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老师吃顿饭
闫 岩
七中初二(7)班转来一名叫薛小涛的学生。薛小涛身着崭新耐克装束出现,一副土豪姿态。经多名同学探究,涛父是位房地产大老板。
土豪只能代表身份,代表不了成绩。一周后单元摸底测试,薛小涛仅得了40分,是最后一名。考卷发下去,涛父一再打电话邀请蔡老师吃顿饭沟通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蔡老师推脱不掉,答应薛父去家吃顿便饭,时间定在周五晚上。
周五说到就到,蔡老师与薛小涛一起来到薛家。薛家果然如蔡老师所料,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还好薛家夫妻淳朴自然,没有丝毫的土豪之气。这顿饭佳肴满桌,饭桌上薛家夫妻诚恳之至,一再强调他们忙着做生意顾不上孩子,希望蔡老师能多关照。蔡老师讲,教好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顿饭后蔡老师发现他包里多了个大红包。说真的,眼下的这种风气,红包对老师来说也不算个大事儿,对土豪来说,1000块还不够一顿饭钱。蔡老师把它当作私房钱放在了办公室的抽屉里。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吃了也拿了不能欠人家的。蔡老师开始给薛小涛补课。薛小涛聪明,一点就透,成绩上升迅速。期末薛小涛竟考了全班第20名。蔡老师欣慰,涛父涛母欣喜,又再三邀请蔡老师吃顿饭。蔡老师照样拒绝不掉赴了宴请。这次涛母回娘家,涛父约他去饭店,自然也是高级饭店。饭桌上蔡老师夸小涛是个好苗子,涛父对蔡老师感恩戴德。回来后蔡老师包里又冒出来一个大红包。
学期结束,期末薛小涛考了全班第五名。涛父涛母心花怒放再次请蔡老师吃顿饭,时间定在周日。结果,周日 还没到。薛小涛出了状况。薛小涛在周五放学时叫住了蔡老师说他有事儿,蔡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薛小涛看起来有些怯惧.蔡老师很耐心地等他讲话。半晌他终于张口:“蔡老师.我想转学。”
蔡老师惊诧地问:“为什么?’’
薛小涛的头徐徐抬起,蔡老师看到他目光悲切却又洪亮持重地说:“我爸根本不是大老板,他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工。他为了我能在城里上个好学校,找关系托门子花了很多钱;又怕同学老师看不起我,为我买名牌服装、蔡老师你还记得第一次到我家吃饭吗?那不是我家,那是我爸为了伪装借的包工头的家。那顿饭吃了我爸半个月的工资。后来我考了全班第五,他们又请你吃感恩饭。难道我的好成绩不是对老师的感恩吗?他们那么辛苦,节衣缩食却让我吃穿都是最好的,还要为我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请客送礼上。我很迷茫,无论我学习退步还是进步,他们都有理由请客送礼。蔡老师.我想再回村里上学,因为那里更适合我这个农村孩子。”
薛小涛声泪俱下,蔡老师的愧疚之心已难以平复。他不露声色地拉过薛小涛的手说:“小涛,蔡老师一直都在等你敞开心扉诉说这一切,因为蔡老师相信你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好学生,蔡老师也为你今天的勇气喝彩。”蔡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两个红包:“小涛你看,红包都在这儿。作为人民教师,我必须有原则,我一直在等时机还给你们。小涛你说得对,你的成绩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小涛,今天你是蔡老师的骄傲,蔡老师相信将来你也会是我的骄傲。你已经用行动证买了自己是最棒的!”薛小涛一时难以自控泪水溢出,他坚定地说:“蔡老师,你也是我的骄傲,我一生的骄傲!”
