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乐  书
宗 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
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
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
雅脱俗。
E. 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小题2】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合—分”的读书过程。
【小题3】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小题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2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12:0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嗦!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那里不远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选自《上海文学》 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表达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3】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小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___ __(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2分)
答:因为___ __(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 _(不超过12个字)
【小题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    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   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渡记(节选)

宗璞

这一年夏天,北平城里格外闷热。自从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形势之危,全国形势之危,一天比一天明显。但几年下来,北平人对好些事都“惯”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自忙着生计时,还不失北平人的悠闲。晚上上戏园子听两口马派或谭派。摆香烟摊儿的在左近树杈上挂着个鸟笼子。学生们上学时兴兴头头把车骑得飞快。什刹海绿堤上夏天的鲜碗儿里,鲜藕、鲜菱角和鲜鸡头米没有少了一样。

出西直门经过路旁一些低矮民房,便是田野了。路上车辆很少。一辆马车慢吞吞地走着,几辆人力车吃力地跑。只有一辆黑色小汽车开得飞快,向北驶去。车上坐着两位四十上下年纪的先生。他们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孟弗之和物理系教授庄卣辰,他们刚在城里参加过一个聚餐会。孟先生闷闷不乐,庄先生却兴致勃勃。

“蒋的这次庐山谈话会规模不小。”庄卣辰说。孟樾看着前面白亮亮的迅速缩短着的路,心不在焉地说:“可真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彻底地改变。”孟樾说,“你听见那民谣吗?”他一面说话一面回想着聚餐会上听说的民谣,那是他的连襟澹台勉说的:“往南往南再往南,从来不见北人还,腥风血雨艳阳天。”他反复念了两次“腥风血雨艳阳天”,餐桌上的空气渐渐沉重。有两位先生正举箸夹菜,那乌木箸也在半空中停了片刻。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孟樾一半是问自己,“我们的国家已经经过快一百年的腥风血雨了。其实逃不过的。”

“打仗吗?”庄先生坐直了身子。

孟先生沉默了半晌,才说:“政府现在的对策仍是能忍则忍。今天大家谈话虽大都表示要立足于战,却较谨慎,你看出来了吗?”

卣辰睁大眼睛,认真地想自己看出来没有。

白闪闪的路继续缩短着。他们斜穿过一个小镇,很快看到明仑大学的大门,车子驶进校门。校园里别是一番天地,满园绿意沉沉,一进校门顿觉得暑意大减。

车子经过槐荫夹道的路,经过小山和几座古式建筑,停在孟宅门前。孟樾下了车进了门,屋内很静。悬着浅黄色窗帘的小门厅十分舒适宜人。通过道的门楣上悬着一个精致小匾,用古拙的大篆书写“方壶”二字。孟樾发现过道拐弯处的凸窗下的长木椅上,一个男孩正垂头坐在那里。

“小娃,你怎么没睡觉?”孟樾诧异地问。

小娃没有像往常一样扑上来迎接爸爸,他慢慢放下手里正玩着的东西,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专注沉思的表情,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很不相称。停了一下,他还是跑过来牵住爸爸的手,一面伸着脸儿,问:“爸爸,耶稣是哪一年生的?”

孟樾每天和孩子谈话的时间很少,而每次小娃都提出不止一个问题,使他颇失为父的尊严。这次倒还好,他不必思索就答出来:“一千九百三十七年以前。就是说,今天是1937年,7月7日,我们的公元纪年就是从耶稣生那年开始算的。”

“为什么从耶稣开始算?为什么不从你生出来或者娘生出来或者姐姐或者嵋生出来开始算?”

“耶稣是个伟大的人物。”孟樾说,觉得一时很难讲清耶稣究竟怎样伟大。“他爱人,愿意为别人牺牲。”

“耶稣爱人,愿意牺牲,别人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吗?”小娃仍仰着小脸问。

“那些人当然是坏人,”孟樾忽然感到有些烦躁。小娃体谅爸爸可能累了,便握住木像不说话,跟着孟樾走进内室。

家中彩色缤纷纷,床上地下都拖着亮光纸环的链子,像到处流淌着鲜艳颜色的小溪。孟夫人吕碧初和十岁的小女儿正高兴地裁纸涂浆糊。“小心,别踩了。”她们笑着警告。

“这是为明天卫葑的婚礼吧?”孟樾脱下长衫,嵋抢着接了放在椅子上,碧初也笑盈盈地站起,从椅上拿起长衫挂好,转身从浴室里取出凉手巾,让孟樾擦汗。

“先收拾这里。”碧初说。小娃也帮忙,一面说着笑着,满室温馨的气氛,让人心里熨帖。弗之坐在藤椅上看着,忽然自语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你说什么?”碧初转脸问,马上又说:“时局怎样了?外面有什么消息?”

