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C.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C.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小题3】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05:0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別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梁大师李国豪

2013年4月13日是中国“桥梁大师”、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同事、学生追忆李国豪的人生故事时,感触最深的是李国豪生前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看那大桥,多么雄伟,多么坚强!而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的。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也是在打基础、筑桥墩吗?”

爱想象研究“木牛流马”

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也渴望读书。在中学里,他偏爱数学和外语。他有个特点,就是绝不死啃课本,而喜欢独立思考。同样读一本书,他的注意点就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三国演义》,人家只看到攻城夺池、刀光剑影,他却在琢磨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真怪,为啥机关一开动,它们就能运走如飞呢?

李国豪青年时就有一双幻想的翅膀,他崇拜过欧几里得和牛顿,后来又想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不过,他最钦佩的却还是中国古代的大禹。他曾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去驾驭那奔腾不羁的黄河。

留学德国

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他回忆说,1941年,汪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他不与他们联系,护照期满了,寄到瑞士去。当时,他们有100多人,人心齐,便有一种“撼山易”的味道了。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

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上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从此,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说到李国豪与桥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南浦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当时,李国豪当面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反映了这个想法,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从此,启动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新时代。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

八十多岁开始学***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摘自2013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李国豪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原因
A.在同济大学和德国留学期间均取得优异成绩,青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B.李国豪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尽享桃李芬芳,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
C.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开启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桥的新时代。
D.李国豪自小能独立思考,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渴望读书,偏爱数学和外语。
B.上海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这一成功举措,启动了中国人自主建设桥梁的新时代,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C.李国豪有一腔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护照期到了,李国豪却不愿与汪精卫伪政权搞的“大使馆”联系,而是寄到瑞士申请更换。二战结束后,他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归国。
D.李国豪一生都在学习,八十多岁时还学电脑、学外语。九十多岁时还买法语书、俄语书、德语书。他还关心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每天看坚持看报纸杂志,看新闻联播。
E.李国豪对同济大学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他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同济之魂”。
【小题3】“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李国豪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转换角色
侯发山
