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察·思索·联系实际

王瑶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小题1】本文批评了哪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
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方框内依次填人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更 但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D.尚 更 则
【小题4】“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
【小题5】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B.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C.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D.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小题6】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6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9:4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郁岳阳楼
刘醒龙
记不清楚上岳阳楼几回了。想来却奇怪,每遇楼上道道飞檐、盔顶和楹柱,总会生出初临之感。远眺洞庭碧水长天,空怀沧溟辽阔无际。
其实,天下各处名楼,都隐匿着各自沧桑的源起,如同人,都对应着不同的命达。岁月倥偬,时光如尘,多数来历亦真亦幻,却归于一统。或位列神话仙班,成藏于人云亦云。岳阳楼也无法僭越这种宿命。建造年代已无可考,建楼者更是无从谈起。不过,后世重修者大多为当朝历代精英,早已彪炳典册,有迹可寻。至于那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啸聚于精英们的盛名之下,只能成为历史无尽的猜度、疑问,等同虚无。就像身边的洞庭,人只注目湖水的浩渺博大,谁还在意那一点一滴呢?历史的不公正,于此可窥全貌。此为题外话。
溯至三国,史载首修岳阳楼者,是东吴大将鲁肃。鲁肃为人豪侠,谋勇于当时乱世中卓尔不群。早在诸葛亮初出茅庐前七年,就曾预言天下必将三分。他在当时叫巴丘的岳阳地界上大兴土木,修缮当时未曾得名岳阳楼的城楼,并不出自文化考量,只因战事所前,用以检阅和训练水军。于是,岳阳楼的前身,不图享乐以博美人眷顾而奢靡,也不为王权折腰而浮华。这楼,其沉郁之气,因与战争如孪生兄弟般同时降世,就如此钦定下来了。
时过五百年左右,至公元716年,岳阳楼等来真正懂它的人,没落权贵、被贬中书令张说。
比之鲁肃,张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小很多,但在武则天主政期,张说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中的“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就可管窥张说并非浪得虚名。张说被贬,祸起仗义执言,不做伪证,敢于当朝顶撞武氏内宠。好在历史总在阴错阳差间,会留下些许幸事,“伪证案”给岳阳楼带来重生。
谪守岳阳的张说,开始了扩改鲁肃阅军楼的宏大工程。先名旧楼为“南楼”,后正式定名为岳阳楼,整日里与文人雅士们在楼上饮酒作诗,赏湖观景。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被贬谪的朝延命官,一个失败的男人,在洞庭湖上,面对被雨打风吹五个世纪的一座残楼,面对被惊涛骇浪灌洗拍打了五百年的一座老楼,修葺整改岳阳楼如风凰湿槃重生之时,不以沉郁为底色的檁木加入打磨、构架,难道会为那道道飞檐、盔顶和廊柱,抹上层层浮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湖与楼的相得益彰,如老友故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内涵,使岳阳楼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或贬谪,或流亡,或失意,或落魄,心怀沉郁之气,饱尝家国悲愤,于此登楼,于此吟诗,于此作赋。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借以抒发忧国济世的感念、理想。
如此说来,我们的文化、历史,包括传统,似乎是因贬官们的创造才得以继承。贬官失宠.跌宕,孤苦,恰巧掰开了文化的内核。贬官在外,闲云野鹤,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于是,文写了,词赋了,且性情感喟大多真挚。人因文立,文因人诵。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传统也就立起来了。北宋庆历四年春,同是贬官的滕子京,在岳阳楼也是走此老路。谪贬到洞庭湖边的第二年,便集资重修,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大约滕氏觉得自己被贬得不够远,也不够狠,或许自知才华有限,便想起另一位贬友。远在千里外的邓州地方官范仲淹。
终生未登岳阳楼的范知州,仅凭滕氏遥寄书画一幅,想象,还是想象,就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当然,也只如此经历过从极乐到极忧的贬官,才有了比从来上位的平民和从来下位的权贵更加深刻的忧乐体味,而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世间就有了从未有过的洞庭水映岳阳楼胜景。
