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B.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C.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D.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小题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6 10:0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条鱼的狂奔
周海亮
他的手里提一个沉甸甸的冲击钻,腰间别一个丑陋并陈旧的卷尺。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个等车的人。那里还有一个空位。他需要一个位子,可是他不敢走过去。
他已经累了一天。他把自己悬挂在接近竣工的楼房外墙,用极度别扭的姿势把坚硬的混凝土外壳打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这是他在城市里糊口的惟一本钱和留下来的全部希望。①有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一条离开了河川,在陆地上奔跑的鱼。他必须不停地狂奔,用汗水濡染身体。他不敢停下来。太阳会把他烤干。
已经疲惫到极致,他的两腿仿佛就要支撑不住他瘦小的身体。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或者看起来舒服一些。没有用。腿上的每一丝肌肉都在急速地蹦跳和抽搐。这些微小的抽搐几乎要牵着他,奔向站牌下的那一个空位。
姑娘坐在那里,空位在姑娘身边。姑娘的额头洒着几粒赭红色的迷人麻点。姑娘的眉眼描得细致迷人。姑娘穿着很长的黑色皮靴,很短的黑色皮裙。皮裙和皮靴之间,露出一截令他眩晕的圆润的大腿。他看了姑娘很久。他是用眼的余光看的。城市生活让他习惯了用余光观察所有美好的东西——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不动声色。有风,姑娘身上的香味不断飘进他的鼻子,让他宁静、安逸、幸福和自卑。
他上了公共汽车,投下一枚硬币。他希望得到一个位子。他果真得到了。是公共汽车的最后一排,他冲过去,把身体镶在上面。他几乎在那个巴掌大的硬椅上平躺下来。他是那么疲惫,坐着有多么幸福。
香味再一次钻进他的鼻子,轻挠着他,让他打了一个羞愧的喷嚏。他把脑袋转向窗外,眼睛却盯着姑娘锦缎般光洁的皮肤。当然是用余光,他的余光足以抚摸和刺透一切。他再一次变得不安起来。他挺了挺身子,坐得笔直。
车厢里越来越拥挤。所有站着的人,都在轻轻摇摆。姑娘倾斜着身子,一只手扶住身边的钢管。姑娘的旁边站着一位男人,身体随着汽车的摇摆,不断碰触着姑娘。他的脸红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位男人,好像他攥着的,不是冷冰冰的冲击钻,而是姑娘甜藕一样的胳膊。
他看到姑娘扭过头去,厌恶地看看男人。男人尴尬地笑,做一个无奈的表情。姑娘没有说话,她小心并艰难地使自己和男人之间闪出一条狭窄的缝隙。汽车突然猛然摇晃,姑娘的努力顷刻间化为泡影。现在她和男人,再一次贴到一起。
于是他站了起来。他对自己的举动迷惑不解。他对姑娘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想他应该说出了这句话,因为他的嘴唇在飞快地抖动。姑娘看看他,懵懂的表情,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只好指指自己让出来的位子,他对自己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姑娘瞅瞅他,再瞅瞅那个空位,再瞅瞅他。姑娘把头重新扭向窗外。姑娘没有动,也没有理他。姑娘说,哈。
他的表情便僵住了。他感觉自己被当众扒光了衣服,所有人都在细细研究他身上每一个肮脏的毛孔。他没有坐下。他把脸扭向男人。他对男人说,这儿有个座位,你坐。他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轻轻颤抖。那是哀求的调子,透着无比的卑微和真诚。
男人笑了。他不知道男人为什么笑,但男人的确笑了。男人的脸上瞬间堆满了快乐的细小皱纹。男人没有动,甚至没看那个空位。男人盯着他。男人说,哈。
声音是从鼻子挤出来的——那声音有些失真。
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哭的冲动。那座位就那样空着,没有人去坐。包括他。很多人都在看他,面无表情。他感觉自己被他们一下一下地撕裂开来,每个人都拿到其中一块,细细研究。
他提前两站逃下了车。他提着那个沉甸甸的冲击钻,慢慢走向宿舍。他感到很累,似乎马上就要瘫倒。他经过一个报摊,停下来。他把眼睛贴上了当天的晚报。
他对晚报并不感兴趣。他只想知道现在离过年,还有几天。
他把冲击钻换到另一只手。②他感觉自己是一条即将脱水的鱼,正被太阳无情地炙烤。他想明年,自己应该不会再来这个城市了。因为在乡下,淌着一条温暖的河。
一缕熟悉的清香悄悄钻进他的鼻孔。他没有转身,继续盯着那张晚报。突然他再一次紧张起来,他感觉姑娘就站在不远处,盯着他看。
他转过身。他第一次面对姑娘。他看到姑娘迷人的脸。他的身体开始战栗不安。
姑娘说刚才是你吗?他点点头。姑娘说哦,转身走开。姑娘走了几步,再一次停下。姑娘扭过脸,说,谢谢你啊。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服装店。
他开始了无声的狂奔,泪洒成河。他感到安静和幸福。③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在炙热的陆地上不停地奔跑。他不能停下,他需要汗水和眼泪的濡染。
他想他明年,可能,还会留在这里。他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他,用极度别扭和危险的姿势,将坚硬的混凝土外墙,钻磨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孔。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的外貌与动作描写,交代了“他”的农民工身份。突出了他工作的艰辛和劳累。
B.习惯用余光观察美好,香味引发羞愧的喷嚏表明“他”在城里遭遇的嘲笑、歧视不止一次,所以不再敢直视美好,只好把爱意深藏心底。
C.他把座位让给男人,是想化解被人误解和鄙夷的尴尬,证明自己没有“肮脏”动机,同时也想帮助姑娘摆脱男人的骚扰。
D.姑娘对“他”由拒绝好意到感谢相助,暗含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同情与颂扬,借此衬托了农民工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质朴善良。
【小题2】(小题2)小说设置“男人”这个形象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题3)小说三次提及他感觉自己像“一条鱼”,但每一处都表现了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房里的阳光

