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C.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
D.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建造的,也是他决定炸掉、抗战胜利后重修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 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小题3】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7:0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但是古代很多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如金圣叹对杜甫诗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诗,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后来历代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穿凿。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
B.“知人论世”指凭借对诗人生平遭际的了解,来推断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进而诠释诗歌作品的思想情感。
C.“以意逆志”指读者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来逆料和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性思想,从而领会诗歌的本旨。
D.我们结合“文学本位”和“知人论世”的视角,有理有据地“以意逆志”,就能对一首诗歌进行全面的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金圣叹对杜甫诗的文本解读方法优于传统的诗评家。
B.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体会妨害诗歌的美感。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以意逆志”可能会穿凿附会。
D.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诺奖人生是这样炼成的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厚。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名字让人惊奇。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并写有大量著作,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外公家,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家训  内化为家族精神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
“若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女及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频发则周恤之。若习恶为非赌博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内乱鸟兽行者、横暴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仁不慈不睦者、官吏而贪渎行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这条“屠家家训”充分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对族人标准高、要求严。严谨的家训内化为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屠呦呦14岁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到,“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生于战乱年代,条件艰苦,然而家族内在基因始终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此时的屠家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小女孩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整整两年,病痛折磨着少年屠呦呦。但她从未放弃学业,最终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高中一年级,与父亲屠濂规成为了校友。在效实中学读书期间,屠呦呦生物课程平均分达到80.5分,为走上生物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执着探索 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1967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项是
A.屠呦呦父亲所著的《闽中海错疏》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她在论著方面也潜心研究,参与编著《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编辑了含有640多种草药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恶性疟原虫已对其产生抗药性。
C.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青蒿素。
D.屠呦呦的名字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2015年12月11日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谈谈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而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获悉,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据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已进入复苏期,在今年启动的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中,预计总数将超过5000个村落将被基本纳入。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
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
材料三:
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的高速发展都是古村落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发展本身是必须的,但因为我们此之前没有做很好的文化准备,将原本的农村文化大量抛弃。如今年轻人到城市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后来也被带到了城市里生活,很多形成了惊人数量的空村、死村和村庄空巢化。还有就是农村的生活水平跟城市是有距离的,比较艰苦,尤其边远地区的农村更艰苦,所以迅速改变他们的生活不仅是我们整个的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农民自身的需求,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我们广大农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但是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些古村落迅速的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大量的破坏,或者是完全消失。
——《搜狐文化专访冯骥才: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 一代人当自责》
材料四:
尊重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规律,留住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这才是保护的要义所在。传统村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之地,最重要的是文化属性,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呼吁保护传统村庄,也就是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然而目前的一些保护措施治标不治本,仅仅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躯壳是没有用的,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古村落背后的精神文化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看到人和村落的联系,村庄和人从来不是分离的,因为人的生产劳作,村庄才一直维持它的活力。文化作为古村落的根系,如果不能够保留下来的话,古村落的保护也就没有了意义。
反观古村落的现实,最为着急的乃是空心化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当前,村庄呈现出空心化严重的情况,部分古村落损坏严重、破败不堪。古村落的抢救就如同和时间赛跑,然而抢救常常追逐不上村庄消失的速度,一些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那么,解决这样的空心化难题,其实就应该就农村的劳动力如何才能够在乡村这个土地上留下,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留住人心,才能够留住人才,才能够守住古村落的根系,这样的保护才能够变得有意义。
——《古村落是乡愁的栖息地》
材料五: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固然希望能够保留住昔日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场景,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对原住民之上,还应该表现在对城里人之上。必须看到,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后,也有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一些已经进入中产的人士更愿意移居乡村。但是,由于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限制,目前这种城乡互动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农村宅基地交易上把口子放得更开,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里将有一部分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社会永远是发展的。今天要求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近15年里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正表明了原有的保护措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古村落和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目前,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还还远远赶不上它逐渐消失的速度。
B.消失的古村落,都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让人感到惋惜,尤其是有思想的文化人士,如冯骥才等。
C.我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主要以华东数量最多,其次是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较少。
D.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甚至老人也被年轻人带到城里,形成空村、死村,最后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就逐渐消失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来看,文章运用大量的数据,就古村落的问题既给我们震撼性的惶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B.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迅速消亡,既有农村青年向往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主观原因,也有农村真正落后的客观原因。
C.最近十几年里,有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是由于我们原有的保护措施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相关人员能够将这种现状公之于众,并展开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D.古村落的快速消亡,源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人口锐减,村落空心化。相反城市却有大量厌倦了城市拥挤和嘈杂的人们,他们是我们解决古村落空心化的最佳选择。
【小题3】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天中午,院长老廖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他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傍晚才回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他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彭工,老廖很熟悉,却没有见过,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20世纪50 年代他从国外回来,接着就去了柴达木盆地,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 50岁刚出头就牙齿掉光,已经谢顶。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他都谢绝了。这次,他被强行要求来疗养。人们希望,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息。
老廖向其他单位借车,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结果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结果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庐山就找不出一辆车。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司机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整夜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等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上了两趟医疗室才勉强止住。早上一进餐厅,他就找食堂管理员。
“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韦局长狂轰滥炸一番,管理员默不作声。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
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手里紧紧抓着一根擀面杖。
“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
韦局长后退了一步: “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送我走!”韦局长对刚下来的老廖说。
“好吧,我送你。”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
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
老廖突然喊。
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子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
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
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向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商量一下,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淹没了牯岭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对彭工的刻画既有虚笔,也有实笔。前面交代老廖读过关于彭工的报道是虚写,彭工出场后则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了彭工的形象。
B.小说塑造韦局长这一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品的主题引向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使主题更深刻,让情节化平淡为生动,吸引读者。
C.坐旅游车上山,露宿街心公园的草地,赞叹公园的草地“绿得醉人”,这些举动与语言显示出彭工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小说最精彩的笔墨是人物对话,作者利用人物间的对答,展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演绎了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跌宕起伏,博人眼球。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老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