“那蚕食政策是明摆着的。狼子野心,无法餍足。一味忍让,终有国破家亡的时候。”他说,见大小三张极相似的脸儿都望着他,自己笑了,“也不至于马上就打到北平来。”说着起身往书房去了。

书房在孟家是禁地,一排排书柜占据了大半间房。靠窗处摆着一张大写字台,堆满了书稿:当中有一个大面绿色玻璃铜框台灯,灯身上镌满了篆字,细看可以辨出是五千字《道德经》。后面墙上挂着“无人我相,见天地心”的大字对联。小长桌上摆着五六方砚台,有漆匣或红木匣,有一个“墨海”,还有一块朴素的汉砖砚,这些都是弗之心爱之物。孟樾这时不看一眼,只在转椅上转过身面对大字对联默默坐了半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北平人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庸常的人们在面对战乱之时的悠闲自在和麻木不仁,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B.孟先生和庄先生两位教授对于时事的分析,既道出了抗战初期政局的艰难,也表现了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C.小说结尾描写孟家书房这一细节,意在透露主人书香门第的出身和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叙述了北平沦陷前人们的生活故事。尽管战争硝烟笼罩,却不乏浓浓的家园温情,给人以凄迷的美感。
【小题2】小娃问爸爸有关耶稣受难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云在青天(有删节)

宗璞

①2012年9月9日,我离开了北京大学燕南园,迁往北京郊区。玉簪花正在怒放,小院里两行晶莹的白。满院里都漂浮着香气。我们把玉簪花称为57号的院花,花开时我总要摘几朵养在瓶里,便是满屋的香气。现在它们只能在甬路边静静地看着我离开,那香气随着我走了很远。

②院中的三棵松树现在只剩两棵,其中一棵还是后来补种的。原有的一棵总是那么枝繁叶茂,一层层枝干遮住屋檐的一角。我离开的时候,特意走到它身旁拥抱它,向它告别。如果它开口讲话,我也不会奇怪。

③我看了一眼门前的竹子,摸了一下院门两旁小石狮子的头,上了车,向车窗外的人和树木、房屋招手。

④车开了,我没有回头。

⑤有人奇怪,我怎么还会有搬家的兴致。但这不是我能够考虑的问题。因为“三松堂”有它自己的道路。1952年院系调整,冯友兰先生从清华园乙所迁到北大燕南园54号。1957年开始住在57号。他在这里写出了他最后一部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在《自传》的《序言》中有几句话:“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这是“三松堂”得名的由来。北京大学已经决定将三松堂建成冯友兰故居,以纪念这一段历史,并留下一个完整的古迹。

⑥搬家就需要整理东西。三松堂内的书籍我已先后作了多次捐赠。父亲去世后,两三年间,我将藏书的大部分分批赠给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他们设立了冯友兰文库,后随研究所并入历史系。冯友兰文库有两个大房间,装满了一排排的书,能在里面徜徉必是一件乐事。现在做最后的清理,将父亲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其他的书一千余册赠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很快建立了一间冯友兰纪念室,陈设这些书籍。

⑦三松堂仍留有遗物,多年不曾开过的抽屉里,有一叠信封,上印“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冯笺”,是父亲没有用完的信封。一个旧式的极朴素的座钟,每半小时敲打一次,夜里也负责任地报时,父亲不以为扰,如果哪天不响,反而会觉得少了什么。院中的石磨是母亲用来磨豆浆的,三年困难时期母亲想改善我们的生活,不知从哪里得来这个石磨,但实际没有磨出多少豆浆。这些东西,般般件件都有一个小故事。将来建成后的冯友兰故居,有他的内容在,有他的灵魂在。

⑧东西是一件一件陆续积累的,散去也不容易,我一批一批安排它们的去处。一切事物聚到头,终究要散去的。散后又是聚,聚后又是散。散往各方,犹如天上的白云。

⑨据新浪网报道,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在就职典礼后,接受采访时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则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他是我最崇敬的学者。”几个月来,多有报刊报导过类似的话。我很感动。这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学中国哲学是一种受用。近年来,有一百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冯友兰的著作,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海外关于冯著的出版也从未断绝,《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问世以来,一直行销不衰。《贞元六书》中的《新原道》于1946年经英国人Hughs译成英文,名为《中国哲学之精神》在伦敦出版。我一直以为这本书没有能够再版。最近得到消息,这本书在这几十年间,一直有关美国数家出版社出版,隔几年便出一次,最近的一次在2005年。我非常惊异这本书的生命力,和冯著其他书一样,“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它们勇敢地活着,把力量传播到四方,如同云在青天。

⑩隔些时就有人来看望“三松堂”,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就在我离开燕园的前几天,有人在信箱里放了一张复印件,那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寄件人大概怕我没有看到,特地送来。一次从外面回来,下车时,一位中年人过来搀扶,原来他是参观者。还有一位参观者从四川来,很想向冯先生的照片礼拜一番。当时室内不开放,只能在院内参观。不料,这位先生在甬路上下跪,恭敬地三叩首,然后离去。一位北大校友来信说,他在学校五年,没有到过燕南园。现在要回学校,目的之一是去看看“三松堂”。这里仿佛有一个气场,在屋内,也在屋外的松竹间,充满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和对文化的敬重,还有对生活的宽容和谅解。现在,这里将建为冯友兰故居,可以得到大家的亲近。希望这里能继续为来者提供少许的明白和润泽

⑪我离开了,离开了这承载着我大部分生命的地方;我没有回头,也没有哭。

(注)作者宗璞是冯友兰之女。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散后又是聚,聚后又是散”道出作者内心的悲观感受。
B.第⑤段主要写“三松堂”得名的由来,巧妙彰显其纪念意义。
C.作者认为朴槿惠接受采访的谈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力量。
D.第⑩段写许多参观者,表现出人们对“三松堂”强烈的好奇。
E.全文语言质朴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敬爱与怀念。
【小题3】解释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本文与《故都的秋》两文的结尾,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小题5】简析本文标题在全文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故事情节虽然简单,波澜不惊,但通过细节的刻划,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B.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湖周边建筑物的彩灯太亮,以至月亮都看不到了,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了困扰,引起了董师傅小小的不满。
C.小翠姑娘的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得作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对董师傅进行刻划,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D.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这个细节描写使得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更有生活气息,更真实,更亲切可感。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董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说:他很快乐。请结合文本分析他快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