中国文化的吊诡和奇妙,于岳阳楼展示得淋漓尽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为题外话”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后,就会明白这些题外话与后文写岳阳楼的重修者相得益彰。
B.“大约滕氏觉得自己被贬得不够远,也不够狠,或许自知才华有限”以调侃的方式讽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
C.终生未登岳阳楼的范仲淹,仅凭滕氏遥寄书画一幅就写下《岳阳楼记》,这与范仲淹经历过从极乐到极忧的贬官有关。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三位重修岳阳楼者的人生经历,引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思索,引人叹息深思。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画线处“吊诡”“奇妙”的含意。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后阳楼是“沉郁岳阳楼”?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C.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淡淡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教延续古代中国“贵生”的传统,对于肉身存在相当重视,要借尸还魂,要肉身成仙,当然对身体格外重视。但是,中古时代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相信“无生”,轻视形骸而重视精神,因此有火葬之风。佛教影响下中古时代这一风气逐渐流行,在中国社会史上是一个大话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佛教带来的这种不保存整体的尸身的习俗,与古代中国丧葬传统不合,倒与氐羌、吐蕃、突厥等异族风俗相合。到了“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宋代,对中古时期的“胡风夷俗”有相当的警觉。从宋王朝一建立,官方就开始抵制火葬,重新强调土葬。现代认为是“文明”的火葬,在那个时代因为来自异域文化而不合汉族文明,因此,在中央皇权、地方士绅加上理学家的不懈抵制下,两宋时期被渐渐禁绝。
不过,中国历史过程极为曲折,风俗也反复变化。由于宋代之后又有两个非汉族王朝,宋代汉族士大夫重新恢复土葬的传统又被打断,蒙元与满清两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原本并不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因此,宋代之后的蒙元与明代之后的满清,火葬之风又重新流行。我们不妨从朝鲜燕行使臣的眼中来看。康熙三年洪命夏第二次出使中国时曾经说,明朝的丧制虽然与古礼有差异,但还是要土葬其亲人,但清人火葬,穿圹寻甓,真不知道汉人会有什么感觉;康熙五十九年和雍正十年两次出使清朝的李宜显,则批评清朝丧制,“清人皆火葬,汉人则否,而近来颇有火葬者,盖染胡俗而然也”。到嘉庆八年,出使清朝的徐长辅还在抨击中国的“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当然和大明变成大清,统治者由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朝鲜使者觉得,满人风俗原本与汉人不同,也根本不遵礼法,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只有朝鲜礼仪始终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康熙二十六年,朝鲜使臣吴道一就分析说,清人入关以后,汉族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局于侏漓之俗,渐染羯夷之习,虽有高世之姿,绝人之才,终于夷狄而止耳”,四年后到达北京的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直接把风俗之坏归咎到了蛮夷当政,道德沦丧上。
关于清朝满人流行火葬,汉人士绅提倡土葬的优劣,这也难说得很,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风俗史和观念史上看,火葬之流行把过去肉与骨、生与死、人与鬼之分的古代传统淡化了,显然,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灵魂或者精神很重要,肉体与骨骼已经不再重要,人的“再生”,已经不像古代中国传统要“借尸还魂”,即依赖骨肉肌肤才能实现,而是“轮回”。因此,尽管大多数汉族士绅依然恪守《朱子家礼》,实行土葬,对遗骸加以保护,但佛教观念与火葬风俗多多少少也把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有所改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延续“贵生”,重视身体;佛教相信“无生”,重视精神。二者观念各异,但对古代中国的丧葬习俗都有一定影响。
B.受佛教影响,我国中古时代有火葬之风,但到了宋代,这种来自异域文化的火葬因与汉族文明格格不入,受到了皇权、士绅和理学家的抵制。
C.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佛教观念和异族习俗的双重作用下,在汉族建立的王朝覆灭后,开始实行火葬。
D.尽管清朝大多数汉族士绅坚持土葬,保护遗骸,但原本中国重视骨肉身体存在的传统观念和土葬风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改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朝鲜使臣认为,明朝丧制尽管与古礼有区别,但仍然实行土葬;清人强调火葬,会给汉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B.朝鲜使臣对依照佛法将死者入棺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放置在各种器物中进行掩埋,最后聚为土堆的做法不以为然。
