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凤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作的《杜甫》,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
B.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高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3)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4:4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美的创造更是如此。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而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 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
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缔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
B.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C.人文景观或自然最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
D.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到不同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第二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
B.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
C.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
D.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去市场上进行购物,只需要比较不同物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自身的收入总量进行最优权衡。至于市场的具体形式、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消费平台的具体载体等看似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都是一样的。消费者大可无视这些形式上的差别,直奔性价比的主题。

不过从实际生活来看,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似乎还并不完全准确。举例而言,即便是在同一个菜市场中,卖菜的摊贩和消费者之间也并非纯粹的利益博弈。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有情有义型摊贩和一个有情有义型消费者相遇,相互之间认同,交易自然顺利。摊贩可能会额外附赠物品给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没带够钱时给予信用;消费者则会长期在该摊贩那里购物。消费者和摊贩之间建立信任,能够大幅度节约筛选成本、信息成本以及谈判成本。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信任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基于信任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会让双方都身心愉悦,从而效用大幅度提升。这种效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作“体验效用”。

体验效用的说法也触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体验经济”。当前,体验经济在全球盛行,不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还在逐步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市场给予充分的选择,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偏好。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越多越好?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选择足够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才能够起作用。但事实上,当同类商品达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时,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比较。只有当商品种类适度时,消费者才能愉悦地作出权衡。消费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去比较众多物品。而当消费者存在诸多认知偏见时,理性经济人假定也就不成立了。

而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就会寻求改变。“用手投票”机制由此开始变得重要。所谓“用手投栗”,就是让消费者参与消费和生产的过程,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参与,产品和服务可以更贴合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进消费者的福利。此外,消费者可以充分体验整个消费过程,从中获得巨大的愉悦,即体验效用。

通过引入体验效用,可以充分揭示消费者的真实行为。首先,消费者并非是一个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而是一个理智和情感并存的人。情感因素会让消费者关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诚实可靠、互助包容等。非货币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形成框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事实上,市场可以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交易,后者更容易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比如一些百年老店长期保持好声誉的关键,就是情感因素。其次,消费者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导致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更加注意社会网络、规范和习俗的作用,更加在意社会互动,甚至会表现出利他、互惠和公平等社会偏好。具有社会性的消费者并不认同纯粹的自利商业行为。比如,在旅游经济中,强制消费会导致游客厌恶,使得商业行为难以可持续。

