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B.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C.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D.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小题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6 10:0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B.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C.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B.文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C.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B.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C.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此受到大众喜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青春美文》2013年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上言简意赅,独立成段,点明题意。
B.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加点的“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题目“黄昏无着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小题2】“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贾林遇上钉子户了。

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对阳台有统一规定,如果宁倔强家的阳台没有整齐划一,“最美小区”的评比是难以过关的。

宁倔强就是贾林眼里的钉子户。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白天家里唱空城计。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甫至,贾林就被熙攘的食客和喧嚣的声浪吵得头晕脑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脸上发讪,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

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

“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

“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

“欻……”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

“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甩过来一句:“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贾林只得寻了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回来。

这一等就一个多小时,宁倔强终于回来了,可小吃店也食客盈门了。

宁倔强忙得团团转,小吃店闹腾腾的。

贾林知道又要白等了,无奈悄然离去。

次晚,贾林草草吃了晚饭就赶到小吃店。

店里很安静,店小二仰躺在柜台沙发椅上休憩。

见了贾林,店小二乜斜着眼,懒洋洋道:“今晚不开市,老板回乡下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

贾林对花阳小区住户门清,宁倔强住在小区最背阳的G栋,G栋有十八层,宁倔强居十七楼。

是晚,贾林径直来到宁倔强家,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老婆婆!

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

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笑了笑,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

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

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屋里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摆设也很简朴。只扫了一眼,贾林心里便有了底气:敢情这个宁倔强怎么都不肯装修阳台是没钱呀,只要他肯装,物业也不在乎倒贴那点钱!

贾林落落大方地入座,从容地等候宁倔强归来。

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

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

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就跟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

“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随叫随到!”

