到氏族到民族的文化传统,既有表面化形式的呈现,也有隐性化的呈现。
C.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实证”和“活证”,其存储的历史信息具有和古籍、古物一样的鲜活性。
D.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居地和精神家园,传统村落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唇齿相依,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导致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发生剧烈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零散破碎、不成整体的危险。
B.毁掉传统村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民族习俗风情消失,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陷入危险,民族历史文化面临毁灭。
C.美丽的山水田园不但满足了陶渊明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使他成为了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和文人墨客的精神偶像。
D.我们如果想解读古代山水田园诗作,想拥有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精神家园,就该好好保护传统村落,不让其消失殆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在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与它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B.传统村落是我们踏访历史的桥梁,可如今传统村落却越来越少,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如果不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保存好传统村落文化,那么中国总有一天会因此而失去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面临亡国的危险。
D.因为生于田园长于田园,中国历代文学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寄托人文情怀和丰富内涵的名篇佳作,他们也因此才得以丰富人生阅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粉
方丽萍
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
老柴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老老柴说都是汤粉闹的。那几本破书老老柴之前藏房顶阁楼,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
老柴回花村种地,老老柴整日长吁短叹。老老柴近五十才得老柴这根独苗。老老柴祖上经商,村里那三进三落雕梁画栋外加戏台的大宅便是他家祖业,划成分那会被划地主,大宅充公。老老柴近四十才娶了位病歪歪的女人,女人生下老柴不久病故。
老老柴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这独苗呵护成人,原指望他好好读书光宗耀祖,重续柴家威名,没想他却一天到晚扎进汤显祖的“四梦”出不来。
不久,老老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一口气没上来,也挂了。这年老柴23岁。
没了老老柴管制,只剩孤家寡人的老柴更加肆无忌惮。地种得敷衍了事,却整日抱着“四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村民都摇头,哪有肯上门提亲的。
春去秋来,一晃,老柴三十好几,依旧孑身一人。有位远亲念及老柴家香火,给他撮合位二婚头,三天后女人走了,说老柴就一废物。
从此,再无人管老柴家事,这倒正中老柴下怀。从此,老柴守着破泥巴屋每日写书唱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民也见怪不怪。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终于吹进老柴居住的花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之后或进城买房或把房建到交通便利的山脚,村里只剩老柴和另两位老人。老人过世后,老柴便成花村唯一留守户。
这年,一场大雨将老柴泥巴屋浇塌,老柴下山找队长,希望能住进自家老宅。队长征求之前里面住户意见,大伙想反正也不再回山里,与其任其荒废不如积份善心。
花村四面环山,海拔八百余米鲜有人踏入。偶有花村村民上山收稻想进村探探老柴消息,见大门紧闭,也只得做罢。
春去秋来,老柴像被遗忘般无声无息。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一日,上面下派扶贫物资,队长想到老柴。从乡领回物资已暮色低垂,队长是急性子,想想上山抄近路也就七八里地,便挑起米、油上了山,赶到花村天色刚好完全擦黑。
队长站在老宅门前喊半天,无人应。队长想或许老柴有事还没回,便坐在门前石上等,不一会睡意袭来,队长头枕大米昏沉入睡。
半夜,冻醒。但见月色如银,老宅大门依然紧闭。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老柴,老柴!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赶紧开门
戏声戛然而止。队长心一惊,侧耳细听,冷风嗖嗖,半天没见动静。
队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不信神鬼,当即对门槛撒了泡尿,壮胆刚想伸手继续敲门。
一女声又唱起: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队长当即吓出身冷汗。怎么还有女人?难道──
夜色魆魆,月光惨白,队长再不敢久留,连滚带爬跑回山下。
第二天,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带领下上山。翻进屋里,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哪有老柴影子?人们面面相觑,笑话队长准吓糊了。队长斩钉截铁争辩自己昨晚真真切切听到有人唱戏,一男一女。但没人信他。
后来几位驴友上山游玩,晚上露营山上,半夜有人尿急,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一群人吓得连夜滚下山。人们这才信了队长的话。
关于花村老宅闹鬼一事越传越神,几位文物工作者也来到花村,老宅及其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加上花村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欣喜若狂。不久,一位开发商听说了汤粉的故事,依照“临川四梦”,将这里打造成“梦园”,并拍了部电影。电影获奖后,人们纷纷走进花村,探梦、寻梦,聆听汤翁的故事,花村成了旅游胜地。
又很多年过去了,有在浙江遂昌打工的邻村村民。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
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该死的老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侧耳细听”“连滚带爬跑回山下”将队长的紧张、恐慌描绘得活灵活现。
B.改革春风吹进花村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并搬离花村,老柴成了唯一的留守户,这是因为老柴淡泊名利。
C.花村和老柴的境遇非常相似:花村环境优美但之前却鲜有人踏入,老柴钟情于传统艺术但当时也没有人能理解。
D.文章最后写邻村村民在浙江打工时遇见老柴,“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队长两次骂老柴,这两次队长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称老柴为“汤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