於全军

刘庆是个职业写手,孤身一人在北京漂着。这天他接了一部悬疑小说的活儿,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写出来,他就想去郊区合租个小房子开工。

他通过网络找到了一处正在招租的房子,房子是由旧式办公大楼改的,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是三间卧室,需要找三户合租。这三间卧室里,最好的一间带落地窗、大阳台,阳光充足;差点的有个向阳小窗户;最差的那间也有窗,却是通向过道的暗窗,一点阳光也见不着。

刘庆最深恶痛绝的就是这种暗窗房,屋子里就像闷罐子,于是他就对着来合租的另两个人——一个彪形大汉和一个柔弱的姑娘说:“我想住那间有阳台的,价钱高点也没关系。阳光对我太重要了,因为我养了一盆女友送的花,这是我的爱情花,也是励志花,她要求我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弃花,不要忘了自己。”

刘庆说这话的目的有二,一是争取到有阳台大房间,二是说明自己很穷,让那大汉别打自己主意。难怪他这么想,那大汉外表太吓人了,头剃得精光瓦亮,腮下还留个大胡子,配上一米八几的个子,俨然就是《水浒》里的鲁智深。“鲁智深”听了刘庆的话,一捋袖子,露出一条青龙文身来:“都别跟我争,阳台房归我了,不过你们有了麻烦可以找我,喊我鲁哥就行。”

刘庆一听就蔫了,这人明显就是混社会的,自己哪还敢多话啊。反倒是那位柔弱的女孩说话了:“可是我有病,医生说要多晒太阳……”这话说得断断续续,时不时还咳嗽一声,让刘庆的心都不由得跟着揪了一下。刘庆正想着替女孩说话,想不到那个鲁哥先开口了:“你身体有病啊,小妹?那、那阳台房归你了,我住小窗户的。”

刘庆搬进了暗窗房里,谁让他既斗不过鲁哥,又同情小妹呢?他把那盆宝贝花放在暗窗的窗台上,打开窗户通风。这个暗窗非常小,位置又高,踩着凳子才能够着,倒是不怕有窃贼进来。

