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井眼
李丹崖
村庄里的那眼井是谁打下的,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栓着铁皮桶、木桶、塑料桶、陶罐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私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粼光。
皖北平原很少有石头,即便是有,也多给用在了大件器物身上,比如石娘、石磨、碾子等,还有,就是做成了井台,井台上一根根绳索的印记刻下了时光的痕迹,不知道有多少代人从老井里取水烧饭,填饱肚子,一代代繁衍生息下去。
从远古到现今,一点点梳理村庄的印记,斯人远去,老井却留了下来,且愈发深邃清幽。
乡下人每天拜会最多的乡村器物应该就是井了,淘米洗菜要去,洗衣冲澡要去,灌园浇菜要去,渴了要去,饿了要去,脏了要去,甚至就连衣冠不整了,不想去照镜子,也要去,探头看一眼老井,里面藏着的那面“水镜子”会让你全然探看自己的容貌衣冠。
小时候,父母最怕的就是我们去井台,尤其怕我们伸着脖子朝里望,唯恐我们一不小心掉下去。但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朝里望,那蓝蓝的天宇,雪白的云朵,统统都能在井水里看到,什么物体经由井水一照,都变得色泽鲜艳、容颜洞明。难怪,就连村里的二憨子也喜欢趴在井台上望,他说,那里有他的爹娘。二憨子的爹娘走得早,全靠哥哥把他拉征大,二憨子问哥哥,爹娘去了哪里,哥哥告诉他,去了天上。二憨子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天上的模样,但二憨子可以看到井水,通过井水,他看到了天空,也看到了飞鸟,甚至还看到了爹娘各坐在一只鸟背上,自由自在地飞。二憨子每每趴在井台上看的时候,乐呵呵地笑,像个孩子。
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和二憨子一样,那口井就是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花雪月,流年四季。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压水井,这种开口极小、出水极其方便的取水工具。唯一的遗憾是,透过压水井看不到别样的天空,更看不到飞鸟。二憨子才不喜欢压水井,他还是喜欢去井台上趴着看。
有了压水井,人们并没有忘记老井。因为,压水井跑水的时候,还是要到老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做引水。说也奇怪,压水井里的水总有一股铁锈的味道,完全不如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所以,上了年纪的人还总是喜欢到老井前去打水。后来,为了照顾这些老年人,有人在井台上架上了辘护,取水就方便多了,也为老井增添了几许趣味,辘护转动,老者取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咳嗽的声音,要美妙得多。
老井有灵,据村里的老辈人说,早些年,遇到了旱灾,河沟都干涸见底,唯独老井不枯,反倒涨了几分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九龙井吐水,给他洗澡,所以,与其说上善若水,不如说“上善若井水”。
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说,老井是坐地而成的缸,当年,女锅娘娘捏泥人的时候用的水,就是从缸里取的,后来,缸下陷,变成了老井,每个村落里都有了不枯的泉眼。
是的,泉眼。老井可不就是村庄的明眸,它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
所以,就连村庄里的鸟雀也喜欢到井台上去站站。弯腰饮两口人们落在井台上的水,望一望井水里的一角天宇,也望一望自己,时不时得意地叫上几声,村庄也在这样的静谧里睡去,又醒来。井台上的青苔绿了,黄了,井台上的辘护停了,又被风吹转了,中中呀呀,像村庄里孩子的私语。
老井有魂。它是来自地心的窗口,爱幻想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老井是地心用来和天空通话的工具,也是用来与天空联络的一眼秋波,不信,有风无风的时候,你去看老井,都是波光粼粼的,脉脉含情。
很佩服来自村庄里的那些人,时至今日,他们还喜欢在“井”字前面加上一个“眼”字——眼井。
他们也认同,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介绍村庄的井的古老,描绘了人们从井中取水的场景和井台上绳索刻下的痕迹,再现了围井而居的村庄的生活图景。
B.趴在井台上看井水,能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能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眼睛不好的二憨子趴在井台上看井水时就非常开心。
C.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老井与新型的压水井进行比较,突出老井水的清冽甘甜以及用辘护取水时的便捷与趣味。
D.文中穿插九龙井吐水、女蜗造人等神话传说,既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内涵,又渲染了老井的神奇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2】为什么说“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请简要回答。
【小题3】百度百科解释“井眼”时说:“井眼,即水井,是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是一种人文景观的独特创造。”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说你对井眼的文化底蕴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11:1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很受大家爱戴。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议论。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扛起了梅派旗帜,豁达面对时代选择。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优雅欠身致意,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梅葆玖取得艺术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生活的陀螺

