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驴记
旺财的毛驴丢了。
天刚蒙蒙亮,旺财目光呆滞地看着空荡荡的驴棚,心里也一下子空了。
他以为驴肯定松了缰绳,自己到野外溜达去了。可是,当他找遍了大街小巷,驴还是没有找到。他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他又吆喝全家人找遍了村南村北,还是无功而返。他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浸透,脸也变了色。
旺财一路小跑,把满身酒气的村支书大海从被窝里叫醒。大海不耐烦地问:“这么早,你咋呼什么?”说完,像个弹簧似地又缩进了被窝。
旺财的眼珠子快要瞪出来了,大声地说:“大海,我的驴丢了,你快去大喇叭广播一下,看看有啥线索没。”
大海说:“现在都是啥年代了,哪儿还有贼?”
旺财急得直跺脚:“你快起来吧,真的!”
大海这才慢腾腾地穿好衣服,掏出一支香烟慢腾腾地抽着。
旺财说:“那头驴是我花了一千多块买的,它这一丢,我可怎么过啊!”
大海说:“驴肯定去散步了,说不定一会儿就回来了。”
旺财依旧让他去给广播一下。大海说:“咱们正申请‘文明村’,在大喇叭里找驴,这不是往脸上抹黑吗?”
旺财说:“我不是驴丢了嘛,谁愿意没事儿找事儿啊?”
大海说:“你别急,说不定一会儿就有人把驴送来。”
旺财说:“你去广播一下,怕啥?”
大海说:“我是村支书,要站在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头驴顶多值一两千块,可文明村的招牌哪是钱能买来的?”
旺财见说不动村长,叹口气走了。回到家,他顾不上吃饭,指挥家人往村外的庄稼地里再找找。过了晌午,一家人疲惫地聚集在村口。旺财一屁股坐在地上,眼泪噼里啪啦往下落。他骑着摩托急火火地去了乡里。
旺财刚要进派出所,一辆轿车在身边停住了。大海满身酒气地从车里晃了出来,冲车里说:“乡长,您先回办公室,我待会儿再向您汇报。”
轿车走了。大海把旺财叫到墙旮旯,低声问:“你来这儿干啥?”
旺财说:“驴找不着,我要报警。”
大海说:“你咋肯定驴是被人偷了呢?派出所的同志都很忙,你在没确认驴被偷的事实以前就别去添乱了!”
旺财听了,一脸哭相地说:“我的驴丢了,咋说是添乱呢?”
大海说:“有了治安案件,我们拿啥申请文明村?你这不是添乱是添啥?”
旺财委屈地说:“我的驴,再不报案就进汤锅了。”
大海说:“不就一头驴吗?要是能评上县文明村,你的驴真丢了,我赔你一头。”
旺财说:“真的?”
大海咬咬牙说:“真的。”
旺财叹口气,转身走了。
大海进了乡长的办公室。乡长问:“那人是干啥的?”
大海说:“他的身份证丢了,想补一份,又忘了带户口本。”
乡长说:“后天县里去你们村验收,你们村是乡里的老典型了,要是出了岔子,文明村的牌子就黄了。”
大海擦了擦头上的汗,说:“我知道。”
晚上,大海找了几个人在村里巡逻。他在外边绕了一阵,刚回到家里吃饭,旺财又来了。大海手里的筷子一哆嗦,掉在了地上。
旺财说:“我又找了半天,驴一点影子都没有。”
大海说:“你再找两天嘛!”
旺财说:“我受不了了,再不报警,我的驴就变成大粪了。”
大海想再往后拖拖,旺财忽然气冲冲站起来,把屁股下的凳子碰倒了也不去扶,反而说:“我就报警,才不管你评不评文明村呢。”
大海说:“报警就准能找到驴吗?派出所案子有的是,这事儿放在他们那儿,还不如一个芝麻粒。”
旺财说:“反正我得报警。”
大海想了想,说:“不就是一头小毛驴吗?你只要别添乱,明天我叫人去大集给你买一头,行不?”
旺财知道他平时说话不算话,故意说:“你可不能骗我啊!”
第二天下午,大海真的牵了一头小毛驴走进旺财的家。旺财吃了一惊,嘴里却说:“这头驴比我那头瘦多了。”
大海瞪了他一眼:“你快知足吧!”
旺财强调说:“你是村支书,今天的事可不能反悔啊!”
大海把驴缰绳递给旺财,说:“不就几百块钱嘛,我当村干部二十多年,吐口唾沫就是个钉。”
大海正领着验收组四处巡视,公安局的警车突然开进了村子。原来,大海叫人买来的那头驴是盗贼从邻村偷来的。
文明村的事黄了。大海又被派出所长训了一顿。他正委屈地坐在家里喝闷酒,见旺财拎着一把铁锹进了前门。他吓得一缩头,赶紧从后门溜了。
“驴,你给我回来!”旺财气愤地吼道。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旺财找驴的故事,详细刻画了旺财、大海、乡长、派出所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在鞭挞不良风气的同时,弘扬了正能量。
B.旺财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把直接参加农事劳动的驴看得很重,他四处找驴,接受大海派人买来的赃驴,表现了自私的性格特点。
C.“现在都是啥年代了,哪儿还有贼?”表现了村支书大海创“文明村”心切,只讲光明的一面,避而不谈农村治安存在的问题。
D.“我就报警,才不管你评不评文明村呢。”旺财的这句话表现了复杂的性格特点:找驴心切,报警是我的权利,缺乏大局意识。
【小题2】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村支书大海阻止旺财报警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4 02:1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欠我一个结尾

