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艺术充满了活趣,那种内在的腾挪,那种鸢飞鱼跃的精神非常感人。中国的园林讲究生机勃勃,中国的艺术是要人加入到这个世界,去感受这种活泼,所谓“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并能够在这种气氛中,和世界相与往还。
中国文化中的世俗化非常重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基础。因为我们在世俗化中能体会那种活泼。尽管世俗,但是我们不至于庸俗。我们向往清静的生活,但是反对清高的做派;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内在品格,但不追求贵族的气息。所以中国艺术的活趣就像山林里面的花草树木、林间的鸟儿一样,随和、从容、活泼。这是一种特别的哲学精神。
中国园林的亭子是定式,是园林中重要的设置。亭子是休息的地方,人坐在里面,偶然看向远方,又把远方的景色拉到眼前,这就是舒卷自如,推挽自得,惟其胸中无一物,坐观天地得景全,“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似乎坐在一个浮动起来的气场之中,加入到宇宙的洪流中。所以亭子的设置总是在很重要的地方,它能给人呼吸,让人俯仰自如,吞吐大荒,融到世界里。金农有一幅画,讲的是一个人睡在荷花上,“消受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当中”,清澈的河塘,荷风四起,在这个流荡的世界,人也加入其中的回旋,突然之间人像加入到一个高莽的宇宙中间。这里的亭子、荷花都是气场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万物皆备于我,我浑然与天地一起。
倪瓒的晚年作品《容膝斋图》,画面很简单,一痕远山、一湾瘦水、一座小亭、几棵枯木,就构成了这幅画的主体。亭中空空如也,象征着人的宅寓,人生如寄,在茫茫的天地中间,人所占的空间是这样的狭小,一座小亭子,一个容膝斋,只能容下一个膝盖的居所。他讲人的有限性,“一向年光有限身”,时光就是这么短暂,生命就是这样脆弱。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中国哲学告诉我们,当你超越这种有限,荡去有限和无限的局限,融入世界中,就会感觉到一个天大的世界,真是“半在小楼里,灵光满大千”。人的内在的大、内在的充实,不是知识的丰厚,也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人心的灵静,“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个充满圆融的人,他会影响人,他的生命中就有光,这种光芒就会照耀世界。因此,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己内在的圆融中间,这是内在的一种超越,而不是外在的获取。
中国的艺术为什么有很多的深山老林、枯木寒林,没有生命的气息和生机呢?这是因为它的活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这正是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最寂寞的地方就是最活泼的地方,就是要把心灵放飞出来,挣脱世间种种的束缚,还自己内在充满圆融的生命以自由。
(选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有删改)
如何理解“这里的亭子、荷花都是气场中的一个点”中“点”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1:5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 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摘编白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被广泛使用。
B.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
C.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
D.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结论。
B.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C.“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D.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
B.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
C.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
D.运河所孕育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现实关注提升中国电影品质

赵卫防

国产电影已经走过了粗犷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提升艺术质量的时期。“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以丰富的类型、扎实的叙事、充沛的人文含量、多样的艺术探索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质量,为提升当下国产电影艺术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的“新主流大片”,是近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最能显现其艺术成就的作品。“新主流大片”中有历史题材影片,但更多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救火英雄》《空天猎》《中国推销员》《拆弹专家》《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为现实题材。这些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首先,这些影片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红海行动》用三个层次诠释了爱国主义。探究其多元性和深刻性。第一个层次表现的是蛟龙突击队对集体同胞的解救,这与大量同类题材影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并无区别。第二个层次的表现则突出了对个体同胞(邓梅)的解救。影片以这种表现,凸显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对每位同胞个体生命的尊重,其以人文厚度获得的国家层面价值远远超过表层的人员损失,是至高无上的。而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文的高度,超越了第一个层面的普通爱国主义。在第三个层次中,蛟龙突击队的任务是和恐怖分子抢夺制造脏弹的原料,把蛟龙行动升级到反恐、反战争和拯救人类的高度。影片的爱国主义表现,在这个层次中也超越了前面两个层次,获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

其次,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之前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战狼2》中的冷峰绝非“高大全”,《红海行动》中的众多人物,并未被淹没在“爱国主义”的海洋中,也未被淹没在群像和类型之中。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有较为鲜活的个性和立体的人性,影片也以此再塑了中国当代军人所拥有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再次,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均营造出了战争、动作、悬疑等类型元素。在营造类型时,影片也努力避开常规,求变求新。如《湄公河行动》中的商场突袭、《战狼2》的水下打斗以及坦克大战、《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手对决等都体现出了类型新意。

