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小多的幸福生活
龚宝珠
李小多的幸福生活是从那顿年夜饭开始的。
那个年底,李小多没有拿到或多或少的工钱。工程结束后,黑心的工头拍拍屁股,一个响屁也没放,溜了。
工地呆不住了,身无分文的李小多流浪在除夕夜的街头。城市的街灯把李小多的身影扯得很单薄。饥寒交迫的李小多产生了一个不简单的念头:打劫。打劫的目的比较简单:抢点吃的填饱肚皮,抢点钱做路费回家过年。
李小多选择了女人的小店作为目标。
可是,李小多失败了。女人察觉到李小多凶狠的眼神中夹杂着惶急和无奈。善良的女人收留了他。女人给了他丰盛的酒菜。女人带着六岁的女儿住了旅馆,把唯一的小店留给了落魄的李小多。
李小多犯罪的冲动被女人的善良及时地扼杀了。李小多感谢女人,他要报答女人。李小多娶了这个大他三岁的女人,有了自己的家。
李小多的想法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可以了。
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女人对李小多说,只要咱们在一起好好过就行。
李小多捧着女人的脸,眼里闪动着幸福和满足。李小多知道女人受过伤害——女人的前夫移情别恋,抛弃了她们母女。李小多对女人说,你救了我,我要让你和女儿过得幸福。
李小多对幸福的理解也很简单:让女人过上好日子。条件成熟的话,再和女人要一个孩子。以前,在这个城市,李小多没有亲人。而现在,李小多有了一个善良的女人,有了一个管他叫“叔叔”的女儿。
对于女儿的称呼,李小多不介意,丝毫都不介意。这个家让李小多很温暖。李小多的父母去得早,他唯一的亲人就是老家的叔。
叔待他刻薄。
没成家的时候,李小多每逢春节都回老家过年。
叔总是把李小多的行李和口袋搜刮得净光。钱整理好后,叔拿一个塑料袋装好,用皮筋扎好口,锁在一个小铁匣子里。叔的脸色取决于钱的数目:钱多的时候眯着眼慢慢点,钱少的时候两手简单一搓——挣这点钱还好意思回家。
叔还见不得李小多吃闲饭,过了初五,叔就催李小多出去打工。李小多收拾好破烂的行李和简单的路费,踏着晨曦就上路了。
李小多的脚步总是及时地唤醒这座沉睡的城市。李小多像在城市行走的游击队员,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李小多的生活比较简单:早上馍菜汤,中午菜馍汤,晚上汤馍菜。李小多想法也很简单:干活挣钱,过年回家交给叔。
三个年头过去了,李小多没有再回老家。叔的形象已模糊不清,逐步淡化在李小多的记忆深处。有时,李小多抱着一岁的儿子逗乐,偶尔也会想起这个小老头。
李小多屈指一算,前前后后交给叔的钱也有三万多块。李小多不想再要了,毕竟叔养了自己十几年,不容易。有时李小多和女人谈起此事,女人的态度也很明确。女人说,钱坚决不能要。过几年日子好了,回老家看叔。
自从儿子出生后,李小多感觉压力挺大。女儿上学,儿子每月的奶粉,一家的生活开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需要的都是钱。小店的生意也不景气,李小多又去了工地。李小多甩开膀子,撅着屁股在工地的钢筋水泥中爬行,影子一般贴在高楼的角手架上。尽管如此,李小多还是只能维持一家人简单的生活。
李小多经常对着高楼大厦里冒出来的万家灯火,痴痴地想攥紧未来的踪迹。李小多感觉自己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融入不进城市的躯体。这种感觉让李小多很沮丧。
沮丧的李小多还常常被电视里的新闻所困扰,在城市里越来越没方向的李小多被搅得乱了分寸。电视里经常报道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农民种地补贴了,路修通了,公交车到村了,农村合作医疗了……
前段时间,李小多害了一场病,光挂吊针带拾药地折腾了几天,三百多块没有了。李小多的心扎得生疼。
在经过一番对比再对比,考证再考证的思想斗争后,李小多跟女人商量着回老家的事。女人就说了三个字:听你的。女人卖了小店。
腊月二十九,李小多带着女人和两个孩子回了老家。
家乡的变化让李小多不停地叹气:这几年在外算白混了。一排排崭新的平房刺得李小多的眼睛发酸,有的甚至盖起了二层小楼。李小多眯着眼,蜷缩在夕阳的余辉中。
叔家的门楼很气派,叔的精神也好得出奇。叔说,小多,你终于回家了。
李小多能敏锐地感觉到叔的情绪很激动,叔的眼角随时会弹出几滴眼泪。李小多不声不响地吃着饭,叔全家的热情让他有点惶恐和莫名的自卑。
吃完饭,叔拉着李小多进了里屋。叔拿出钥匙小心地打开了一个铁匣子,取出一个塑料袋,把扎口的皮筋去掉。叔说,这是四万块钱,是你前些年打工的钱和银行的利息,不够的我给你补上了。
李小多愣住了。
这钱本来我打算一直存着,等你回来娶媳妇时盖房子用。前些年我怕你在外面胡来,一直没和你说。
叔说,你成家我就放心了,拿上这钱先安定下来,村里的宅基地也一直给你留着的。
李小多的喉结蠕动了一下,鼻子一酸,久违的温暖涌了上来。
门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过年了。
李小多知道,他的幸福终于着陆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到黑心的工头在年底工程结束之后开溜,这直接导致李小多除夕夜流浪街头,小说借此揭示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饱受歧视、欺凌的残酷现实。
B.李小多打劫女人小店时,女人给他留下丰盛的酒菜,然后带着女儿住旅馆。这些细节说明女人的善良,但也说明她遇事胆小、没有主见。
C.小说开头结尾互相呼应,构思精巧。李小多与女人、李小多与叔父,两个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共同反映了李小多走向幸福生活过程的一波三折。
D.小说中多次提到李小多在城市中艰难打拼却难以养家糊口,尽力想要扎根城市却感觉自己只能像“影子”,是“游击队员”,这些细节只是为了反映民工在城市生存艰难。
E. 李小多和女人、叔父的故事朴实感人,体现了人性美。这个故事放在城乡差距日趋缩小的时代背景下,蕴含了作者对当下农民工前途的思索。
【小题2】小说题目是“李小多的幸福生活”,请结合本文梳理李小多收获了哪些幸福?
【小题3】小说的结尾李小多和叔父之间误会消除,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小题4】李小多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与他的性格命运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受破坏的程度,包括建筑物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等。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越重。其中6度及以上,建筑物将有被破坏现象。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越小。
地震烈度调查与评定是地震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为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二是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奠定基础;三是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   
材料二: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
涉及地区
涉及面积
9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139平方千米
8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大录乡、黑河乡、陵江乡、马家乡
778平方千米
7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
3372平方千米
6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红原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
14006平方千米
 
材料三:
