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洗 澡
阿城
中午的太阳极辣,烫得脸缩着。半天的云前仰后合,被风赶着跑,于是草原上一片一片地暗下去,又一片一片地亮起来。
我已脱下衣服,前后上下搔了许久。阳光照在肉上,搔过的地方便一条一条地热。云暗过来,凉风拂起一身鸡皮疙瘩,不敢下水。
这河大约只能算作溪,不宽,不深,绿绿地流过去。牧草早长到小腿深,身上也已经出过两个月的汗,垢都浸得软软的,于是时时把手伸进衣服里,慢慢将它们集合成长条。春风过去两个月,便能在阳光下扒光衬衣裤,细细搜捡着虱子们。
远远有一骑手缓缓而来,人不急,马更不急,于是有歌声沿草冈漫开。凡开阔之地的民族,语言必像音乐。但歌声并无词句,只是哦哦地起伏着旋律,似乎不承认草原比歌声更远。
骑手走近了,很阔的一个脸,挺一挺腰,翻下马来,又牵着马,慢慢走到河边,任马去饮。骑手看看我,说:“热得很!”我也说:“热得很。”他又问:“要洗澡?”我说:“要洗澡。”他一边解开红围腰,一边说:“好得很!好得很!”
骑手将围腰扔在草上,红红的烫眼睛。他又脱下袍子,一扔,压在围腰上。围腰还是露出一截,跳跳的。
骑手把衣服都脱了,阳光下,如一块脏玉,宽宽的一身肉,屁股有些短,腿弯弯的站在岸边,用力地搔身上。
他又问:“洗澡?”我说:“洗澡。”他就双手拍着胸,向水里蹚去。水没到小腿的一半。
忽然他大吼一声,身子一倾,扑进水里。水花惊跳起来,出一片响声。不待水花落下去,
他早又在水里翻过身来,双手挖水泼自己,嘴里嗬嗬地叫着。
我站起来,也不由用手拍着胸腹,伸脚向水里探去,但立刻觉得小肚子紧起来。终于是要洗,不能管凉,慎慎地往下走。
冷不防身上火烫也似凉得抖一下,原来骑手在用力挖水泼过来。我脚下一个不稳,跌到水里。
水还糊住眼睛,就听得骑手在嗬嗬大叫。待抹掉脸上的水,见骑手埋在水里,只露一张阔脸在笑。
我说:“啊!凉得很!”骑手说:“凉得很!”
我急忙用手使劲搓胸前,脸上,腿下,又仰倒在水里。水激得胸紧紧的,喘不出大口的气。天上的云稳稳地快跑。
骑手又哦哦地唱起歌,只是节奏随双手的动作在变,一会儿双手又随歌的节奏在搓。发现我在看他,很高兴地大声说:“干净得很!”
我也周身仔细地握,之后站起来。风吹过,浑身抖着,腮僵得硬硬的,缩缩地看一看草原。
忽然发现云前有一块黄,惊得大叫一声,返身扑进水里。骑手看看我,我把手臂伸出去一指。
对岸一个女子骑在马上,宽宽的一张脸,眼睛很细,不动地望着我们。
骑手看到了她,并不惊慌,把手在胸前抹-抹,阔脸放出光来,向那女子用蒙语问,意思大约是:没有见过吗?
那女子仍静静跨在马上,隐隐有一些笑意。骑手弯下腰去掬一些水,举到肩上松开手,身上沿着起伏处亮亮地闪起来。
女子说话了,用蒙语,意思大约是:这另外一个人是跌倒了吗?骑手嗬嗬笑了,说“他恐怕吓着你!”
我分明感到那女子向我盯住看,不由更向水里缩下去。
那女子又向骑手说了:“你很好。”骑手一下子得意得不行,伸开两条胳膊舞了一下,又叭叭地拍着胸膛,很快地说:“草原大得很,白云美得很,男子应该像最好的马,”他的声音忽然轻柔极了,只有蒙语才能这样又轻又快又柔:“你懂得草原。”
那女子向远处望了一下,胯下的马在原地倒换了一下蹄子。她也极快地说:“草原大得孤独,白云美得忧愁,我不知道是不是碰到了最好的马,也许我还没有走遍草原。”
骑手呆住了,慢侵低下头去看河水。那女子声音极高地吆了一下马,马慢慢地摆着屁服离开河边跑去。骑手拾起头来,好像在看天上的河水,忽然猛猛地甩甩头发,走到岸上,很快地把衣服穿起来。又一边慢慢裹着围腰,一边看着远去的黄头巾。骑手一摇一摇地去牵走远了的马,唱起歌来,那大致的意思是:
最好的马在呼伦贝尔/马儿在呼伦贝尔最好/因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好
最好的马在呼伦贝尔/马儿在呼伦贝尔最好/因为呼伦贝尔骑手最好
那女子走得极远了,停下来。骑手一直在望着她,于是飞快地翻上马去,紧紧勒住皮缰,马急急地刨几下蹄子。骑手猛一松缰,那马就箭一样笔直地跑进河里,水扇一样分开。马又一跃到对面岸上,飞一样从草上飘过去。
阳光明晃晃地从云中垂下来,燃着了草冈上一块红的火,一块黄的火。
【小题1】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骑手与“我”的对话十分简单,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仅通过标点的不同来模拟语气的不同,以表现人物不同的形象特点。
B.骑手下水洗澡之后,看到“我”仍然不敢下水,便用冷水泼“我”,这说明骑手内心对怯弱的我是十分鄙夷的。
C.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多短句,多口语词,作者对日常语言的巧妙活用,既提高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也展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
D.小说大量地采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草原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使自然景物极富画面感。
E. 小说以“洗澡”为契机,以骑手和女骑手纯粹美好的爱情为故事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草原骑手质朴粗犷的生命之美的赞颂。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骑手唱歌,其意图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5:0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概述辛弃疾的经历,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具体解释,也为下文全面展开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五段例举杜甫、卢纶的诗句,意在通过反衬,突出辛词的笔力之深。
C.题目“把栏杆拍遍”很有艺术性,“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D.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抒情性的叙述,笔力纵横驰骋,内容博杂丰富,有大家之风。
【小题2】“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具体指哪两个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地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彩,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地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陈景润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坚韧而勤奋,对数学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
B.文章四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显陈景润在数学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辛,不断跋涉的感人形象。
C.陈景润在数学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就是登上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D.英国数学家在信里称赞陈景润“你移动了群山”,的确,在陈景润身上不正体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小题2】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B.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E. 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题3】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在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18日,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在福建福州实施成功,顺利将一头小猪的肝小叶切除。

