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小题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06:1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

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

宣王初年对朝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

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

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

(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
B.《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
C.“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
D.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
B.《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
C.文章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
D.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
B.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
C.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D.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半局
张晓风
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 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 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这是制帽?”
“是啊!”
“这是制鞋?”
“是啊!”
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
会让你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 ……”
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读来五内翻涌。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小题1】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请阐释标题的内涵。
【小题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特点,请联系本文就此特点进行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 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2018年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直播行业也是捷报频传。首先是腾讯爸爸分别以4.62亿和6.3亿美金分别投资了YY旗下的虎牙直播和斗鱼直播这一对老对手;另一边,直播双雄陌陌和YY,因为给力的2017第四季度财报,市值都来到了70-80亿美金的高位;同时,之前借壳不成的映客,以及360旗下的花椒,也都传出谋求香港上市的消息。
如果再算上暂时以直播为主要变现模式的快手正在以180亿美金的估值寻求上市,我们应该能看到,在走过人气、收入和影响力全面下降的2017,直播行业在2018的春节后可谓猛虎下山。
材料二:
直播能够为用户带来哪些价值?也许很多人仅停留在休闲娱乐或互动情感交流层面,但这远非全部价值。例如知识技能传递,无论是从主播自身价值认知层面,还是用户对于好的内容/主播评价层面,都有望成为直播的重要价值体现。

材料三:
这段时间,短视频直播平台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问题乱象持续被曝光,引发社会各方及有关部门强烈关注。一方面是涉黄涉赌、暴力血腥和低俗病态等各种乌七八糟的内容主题不断涌现,例如近来激起众议纷纷的“少女妈妈”走红事件:另一方面是“网红”主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优势违规“带货”,在没有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在视频中大肆宣传、兜售各类假冒伪劣“三无”产品。
毫无疑问,野蛮生长、问题丛生的视频直播行业亟待清理整治。当务之急还要对短视频直播行业制定出台专门的管理规定,构建、完善全面覆盖,常态从严的规范管理制度,将功夫下在平时,把防控做在事前,全方位强化日常监管,防患于未然,扑杀问题乱象于萌芽状态。其中特别是要拉出一份“责任清单”,明确各方的监管职责,夯实平台的主体责任,划清主播的行为边界,确保形成外部多重监管和内部自我约束的合力。
材料四:
随着直播平台和主播行为进一步规范,主打擦边球的直播将成为历史,优质主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保障,促进整个直播内容生产和价值传递,向着更加主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直播风潮的深化,直播工具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除了常见的游戏、泛娱乐等直播领域,“直播+”有望成为更多垂直行业的标配。
以“直播+教育”为例,相比传统在线教育的录播课程,直播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更强,目前已经吸引多家传统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企业布局。例如疯狂老师推出直播应用叮当课堂,猿题库推出在线直播课程猿辅导等,推动“老师”成为主播大军中的一员。
随着“直播+体育”“直播+电商”等模式的纷纷试水,“直播+”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直播形式。
传统的秀场类、游戏类主播难以满足“直播+”的垂直化发展需求,从业人员范围需进一步扩展。由于细分领域主播的专业性需求增强,进入门槛增加,有望吸纳更多的细分领域专业化人员成为主播,例如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士、教育机构的培训老师、传统领域的市场和销售人员等。
随之而来的,是主播和直播内容的专业化升级,传递的价值也有望从娱乐休闲、情感需求升级,上升到知识技能分享和资讯传递等多元化价值传递。
从休闲消费,到为知识买单,已经在走向直播的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直播行业的人气、收入和影响力全面下降,但2018年,随着投资市场对直播行业的看好,直播行业开始有了“春天到来”的迹象。
B.直播带给用户的价值是多元的,目前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娱乐休闲、提供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用户情感交流互动等方面。
C.直播行业野蛮生长、问题从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出台专门管理直播行业的规定,没能构建规范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
D.直播行业有望通过直播平台和主播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促进整个直播行业内容生产和价值传递向着更加主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上述材料对直播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了介绍,其中尤其关注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B.材料一介绍了直播行业在2017年的全面下降与2018年的“猛虎下山”,意在说明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
C.材料二显示直播行业的价值传递本就是多元的,所以其娱乐休闲和互动交流价值应该重视,其知识技能教学价值也不容忽视。
D.“直播+”是直播工具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通过“直播+”就能最大限度发挥直播的工具优势,彻底改变直播行业的乱象。
E. 目前直播行业的确存在很多问題,究其根本是价值传递出了问题,所以引导用户形成正确的价值需求,是行业发展的重心。
【小题3】要实现直播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结合材料信息,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匠
李培俊
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
他说:请给我一朵玫瑰。
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鞋。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
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点风水水起的兴隆味道。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都是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顿时,那张脸便因此显得生动起来。他说,谢谢,您慢走,再来啊。
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是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磨擦出一串沙啦沙啦的响声。我问:有事吗?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
买玫瑰?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说着,把钱递了过来。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
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
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这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令人敬重的男人。
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
情人节到了,这个西方人的节日,已被国人接受,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尽管我心理上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这时,一对小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孩儿问,有玫瑰花吗?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女孩儿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还有一朵!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女孩儿十分失望,两眼汪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男孩儿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
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
女孩儿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孩儿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孩儿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抱玫瑰。
鞋匠早进来了,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对小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 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鞋匠着墨较多,善用细节写人。“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用看似简单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鞋匠热情的服务态度。
B.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叙写鞋匠的生意,接着写他送玫瑰花的种种猜想,到最后鞋匠主动让出玫瑰花,把情节推向高潮。
C.小说选材贴近生活,以百姓生活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
D.本文夹杂着不少的生活口语和地方方言,如“谢谢,您慢走.,再来啊”“祝你们幸福啊”等,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小说中“玫瑰花”在结构、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两段出人意料,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中罚”等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并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人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过于崇信暴力,“严而少恩”,完全忽视道德教化功能。
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在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全面消退了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其中一些制度体现出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的精神。
B.从西周开始,我国在礼治方面就提出了一些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或多或少地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C.引礼入法是完成我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并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原则贯彻于法律。
D.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礼是构建礼治秩序的基础,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社会”的出现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B.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以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因此,评价引礼入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C.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D.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