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表现范围有较大的开拓,这就促使古诗体的特长得到发挥。
B.古体诗的形式上有四言、王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但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别。
C.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经与以往古风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关于“汉羲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古诗则抒写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因此,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经过不断变化和拓展后的唐人古诗更具艺术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作者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音节两方面比较了汉魏和唐人的古诗,认同了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的观点。
B.对“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分论点,作者主要是引用杜甫的王言、七言古体诗为例来进行证明的。
C.本文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诗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第2段后半部分引述李攀龙、王士禛等人的言论观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6 11:1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伊醉,犹胜独睡时。”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致,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的创作妙诀。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小题2】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取材于殷燕召《宣纸:“纸寿千年”,需求不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词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完善:接近
B.皴擦勾:砍削
C.貌求神:运用
D.眼花乱:缠绕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当代宣纸质量大不如前的原因的一项是
A.配料比例发生变化
B.古代造纸技法失传
C.生产工艺过于简化
D.大量使用化学制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展光中的大昭寺
禾素
清晨,当第一道霞光洒在大昭寺的金顶上时,虔诚的信徒早已布满每一个角落。一位藏族大姐从窄巷里走来,看到我不知如何前往的样子,漾开高原红的笑脸招呼着我穿街过巷。我很快便汇入前往大昭寺的人流中。
让人惊讶的是,大昭寺门前,等候进寺参拜的队伍早已排至几条街外。身着藏服的男女老幼恭敬地站在数米高的红墙之下,每个人脸上都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安静、虔诚和期待。此 情此景,真像一幅古旧的油画,洋溢着一种无法抵御的美,一下就将我的神魄摄走了。沿着 墙边缓慢前行,转过几条街,长长的队伍依然望不到头,望一望每张陌生的脸,收获的全是应 接不暇的微笑,有的甚至咧开嘴来。在佛光的照耀下,对萍水相逢的人露出毫无戒心的喜 悦。或许再多走几条街,我就会融化在这纯净而温暖的笑容里。
大昭寺虽不比布达拉宫那般富丽雄伟,但在信徒心中,却更为亲切。正门前的一块空地 上,已排满了虔诚的信徒。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自顶到額、喉、胸拱手作揖三次,口念经 文.双膝跪下,“刷”地一下手向前方直伸出去,整个人拉直身体紧紧匍匐于地,持续教秒,然后又重复前面的动作。这是最标准的朝佛大礼,当地叫磕长头。这样的动作他们至少要重复108次,甚至-直按这种方式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千里而来,以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我尝试着匍匐于地,使身体紧贴大地。当我的脸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嗅到了大昭寺千百年沧桑历史的佛香;当我的心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听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藏民火热的心跳。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原来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份子,虽未朝迎佛光,暮诵梵经,但心中始终敬仰着佛的精神。如今千里迢迢而来,不就是要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吗?
开始转寺了。人流中,老年人手执经筒,年轻人双手合十,他们都缓缓而行,仿佛快走会亵渎心中的圣佛。在佛的引导下,他们围绕着大昭寺,一圏一圈地走着,口中吟诵着经文,诵经声先是不经意地传到耳边,渐渐地,声音越发清晰,越发洪亮,仿佛有千万种声音排山倒海般地涌来,随后又浩浩荡荡地飞向天界。我行走在这缓慢涌动的人流中,感觉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是多余的,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戛然而止。
在朝圣者的队伍中,有-位只有―条腿的年轻人。他身体消瘦,满面灰尘,全身的衣服破烂成条,衣服的颜色也早已被千里风尘染得没了踪影,那条仅有的瘦若柴棍的腿似乎禁不住晨风的吹拂,摇摇晃晃。但他毅然按朝佛大礼的方式转寺。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痛苦,相反却充溢着-种非常满足的光彩。看他艰辛却幸福地行着朝佛之礼,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有人走近他,递给他一元纸币。他只是笑着回敬了一个合十礼,没有接受。我禁不住拿出一张一百元的纸币,在自己额上轻轻碰一下,然后双手合十,在他行完一个朝拜礼后,送给他。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然而年轻人在破烂的衣服上使劲擦擦双手,笑着双手接过纸币,然后又采用双手举过头顶的方式回赠给我,在回敬我一个合十礼之 后,又迎着溫暖的晨光继续转行。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前行的路究竟还有多长,我也不知道所有朝佛的人们前行的路有 多长。但我相信.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徒们虔诚地行朝佛之礼,“我”千里而来,“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都是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B.第六段中“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一句看似打破了叙述的节奏,实则流露出作者对朝拜者的尊敬,深化了主题。
C.本文融描写、记叙、议论为一体,通过对朝拜者的神态、动作、衣着、声音等多方面的刻画,表现出藏族同胞的淳朴与对佛的虔诚。
D.文章结尾说“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意思是这些佛教信徒将一生保持对佛的信仰,使自己的精神趋向佛指引的境界。
【小题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含义及作用。
【小题3】参拜大昭寺的人群中,有妇女、老人,还有残疾人,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情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最近,“人工智能”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延伸与应用,无人智能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受到了产学研甚至政府层面的密切关注,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8年春晚,由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机组成的“海陆空”无人系统亮相,其中“水里游的”81条无人船备受瞩目。这些无人船全部来自国内某公司。该公司凭借自主航行、智能避障、协同控制等国际领先技术,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无人船艇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2017年3月23日在巴基斯坦国庆日阅兵式上,飞马无人机以编队形式飞过阅兵场,这是全球首次现役无人机编队以飞行姿态接受检阅。而飞马无人机是经中国授权生产的彩虹-3无人机的巴基斯坦版本。中国无人机部队不但装备了彩虹一3无人机,还装备了更大更先进的彩虹-4、翼龙等无人机,能携带更多弹药,拥有更长巡航时间和更大作战半径。