根据大量现场调查数据、仪器观测,以及对本地区历次地震灾害相关研究的归纳,本次九寨沟地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但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因而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二是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8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居民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重建后的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了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三是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当地政府正在科学审慎地制定自然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方案。
四是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援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
   (摘编自《经济观察网》)
  材料四:
地震不仁,九寨沟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都是“造化钟神秀”,孕育不止几千年(诺日朗瀑布形成时间至少数万年),而今却近乎被毁于一旦。去过这两个景点的人或许会“痛其失”,而没去过的人则普遍遗憾还没去过,毕竟今后这两个景点能否恢复如初,还很难说。网上很多人讨论该不该对震后受损景点进行人工修复。就目前看,学界专家倾向于以自然修复为主;九寨沟景色形成于自然地理演化过程中,有些决口或漏点固然可以进行人工修补,道路系统、旅游接待系统等也可适度修复,但生态恢复则要看“天”,景区修复也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论是当地政府、景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都要给其自然修复的时间。九寨沟是旅游胜地,当地财政收入也形成了“旅游依赖”。景区进入恢复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被切断,有些民众生活也面临“断炊”风险。即是如此,当地政府、景区管理方也得抑制住“靠景吃景”的冲动,有些该“慢慢来”的急不得,对于什么时候能恢复开放,要眼光长远、作长远打算,其规划也要和重建及生态恢复的进度统筹考虑。
(摘编自《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烈度能够反映地震发生地建筑物的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的严重程度,地震烈度值越大,破坏越严重。
B.虽然四川九寨沟地震为7.0级地震,但并不是受灾地区都遭受了同样程度的破坏,九寨沟县漳扎镇受破坏最为严重。
C.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因为离震中相对较远,所以地震烈度值相对较低。
D.对九寨沟地震烈度的调查与评定能为其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并且能为四川省的地震防范 提供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此次地震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因所处区域村寨稀疏,人口密度较低,所以造成的破坏与之前的同级地震相比并不大。
B.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九寨沟景区及周围城镇建筑物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所以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
C.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严重,近期九寨沟景区很难对外开放,当地财政应该会受到影响。
D.此次地震,诺日朗瀑布、火花海景点几乎完全被毁,令人痛惜,之前没有去过九寨沟的人将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美景。
E. 九寨沟所处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所以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这给灾后救助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做好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在1695年画了一幅《鸡雏图》,画上有题诗:“鸡谈虎也谈,德大乃食牛。芥羽唤僮仆,归放南山头。”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鸡谈虎也谈”,是讽刺魏晋时期的清谈,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一种内在生命的表达,这是中国思想的重要传统倾向。人没有知识不能生活,我们都是求知的,但在今天信息爆炸、知识高速累积的时代,我们有时候发现,知识的寻取正好跟我们生命依存成反比的,我们积聚了很多跟我们生命追求相反的东西。“德大乃食牛”,是说无数的标准,支配人们的生命,人们只有遵循的命运。在五代北宋以后,禅宗思想和道家哲学汇流,带来重要的变化,追求生命自觉成为文人艺术的重要方向。“芥羽唤僮仆”由古代斗鸡的习惯说争斗对人性的摧残,在一个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为利益角逐的世界中,人很难获得心灵的平衡。“归放南山头”,是说一种从容的、自在的生活,生命的自足。

八大山人这首小诗,就是要超越为利益而角逐、因知识而纠缠、匍匐在别人阴影之下的存在方式,还是一种自在的独立的生命展现方式,追求内在生命的圆满,这正是中国人趣味之所在。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趣味的一个缩影。

“抽”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老子的根本思想,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中国艺术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他宁愿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道禅哲学认为,“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它重视的是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摘选自朱良志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在知识之外,追求内在生命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倾向。
B.八大山人的题诗展现了四种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否定。
C.作者借八大山人的小诗意在引导我们去追求一种自在独立,而且内在圆满的更好的生命形式。
D.老子的“大巧若拙”意思是要超越巧和拙的知识对立,少一点雕琢。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用八大山人的题诗,这四句诗讲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主要解读道家思想,也有对儒家思想的肯定,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
C.文章引用老子的相关话语,既帮助我们理解道家思想,也为文章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D.文章以“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为题,实则主要展现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生命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不懂“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