金克巴

(1)我不揣简陋地认为陀螺没有灵性是不对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事物无论多么卑微,都有可能涉及宇宙的奥秘,是无数因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我是一只陀螺,我在南方旋动,一粒小石子的使绊,也会让陀螺踉踉跄跄。

(2)十一月底,我黯然辞职。

(3)在我有充沛的时间利用好自己的出租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够尽情享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自己打造一个读书之境,没有什么值得让我顾影自怜的,那些光阴相当于蜉蝣的若干个世纪呢。我把出租屋改造成简易书房,闭门不出。卡夫卡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生活冰海的利斧。阅读会获得一种力量,当我们走向大海,汹涌的海水就从海底深处让开一条道路。

(4)在小莫的记忆里,阅读是学生时代的事物。五花八门的新闻渗入人体,以特有的方式将人腌制起来。小莫的业余生活被电视里五光十色的节目所占据。她开始跟我揶揄一番:

“真后悔年轻时读过许多闲书,不知读到哪儿去了,反正一点都记不得,譬如那本巴黎什么来着……”

(5)“《巴圣母院》。”

(6)“以前读过,现在彻底想不起是蚂蚁还是蟑螂在书页上爬来爬去。”

(7)小英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致富能力跟读书成反比,书读得越多赚钱能力就越弱。

(8)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包括我的同事小莫,她家里应该也有一个哪怕仅仅当作摆设的书房,她一次次置身其间。尽管随着年龄渐长,对她来说阅读是没落世界的一道影子,但她依然不会感到跟书籍待在一起是一种羞耻。

(9)这些年来我曾精心策划过几出“苦肉计”,一旦倍感挣扎无力就壮士断腕,从那个让自己身心交瘁的地方逃走。

(10)小时候我喜欢圆形玩意儿:骨碌碌地玻璃珠子,圆圆的乒乓球,聚焦阳光让纸张蹿起火苗的凸透镜,用轴承做成的简易小推车,用木头劈成的陀螺。圆形的物什总是掳获孩子们的心,让自己成为小小宇宙的中心,行星一样闪烁的目光则绕着它旋转。孩子们在晒台上打陀螺,麻绳鞭子抽得啪啪直响,抽得地面光溜溜的像扫帚扫荡过一番。陀螺快要停下,在地上踉跄转动,似停未停,这时候任凭你徒劳地挥动鞭子,它干脆赖在地上不肯再转,站在旁边的腊狗叔早就看得手痒痒的,他迫不及待地夺过鞭子。腊狗叔三十好几,光杆司令一个,在我们村只要没娶熄妇就只能算个娃娃头,他凭借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的优势,成天在村里厮混,玩转大人小孩两拨人群。那时候传统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圆十里,腊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无奈的陀螺,在村里转来转去。

(11)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生活的陀螺不再紧紧围绕祖辈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旋转。人们纷纷沿着村前的田间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离开的脚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独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护传统的农耕生活。

(12)二十四节气的小雪,阴雨绵绵。我来到十字路口,在沙井南环路学府雅苑下车,踅入一个老工业区。我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厂房看上去很简陋,踏入并不敞亮的老厂房,才觉得自己的第一印象有偏差。三楼写字楼装修得另有乾坤,走进去是面积不大的小厅,像一个温馨的吧间。