包利民

“我和你说啊,这个故事你绝对没听过,而且肯定猜不到结尾!”他和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故作神秘地吊着她的胃口。

他喜欢讲故事,她喜欢听故事,所以在下乡扶贫的这段日子,故事就是流淌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河,是河上一座美丽的小桥。虽然他们各自都知道,他们之间并不会有故事,或者说,是不会有结局的故事。

他的故事多是很奇妙的,讲到最后,都要让她猜一下结尾。当她猜了许多次都没有猜对,有些恼羞成怒的时候,他才慢悠悠地道岀来,惹得她惊讶,兴奋,回味,然后,逼着他再讲别的好故事。而他也是乐此不疲,于是平淡的日子就在故事的洇染下慢慢地流逝。

在她急得要发怒时,他才开始讲。一对恋人来到很远的一座野山上,只为了领略那种最原始的风景。当他们在山林里徜徉时,忽然听到前方的林中有很大的声音,伴随着树木被撞击被碰断的声响。

她插话:“肯定来了什么凶猛的野兽!是老虎,还是熊,或者野猪?”

他却并不说是什么动物,只是一个劲儿地营造着紧张气氛。那对年轻的恋人充满了恐惧,紧张地注视着前方。终于,一个庞然大物蹿岀来,站在离他们不远处。他们有着短暂的头脑空白,男人先反应过来,他由于极度害怕,大叫了一声,撒腿就跑。却是紧张之下慌不择路,斜着迎向那个大家伙,然后在离那东西几米远的地方飞快地跑过去,竟是看都不看女人一眼。而女人,此刻还在呆滞的状态中没回过神。

她再次愤怒地插话:“这个男人真是该死!窝囊废!胆小鬼!丢下女人自己跑了!要是我是那个女人,肯定恨死他!对了,那个女人怎么样了?有没有事?”

他继续讲。当男人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发现那大家伙和女人都不见了。他仔细寻找,终于在身后的陡坡下发现了女人,女人倒是没有被动物伤到,只是摔断了胳膊和肋骨。可能是动物扑过来时,女人慌忙后退,失足掉了下去,却也因此躲过了动物的追杀,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当女人在医院中清醒过来后,看到男人在身边,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讲到这里,他便住了嘴。她怔怔地问:“不会这就结尾了吧?不像你的风格啊?刚才还说有我猜不到的结尾呢!你总是这样,总是把结尾放在明天讲,真是讨厌死了!”

他笑着说:“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啊!而且给你一晩上的时间去猜,万一猜出来呢?”