接下来刘庆就是昏天黑地地写作了,几乎不出门,不过有件事他必须每天做,就是搬着花下楼去晒两小时太阳,不然这花死定了。这天,他捧着花盆出门,正遇上那个姑娘,姑娘一看就明白了,问:“又出去晒花?”刘庆点点头:“是啊,没办法。”姑娘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中午,刘庆正要端着花出去,忽然看见一道亮亮的阳光照在暗窗的窗台上,把花叶照得闪闪发亮,屋子里也照进一大块光斑。可这是暗窗啊,不可能有阳光的,他就踩着凳子,通过暗窗寻找阳光的。这一看就明白了,原来姑娘卧室也有个通向走廊的暗窗,光线就是从这个暗窗过来,照在自己暗窗上的。但这两个暗窗和阳台可不在一条线上,阳光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射进来,这是怎么回事?刘庆忽然想起姑娘搬来住时抬着一面大镜子,她说自己是学跳舞的,用镜子来纠正动作。不用说,姑娘一定是看自己每天搬花太辛苦,就用镜子反射阳光到自己屋里!刘庆这个感动啊,原先自己一直防着人家,现在看来,这个邻居还不错。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天中午,刘庆忽然发现反射在花上的阳光直晃,好像是镜子放不稳,这是怎么了?忽然刘庆想到,姑娘身体有病,该不是摔到地上起不来,又喊不出声,在用这个方式向自己求救吧?想到这里,他急急忙忙到了姑娘房间前就敲门:“妹子,你是不是病了?我能不能进去?”

里面没应声,只发出一种沉闷的响动。不好,姑娘一定病发了!刘庆一膀子撞在门上,一下就开了,紧跟着被一把匕首紧紧抵住!

拿匕首的是个陌生男人。刘庆很快被这个男人绑上,还堵上了嘴。这时他才看见,姑娘也被绑在一面大镜子前。阳光摇动,就是姑娘趁歹徒不注意,摇晃镜子的结果。

歹徒说:“兄弟,我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外面风声紧,想在这里躲几天。放心,我不想杀人,等外面查得不严了我就走。”

歹徒是昨天夜里来的,姑娘昨晚回家,刚打开防盗门,就被歹徒捂住了嘴,推进了房里。只是绑上了手脚。到了第二天,姑娘想自救,就用身体摇晃反射阳光的镜子,果然引起了刘庆的注意,却没想到刘庆没头没脑地撞了进来,也被绑上了!这样又过了一天,歹徒还没走的意思。刘庆和姑娘心里都清楚,得赶紧想办法,再拖下去可没个好。

这天中午,歹徒给他们吃饭,姑娘先被解开手,她刚端上碗,忽然就往窗户那里一滚,大声呼救起来。歹徒一见,立马上前抓住姑娘,堵住了她的嘴。这回饭也不让她吃了,把姑娘绑在了床腿上。

刘庆把这一幕都看在眼里,他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姑娘呼救是假,真正目的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口红,借挣扎之际在镜子上写了三个字母“SOS”,也就是说,刘庆房间墙上的光斑,会出现“SOS”的阴影,这是国际通用求救信号!刘庆偷眼一看歹徒,还好,这家伙根本不知道这三个字母的意思,无动于衷。

可刘庆又一想,这阴影只能打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但是第三个租客——鲁哥,经常是天擦黑出去,第二天天不亮回来,一回来就睡大觉。就算他偶尔出房到卫生间方便,也未必能注意到,而且,看他一副夜生活丰富的样子,指不定是干什么勾当的呢,他能管这闲事?

到第四天中午,房门忽然被警察撞开了,歹徒束手就擒,姑娘和刘庆被及时解救了。而报案的,正是刘庆认为万万不可能的鲁哥!