据悉,本次手术中,医生和需要进行手术的小猪相隔50公里,通过中国联通5G网络环境,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将小猪的肝小叶顺利切除。在手术现场,大家能够通过屏幕实时观测到手术进行的情况,在3D眼镜的辅助下整个实时画面更显震撼。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通过实时传送的画面,利用5G网络远程操控手术钳和电刀,同时通过音视频与手术室内助手进行交流。

5G的低时延保证了5G网络下传回的图像与实时影像几乎不存在或者存在极小差异,保证了一些特殊场景下机械手代替人手做手术的可能性及成功率。专家表示,未。来,临床医学有望更广泛运用5G技术,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普及到偏远地区,让患者不出远门,也能享受专家诊疗,看病更便捷。

(摘编自《新浪财经》)

材料二:

由于渗透性强和关联性强,所以文化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非常强。近年来,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有报告称,5G技术将为文化产业带来广阔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5G技术的应用,会优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流程,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另一方面,5G技术也会为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创造条件,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在不远的未来,随着5G应用广泛融入社会,文化产品的数量与种类将会不断丰富,人们还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类别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5G极大地促进了上游电子元器件、中游网络设备以及终端应用设备的全产业链升级,带动信息消费空间很大。”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张春飞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方面,5G将带动手机终端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手机厂商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互联网、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带动整个信息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信息服务消费。

事实上,5G终端的换代升级已经开启。以手机终端为例,在2月底举行的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手机频频亮相,华为、OPPO和小米等企业各自发布5G手机。

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较2020年增长255%。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据香港《星岛日报》3月2日报道,借助两会契机,天安门广场和两会新闻中心成为北京首批提供5G网络全覆盖的区域。记者们兴致勃勃地试图用手机感受一下飞一般的网速,发现能搜到5G信号,但不能上网。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说:“个人手机现在肯定上不了5G,因为国家还没有发放5G入网证,另外市面上还没有卖5G手机。快的话,今年下半年,市民就可以在商场买到5G手机了。”

报道称,工作人员表示,记者可以在5G专用计算机终端上更快捷地上网及传输数据。两会新闻中心数台免费提供给记者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5G网络,为参会记者采访、编发和传输稿件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中,与手术现场相隔50公里的医生借助中国联通5G网络环境,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
B.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C.5G终端的换代升级已经开启,市场调研公司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较2020年增长不止两倍。
D.两会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和两会新闻中心,个人手机可以搜到5G信号,但是不能上5G网络,主要是因为没有使用专门的5G手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猪肝小叶切除手术中,主刀医生能够通过屏幕实时观测到手术进行的情况,并能通过音视频与手术室内助手进行交流。
B.5G的低时延特性保证了传回的图像与实时影像几乎不存在或者存在极小差异,为一些特殊场景下机械手代替人手做手术提供了可能性。
C.近年来,由于渗透性强和关联性强,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
D.两会新闻中心成为北京首批提供5G网络全覆盖的区域之一,在这里,记者可以借助5G专用计算机使用5G网络上网、编发和传输稿件。
【小题3】5G时代即将来临,它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时,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题1】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源远流长,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汉语表达中多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终风且霾”的“霾”多指大风携带尘土,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类似我们所说的沙尘暴。
D.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霾”都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唐诗中的“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其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田园性。
D.现今,在雾霾缠城的情况下,只有靠大风的稀释、吹散,才能将其吹得无影无踪,让雾霾减少。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古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