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沙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了缆车,人们纷纷倒向右侧车厢,那一边可以看到正午时分的死海,如巨大宝镜,迸射烂银一般的强烈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马萨达海拔50米。你可能会说,原以为是壁立千寻的高山,原来不过区区50米。请注意啊,此处高度虽然以海拔标注,但周围却是低于海平面440米的死海。也就是说,马萨达高出周围海面490米,峭壁和峡谷,刀剁斧劈般直上直下,让它显出桀骜的高耸。
④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大约有650米长,300米宽,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堡垒见过,宫殿见过,在同一个视野中,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第一次目睹。这两组遗址的使用主人是不同的,宫殿属于残暴多疑的希律王;萧索的古战场,则属于沥血而亡的犹太勇士。
⑤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四月,正是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
⑥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
⑦“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⑧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⑨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⑩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⑪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⑫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是杜撰出来的?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⑬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⑭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⑮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
⑯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意思就是只要利益变大变多,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多分到一块,可能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争端,缓和冲突。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⑰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期待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地区,都永离陷落!保证这个世界“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
(选自《毕淑敏小说选》,有删改)
文章插叙公元73年4月15日那天发生的事的用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6:4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回“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着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教育的成果,全面的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教育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其中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五千年以前古代中国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教育的重视。
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C.唐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
D.元代政府因为大力扶植书院,所以使学校建制出现了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知识。
B.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提倡发奋“立志”。
C.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
D.弘扬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代的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有“校”“庠”“序”“学”“太学”。西汉的私学分为“书馆”和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两种。
B.班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赞誉,说明西汉时期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
C.我国古代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其中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D.明代的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也有进入国子监的资格,清代学制,完全地沿袭了明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94岁的“创客”
——记“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希季
单位的保安说,他每天都来上班,“不生病、不下雨的话,8点半前肯定到。难以想象94岁的人还有这么大的劲头。” 
一台地球仪、一幅资源卫星地图,王希季的办公室里,除了和航天有关的资料用品,别的几乎什么也没有。《空间科学应用》《世界导弹大全》类的书籍码满一墙书柜;桌上几摞《SPACE NEWS》等中外期刊堆得一尺高。
艰难的起步
航天,原本并不是最初的梦想。 
1950年春,29岁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动力及燃料专业硕士王希季,拒绝了好几个美国“高大上”电厂的录取通知,踏上驶回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王希季的“电厂梦”没有实现,国家的需要把他的目光从大海指向天空。几经辗转,37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0八所),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 
没技术,没资料,没外援!
只有人,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王希季摆摆左手,一字一顿。 
那是建国后最困难的年代,吃着跟稀饭差不多的烂糊面,“王希季们”靠“土办法”摸石头过河。 
不具备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既无前人经验,也无现实把握。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 
不懂就学! 
哪有什么电脑?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完成了全部的计算任务。一屋子都是手摇计算器,计算用的稿纸堆得比桌子高,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火箭发射场有多简陋?只有个发射架,指挥所靠沙包堆成,火箭推进剂用打气筒打进去,发电机跟部队临时借,天线靠人拉着转—— 
——这都可以?
——这都可以!
越挫越勇越辉煌
王希季的创业团队终于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现代化T-7M探空火箭。 
44岁那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54岁那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82岁那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器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飞船技术的国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早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界泰斗。成功与荣耀背后,有痛心的教训,也有捍卫真理的过往。 
1960年,王希季负责的三次火箭发射任务接连受挫。其中一次,因为天气状况突变,本来发射正常的火箭被风吹倒了。 
王希季向组织讲:“我是技术负责人,要处分就处分我,其他人都没责任……”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由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做大动物的试验,省了很多时间。正是因为王希季的创业团队在60年代的生物火箭上已做过狗的试验。 
倔强的老头
“在技术问题上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王希季没少当过“少数派”,没少讲过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紧跟国际潮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为此,王希季专门写出题为《重复使用的并不都是经济的》长篇论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 
不怕得罪人,这个倔老头不止一次跟上级争论:“所有官员犯的错误,最后不都得由老百姓承担后果?” 
这位出生在1921年,只比***年龄小几天的老人,身上仍是“创客”的节奏。 
他每天上班,认真研读“十三五规划”,关心“中国制造2025”。说起自己今年搞的新项目——“互联网+航天”,说起互联网时代航天如何服务国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王希季语速不快,但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这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代“创客”。
(选自2016年04朋23日新华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宾 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希季终身致力于航天事业,他的办公桌上除了和航天有关的资料用品,别的几乎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他生活的节俭。
B.国家的需要改变了王希季最初的梦想,但他毫无怨言,带领一帮年轻人,开始了对载人航天器的研究。
C.王希季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有一次因为火箭发射失败,他勇敢承认错误“我是技术负责人,要处分就处分我,其他人都没责任……”
D.王希季做学问搞科研尊重客观规律,他曾撰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中国国情,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
【小题2】“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如何理解王希季“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代创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用了很多表示年龄的数据,请结合文本探究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还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一日日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假装同意。
B.“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小说结尾部分这一情节安排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妙。
C.小说多次描写月光,不但展示了当天晚上特定的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映成趣。
D.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由此可见抗战时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请以小主人公棒子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请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⑴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⑵“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⑶“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⑷“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⑸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⑹“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⑺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⑻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⑼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⑽“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⑾“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⑿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⒀“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⒁“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⒃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⒄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⒅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⒆“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⒇“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21)“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22)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23)“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24)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25)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26)“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27)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28)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小题1】第⑴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第⒂段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请紧扣“安适”一词,赏析第(26)段的画线句。
【小题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小题5】试从搭车青年的人物形象入手,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遥远的灯光

阿 成

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这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幢简陋的茅草房拼成,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蹊油、一截蜡,会早早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烁闪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是啊,这黑沉沉、泛着银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它出现的那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一帧一帧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竟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净,让你那原来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起来。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里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那儿呀,或许是一片小旅店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吧嗒着呛人的旱烟,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领长长的火炕,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威茉,存着杂粮。行路人只要交上一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渐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灯光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发出的嗡嗡声。是啊,风雪中便是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远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败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浑沌起来,似乎这黑夜里,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卡车驶上这盘山道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一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村庄不再是一盏孤灯下的老式乡村,它已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所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着……

哦,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3点,透过布满霜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是啊,在这飘雪的夜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追忆自己三十年前夜晚荒野开车的情景,“偌大的银铸世界”“小若蚁虫的卡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对灯光充满感情的描写。
B.作者最盼望的还是旅店的灯光和公路检查站的灯光,虽然作者讨厌这些地方的嘈杂,但这些地方能够留宿和饱餐,免于雪夜冻饿之苦。
C.文中使用的“是啊……”的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反复这样写,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追问,回扣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卡车灯光的一往情深。
【小题2】小说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文中“灯光”有怎样的含意?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