(摘自周业安《体验经济缘何盛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交易是一种利益博弈,消费者总会根据自己收入总量和物品性价比作最优权衡。
B.体验经济之所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是因为传统经济模式无视市场交易中人的情义。
C.市场交易过程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D.真正理性的经济人,必会表现出利他、互惠的社会偏好,而不认同自利的商业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体验经济”这论题,进而逐层论证。
B.文章引用丹尼尔·卡尼曼“体验效用”的说法,利用权威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据,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反驳,间接论证了体验经济产生的原因。
D.文章末段从消费者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体验经济盛行的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总体上看,有情有义型摊贩比纯粹自利型摊贩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交易成本更低,获得的利润更多。
B.“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人们会采用“用手投票”机制,但“用手投票”机制未必优于“用脚投票”机制。
C.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利益博弈,有时候人情、习俗之类的因素也是商业行为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D.体验经济模式中,企业、商家让消费者参与、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消费者的尊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星光下的小路
仲夏
今天的夜色像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
要在往常,小路会约上水琴和纯燕,到练歌房声嘶力竭地吼个痛快;或者找个摊子,一碗馄饨一把羊肉串,旁若无人大快朵颐,就把什么烦恼都忘了。今晚却不同,小路躲在自家狭小的阳台上,呆呆地看着夜空里的星星,心里一拱一拱的,慌慌的,乱乱的。
唉——那张钞票!
下午,小路在街边买水果,随手掏了一张百元钞票。卖水果的妇女很熟练地将钞票抖一抖,搓一搓,对着光线照一照,然后把那钞票又塞给小路,说:“你给换一张吧。”小路不解:“怎么啦?”那妇女嘿嘿一笑,又说:“换一张吧……”小路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赶紧把那张钞票纂在手心里,又掏出一张递过去。小路拎着水果走开一段路,听见那妇女在跟别人炫耀:“小小年纪就来骗老娘,也太嫩了点儿……”
小路的脸腾地着了火……
一进家门,小路把两只鞋子甩得天南地北,坐进沙发里,狠狠地把那攥成一团儿的钞票丢进纸篓。
买水果时,小路包里有三张百元钞票。一张是自己取的工资,另两张是水琴和纯燕还她的。昨晚三个人逛夜市,被写有“真诚小妹”的文化衫迷住,一人买了一件。水琴和纯燕没带钱,小路就给她们垫上了。今天上午两姐妹还线,她就随手装包里了。
小路又看看纸篓里那粉红的一团儿,耳边响起卖水果妇女的话。一股莫名的愤怒涌上来,却不知该向谁发。水琴?纯燕?她判断不出,也无法判断。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歌声从手机里迸出来,搅得一屋子的暗都颤抖起来。小路拿起手机,纯燕的名字像憋不住的兔子一闪一闪地跳。按下接听键,纯燕火急火燎地吼:
“死丫头,干吗呢?快出来,还逛夜市去。”
“你去吧,我不去。”
“咋了?快说!”
“我……”小路犹豫一下:“我遇到了一张假币!”
纯燕在那边“啊”了一声,追问:“被没收了?”
“没有。”
“那还不赶紧花出去?”
“假的怎么花?”
纯燕的语气立时变得老练:“就现在这种时候,找个街边小摊,肯定能行。”
小路沉默了。纯燕在那边着急:“你等着,我立马过来。”
小路被纯燕拽着,不情愿地挪动步子:“这不是骗人吗?”纯燕压着嗓子:“我的大小姐,别那么善良好不好?善良是有代价的!”
街角,立着一个简易的烤羊肉串架子。纯燕拉紧小路的手:“就这儿了。”小路一下子腿脚僵硬得迈不开步了。纯燕故意大声说:“尝尝这儿的羊肉串吧!”边说边把小路拽在身边,如同拉着个待宰的羔羊。走得近了,纯燕又大声冲着摊子喊:
“来二十块钱的!”
烤羊肉串的老妇人,听见纯燕的喊声,连忙笨拙地取肉拢火扇风。一边烤肉,她还一边自言自语:
“我闺女跟你们差不多大,再有两年就研究生毕业了,我这个小摊子,能贴补闺女不少生活费呢。”说着就笑起来,那笑被红红的炭火一映,幸福和满足都快从脸皮上滴下来了。
肉烤好了。纯燕把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递过去,老妇人看都没看就装进胸前的兜子里,然后一张一张地找给她们八十块钱。
离开烧烤摊,俩人像打赢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战,但小路却蔫蔫的……
小路回到家,胸口像堵着湿棉花团,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从四面八方的黑暗里浸出来……
小路穿上“真诚小妹”文化衫,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再一次走向老妇人的烧烤摊。星星欣慰地眨着眼,小路的心也忽地敞亮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通过一个围绕假币发生的故事,描写了小路由恼火、矛盾、斗争而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心理过程,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良知。
B.卖羊肉串的老妇人对小路的信任感动了小路,使她心中郁闷无比,内疚莫名,良心难安。最终她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C.纯燕代表着当今社会只顾自己、缺乏真诚待人之心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
D.本文用多种手段描写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用细节与外貌描写,刻画了卖水果妇女善于察言观色,刁钻、奸诈的形象。
E. 文章开头用“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来比喻夜色,暗示了主人公心绪的烦乱;而末尾的夜色描写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小题2】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析小说中“小路”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小题3】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本文题目是“星光下的小路”,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不恰当,认为不如用“假币”或“真诚小妹”,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3)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4)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6)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谈谈你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小题4】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__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
【小题5】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有什么优点,你怎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小题6】简述本文第一至第六段的论证过程。
【小题7】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