B.“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这应该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作出的论断。
C.老子不愿为玉而愿为石,表明了他对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的追求。
D.儒道两家虽思想指向不同,但是,如果二者能有机融合也能实现更好的生命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生与硬汉 王开林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一篇名诗《从军行》,其中有一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认为投笔从戎远胜烹文煮字,这是一层显在的意思。而该句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书生乃蒲柳弱质,哪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呢?
其实,我们从书生中也同样能找出一些硬朗的角色,这些书生一旦较起真来,拼起命来,那股子直闯刀丛剑林的狠劲并不输给任何硬汉。
比如韩愈,唐宪宗虔诚信佛,他却批鳞直谏,上《谏迎佛骨表》,指出佛只是“夷狄之一法”,“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尤其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八字,差不多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令唐宪宗勃然大怒,若非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施救,十个百个韩愈也被当木柴劈掉了。似韩愈这种书生,刀山敢上,油锅敢下,最有胆气。这样的古代书生还有很多,比如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苏东坡、王冕、李贽、唐寅、金圣叹、王夫之……他们都是好样的,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原因何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古代书生的出路那么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乎只有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就几乎是必然的。除非铁了心不怕挨饿,不怕挨整,不怕坐冷板凳,否则就必须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是真正的硬汉。比如文天祥,“君降臣不降”;比如陆秀夫,难酬蹈海;比如夏完淳,视死如归;比如谭嗣同,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谁说书生都是软骨头?这些书生的硬骨头足以令刽子手雪亮的鬼头刀一一卷刃!
迄于现代,书生中的硬汉并未绝种,章太炎是一个,陈独秀是一个,鲁迅是一个,胡适是一个,傅斯年是一个,刘文典是一个,闻一多是一个,梁漱溟是一个。章太炎闯入总统府大骂袁世凯是独夫民贼,陈独秀将监狱视为研究室,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胡适为使约法和宪法确立而奋笔抗争,傅斯年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骂到垮台滚蛋,刘文典当面怒斥蒋介石是“新军阀”,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书生,个个有血气,有胆气,有志气,有豪气,无论哪一样都不输给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当他们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时,虽九死其犹未悔,乃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使然。
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乃是被御用、奴化、驯养、蛊惑的结果,当然也有性格作祟,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当他们把人格、尊严和良知搁弃一旁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与精神的硬朗无缘,与心灵的高贵绝缘。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硬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韩愈等书生都是硬汉,他们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
B.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都是真正的硬汉。
C.所谓的“硬汉”是指那些体质硬朗、力气很大、敢于较真、敢于拼命、敢于杀敌立功的人。
D.“硬汉”能够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虽九死其犹未悔,“硬汉”是精神的硬朗,是心灵的高贵。
【小题2】下列对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也有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
B.在那个封建集权社会,有些书生怕挨饿,怕挨整,怕坐冷板凳,只得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
C.封建统治者长期御用、奴化、驯养、蛊惑书生,导致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
D.“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书生只能走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几乎是必然的。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驳斥了书生都是软骨头的论调,先后列举了韩愈、文天祥、章太炎、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让书生中的硬汉比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C.书生乃蒲柳弱质,没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所以说书生中没有硬汉。
D.文章重点论述了古代书生中有很多硬汉的观点,概括出了“硬汉”的精神特质,目的是希望现代书生中也能出现硬汉。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悦。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拿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他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你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B.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C.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既忠于爱情又孝敬老人的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D.莹放弃自己的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小题2】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