她笑骂:“死样子!谁在意你的破故事!”

回到住的那个农房,他们各占据了一间小屋,主人睡在里间的一铺大炕上。睡着之前,她还在想着之前的那个故事,想着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尾。就这样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里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女人,独自面对着生命的威胁。

忽然就觉得很热,便醒了,看到周围红通通一片,浓烟滚滚。失火了!于是梦里的惊慌变成了现实,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她看到他冲了进来,拉起她就往外跑。她周身被炙烤得疼痛,冲到门前时,忽然觉得她被猛地拉到前面,背后传来巨大的推力,她便到了门外,下意识地继续往前跑。而身后却传来什么东西坍塌的声音。

她安然无恙。他出了院后,就从她的生命里消失了。她四处找寻他,在他可能去的每一个城市。回想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就像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或者说,已经就这样结尾了。

两年之后,她终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他。她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当初颇为英俊的小伙子,由于一场火灾的洗礼,已经面目全非,不,是面目狰狞!

可是她并不怕,在她的眼中心底,他依然是过去的样子。她大声质问:“你很不负责任地跑了!你还欠我一个结尾!你想让我想多久猜多久?”

他很平静地笑,说:“我是骗你的,其实结尾很简单,女人在医院里醒过来,看到男人,就气哭了,然后,他们就分手了!”

她盯着他的眼睛看,直到把他看得有些发毛的时候,才说:“你骗谁呢?这么长时间,是傻子也能想明白结尾是怎么回事了!肯定那个男人当初并不是自己逃跑,他那么做,是为了吸引那个动物去追他。那样,女人就安全了。要不他为啥大喊一声,还迎向动物跑?只是很可惜,那个动物没理他!”

他很惊讶地看着她,说:“我发现两年没见,你变聪明了嘛!”

她笑骂:“你的意思是我当初很笨呗!敢嘲笑我,罚你每天给我讲一个故事,要是让我猜到结尾,就要你好看!”