二娃是“上一当烩面馆”的小伙计。不像正规的酒店,即使小伙计这个角色,也分前厅、后厨,前厅又分传菜的、迎宾的,后厨又分择菜的、洗涮的,等等,多了去。二娃没有具体的工作,却不轻松,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端盘子,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有时间还要起五更陪着老板去买菜。老板太抠门,大厨也不聘用,自己掌勺,服务员就聘用了两个人,除了二娃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山桃,她负责择菜,洗刷碗筷,吃饭时辰,还要站在门口招呼人。虽然忙一些,老板给的工资不低,管吃管住,每月两千元,这在同行业中已经是不低的了,有的星级酒店只给一千多一点。当然,这里是说钱不见钱,老板承诺年底一块儿给。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老板承诺开工资,放假,回家过年去。二娃盘算着自己能开多少钱,回家给爹捎个帽子,给娘选件羽绒服,给小妹买个手机……结果一晚上也没睡踏实,老是在做梦,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超市挑选东西,一会儿梦见自己坐在火车上,一会儿梦见自己到老家了。等到醒来,已经是早上八点了。他慌忙爬起来,脸也顾不得洗,就蹬蹬蹬下楼了。面馆在一层,他住在楼上。结果大门没开,老板还没来!若搁往常,老板七点左右就到了。二娃忙打开门,发现山桃瑟缩着膀子站在门外面,山桃在另外一个地方,和一帮乱七八糟的女孩子住在一起。
两个人收拾罢房间的卫生,已经是九点钟了,老板还没来。怎么回事啊?二娃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劲,打老板的电话,被告知手机已经关机。
二娃茫然无措的时候。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是找老板的:一个是房东,说是要房租的,一年的房租四万八,老板一分钱也没给;一个是杀猪的,是来要账的,说老板用了他大半年的肉,欠了五万多;一个是菜农,也是来要账的……原来老板承诺今天兑付,所以他们才来了。
到了十一点,老板还没露面,电话还是关机。直到这时,那几个讨账的感觉受骗了,对着二娃和山桃骂骂咧咧的,好像他们是冤的头,债的主。二娃和山桃不敢反驳,也不知道如何反驳,任凭他们的唾沫飞到脸上。
几个债主知道两个服务员也是受害者,欺负他们也没啥意思,便自认倒霉,就又骂骂咧咧地走了。
山桃松了口气,怯怯地说,二娃,咱也走吧?
二娃点点头,转而摇摇头,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咋走啊?
山桃说,我、我也没有路费……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二娃说,你回家一趟得多少钱?
山桃说,汽车、火车、三轮车,得一千六百块。
咱两个差不多。二娃说,哎,这冰箱里还有肉,还有青菜,咱把路费挣出来再走吧?
山桃迟疑了一下,说你会做烩面?
二娃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把生的做成熟的就中,来咱这小店的,身份跟咱差不多,不是啥讲究人,即使有些差池,不会找麻烦的。
你真有把握?山桃扑闪着眼睛。
想着是给咱的家人做饭吃哩,能错到哪里去?二娃蛮有信心地说。
中!山桃的两只眼睛越来越亮。
说干就干,二娃把火打开,一边烧水,一边去切肉;山桃择葱、剥蒜……当把第一碗烩面端给一个中年汉子时,说实话,二娃的心里还没底,忙让山桃把醋、辣椒、盐拿过去,说大哥您看看合您口味不,需要啥您自己添加。
中年汉子哧溜了一口,头也不抬,说,中,中,中。
二娃和山桃相视一笑,信心大增。接下来,越发操心。还好,一碗接一碗,没有一个顾客说孬的。
忙到天黑,两人算了算账,挣了六百块。
照这个数目,咱再干六天就能把两个人的路费挣出来。二娃掰着指头说。
第二天早上,二娃去市场上进菜;山桃在店里忙活。九点钟,饭店准时开门营业。
这一天,两个人赚了七百块。
……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娃和山桃已经赚了六千块钱。二娃说,山桃,咱回家是不可能了,车票估计买不到了。咱不如不回家,继续干下去,然后把账一撮儿一撮儿还清再做打算,你看如何?
中!听你的。山桃说。
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要关门已是不可能了,两个人也舍不得关门,于是打出广告,招聘三个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
报名者蜂拥而至,当其中一名站在二娃面前时,他愣住了——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板!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
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面馆”改为“小夫妻烩面馆”。怎么回事?您自个儿琢磨去吧。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钱不见钱”“承诺年底一块儿给”,巧妙再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为后文老板赖账不露面的情节作铺垫。
B.二娃在老板约定发给他们工资日子的前夕都失眠了,他一夜都沉浸在美梦之中,因而第二天也都起晚了。
C.山桃“扑闪着眼睛”“两只眼睛越来越亮”,两次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桃心理的变化过程,也烘托了二娃的自信性格。
D.事先空口承诺,事后当面赖账,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诚信经营等道德要求,小说借此揭示了违背道德要求必遭失败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转换角色”为标题,该如何理解其内容、寓意?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老板回来应聘伙计,二娃收留了老板,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现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现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现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一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同类题5