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欻”“啊哧”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宁倔强对贾林催装阳台防盗网的愤怒。
B.小说塑造的小区物业经理贾林这个形象性格鲜明:恪尽职守、工作耐心、态度诚恳、通情达理、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
C.小说通过店小二两次对贾林推说老板不在店里,起到欲擒故纵、延宕情节、凸显矛盾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以贾林的视角来叙述他与宁倔强的交锋、他对老婆婆的印象以及对宁倔强经历的了解,这样叙述既真实,又紧凑。
【小题2】小说叙事是怎样制造波澜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窗蓝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诱饵
贺小波
老朱一脸严肃地坐在阳台上,专心致志地调试着架子上的望远镜。这部望远镜是他在部队当兵的儿子买的,军用的,十倍的焦距,站在楼上能把方圆百米内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
不大一会儿工夫,望远镜就调试好了,镜头内楼下那辆新买的电动车一览无余地呈现于眼前。老朱脸上这才有了笑意,顺手端起窗台上的茶杯,惬意地抿了口,然后又赶紧把眼睛对准了镜片。
望远镜里的那辆电动车,是老朱买的第三辆电动车,前两辆锁在楼下时被小偷偷走了。他决心抓住这个可恶的蝥贼,于是买了第三辆,天天锁在楼下当诱饵,然后用架在阳台的那部望远镜监控。
终于有一天,一个形迹可疑的人影进入视线,老朱兴奋起来。只见那人走到电动车前,左顾右盼地环视了一圈,然后迅速地蹲下身,也就有三五秒的时间,再站起来时,地上已跌落了一把玥玛锁。
这开锁的速度也太快了吧!老朱看得目瞪口呆,如果是一把普通的锁具还可相信,这可是一把有保险功能的玥玛锁呀!何况这把锁还经过有三十多年开锁经验的自己改装过的!
这时,那人推着电动车快到小区门口了,老朱猛然醒悟,急忙站起身冲向楼下,边跑边喊: “站住,你给我站住!”
那人听见有人在身后喊,回头就看见了追来的老朱,吓得也顾不上电动车了,撒腿就跑。老朱岂能让到手的鸭子飞了,也不管躺在地上的电动车了,奋力朝前追去。
两人一前一后在马路上追逐起来,然而老朱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不大会儿体力就跟不上脚下的节奏了,眼看着那人就要消失在人流中,他才突然想起光想着追了,倒忘记喊了。于是,张嘴喊了句:“抓,抓,抓贼呀!”
也许大家都对窃贼怀有一种无名的痛恨,路边围观的人听到老朱的喊声后,迅速朝那人围拢过去。这时,在路边树荫下乘凉的一个环卫大爷,眼见那人跑到了身边,猛然拿起扫把朝他腿下扫去,只听“扑通”一声,那人就趴在地上。围追的路人也到了跟前,拳头、无影脚瞬时如雨点一样落在那人身上。
不大一会儿,老朱也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他怕出人命,急忙制止大家。
“打死他,让他再偷!”人群中有人喊道。
“就是打不死,也让他长点教训。”有人附和。
大家又开始跃跃欲试,恰巧一辆巡逻的警车开过来,说话间,警察已把那人从地上拎了起来。
老朱这才看清那个蟊贼的脸,那是一张娃娃的脸,嘴角绒毛还淡淡的,他一脸的恐惧,左躲右闪着人群投来的愤怒目光。看着这表情,老朱的心猛然间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下,一阵收缩。
这时,警察掏出手铐正要给他铐上,老朱忽然面红耳赤地说:“对不起呀,警察同志,这是我儿子,刚才在家跟我怄气,想离家出走,我追不上他,就想了这法让大伙帮我拦住他。”
警察半信半疑地看看老朱又瞅瞅男孩,问: “是真吗?”男孩怯生生地点点头,下意识地往老朱身后挪了挪。
“真是你儿子?”
“是,是。”老朱肯定地点头。
警察收回手铐,训斥了几句后开车走了。大伙儿见是父子闹别扭,就为刚才下手过重向老朱道歉,老朱脸上堆着笑,连声说:“不重不重,不然他不长记性,下次还会犯错。”
听了这话,男孩的脸一下红了。老朱装作没看见似的,朝男孩屁股踢了一脚,神情暧昧地说:“走,回家去!”
男孩乖乖跟在老朱屁股后朝前走去。走了一会,男孩终于忍不住地问道:“叔,你咋帮我呢?”
老朱站住身,定定地看了男孩一眼,语气平淡地说:“我不是帮你,我是在挽救一棵刚破土的幼苗。因为我是个锁匠,所以爱惜这个能几秒开我锁具的奇才。”
男孩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这个说自己是奇才的男人。
老朱不理会他,继续说:“年轻时谁没犯过错?犯了错,不去改就会越走越远。其实,这辆车是我专门设的一个诱饵,就是为了抓住你。”说到这儿,老朱的眼睛一下温柔了,“孩子,克制心魔,就要从抵制诱惑开始呀!”
男孩没有说话,却深深地弯下了腰,给老朱鞠了个躬,然后含泪跑走了。望着男孩远去的背影,老朱下意识地抬起只有四个手指的右手看了看,自言自语说了句: “是呀,年轻都会犯错误,关键是得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啊!”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三段交代老朱设置陷阱的来历,同时又照应题目,为下文发现、追赶和逮住男孩作铺垫。
B.有保险功能并被改装的玥玛锁瞬间跌落地上,既突出小偷技艺高超,又和后文老未保护男孩相呼应。
C.“男孩怯生生地点点头,下意识地往老朱身后挪了挪”运用细节描写,说明男孩希望老朱认他做义子。
D.当老朱看清那张娃娃脸时,先前的生气恼怒转变为怜悯同情、表现了老朱浓浓父爱般的情感。
【小题2】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老朱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本文的题目是《诱饵》,但探讨的是如何教育失足少年的社会问题。请结合文本,说说面对失足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蓝花花

李雪峰

①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身体太虚弱,三岁时,别的孩子都可以奔跑着捉蝴蝶、猴子一样灵活地爬树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走上十几步就双腿发软,胸脯像风箱一样剧烈地起伏不止。

