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那只鸟
关 心
每天,那个男人都要匆匆赶到鸟市,他似乎刚下班就跑了过来,满身疲惫,脸上还残留着没清洗干净的灰尘。鸟市上有数不清的鸟,百灵、八哥、画眉、蓝翡、袖白鹦哥,它们一个比一个机灵、漂亮,在笼子里欢快地蹦跳着,鸣叫着。男人从这些美丽的鸟旁走过,眼睛里却满是失望。“这么多的好鸟,你一只也相不中呀?”卖鸟的人,略带不满地问。这个奇怪的男人,每天都来看鸟,却从没有买过一只,难道他想要一只金鸟银鸟?男人不好意思地笑一下,有些涩,男人说,他只想寻找一只鸟,一只很平常的鸟。但那是人间最好的一只鸟。
男人说,男人和妻子几年前离婚了,男人很想给失去了母爱的儿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做什么事总依着儿子,但儿子却得上了一种怪病:不爱吃饭,不爱活动,不爱说话,每天就那么紧紧闭着小嘴,呆呆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男人很焦急,带着儿子看了许多医生,吃了无数的药,儿子的病却没有丝毫好转。那天,男人又带着儿子去看一位名医,回来的时候,路过鸟市。忽然,一阵鸟叫声传来,“嘀咕嘀咕”,很是欢快和清脆。男人和儿子同时看到,在路边的台阶上,摆着一只鸟笼子,鸟笼里一只小鸟,灰色的羽毛,灰色的眼睛,只有嘴角是嫩嫩的黄色。这真是一只快乐的鸟,虽然它并不漂亮。小鸟不停地上下跳跃着,不停地啼叫,真是一只快乐的鸟。男人心里想。男孩在那只鸟笼前蹲了下来,他静静看着那只快乐的鸟儿,脸上竟然泛起浅浅的微笑。好久没有看到儿子笑了,男人也不觉高兴起来,虽然急着回家,男人还是耐心等着儿子,不忍心叫走儿子。
天就要黑了,男孩却仍蹲在那只鸟笼前,看着那只鸟儿。卖鸟的老头子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收摊了。儿子忽然抬起头,怯怯地对卖鸟的老头说:“让我再看一会,好么!”“再看,还是我的鸟呀,不如让你爸爸给你买回去,可以天天看。”卖鸟的老头子说,男人看着瘦弱的儿子,心里一阵难过,他决定给儿子买下这只鸟。也许是天晚了,也许也是这只鸟太难看,卖鸟的老头只收了他们五元钱。
自从买回那只鸟,男人的家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每天一大早,那只鸟就开始在凉台上不停地啼叫。一听到鸟叫,男孩马上就起床了,然后飞快地跑到凉台上,去看鸟。凉台上不停地传来儿子低低的笑声,还有和小鸟的说话声。男孩脸上的笑容多起来。
那一天,男人下班回家,竟然看到客厅里围满了人,他们全是男孩的同学,他们在看着男孩和他的小鸟,而男孩,就像一个非凡又快乐的小演员,正大声地向同学们讲解着他可爱的小鸟。
男人惊奇地发现,儿子的病竟然不知不觉地好了。每天下班后,儿子就要求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小鸟,一起到公园去散步。公园里有好多人,人们发现,这只灰不拉叽的小鸟,啼叫的声音竟是那样动听,“嘀咕嘀咕”,又清脆又生气,听着它的叫声,心里有说不出的轻松和舒服。好多人们喜欢上了这只鸟,小鸟成了公园里的明星。
一天,有一个人对男人说,他想买这只鸟。不卖!男人很干脆地说。“三千元!你卖不卖?”那人看来是真喜欢这只鸟,最后竟然开价到三千元。男人张着嘴,愣在那儿。五元钱变三千元,三千元可以买多少只鸟呀?太值了!于是,男人趁儿子上学的时候,就把那只鸟卖了,然后又给儿子买了一只漂亮的画眉。
那一天,儿子放学后,照例是带着一大帮同学奔进家门,他们急匆匆奔到凉台,看到鸟笼里的鸟变成了一只漂亮的画眉,顿时愣住了。儿子呆了好久,张开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从那天起,小男孩几乎不再说话,他看也不看那只漂亮的画眉。每天放了学,他就独自站在凉台上,瞧着远处的天空发呆。
男人怕极了,他后悔起来,不该把儿子的小鸟卖了,他每天都到鸟市去,希望能重新找回那只鸟。他不停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不停地往鸟市上跑,但他却再也没有看到过那只鸟。
这个城市的好多人,都认识了这个男人,他们看到这个男人匆匆的身影,他还在寻找那只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三段中多次强调那只鸟是“快乐”的,既为下文父亲买鸟作了铺垫,也反衬了男孩在现实生活的孤独与不快乐。
B.男孩放着漂亮的画眉不要,却执意要那只“灰不拉叽的小鸟”,是因为他生活在离异的家庭,父亲愧疚宠溺,养成了他任性的脾气。
C.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使作品充满艺术张力。如众多漂亮的鸟与一只灰暗的小鸟,小男孩买鸟前的无精打采与买鸟后的神采飞扬等。
D.小说不出现具体姓名,而以男人、儿子等笼统称呼文中人物,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情节简单化的追求。
E. 小说虽短,但充满象征和暗示,如那只外表灰不拉叽但鸣声动听的小鸟就暗示了男孩的处境,虽貌不惊人,但也可以成为“非凡又快乐的小演员”。
【小题2】小说第一段就给读者展现了男人焦急“寻找那只鸟”的场景,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那只鸟”在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主题传达上有何意义?请联系文本作具体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4 01:1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
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
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
(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关系探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
B.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
C.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
D.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
B.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为了证明“德”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
C.在作者看来,“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
“万川”相当于“道”。
D.“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由此可知,“德”观念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
B.“道”从行从首,“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这说明“道”观念和“德”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
C.春秋后期,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天命观不断遭到怀疑,“德”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德”衍化成了“道”的体现。
D.“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二者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黄启昌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好不逊色。

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分土与民,使无地的破产农民获得一块土地,从而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如战国秦初的“授田制”。获得了一块土地的农民,其生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而言,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战争而造成战乱,战后往往是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承认土地关系变化的变化现实,对于农民在战乱之后占有的无主荒地,或从地主手中夺得的土地,封建政府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大体而言,每个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因苛捐杂税引起民怨而亡国的教训,因而大多采取一些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这构成了古代劝农制度的重要内容。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命脉,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劝农制度的题中之义。在劝农的同时,历代政府还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宣传、示范,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汉代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农作物引进方面的突出贡献。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一方面汉代的农业技术等传到西域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从域外引进了不少农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并产生了长远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劝农制度及其实践,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劝农政策及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强化了农本意识,使“崇本抑末”观念日趋根深蒂固。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劝农”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每年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业生产。
B.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利益。
C.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以巩固其统治。
D.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下劝农诏,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同时限制商人投机。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历代王朝劝农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 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
B. 与民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C. 承认战乱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实,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D. 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并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这是宋代劝农政策的一大特色。
C. 战国秦初统治者实行“授田制”,与民土地,使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
D. 统治者“崇本抑末”,是指统治者重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抑制经商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 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诗歌创作中,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这样影响了作者的表达作用,因此,诗也就“隔”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甚至 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享受“双文化”生活。
(金玉良《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
③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周有光有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历。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之一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多大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关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