蔡老师再次从抽屉拿出几张表格说:“今年的优秀贫困生补助马上开始申请,小涛你如果不够优秀,蔡老师不会给你开绿灯。”薛小涛自信地答道:“我不要蔡老师开绿灯,我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次日,蔡老师偷偷从工资卡上取了该取的钱放进抽屉的红包里,放学后拿着红包跟小涛一起向他们租住的家走去。路上,蔡老师幽默地说:“小涛,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也占一小部分功劳,你必须请我在你家吃顿家常便饭。”薛小涛说:“没问题,我妈做的玉米饼子特别好吃,还保证能让你减肥。”师生俩默契地笑起来。
至于钱的问题,老婆知道了会怎么样?蔡老师想,那只是内部矛盾.总有办法解决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对薛小涛家庭条件的交代,用了“土豪姿态”“多名同学探究”等语言来表述,流露出明显的讽刺意味,褒贬尽在其中。
B.“薛家”的奢侈豪华金碧辉煌与薛家夫妻淳朴自然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两人农民工的身份,为后文揭示真相作好了铺垫。
C.薛小涛成绩迅速上升,完全是因为蔡老师的补课,也证明其父母两次给蔡老师红包、请吃饭、煞费苦心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正确性。
D.小说结尾关于蔡老师如何回答老婆关于钱的询问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他性格中的弱项,不利于他的形象刻画,其实完全可以删去。
E.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温情故事;在人物刻画方面,语言描写尤为成功,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不失幽默风趣。
【小题2】小说在刻画蔡老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薛小涛和蔡老师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骄傲”,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这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还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的对比中呈现出来的。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平生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徐志摩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能模仿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替代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前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加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来了,我们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因此惊恐、畏惧,相反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和优长。
B.人工智能由于缺乏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不可能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创作只是供人们娱乐而已。
C.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已经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D.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很难做到像婴儿一样感知世界,在形式和生命体验上都无法与人类相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人工智能想要模仿徐志摩写诗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支撑了文章的论点。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有力地论证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点明中心,阐明了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给人类的反思和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即意味着人类将面临巨大挑战,也促使人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谋求文艺创作新的变化和收获。
B.对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的人们而言,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增强文化自信。
C.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应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以帮助人类提升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D.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感动人,是因为他的诗歌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正可以说明“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请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侯,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擦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因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小说以马兰花与丈夫因借款而发生冲突为明线,以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为暗线,相互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C.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三次写马兰花流泪,层层递进,展现其从软弱到刚强的变化过程,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马兰花的形象更加丰满。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国古代铜币曾被谐称为“孔方兄”,指的是方孔圆钱。这种钱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形制为秦半两和汉五铢所承袭。但当时中亚、西亚多使用无孔的银币,贵霜—萨珊式银币的流通范围甚至波及我国新疆地区。不过西方银币上的图纹为打压而成,这是从希腊钱币那里接受下来的工艺传统。所以尽管币面上的国王像或神像很精致,却必须一枚一枚地加工,遂使造币的规模受到制约。而我国的方孔铜钱是铸造的。特别是汉代发明了叠铸法,即将多枚范片叠合起来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中灌注金属液,这样一次就能得到许多铸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
因此与西方之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仍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两大货币文化之特点的产物。海东的情况又不相同,由于与西方距离遥远,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本,这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乃称其铜为“和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铜”。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和同”即“和铜”。吐鲁番所出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这种钱无论形制、尺寸和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原来用的“寳”字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珎”钱曾引起注意。《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故释文不为无据。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试看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十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用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八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近年我国学者或将“开”字训“开始”,表示日本这时开始铸钱。但无论是“开宝”或“开珍”,解释成开始铸钱均不无滞碍。上文说过,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响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它在日本曾被简称“开钱”,“开宝”亦同此谊。也就是说,在这里“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之“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它与“和同开宝”一样,都叫“开宝”。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于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从形制到名号,只有唯唐钱是瞻了。
