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黄启昌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好不逊色。

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分土与民,使无地的破产农民获得一块土地,从而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如战国秦初的“授田制”。获得了一块土地的农民,其生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而言,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战争而造成战乱,战后往往是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承认土地关系变化的变化现实,对于农民在战乱之后占有的无主荒地,或从地主手中夺得的土地,封建政府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大体而言,每个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因苛捐杂税引起民怨而亡国的教训,因而大多采取一些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这构成了古代劝农制度的重要内容。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命脉,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劝农制度的题中之义。在劝农的同时,历代政府还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宣传、示范,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汉代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农作物引进方面的突出贡献。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一方面汉代的农业技术等传到西域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从域外引进了不少农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并产生了长远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劝农制度及其实践,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劝农政策及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强化了农本意识,使“崇本抑末”观念日趋根深蒂固。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劝农”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每年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业生产。
B.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利益。
C.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以巩固其统治。
D. “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下劝农诏,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同时限制商人投机。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历代王朝劝农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 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
B. 与民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C. 承认战乱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实,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
D. 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并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这是宋代劝农政策的一大特色。
C. 战国秦初统治者实行“授田制”,与民土地,使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
D. 统治者“崇本抑末”,是指统治者重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抑制经商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小题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杨敬年: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
蒋肖斌
杨敬年出生于1908年,或者换个更有历史感的说法,“光绪三十四年”。年逾百岁的他,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慢一拍”。
和屈原是同乡、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杨敬年,因为近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求学经历十分复杂。他4岁起跟着外祖父启蒙,13岁通读“四书五经”。为了将来能在乡下小学教书,叔祖父借钱送他到岳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4年,杨敬年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成为校友。1927年,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参加革命做准备,却遭遇“马日事变”(长沙驻军许克祥反共),杨敬年愤而离校,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学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无意官场的杨敬年又于193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开复课无望,杨敬年携妻带子辗转于长沙、贵阳、重庆、兰州……颠沛流离1945年8月,已经37岁的杨敬年踏上了赴牛津大学求学的旅程。在他百岁时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中记述:“40岁,拒绝了去美国的邀请,博士学成归国。1949年,天津解放,我就这样毫无精神准备地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
在英国留学时,杨敬年除了日常必需,把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回国前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何廉寄给他的500美元旅费,也都用来买书,甚至把自己的打字机都卖了买书,“打字机国内有,有的书国内买不到”。于是,杨敬年回国时,500本书是最值钱的家当。
骤然成了“右派”,原本工资207元的四级教授,每月只给60元生活费,女儿还在念大学,根本不够花。杨敬年不得不去天祥市场(当时天津最大的旧货市场)卖东西补贴家用。有个旧书店老板说,外文书我都要,5角钱一本。杨敬年没舍得卖。
不料到了“文革”,学生们推了三个“排子车”闯到杨敬年家里,拉走了所有书。“我住在二楼,他们在楼下喊:‘杨敬年,这些书都是你剥削来的!’”杨敬年说,“后来有人告诉我,我的书在天祥市场卖,我才去那买回了几本。‘文革’结束后也发还了一些,让我自己去几屋子书里翻,又找到几本,但大部分都不见了。”
现在杨敬年家中有10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买的新书,“准备老了看”。而他也可能真的忘记了年龄:“没想到快100岁时生了一场病,眼睛不行了。最开始用A3纸复印,再拿放大镜看,后来只能让保姆给我读书。最近在读那个比我大两岁的老头(周有光)的书。”
1979年3月28日,杨敬年平反,又能拿每月207元的工资了,还搬进了学校的高知楼。有人羡慕地说:“看你有多大变化!”杨敬年却觉得:“我还是我,只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授,能名正言顺地教书了。”
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的杨敬年却刚刚开始工作。
似乎是要把攒了20年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在90岁之前,杨敬年做了这几件大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撰写《人性谈》,翻译《国富论》。
杨敬年很实诚,称自己之所以开发展经济学的课,一大原因是被分配到研究非洲经济,“没可搞的,就扩大范围,研究发展经济学”。这门二战之后建立的学科在西方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却还是空白,杨敬年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他撰写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两本各50多万字的教材,每一本都是自己手写,从不让研究生代劳。
而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一本经济学的专业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至今重印十几次,发行10余万册。2011年,亚当·斯密的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访问南开大学时,当天下午就拜访了杨敬年,送上了《国富论》的手稿给这位远方的知音。
时至今日,杨敬年一直庆幸两件事,一是没有去台湾,“不必像于右任那样‘葬我于高山之巅兮,遥望大陆’”;二是没有去美国,“否则中国解放后与世界20多年的隔绝,也会使我终老异乡”。他说:“我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
过了100岁,杨敬年又忙了起来,总有学生、记者、朋友来访。视力几乎消失的杨敬年思维仍然清晰,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各种数字、年份记得尤其清楚。他原本每天凌晨3点起床,3至4点读书,4至5点锻炼,几个月前病了一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总抱怨“恢复得太慢”。虽然一生的节奏总比同龄人“慢”,但杨敬年不能容忍光阴溜走。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
A.与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生。
B.“文革”期间,杨敬年成了“右派”,在他生活最艰辛的阶段,他都没舍得卖外文书,后都被无情地没收,“文革”后只找回几本。
C.杨敬年40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邀请,学成归国,研究发展经济学,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幸事。
E.本文截取杨敬年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这位百年经济学家求学、工作、著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可贵的精神品格。
(2)杨敬年说他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本文多处直接引用了传主的原话,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在杨敬年“慢人生”的道路上,他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迪?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个五角粽
肖复兴
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粽子,可比五芳斋的要好吃得多,不仅是里面的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按照她的要求,买来江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去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奶奶想孙子,平常不说,做儿子的心里明镜似的。而且,以往孙子最喜欢吃奶奶包的肉粽。
儿子买回来东西,摊在母亲的门前,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好吃。”您这是想孙子心切呢!儿子心里说,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江米泡好,把粽叶一片片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母亲要等待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这是老人多年的老规矩,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去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一丝不苟,自得其乐。而且,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从那一盆粽子里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儿子看明白了,那四个五角粽,个头儿一般齐,是包得最漂亮的。
盼了一年的孙子回来了,从美国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包括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熥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别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要迟到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粽子,你就回来吃吧,别忘了。”孙子大声回答:“行,您放在那儿吧,我回来吃。”
都是大学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问题是,这一天晚上忘了情有可原,却几乎是孙子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还有从美国一起回来的研究生同学从外地到北京来玩。孙子几乎是脚不沾地,风吹着的云彩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了,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
(选自《北京晚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交代母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第五段再次写到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前后呼应,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母亲虽身体状况不佳,但仍为在美国留学回来的孙子包他最喜欢吃的粽子,可孙子却一直没吃,老人对此非常不满。
C.母亲最后一次包粽子,不让人插手且一丝不苟,自得其乐,像戏迷一样神情专注地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只是动作迟缓了。
D.孙子尽管对奶奶也非常疼爱,但因长期在美国留学,沾染了些不良习惯,回国后不是天天睡懒觉就是与同学们聚会喝酒。
【小题2】作品第三段细致描绘母亲包粽子的准备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四个五角粽”为题?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摘编自《德国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材料二