面对鲁哥,刘庆和女孩感激不尽,鲁哥说:“我这两天看见你的花没浇水,都快干死了,我以为你不在家,就踩了个凳子,推开暗窗想帮你浇水,结果就看见求救信号了。我就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了。不过我没敢敲妹子的门,而是报告了小区保安,正好警察正到处搜索逃犯,这么一说就对上了——”

刘庆很感慨,要不是姑娘给自己反射阳光,自己就不会进去救她;要不是鲁哥好心给自己浇花,也就看不到求救信号了。想到这里他就说:“其实吧,我瞒了两位一件事,我那盆花根本不是女友送的,是我从市场上淘来的名贵花卉,养开花了很值钱——”

这话一说,鲁哥也笑了:“那我也说实话吧,其实我不是混社会的,这副打扮是为了防坏人,因为我上的是夜班——”

那姑娘一听也笑了:“其实我一点病都没有,也是怕受人欺负。”

得,原来三个人都说了假话,直到现在才掏心窝子沟通上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庆、鲁哥和女孩三位租客为了获得大阳台房,各自耍弄心机,最后在鲁哥的蛮横干预下,以刘庆住最差的暗窗房而告终。
B.鲁哥外形彪悍,三大五粗,貌似《水浒》中的鲁智深,但在解救人质这一事件上,却展现出他的精明与细心,应和了“人不可貌相”的说法。
C.女孩的大镜子在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从女孩搬家带镜子、镜子反射阳光映照盆花,到用镜子报警,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在描写三位租客的行为表现时,都设置了他们之间互为交织、互为因果的关系,对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指导的意义及作用。
【小题2】从全文看,“出租房里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在抓捕歹徒,人质得到解救后,作者安排了三位租客各自展开心扉,说了一段话的情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则由某歌星代言的护肤品广告引发了争议。这则广告是这样的:画面中污浊的空气卷起一团迷雾包围着著名歌手梁静茹,“我们恨化学!”梁静茹连喊三次,一把推开迷雾,终于拨云见日——法兰琳卡,十年专注自然护肤。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样的表述,引发了北大老教授周公度先生的强烈不满,他发表声明,要状告播放此广告的CCTV8。此事一时引起包括观察者网、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网友对此的热议。而对此,法兰琳卡22日在其官方微博做出正面回应,以下是起回应全文:
关于法兰琳卡广告创意的说明
近期,我公司在部分电视媒体所投放的创意广告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困扰,有人认为广告创意中有关“我们恨化学”的描述,是对化学基础学科的妖魔化,是破坏化学教育。对给这部分观众带来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化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不可能被任何人妖魔化的,我们无任何用意去妖魔化化学基础学科,对于长期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且卓有贡献的人们,我们也跟其他人一样,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深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创造,难以规避化学现象。 
在广告中所提到的“我们恨化学”的创意,是针对于当下护肤品领域部分存在的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对人体肌肤产生危害的现象,表达出许多消费者的愤懑之情,广告播出后也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作为十年来一直致力自然护肤的法兰琳卡,从消费者的长期健康出发,甄选全球原生农场,所选用的植物原料,坚持在黄金季节进行手工采摘,最大限度减去多余化工添加,只保留真正安全有效成分,在自然护肤系列产品中做到了不含人工香料、不含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不含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不含酒精、不含甲醛释放体、不含硅油。作为一家护肤品生产企业,我们要反对的是过度使用石油化工化学成分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也和所有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朋友一样,珍爱我们这颗赖以生存的地球,珍爱这里本应纯净的环境,珍爱这里本应健康和美丽的人类。
或许短短十几秒钟的广告时间,我们无法尽述我们的价值主张,我们的广告创意也不完美,情绪化的表达也许让一部分朋友无法完整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因此产生困扰和不安的反应,对此,我们再次表达我们的歉意。
也殷切地期望所有关注法兰琳卡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创造一个健康、洁净、美丽的世界而努力。
(搜狐网《就广告用语争议,法兰琳卡作出回应》2015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北京晚报:作为一名化学专家,您为什么会对一则广告这么认真? 
周公度:我认为这则广告是反科学的。我们现在许多人,对化学并不了解,甚至从中学教育以后,就不会再接触化学。所以对于化学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就是有毒有害。这则广告利用了这种误区,不断地说“我们恨化学”,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我说它是反科学的,是破坏化学教育的,是一个坏的广告,并不是扣大帽子。
北京晚报:您的状告书为何要把中央电视台作为主要质疑对象?
周公度:从目前看,这个广告应该已经播放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是在中央电视台这种媒体上播放,那影响的可能就是十几亿人。作为一个官方的宣传机构,是不是也要对广告的内容有监督的责任?我觉得作为中央电视台,面对十三亿人口播放这样的广告是很不合适的。 我的信中也提到了,做文宣工作的人员要学一点化学科学知识,要起到把关的作用。至于企业为何要用这样的宣传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揣摩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可以留给公众去评论。
北京晚报:这次事件之后,您希望公众对于化学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改变?