(摘编自东方网《人工智能写进政府报告,中国无人技术如何走向全球?》)

材料二:

无人智能技术是集成先进的无人驾驶、遥感传感器、遥测遥控、通讯、GPS差分定位和遥感应用等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专用化的无人操控技术。无人智能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国民经济等各个领域。目前,无人智能技术已形成无人机、无人船(艇)、人汽车等成熟的细分领域。我国的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应用领域窄以及相关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及政策的不完善。但我国无人智能技术正逐渐兴起,未来有望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

(摘编自覃耀青、王佳胜《无人智能技术与标准研究现状浅析》)

拆料三:

(资料于思锐达咨询《智慧生活服务运营产业宏观分析报告》)

材料四:

研制自主无人系统,如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可以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在未来,中国智能无人系统的技术和应用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呢?

首先是在自动驾故工程领域。到2020年,我国无人机将实现多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我国将开发出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核心共性技术,完成自动驾驶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标准。到2030年,无人机应用覆盖率将达到全空域、全行业50%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并在高速铁路上逐步推广应用自动驾驶技术。

其次是在机器人领域。我国将或克服务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实时建模、自然语言理解、情感交流、精微安全操作等最关键的难点技术,实现产品应用及其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在教育、娱乐、消费、清洁、接待等服务领域将实现大规模服务机器人应用,并开始占领国际市场;情感交互与护理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院、大医院开展应用示范。到2030年将实现中国品牌家政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情感交互与护理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在社区、家庭和一般医院广泛应用。

最后是在无人车间方面。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无人车间的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并在重点行业进行示范应用。2030年形成人机协同的无人车间系统完整的体系,并实现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无人车间在重点行业的广泛应用。

(摘编自吴澄《中国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应用的畅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人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标志,因此受到我国产学研和政府层面的重视,形成了成熟的细分领域,而且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B. 无人智能技术是集成多项先进技术的无人操控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在无人船(艇)、无人机两个领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C. 应用GPS差分定位、遥测遥控等技术:向导航企业、自动驾驶算法企业实时传输位置、车辆状态数据,是公交车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条件。
D. 到2030年,我国无人智能技术与应用将在自动驾驶工程、机器人、无人车间领域取得突破,实现相关配套技术发展、应用范围扩大的目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马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完成全球首次现役无人机编队飞行的事实证明,中国无人机研发水平已世界领先;将来,中国无人机应用将覆盖到全空城。
B. 标准体系不完善是目前我国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到了2020年,我国将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标准,开始“领跑”无人智能技术。
C. 无人列车的发展,与无人驾驶、通讯等应用投水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无人驾驶、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无人列车有望迎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D. 我国无人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前景可期,2030年中国品牌服务机器人将占领国际市场,无人车间将率先形成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并广泛应用。
【小题3】未来,自主无人系统的研制会怎样推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处的发展?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代戌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姜洋
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是丝绸之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代丝路沿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宝贵材料。
1907年,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705 枚简牍。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这些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不断出土,其中的戍卒书信揭开了很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如:“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儿尚叩头白记:闲来,上日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杨掾坐前,数数哀怜,恩德甚厚甚厚……大尹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唯掾以时移视事盈岁名尹府,须以调代,代到,得归,叩头叩头。
《汉书·王莽传》载“改郡太守曰大尹”,从简牍中“大尹”等称谓来看,这些书信当属新莽时期,从书信可以得知,戍卒粮食得不到及时供应,戍守超期而替代者迟迟不到,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尽管身处艰苦的战争环境,边地吏卒依然表现出建功边塞、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臣厶罪在西域,期于殄逆虏,平定诸国”,“恩德固可未报哉?臣子之职宁可废耶!”这些书信记录了汉代普通戍卒为维护丝路畅通和边地安宁不畏艰险的事迹。
《盐铁论·徭役》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在此背景下,当有不少以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产生,但很少见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戍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部分书信则表达了边塞戍卒的袍泽情谊,以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两件书信为例,“二卿时时数寄记书,相问音声,意中快也”;“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餐饭,子游幸赐尺记”。两封书信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与汉代五言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颇为相似。
学界利用大量简帛文书深化了丝绸之路研究,特别是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丝路沿线社会生活的研究则相对单薄。戍卒书信中保留的请求他人代买物品、向家人索要衣物、与当地居民贸易往来等大量内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提供了丰富史料。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2017年6月1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
B.西北汉简中的戌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但在写给“田子渊”的书信中,寄信人的生活状况比较悠闲、“甚善”。
C.应当有不少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没有风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戌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D.大量简帛文书的出现,使得学界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介绍了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及西北汉简中戌卒书信的作用。
B.文章第三、四段的戌卒书信,记录普通人的丝路生活,意在反映戌卒生活的艰辛。
C.文章第五、六段的戌卒书信,诉说着普通人的丝路情感,有的思乡怀远,有的体现袍泽情谊。
D.文章第七段写戌卒书信的出土,丰富了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有了更多的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反映了汉代丝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B.第三段的书信,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应与“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的记载相吻合。
C.《盐铁论·徭役》上说,古代的人过年的时候不服徭役,没有超出期限的徭役,而当时的人却离家万里,久久不得归。
D.一些戌卒书信表达了边塞戌卒的袍泽情谊,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钣”,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