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我太远了,皮兰
冯骥才
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似的地方。
③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时,偶尔飞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突上。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
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皮兰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泳装女子,粗粝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⑦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旁边贪婪地拍照。
⑧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人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皮兰历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管辖。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
⑨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⑩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轻轻唤醒历史。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⑪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⑫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⑬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⑭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
【小题1】第③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古城景物的?

【小题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和第⑦段。


【小题3】联系上下文,对第⑧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简约古朴钟楼的生动形象描写,引发了对威尼斯统治时期的遥想。
B.借助对广场上旗桩的描绘,感受皮兰人骨子里的意大利气息和气质。
C.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石柱古藤、建筑碎石、生锈铁锚的原状存在。
D.由皮兰“沉默的老者”备受崇敬活在人间,反思中国对文物的态度。
【小题4】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末段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②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④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⑤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⑥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0.9.14)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
②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③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
④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⑤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
A.②⑥④⑤③①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②⑥④
【小题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糟蹋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鄙俗化,它使文化失去应有的尊严。
B.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功能,直接影响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
C.文化对人报复的方式是降低人的审美能力和糟蹋人的精神。
D.依靠文化来赚钱必然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
【小题5】综览全文,评价作者对“文化谋利”的态度。
【小题6】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1)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2)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3)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一个。小杨月楼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4)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哟?”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鍪!

(5)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鍪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6)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7)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

(8)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鍪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拔头便走。

(9)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10)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这事又传到李金鍪耳朵里。李金鏊在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11)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鍪送来了。李佥鍪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

(12)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这就断了码头上脚夫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佥鏊到上海办事,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13)小杨月楼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14)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

(15)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16)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17)小杨月楼说:“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18)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鍪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变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节)

(注)①锅伙:此处指在简陋食宿处住着的单身工人、小贩。②死千;担当出生入死的差事,这是天津地方土语,也是混混儿的行话。③赛:天津方言,有“像”或“似”之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擅长描写人物,不仅对主角李金鏊、小杨月楼刻画细腻,也于寥塞数语中将热心肠的小伙计、仗义的锅伙们刻画得活灵活现。
B.文中小杨月楼称李金鏊为“二哥”,李金鏊称小杨月楼为“老板”,两人对彼此的迥异称呼,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小杨月楼与李金鏊的形象对比,这是人物之间的对比;李金鏊家境贫困却能扶危济困,这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D.文章通过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体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对传统美德“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
【小题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小题3】小伙计嘴中的李金鏊与小杨月楼初次见到的李金鏊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安排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冷脸
冯骥才
①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面人。
②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③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④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⑤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⑥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⑦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十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于,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⑧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⑨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二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⑩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底10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揭示他不会笑的真正原因是曾经受伤,又增强人物形象的神秘感,又因生动有趣而能吸引读者.
B.第⑦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对比,毛猴虽然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是他们就是不能让冷脸发笑。
C.第⑧至⑨段中毛猴在观众面前把冷脸当做“包袱”笑料抖出,但冷险用镇定语气称费了毛猴的表演,然后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D.小说着意刻画冷脸不笑的表情,表现他在生活中态度冷峻,“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描写足见他精神麻木迟钝。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末尾说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有人再见过冷脸”。这样的尾声设计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绰号“龙袍郑”的来头顶了天——皇上。

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  a ,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  b ,怕招眼招事儿,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了。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幅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  c 儿,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了。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儿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吗?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着锅熬面鱼呢!我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他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梆梆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了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吗。有不怀好意的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不但不来,还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便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略,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忽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龙袍郑了。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小题1】下列填入②③④段中abc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傻傻乎乎 运动运动 有滋有味
B.晕晕乎乎 溜达溜达 索然无味
C.傻傻乎乎 溜达溜达 有滋有味
D.晕晕乎乎 运动运动 索然无味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袍郑”的来头不小,因为让皇帝避雨并侍奉喝茶吃面鱼求赐皇帝的龙袍而名扬天津卫。
B.郑老汉不相信自己一个小百姓能见到皇帝并得其赏赐,以致于感觉“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C.郑三做起了龙袍郑熬面鱼,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日进斗金;说明他聪明伶俐,会利用机会。
D.作者以具有韵味的天津方言,诙谐幽默的文笔,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天津卫底层百姓的生活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概括郑老汉的性格特点。
【小题4】本文题目“龙袍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小说结尾说“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可见适时抓住机会有多么重要。《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就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例子,请结合某一名著的示例,阐述抓住机会的重要性。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另一个生命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小题1】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
【小题2】“秋天的音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2)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小题5】“秋天”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结合全文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