囊括万殊成一相
王琪森
海派书法在历史转型、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下应运而生,也决定了其文化精神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相对应。上海由此成为全国书法家群雄逐鹿之地和名家荟萃之城,先后汇集了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陈宝琛、高邕、沈曾植、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赵叔孺、于右任、沈尹默、马公愚、刘海粟、潘天寿、钱瘦铁、张大千、王蘧常、来楚生、谢稚柳等一批书法大家,成为全国书法界的领军团队,由此成就了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
海派书法的文化精神是开放融通、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其笔墨形态是多元的,风格取向是多方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流派成员是多家的。前海派书法领袖赵之谦的古朴奇逸,后海派书法领袖吴昌硕的雄浑恣肆,其后吴湖帆的典雅妍美、马公愚的格古韵清、张大千的奇拙畅朗、沈尹默的秀丽雅致等,他们都各自取法不同,师承有别,笔法各异,从而真正体现了海派书法的笔展多姿、艺兼众美,和而不同、变亦通达,既有吴越文化崇尚精湛的流风艺韵,亦有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的时代属性。
海派书法的崛起,还标志着古典书法的终结、现代书法的开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海派书法唯才是举、唯艺是尊、唯派是立,因而其艺术特征是多元组合、多派融合的大格局、大气派。唯其如此,海派书法具有了现代艺术流派所具有的社会理念、审美意识及艺术觉悟。客观地讲,海派书法风格最后的确立及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吴昌硕无疑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书法、绘画、篆刻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和整体性的创新。这位开宗立派的前贤,以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大师的创造能量,参与了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海派书法家的一面旗帜。更突出的是他以那种雄浑苍劲、豪放郁勃、格古韵新的笔法墨姿,获得了海内外艺界的推崇,不仅整体提高了海派书法的历史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法的品牌效应。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也许没有一个流派像海派书法那样在艺术的抉择上如此广采博取。因此,考评海派书法的笔墨谱系,其艺术特征如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所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如以赵之谦、吴昌硕为领衔的金石系,以康有为、李瑞清为领军的碑学系,以吴湖帆、沈尹默为代表的帖学系,以张大千、唐云为标杆的创新系等,均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多系并重、多家弘法,使海派书法具有了笔墨原创性与风格建树性,具备了属于书法本体的线条形态、笔法语汇和多元取向。海派书法的这种群体追求,“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造境界,打造了海派书法笔墨谱系的辉煌和风格系列的经典。
书法艺术,从宏观上讲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从微观上讲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的积淀与显示。因此,书法是东方艺术精神的象征。正是以此为参照,海派书法群体有一个值得确认的史实,即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完善的智能结构。唯其如此,才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殊而难得的大师高地和人文景观。
(选自2015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没有一个流派能像海派书法这样在艺术的抉择上如此“海纳百川”,广采博取,其艺术特征可谓“囊括万殊成一相”。
B.在综合因素下产生的海派书法,可以让人感受到海派书法家的社会理念、审美意识和艺术觉悟。
C.吴昌硕以其实现全方位突破和整体性创新的书画,篆刻作品,加之他积极有效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海派书法风格最后的确立及艺术影响的最大辐射,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
D.海派书法,作为一个地域性艺术概念的界定和历史风格谱系的确立,在于其主体属性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文化精神、艺术特征和群体追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派书法唯才是举、唯艺是尊、唯派是立,打造了海派书法笔墨谱系的辉煌和风格系列的经典,成就了多元组合、多派融合的大格局、大气派的艺术特征。
B.在开放的文化精神引导下,海派书法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囿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而是博采众长,兼取百家。
C.书法是东方艺术精神的象征,因此书法艺术既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的积淀与显示,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
D.吴昌硕以雄浑苍劲、豪放郁勃、格古韵新的笔法墨姿,获得了海内外艺界的推崇,不但整体提高了海派书法的历史地位,而且确立了海派书法的品牌效应。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派书法开放融通、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的文化精神与其城市精神一致,上海便成为全国书法家群雄逐鹿之地和名家荟萃之城。
B.书法领袖赵之谦、吴昌硕的书法笔展多姿、艺兼众美,和而不同、变亦通达,既有吴越文化崇尚精湛的流风艺韵,亦有海派文化追求卓越的时代属性。
C.海派书法之所以具有笔墨原创性与风格建树性,以及属于书法本体的线条形态、笔法语汇和多元取向,是因为其书家多系并重、多家弘法的群体追求。
D.海派书法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完善的智能结构,才形成了书法史乃至文化史上特殊而难得的大师高地和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