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广受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现实题材电影是“新主流大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
B.“新主流大片”中的现实题材电影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C.《红海行动》以较为个性鲜活和人性立体的人物,再塑了我国当代军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D.《湄公河行动》《战狼2》等影片在营造类型时求变求新,故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因其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注,提升了电影质量。
B.文章在前两段肯定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列举了其中的优秀作品。
C.文章大量篇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阐述观点,深入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品质较高的原因,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主流大片”由主旋律电影升级而成,关注现实,提升影片品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B.在当下的影片创作中,国产电影要提高其艺术质量需从类型、叙事、人文含量、艺术探索等方面努力。
C.如果《红海行动》中没有对个体同胞解救的叙事,影片中的爱国主义只能停留在第一个普通的层次。
D.“新主流大片”等现实题材影片展现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徳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有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徳行为、道徳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的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徳的全部,道徳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侧隐之心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改变了初衷,于1921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从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
(选自《冰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
(选自茅盾《冰心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B.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C.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D.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冰心与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在名气上的对比,表现出冰心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B.“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做了燕大女校学生会的文书,又被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选为宣传股成员,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写宣传文章很积极。
C.冰心受到表兄刘放园的鼓励和新出版的杂志书报的影响,对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了小说中是有哲学的,也从回忆中汲取素材,写出了不少“问题小说”。
D.文中叙写冰心的人生经历,表现冰心的思想变化,突出冰心的文学追求,多次借用冰心的原话,有利于凸显内容的真实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E. 冰心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指出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她认为自己被文艺俘获,在文艺的影响下,原本狮子般勇猛的她变得柔软文静了。
【小题3】冰心曾说,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创作道路的。请结合材料,就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尊敬的旅客,由江州开往北京的Z89次列车就要发车了,本次列车将运行9小时55分钟,发车时间是19点23分。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燕回时,让我们带上对春的热爱,带上对时光的感慨,共同搭乘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车上如有需要照顾的旅客,请您给让个座位。祝您旅途愉快!”伴随着播音员优美的声音,火车缓缓地启动,驶离了站台。

乘务员小王像往常一样,在每节车厢里穿梭往来,检查情况。当她走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放平!”“掐人中!”“给,这有包纸巾。”小王推开众人,近前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十四五的小姑娘,看上去这姑娘病得不轻,嘴上淌着白沫子,两个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前方,中年妇女急得满头大汗。

看见乘务员过来,那位妇女先开了口:“俺娘俩是去北京看病的,孩子刚刚发生抽搐了。”她边说边用毛巾给孩子擦拭着嘴角。“这个孩子是什么病啊?”小王关切地问。“唉!以前去过市里两家医院,有的说是脑萎缩,有的说是脑膜炎。好几年过去了,孩子被耽误了。这次去北京做个检查,看看能不能治治。”“大姐,我跟列车长说说,给你换个卧铺票吧。”说着,小王拿出手机,后退了几步,给这母女照了一张相。

小王走到第六节车厢,才找到列车长徐韬。小王把发生在第二节车厢的事情跟徐韬讲述了一遍。徐韬当即决定去看一看,她跟着小王往第二节车厢走去。“都别看了,回到座位上去吧!”徐韬一边維持秩序,一边来到那对母女跟前。

只见,母亲正在给孩子换尿不湿,当着众人的面有些难为情。当她看到列车长走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说:“乘务员同志,给你们添麻烦啦。”

“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徐韬扫了一眼这两张车票,“你们到前面的卧铺去吧,这里人多不方便。”

那妇女感激地望着徐韬,站起身朝她鞠了一躬。徐韬忙扶起她领着向前,小王帮着提行李,几个人朝卧铺方心向走去。

过了一阵子,徐韬安排乘务员张春华去看那位妇女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张春华和那位妇女年龄差不多帮着照料孩子,悉心探问。她回来告诉徐韬,那妇女叫马芳,家住在农村。刚结婚的时候,开了一家食杂店,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病,刚开始肝脾有个肿块,大小便失禁,在一家医院治疗花了很多钱,病情却加重了,甚至逐渐出现了智力退化、抽搐、吞咽困难等情况,生活都不能自理。丈夫为了孩子的病常年在外打工挣点药费,现在马芳回到娘家和孩子姥爷住在一起,

徐韬听了张春华的讲述,感叹地说:“真是太可怜啦!”

“可不是吗,马芳是个低保户,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娘俩太不容易了!”

“我看,你把马芳母女的故事发到咱们车站乘务员微信群里,呼吁一下,应该能有不少人捐款啊!”

“这个事就这样说定啦!”张春华高兴地应允。

Z89次列车经过了一夜的奔跑,在第二天凌晨五点多,抵达了北京西火车站。徐韬打开微信群查看,同事们热心关怀,有的表达同情,有的提供医院专家信息……大家纷纷捐款,已经有3000多块钱了。徐韬高兴地找到张春华,一起来到母女俩的铺位前,把筹到的善款转给了马芳。

当马芳收到这笔钱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一定给你们做一面锦旗!”

了解了情况的乘客纷纷夸赞,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资料来自网络博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热心助人的群体形象,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把这些形象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既层次清晰又引人入胜。
B.乘务员小王巡查到第二节车厢的时候,“看见几个旅客围着一个妇女看,还不时地嘀咕”,顿时对围观乘客的冷漠感到气愤,就推开众人。
C.“同志,请把车票拿出来,我看看。”列车长徐韬找到母女俩,先查验车票,然后体贴细微地安排她们转卧铺,既是履行工作职责,也是对她们的帮助。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列车上的乘务员乘客都充满爱心,他们的善良温暖着这趟列车。
【小题2】得知马芳母女的情况,列车上的人们都有哪些热心举动?请结合文本概括。
【小题3】小说以“开往春天的列车”为标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