2017年8月22日晚间消息,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论坛环节开幕,展会部门将在8月23-2日对民众开放。活动现场,新浪科技等媒体对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进行了采访。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23%,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这意味着中国有99.77%的工作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谈到近两年的机器人发展成果,曲道奎表示,替代率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保有量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6年同比增长30.9%。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机器人密度低说明了市场空间的潜力巨大。

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可能是失业率的提升。曲道奎认为,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个明显差异——机器的功能。前三次革命中,机器取代的都是“人类的肌肉”,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对智能的取代。在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摘编自《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会取代人就业将重新定义》)

材料三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辛国斌说。

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显然极具潜力。而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先例的新兴产业来说,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建立开放共赢的全球合作新体系,这已成为本届机器人大会嘉宾们的共识。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表示,非常期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以两国在机器人领域加强合作,“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比较小,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去投那些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的东西,但是不能所有人都去摘已经成熟的果子,必须要有人种树。以色列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应该相互合作一起种树”。

“俄罗斯非常愿意和中国进一步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全球机器人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 Nedelskiy说,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人类来说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这个领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突破。

(摘编自《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新突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居于世界前列,他们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涉及领域广泛,分工更加细致。
B.材料二内容表明,工业机器人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失业率上升的不良后果。
C.材料二中新松公司产品涵盖工业、洁净、移动、特种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D.材料三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比例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亟须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赢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阐述了德国很多工作岗位可以被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一现象。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
B.材料二中我国机器人替代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保有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机器人可能会起到引领作用。
C.材料二中,不同于机器取代“人类的肌肉”的前三次革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将会使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及媒体行业中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被机器取代。
D.材料三中我国机器人行业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这引起了国际相关国家的关注,开展全球化合作将会推进这一行业的深入发展。
【小题3】我国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唯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有一种天机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时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斩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这是怎样的孽缘啊。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_____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_____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怀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④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吗,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

⑤我不要感伤但我要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内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末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有毒”与“甜蜜”是否矛盾?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其理由。
【小题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鹧鸪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感伤精神。
B.作者欣赏苏轼的原因是他坦然达观,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C.作者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的是一种英雄的感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
D.作者在感伤、达观和英雄情怀的比较中,最终表达了对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选择。
【小题4】文章通篇引用古诗词,丰富又准确,请从结构内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5】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古典文学对我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诗文名句,谈一谈对你精神世界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