C.朝鲜使臣认为,清朝汉人实行火葬,是受到了蛮夷风俗的影响,只有朝鲜礼仪一直坚守朱子以来的正宗规矩。
D.朝鲜使臣认为,在满清统治以后,都城北京的人心风俗已经发生变化,不再与汉人统治的时期相同,这是蛮夷当政和道德沦丧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宋朝是一个“中国”意识越来越强的朝代,一开始就抵制火葬以致使其逐渐禁绝,表现出对汉族文明的坚守。
B.清朝满人流行火葬,而汉人士绅提倡土葬,二者孰优孰劣,不易说清,但都有民族风俗和文化观念的烙印。
C.不论是“贵生”还是“无生”,也不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灵魂或精神的重视与探究。
D.尽管我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华夏民族的土葬习俗始终没有断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行了船
乔显德
由于当兵与工作的经历,我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泰国、香港、上海、南海、渤海等海域都坐过船,也就对坐船感触颇深,久积脑海。海船在浩瀚大海里昼夜不停地航行,有时风平浪静,坐在船上感到安安稳稳,舒舒服服;有时顺风顺水,坐在船上觉得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有时风起浪高,坐在船上就感到颠颠簸簸,战战兢兢。船上的生活就这样度过,然后船停靠在码头,我们上了岸。
大海行船,有的定下了远大的目标,也就是目的地,还经过反复考察、精密测算建立了准确的航线,作为航行的指南。在这条航线中还有一个个小目标,也就是航标。沿着这些航标、这条航线扬帆起航,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待完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再向大的目标、更大的目标奋进,这样走出的是胜利者的轨迹,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有的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方向,甚至没有近距离的小目标,也没有科学的航线,随波逐流,走到哪算哪,走出的是杂乱无章的航海轨迹,白白耗掉了许多资源不说,往往在中途就被风浪掀翻,或者触礁沉没。
大海行船有时会坐上顺风船,或者赶上季节性洋流,顺风顺水,乘风破浪,船行驶得自然就快。坐在这样的船上,感到一日千里,淋漓酣畅;有时也会坐逆风船、逆流船,要经受风浪海流的阻碍,迎风而上,劈波斩浪。如果纯逆风,船就不能直线行驶,还要转舵换舷,只能走大“之”字形路线,这样,船自然就行驶缓慢。当年从部队回乡探亲,我选择了从上海到青岛的客船。我清晰地记得,坐顺风船时,一路如行云流水,畅通无阻,只行了二十四个小时。返回时,遇上了逆风,路上船体晃晃悠悠,冲冲撞撞,有时候还得绕路前行,一共用了二十八个多小时,这多走的四个多小时显得特别漫长。上岸后,刚好超出了正常的假期,向连部写材料说明原因,这前前后后又花了一两个小时。正是应验了那句古话:一步慢,步步慢。
在茫茫的大海上行船,前路艰险而且始终充满着未知,有时会碰到惊涛骇浪,有时会遭遇弥天大雾,还有时会发生机器故障……前些年,我在烟台至大连的茫茫海上,曾遭遇过风浪的袭击,龙卷风掀起滔天巨浪,客船瞬间剧烈震荡,突发癫痫似的摇来晃去。打开舱门,看到有的旅客直趴在地上,像黑暗中躲避危险、屏息以待的甲壳虫,惊吓过度,行为滑稽;有几位勇敢且健壮的青年扶着墙壁,能勉勉强强、跌跌撞撞地踉跄几步。只有船上的工作人员气定神闲,安之若素。更让我惊讶的是为了观察龙卷风的走向,一位水手身系安全索,竟然冲上甲板,立在船头,岿然不动……
坐在船上,前路永远是个未知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受艰险和大风大浪的侵扰。有的人不惧风浪,有搏击风浪的勇气,毅然迎着风口浪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成为战胜风浪的勇士。而有的人就为难发愁了,就沮丧了,就意志消沉了,就惧怕了,就妥协了,就止步不前了,这样,必然成为大风大浪中的弱者,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大海行船,每艘船所选择的目标不同,驶出了不同的海上航程;人行于世,每个人所经历的风浪、波折不同,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风采。
而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点出“我”与船的不解之缘,然后使用排比句和大量的叠词,概写了乘坐海船时的三种不同感受。
B.海船在纯逆风的情况下不能直线行驶,只能走大“之”字形迂回路线,文章以此讽刺了那些不敢直面困难的人。
C.文章第四段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人们面对风浪袭击时的不同表现,赞美了不惧风浪、搏击风浪的海员们。
D.文章围绕大海行船选择恰当的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小题2】作者笔下的“大海行船”意蕴丰富,给我们以人生启示,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几乎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最后一段却改用第二人称,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