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 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3 10: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学_科_网Z_X_X_K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同类题2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开着“大奔”,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很多灵感。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北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儿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这下,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刚建成不久的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着,小区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濒临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当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时,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于是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了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将上身俯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了。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查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还是山,水也还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的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在第二天早餐之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
B.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
C.吴承墨看到鉴赏作品时没有出现“似过电一般”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查”“瞄准”“凑近”“停留”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
D.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在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时承受了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
【小题2】文中画线处开始写“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最后写“他的手就不抖了”,从中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读梵高
张家鸿
①窗外,几只不知名的鸟雀在高大的木棉树上肆意地欢叫着。屋内,我心无旁骛地品味着手头的书,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殴文·斯通所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
②在欧文的文字世界里,我可以倾听,倾听苦难无情地敲打脆弱肉体的声音,滞重、沉闷、摄人心魄。
③活着,随着时间的分秒逝去,死亡在远方日渐明朗。正因为死亡如日出日落那般平常,所以苦堆才具备永恒的意义。在我眼中,苦难与生命两者之间,是个大大的等号。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未有任何的生命可以不带有苦难沉重的底色,没有苦难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苦难的面目不同罢了。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④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全情地投身艺术势必造成物质生活的难以为继。梵高的生活总是处于极为尴尬与困顿的景况之中,在他的世界里,生活的炊烟总也升腾不起,既没有爱情,亦没有面包。这是一个怎样的冰冷世界啊!唯有提奥的帮助,让他可以偶尔地感受到世俗的暖意与温情。
⑤在困难面前,在面临如何抉择的关键时刻,对艺术的热爱是否能够强力地战胜对世俗的妥协,彰显了一个艺术家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在这个世间,这样的人从来是屈指可数的。毋庸置疑的,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跨越苦难,只在于有一份独特的快乐在呼唤。
⑥艺术于生活,艺术家虽然可以漠视世俗,却不能与世俗完全隔绝。因此,这份快乐并不复杂,像海子的诗歌一样,它根源于“喂马、劈柴”,起源于“粮食和蔬菜”。于是,这份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就像在电线杆上的鸣叫对于雀跃的鸟儿,就像拿到糖果对于单纯的小孩,就像收获秋之硕果对于憨笑的农民,就像得到远方儿女的问候对于年迈的老人。
⑦可以想象,梵高用笔描画出满意之作时的如痴如狂,眼神清澈、刚毅,如默默耕耘于田间的老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种不可与外人道的快乐。看见山间云雾的缭绕与迷离,能够激荡起画家的创作灵感;望见海之波澜壮阔,可以激起远航者的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这种快乐既纯粹又彻底,他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厚度,铸成知己抵抗世俗世界的精神堡垒。
⑧在梵高面前,我总是深刻地怀疑自己并且怀疑大众。怀疑自己的浅薄与懦弱,怀疑大众的盲目与功利。在怀疑的同时,我在向梵高表达敬意。人类的文明史上注定只有一个梵高。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在艺术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生活在世俗的虚假与狰狞中,胆战心惊。天才与孩童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梵高短暂的肉体生命,亦构筑了他永恒的艺术生命。
⑨我注定不是梵高,正如我不会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传送光明与温暖的追索里,却独自承受着冰冷大街上的冬之寒意与心之荒冷。梵高亦用他的向日葵,让一个个与艺术绝缘的人,谛听着艺术带来的突如其来却永恒的悸动。在我的心里,小女孩与梵高均占据着一个隐秘而不可与人言的角落。同样地,在我的认知世界里,梵高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具有一样的意义,即艺术先觉者总要经历世人漫长而无情的冷漠与抛弃。而生之短暂,又注定了献身者的一生之寥落已成必然。
⑩我读不懂梵高的艺术,我感受到的是他肉身给我带来的对苦难的思索,以及他无与伦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否也可以斗胆地认为,我的怅惘与叹息,与众多的先哲一样,是在精神的花园里向他默默地靠近?
⑪我读梵高,既读出了他的困难,亦读出了他的快乐,更读出了他对生之眷恋。他的自戕源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因为眷恋与热爱,所以,他毅然地告别这次的生命,期待着来世的重回。在梵高的笔下,生的存在总是炽热、浓烈、升腾不息,以至于让人无法畅快地呼吸。此时此刻,我决意在每个夜晚,热切地仰望星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窗外鸟雀的欢叫,反衬屋内“我”的专心读书、意在表明“我”被梵高深深吸引。
B.第⑥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有气势,凸显出快乐对于梵高的意义。
C.第⑨段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梵高的对比,表现出生之短暂、与献身者一生寥落的必然性。
D.全文以“我读梵高”为线索,串连梵高的艺术探索过程,表达了“我”对梵高的景仰之情。
【小题2】第③段中说:“生命唯有经过苦难与痛楚的洗礼,才能彰显它的伟大!”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题3】文末第 ⑪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詹石窗
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平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平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阅读答案______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阅读答案______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
老子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本义是“安”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节选自《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认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平安因素,所以他们要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
B.先民说的“首级”于上古金文“道”之“首”字,这个“首”字的意义就是脑袋。
C.为了起到“震慑为安”的作用,在古人打仗的时候,战败方的头领首级会被埋在十字路口。
D.古人的“修祓”宗教仪式,能产生震慑保平安效果,可见其内在的“平安”意蕴是古老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原文我们可知,在诸多典籍中,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的著作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B.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因为“安”有“安全”义,“平”有“太平”义,“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
C.关于“平安之道”的哲理论述不仅在老子《道德经》里得到阐释,也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有所发挥
D.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解释了“道安”这一短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道德经》说,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
B.“元居”的“居”字上面是与死人有关的“尸”,下面是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震慑的“古”字。
C.《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中的“道安”,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平安,“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是后来出现的。
D.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一书中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平安之道”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