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 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莱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既起串联故事的作用,又使故事显得真实。
B.“我”认为父亲会反对自己上大学,所以放弃了第一次机会。后来又担心父亲不给钱供“我”上大学,所以“几经彻夜不眠”。
C.小说写到父亲两次说的“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句话,是想突出父亲“崇尚力气”的观念。
D.作者说家中同样特别需要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父亲很能攒钱,母亲很能借债,但是作者相比之下更感激父亲。
E. 哥哥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说明他懂得节俭,但他未能深入体会家庭的困难,所以还是执意上大学。
【小题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直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父亲寄钱支持“我”上大学,出人意料,这样的结尾是否符合情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05:3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 / 大家诚诚恳恳 /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 长街黑暗无行人 /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让人知晓许多上海旧事。”
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仅此而已。
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谁?”转身走了。
木心是谁?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抵如是。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首次于大陆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2011年,木心去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大量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悉的读者晕头转向。童明曾评价:“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柜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图书馆里收藏木心阅读过的大量作品。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觉得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很明显。在他对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亦庄亦谐点评中,可以看到,木心真是一个调皮的老小孩。他说:“卡夫卡就像林黛玉,肺病,也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谈到哪吒,“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武功上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这哪里是文论者有过的论调?
美术馆里最多的自然是美术作品。那些画作,色彩和线条的想象中,会有一些粼粼的思乡的梦么?或者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的信马由缰?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你这样吹过 / 清凉,柔和 / 再吹过来的 / 我知道不是你了”
他写五月,低吟声里没有一丝的呜咽,却在最后让人怅然若失。他写离人:“十五年前 / 阴凉的晨 / 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 / 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 / 与枕俱醒 / 觉得不是你 / 另一些人 / 扮演你入我梦中 / 哪有你,你这样好 / 哪有你这样你”
这些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小题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列(摆设)B.顾盼生姿(眉目传神)
C.心照不宣(心领神会)D.精粹(精到)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并不为大家所知晓。
B.文章⑨⑩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是一致的。
C.第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心诗歌的韵味在时光中悄然逝去。
D.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
【小题3】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概括木心文字作品的特点。
【小题5】文章第段中说,“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6】文章第段提到了“黛玉焚稿”,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黛玉的经典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表现了她与宝玉志趣相投的一面。
B.黛玉葬花,一曲《葬花吟》,不仅表达了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表达了她对自我命运的哀叹。
C.黛玉咏菊夺魁,《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暗含了她清高自守的品格。
D.黛玉焚稿断情,是因为深恨宝玉甘愿娶宝钗,于是痛心烧掉诗帕。这是曹雪芹最为呕心之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  “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  “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  “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新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  “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⑤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B.《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B.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C.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D.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B.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有了对他人的爱和与之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D.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于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濡”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③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⑥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⑥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果从伦理道德观念来讲,“仁”是最主要的,但若从整体上来讲J7从后来的学术发展的争论来讲f其核。观念则是“学”。虽然孔子时代的“学”是“六艺”,但也得承认,在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

⑦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从整体上来讲,朱子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就是学习。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⑧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熊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人民日报,2019年2月1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要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
B.知识与智慧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C.多数读书人以读书为“生活方式”,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人文学者读书都是以‘ITC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传承了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孔子为例,论述了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热爱读书。
B.文章引用陶渊明的话和司马迁的话,说明了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C.文章运用讲道理、举例子、作对比等论证方式来论证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
D.文章从反面论证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是读各种书的最好方法,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
B.只要读书,就能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就得出正确结论。
C.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读书、强调学习。
D.在建构学习型社会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读书人”在民间都是很受尊重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追星不移张钰哲
朱琪红
①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福建闽侯县一古旧宅院的空旷处,每到晚上,总有个瘦弱的小孩子仰望星空,辨认着北斗七星和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座,孜孜不倦,兴趣十足。河塘蛙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喧闹声都无法让他分神,他就是自小爱好观察天象,迷上天文学的张钰哲。
②1923年,21岁的张钰哲赴美求学,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的小册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但其中作者一段令人心泣的卷首语深深触动了他。
③“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
④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于是,1925年,张钰哲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并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⑤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张钰哲一边摘下眼镜揩去激动的泪花,一边不禁高喊着:“捉住了,捉住了!我终于把它捉住了……”
⑥两年中,他一直在苦苦地追索,在茫茫星海中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为了它,两年时间张钰哲从未睡过一个好觉,伴随他的只有伸向星空的天文望远镜。他熬红了双眼,深陷的面颊显露出 苍白的容色,但他依然如故,仍在星海中搜寻。
⑦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张钰哲确信两年前他发现的一颗星是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今天,当这颗星再次进入他的观测网时,他轻按相机快门,终于将这颗新星留在了底片上。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
⑧依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身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此时心潮澎湃:天文学乃是我国古学,成就早就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到了近代,我国才落后于西方,天上闪烁的行星,没有一颗是中国人发现的。多少年来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发现了行星,中国的名字也将在太空遨游。“就叫它‘中华星’吧!”张钰哲坚定地说。
⑨1945年,一个留学法国的哲学博士,声称用八卦占卜发现了第十大行星--木王星,时任民国宣传部长的张道藩还在《中央日报》上撰文鼓吹,引发了舆论界一阵热捧。很快,一篇题为《你知道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吗?》的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向“用八卦发现木王星”的伪科学进行驳斥和抨击,各种追捧谬论的声音也戛然而止。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张钰哲。
⑩1949年9月,他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他除了忙碌于领导发展紫金山天文台和全国的天文工作以外,同时坚持天文观测和计算工作。张钰哲虽是台长、导师、长者,但他从来都是和他的学生张家祥等轮流导星,一人一片,一观测往往就是通宵。人几乎冻僵了,钢笔水也冻住了,只能用铅笔来记录。对此,张钰哲常说: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 
⑪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⑫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 
⑬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相关链接
①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1950年5月20日,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②1941年9月21日,我国西北部可见日全食。以张钰哲为队长的中国日食观测队,将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观测队从昆明出发,行期42天,途经3000公里,沿途遭遇了日军的多次空袭。最终,观测队拍摄到中国境内中国天文学家自拍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这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钰哲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观察天象感兴趣。夏天晚上,河塘蛙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喧闹声不能吸引他,他总要仰望星空,辨认星座。
B.张钰哲及他的团队经过长年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很多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C.在中国天文古学消亡之时,一本天文科普读物的小册子改变了张钰哲的人生,也正是这本小册子使中国的天文学得到了拯救。
D.抗日战争时期,张钰哲和队员冒着危险,克服困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在境内首次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日全食科学观测的国家。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张钰哲赴美学习机械工程和建筑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令他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并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B.张钰哲为了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两年未睡过一个好觉,他的发现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并被命名为“中华星”。
C.张钰哲追求真知,敢于挑战伪科学。他曾用文章批驳留学法国的哲学博士声称的用八卦占卜发现了木王星。
D.张钰哲身先士卒,以苦为乐。虽为领导和长者,却与学生张家祥等轮流导星,一人一片,一观测往往就是通宵,再苦再累都坚持。
E. 本文虽然为传记类文本,但作者却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和侧面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执着、爱国、低调的天文学家的形象。
【小题3】张钰哲曾说:“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对“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