他们都笑,渐渐地笑出了眼泪。

(选自2018年第7期《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讲故事开篇,独立成段,在为“他”所讲的故事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故事与“他”所讲的故事具有一致性,呈现了“爱”与“担当”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所讲故事烘托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C.小说运用诗意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讲听故事过程中彼此产生情愫,为下文写“他”未讲完故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D.早已猜透故事结局的“她”也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这让读者也顺着“她”的思路去审视“他”,更激起了读者对爱情深深的思考与追索。
【小题2】小说以“笑”收束全文,结尾具有喜剧意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3】小说以“你欠我一个结尾”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选:当代毕舁方正之士
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毕异”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
“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有人这样评价这位科学家:“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王选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记者清楚地记得,大约10年前,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听王选教授发言。他说,“以前出国访问时,看到国外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比国内好得多,那时我的工资很低,又没有奖金,家里只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但我一点都不感到眼红和自卑,因为,将来会证明,我对人类的贡献比他们大!”
“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养了多少年轻人”
王选把殷切期望全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
他刚过55岁时,就立刻提了一个建议:“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寸:55岁。”他的意思是把自己排除在外。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养出多少年轻人。”
北大方正印艺事业部字体开发总监朱志伟,听到王选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痛。1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工厂的工人。来方正公司面试时,主考官正是王选。王选发现他有技术专长,是个难得的人才,就问他有什么要求。朱志伟表示,只想保留全民所有制的身份。王选说:“好,我给你办。”但方正是企业编制,只有进北大才能解决这一难题。王选亲自找到北大校长说,我宁肯少招一个博士,也要把这个人调进来。朱志伟终于如愿以偿。他感慨地说:“从一名工人到开发总监,我的成长与王选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
王选一生荣誉无数,但他视名利如浮云,甘当凡人。只要不是自己参与的项目决刁;挂名,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决不署名。他常为学生的文章修改,、把关,提意见,但从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加上。他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他又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1975年11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申报论证会,王选抱病参加了会议。由于身体虚弱,说话困难,由他的妻子代他发言并用计算机展示了模拟实验的结果。王选的方案在多数人就像听“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说这是王选的数学“畅想曲”,是玩数学游戏。回家后,王选夫人开玩笑说道:“咱们还是算了吧。”王选却认真地回答:“干!不到长城非好汉。”
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大家围在样机旁,紧张地注视着它的动作,机房里只有敲击计算机键盘发出的嗒嗒声。转眼之间,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王选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接下这张可以直接印刷的胶片,各种精美的字形、字体、花边、图案美不胜收。1980年,支持这套系统的电脑软件,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一个响亮的名称——方正、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象征着中华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
王选是北大方正的创始人。说起公司名字的由来,知情者说是源自《汉书·晁错传》里的一段话:“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不论是按古人观点还是以现代标准,不论从卓越成就还是高尚人品,所谓“当代毕异”和“方正之士”,王选都实至名归!
(《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袁新文,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王选为什么被誉为“当代毕舁”和“方正之土”?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2】本文多次引用了王选的话,有的话语直接用作小标题,很有特色。品味文中的小标题,说说这样写法的妙处。(5分)
【小题3】文末引用《汉书·晁错传》的一段话对“方正之士”进行了解释,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方正之士”应具备哪些品格?你试推想一下“北大方正”这——商业品牌所包含的基本的文化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个性主义与人性尊严
摩罗
①“个性解放”是五四时代的强音之一,虽然就整个时代而言,当时对“个性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少数代表人物(比如鲁迅)那里,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还是在人生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②但在后五四时代,个性主义的血脉渐渐消隐,也许这不难找到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内太缺乏个性主义的基因,社会的急剧动荡又不能为此提供温床。可是,在如此漫长的精神受难之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非人的折磨之后,文化学术界仍然对个性主义如此漠视,如此无动于衷,这叫人有点想不通。
③这里说“漠视”,也许有点夸张。实际上,在所谓新时期中,有不少学人涉及到了个性主义问题。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家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使用,至多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追究,而没有把它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如果“个性主义”只是我们用来描述异域文明、研究历史人物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作为我们的文化目标,如果它只是我们用来建设学术文化的一件材料,而不是作为我们的精神尺度的价值标准,那怎么能说我们拥有了个性“主义”呢?
④有人说,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个性主义。那么,个性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尊严意识。我们缺乏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根子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多少年来,任何别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唯有人不但不重要,而且是肮脏的,所以必须用别的东西来压倒人,讨伐人。有时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漠视人的态度,比如为了战争的胜利,或社会的稳定,或家庭的延续等。可这样时间一长,竟然培养起一种“瘾”,对人的恐惧成了我们的基本心态,摧毁人折磨人成了我们的嗜好。我们既然对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怀有敌意,自然也会仇恨这种属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于是,我们不但丧失了对于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尊重,还形成一种反人道反人性的文化气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要谈什么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似乎难免有点不着边际。
⑤可是,如果放弃了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人类还需要什么?还能拥有什么?我认为,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的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理性状态。
⑥张扬个性和捍卫尊严本来不应该成为思潮,因为它不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题,而是贯穿于一切时代的文化精神。我期待这样的思潮,只是为了借思潮的声势,来扫清一切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为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
(选自《悲悯情怀》,有删节)
【小题1】【小题2】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小题4】为什么我们难以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我期待这样的思潮”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互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得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摘编自《南方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泉根《曹文轩:“追随永恒”的意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文轩的作品,不刻意迎合孩子们的阅读口吻,而是用纯文学的野心将孩子们带到风景中,带到大自然中。
B.曹文轩的写作,是一种带有“任性”性质的写作,曾是其学生的北大邵燕君说这是“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
C.曹文轩出生在江南水乡,儿时与田野有过亲密的接触,这严重影响了其风格,让他为摆脱“那片田野”而苦恼。
D.曹文轩走不出这片田野,因而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1997年夏天,为了改变自己创作的风格,曹文轩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原为背景写出了小说《火印》,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更新。
C.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D.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E. 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的声音。
【小题3】如何理解“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这句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季羡林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竞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晩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做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侯,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小题3】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画线句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小题5】第⑧段中画线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不超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