周公度:我希望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化学理念。希望大家明白,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化学和化学品不是一个概念,更不能与有毒化学品画等号。人们的生活需要化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发展化学事业不等于污染,更好的发展化学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摘自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专访84岁北京大学教授周公度》2015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从广告语言层面看,“我们恨化学”,不过是针对化妆品而言,有其特殊语境和针对性——“恨”的是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过多过滥地使用化学原料和化学工艺的现象,跟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概念没有多少关联,跟所谓的“破坏化学教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换个角度看,反对化学方法的滥用、追求绿色纯天然,其实不也是正常化学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摘自2015年11月24日《科技日报》)
材料四:
从内心期待讲,人们喜欢的广告应该是一种艺术,应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享受,有助于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当然,实际上这种艺术和道德的希望,并不一定能够付诸于行,退而求次之,人们接受的广告应该具有“消极自由”性,不能侵害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不能给社会带来不健康的联想。
对照这一广告伦理,“我们恨化学”显然是有问题的。在重要的媒体平台上,以一种洗脑的方式,病毒式传播“我们恨化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化学的恐惧感,甚至给一些未成年人不学习、不喜 欢化学,制造了新的理由和示范。这样的广告,不讲艺术享受和道德力量,从伦理上讲就不具有健康性。
(摘自2015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对广告“我们恨化学”中的“化学”的界定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这一广告产生的社会影响,该公司与周公度教授的认识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周公度教授和《科技日报》针对“我们恨化学”这一广告事件,双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分析。
(4)请根据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广告伦理”的理解,你又是怎样看待“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聊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校园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小题2】(小题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校园,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减压概括。
【小题3】(小题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曾雪梅
任晓雯
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囡①,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曾雪梅又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
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
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敢讲的。”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你收买了。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妈,怎么了。”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
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找过郎中,不见好。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说与家人。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和二本松。
一年后,曾雪梅结婚。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登记、盘问、等待。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着空阅的囚服,挪着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
三个月后,曾雪梅开始做母亲。她将电机纱短褂给大儿穿,很快短小了,便收起来,转与二儿穿。怀第三胎时,解放军来了。派出所唤了她去,“日本人撤离前,把工厂机器运到吴淞口,扔进海里了。你晓不晓得这件事?”她说不晓得。又盘问几句,才放她走。
曾雪梅把在弄堂里玩耍的二儿揪回家,闭紧房门,剥了他身上的电机纱短褂,剪成一条条,混着废报纸烧掉。二儿号啕不已,被她甩了一巴掌:“日本鬼子良心忒坏,啥人稀罕他们的破烂衣裳。”二儿道:“你说千代子阿姨蛮好的。”“呸呸,什么千代子万代子,乱话三千。当心日本鬼子把你撕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二儿嘶了一声,不再说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母亲的语言和结尾曾雪梅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大致相似,这使得文章首尾照应,既表现了母亲对曾雪梅的深刻影响,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B.曾雪梅的母亲睿智、刚强,能够透彻看出日本人的本质,她不断教育曾雪梅要爱国、要看清日本人的实质,不能被日本人施加的小恩惠迷惑。
C.曾雪梅的老邻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开始是这位邻居把她推荐到福助洋行,后来又捎来二本松的信,引出后文曾雪梅探监之事。
D.千代子善于伪装,用邀请女工到家里吃饭、送钱给曾雪梅让她给母亲看病、在曾雪梅探监时送给她手工缝制的童装等方法来博得中国人的认可和同情,从而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
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小题3】曾雪梅对日本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的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