②每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时,我则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我家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满眼羡慕地静静望着他们,我真想同他们一样,猫着腰,跑得那么快,突然一下子就能捕到落在篱笆上那些牵牛花丛中的漂亮蝴蝶,也真想同他们一样,在村子里疯来疯去,粘得满身都是泥点,额头上痛痛快快冒满了晶晶亮亮的汗珠,但是我不能,就是一两次的奔跑,也是在梦里和妈妈的背上。

③妈妈曾背着我去过不少的医院,镇上的、县上的、省里的,我们买回了一堆一堆的药,哄我服了,但并没有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说这草药至少要服一年左右。每次熬完药,妈妈便把药渣倒在一个小竹篮里,然后就上后山鹰爪崖去,我知道妈妈是去往山上倒药渣,我们这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说是如果能把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服一次药病就会轻一分了。

④妈妈说:“我把药渣倒在鹰爪崖的崖顶了,我们的药会有效的。只要你喝,终有一天你会好的。等你能跟别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妈妈就带你上鹰爪崖去。

⑤那一年秋天,阴雨连绵,连续半个月都是漫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都因为潮湿而冒出了几枚嫩草黄色的小蘑菇。那天上午,母亲戴上一顶竹笠,披上一片塑料布便提着满满一竹篮的药渣上山了。但直到天黑透了仍然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乡邻们担心是坡陡路滑母亲可能出意外了,于是就打着火把分头上山寻找,但直到半夜也没找到我的母亲,家里人忧愁得一夜都没睡觉,都料定母亲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全家唉声叹气了一夜,流了一夜的泪。但第二天一清早,母亲却跌跌撞撞回来了,她浑身被雨水打湿透了,一条腿也跛了,回到家里就病倒了,额头烫得炙手,嘴里一个劲儿地呻吟不止。两天后母亲才渐渐苏醒了,母亲告诉我们说,雨下得太久,山上发生泥石流了,石块乱滚,许多小树都被砸断了,母亲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第二天清早才爬着回来的。

⑥将近五岁的时候,我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开始能跑着追逐草丛里的蚱蜢,能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疯跑了,我成了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而母亲却因为那年淋的一夜大雨,而从此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风湿关节炎病,每到阴雨或天寒时节,她都疼得走不成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止。

⑦十八岁的那年春天,我告诉母亲我要爬一次屋后的鹰爪崖了,母亲笑着看着我健壮又有力的身材说:“爬吧,爬上鹰爪崖你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啦。”母亲说,这些年我因为关节炎再也爬不上那鹰爪崖了,你爬上鹰爪崖顶时,替我看看崖顶大石后面的那一小块平地上的蓝花还有没有,那不知是一种什么花,花瓣很小,但却蓝得透明,蓝得真好看。那年我去倒药渣时只有三两棵,我怕我倒的那些药渣会把它们毒坏的。

⑧我从清晨开始爬,爬得气喘吁吁满身酸困,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爬到了鹰爪崖的峰,在那块大石头的后面,我看见了一片海蓝色的花丛,约有十几个平方大,那蓝蓝得那么澄澈、那么晶莹,简直就和头顶天空的蓝色一样,就和海洋里那种深邃的蓝色一样,那是我平生看见的最美的一种蓝。我伏下腰去,用手拨开那密密的叶丛,看见叶丛下是厚厚的、黑黝黝的一层腐质,那腐质浓郁、清香,我想这或许就是妈妈倒的药渣腐化的吧。

⑨下山时,我采撷了一大把那里的蓝花花,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送花,我要告诉母亲的是:每一个母亲都是一片肥沃的泥土,母爱有多少,泥土就有多肥,泥土上绽出的花就有多么漂亮、多么的美。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2】分析第④段母亲的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第⑤段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台阶上冒出几枚小蘑菇的细节表明下雨之久,天气潮湿。
B.母亲戴竹笠披塑料布出门,使回家时浑身湿透更为可信。
C.母亲上山倒药渣是“我”治愈的关键,所以这一段详写。
D.从众人寻找不到,到母亲回家道出原委,叙述一波三折。
【小题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两段中有关蓝花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