(摘编自孙机《关于“和同开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方孔铜钱出现于战国时期,后来秦半两、汉五铢承袭了它的形制。
B.无孔银币曾广泛使用于中亚、西亚,贵霜—萨珊式银币流通至我国新疆地区。
C.西方银币采用希腊工艺,图纹是打压而成。因币值昂贵,造币规模受到制约。
D.我国汉代将多枚范片叠合组装成套,再灌注金属液,一次能够铸造多枚铜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方的铜钱较之西方的银币,虽然币值不高,但铸造的数量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有助于交易中实现物畅其流。
B.新疆地区曾出现具有东方铜钱与西方银币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货币,因为它毗邻中亚,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
C.日本本土铜矿最早发现于元明天皇时期,其铜称“和铜”日本铸钱历史由此开始,十世纪后日本铸钱渐成规模。
D.钱面上铸有文字“和同开珎”的日本方孔钱,“和同”即“和铜”,这种钱模仿唐代“开元通宝”的形制、尺寸和钱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铸钱历史悠久、铸造技术先进、铸造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对与西方距离遥远的海东等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文物》月刊在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和同开珎”解释为“和同开珍”,是误以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写为“珎”字。
C.释“开珎”为“开宝”,或许是因为“同”“珎”都采用简化体,笔画匀称,且日本仰慕唐文化,长期都将钱文称作某某“宝”。
D.唐代的“开元通宝”曾成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开宝”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唐钱是日本钱问世之初的唯一样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形成的标志,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的提出。纵观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既肯定人事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又重视从天的角度认识和评述历史,关注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彰显其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从天人整体的视野去看待历史,认可人与天的不同,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从编纂体裁而言,《史记》以纪传体论载历史,彰显了以人为中心、重视记载人事的思想。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体裁,一方面有先秦以来历史撰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先秦至汉代天人观念的发展有关。春秋战国秦汉之际是人开始逐渐觉醒的时代,人为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成为历史记述的中心才成为可能。从记述内容而言,《史记》重视人为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谈论夏、商、周、秦相继更替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时,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它们王天下,都是修仁行义、积德用力的结果,是人为而非天意。另外,《史记》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奋发有为。《陈涉世家》将布衣陈涉发迹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充分肯定了陈涉在推翻暴秦统治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在《项羽本纪赞》中,否定项羽“天之亡我”的说法,认为项羽的败亡乃是咎由自取,却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史记》中的“天”论,包含有意志、命运、趋势、本然和物质等多重含义。当然,其中最能彰显天人合一思维的,还是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肯定意志之天对于人事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就是宣扬“圣人感生”说。《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在描述商周部族起源时,分别记述了简狄吞卵生契和姜嫄履迹生弃的故事。“感生”说宣扬的是一种天命史观,当天神赋予圣人肉体的同时,也就同时赋予了其治理万民的权力。同时《史记》还宣扬“圣人同祖”说。《五帝本纪》以黄帝为百王先,这种“祖黄帝”的思想同样也是一种天命王权思想,“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不过, 《史记》对报德说也有过质疑,如《伯夷列传》就以善人伯夷、叔齐、颜渊和恶人盗跖为例,对“天之报施善人”说加以否定。
综上所述,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是要把具有物质性、意志性和伦理性的天与作为群体的人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探究,由此来找寻天人之间的关系,确定历史记述与评论的对象,因而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摘编自汪高鑫《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与演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撰写《史记》自觉运用天人合一思维表现了对天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关注。
B.司马迁认可天人相异,肯定人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体现了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C.《史记》对报德说有过质疑,可见司马迁虽然宣扬天命王权思想却不完全认同。
D.司马迁整体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受时代局限他更强调天意对人事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第二段用陈涉、项羽两个事例作对比,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为作用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引用《五帝本纪》原句为揭示“圣人同祖”说的实质提供文献依据。
D.全文从人与天两个角度论证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源于司马迁撰史旨趣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布衣陈涉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才将其与汤武、孔子相提并论。
B.司马迁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体裁,可见汉代对人为价值认识的觉醒。
C.项羽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为的重要性,就不会兵败乌江并且喟叹“天之亡我”了。
D.《史记》将有多种特性的天与群体性的人进行整体探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C.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C.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D.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就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