(13)在工厂一墙之隔马路上,我有时看见一个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年纪介于三四十之间,只见他形容枯槁、虬髯凌乱,像国画里落拓不羁的隐士。他总是仰起头,并不在意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只一味沉湎在自己虚拟的情境之中。早上我去上班,他正蹲坐在电话亭里,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他在自编自导的戏里不断变换语调,并佐以表情,仿佛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我确信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命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4)那些天,南方的天空下总是湿漉漉的,漫天都是迷迷蒙蒙的毛毛雨,我的脸上肚子上有一种潮湿的感觉。待在出租屋里,心里的茎蔓始终在蔓延,在探寻着什么——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1)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
坚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啃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认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运动量,占用了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
材料二:

图表: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摘自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
材料三: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而且快乐程度超过美国同龄人。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吸食大麻。
5年前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少生病,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改编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儿快乐的理念和实况,并指出了人际关系因素的重要性。
B.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三相比,以图表的形式,用数据说话,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C.提高未成年人的快乐指数,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
D.根据对欧美国家的调查,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E. 亲友关系融洽,国家繁荣富裕,社会注重公平,都能直接促进青少年变得更快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能够帮助青少年和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有益做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代法学的“洋翰林”——程树德

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 留学生授职考诫,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先生十岁丧母,孤苦无依;勤奋自学,通育达兰,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 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广收从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后7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 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 律考》二十卷,三十余万言。参考书藉凡數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 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现在仍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 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 馬不讲。纪文达编幕《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将清代统治者不重视法律因而造成律学衰落之弊病予以发微,影响深远。1955年重版时,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曾评价云:“该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 究我国法律变迁沿革的人作参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国法制史》问世。这是为京师法科学生所编的教材。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简括之笔,阐述历代法令及刑制的发展。1931年,《比较国际私法》出版。 1933年,《说文稽古编》出版。先生在叙迷著述旨趣时曾云:“性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检阅旧藏《说文解字》诸书,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说文稽古编》之作。”从文字之形成,窥上古逸史与其社会之情状,是此书的创造性探索之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由于多年辛苦工作,积劳成疾,1933年,树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南迁,先生失去教职,从此经济断绝,处境凄惨,衣食不完。在日伪统治时期,先生病无医药,生活无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况不断恶化,最终瘫痪。在病中,先生著成《论语集释》四十卷。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部重要 著作。为弘杨中华固有文化,以“目难睁不能视,手颤抖不能书”之病弱残躯,自己口述,亲戚笔录,历时九年,《论语集释》终于在1942年脱稿。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全书共一百四十万言。此书为研究《论语》之学者提供了自汉至清的详尽资料。又对《论语》之训诂注释有充分考证,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的思想本盾,为译注、研究《论语》的学者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根据。

  (摘编自邸永君《“洋翰林”——中国现代法学大家程树德》)

相关链接
①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 未有不愛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毀灭其文化,移易其思 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著者以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穷年矻矻 以为此者,亦欲以发扬吾国固有文化,间执孔子学说不合现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国人之舍 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废然知返。余之志如是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②程树德是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书,与沈家本的 《历代刑法考》一起,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朝律考》对唐以前的 汉、魏、晋、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等九个朝代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进行了考证、梳 理和甄别,从中采摭了内容丰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谓、条等法律资料,一定程度 上恢复了这九个朝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的具体考证十分细致,以 “汉律考”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律家考等8个方 面。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中国 古代法律发展的“律系表”。

(何勤华《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程树德所经历的苦难,少年丧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国家动荡,也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详略得当。
B.光绪三十二年,七卷本《国际私法》出版,这是程树德第一部作品,他当时年仅29岁, 从此他的作品陆续问世,一生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C.程树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来多次再版,而且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此书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曾被列入大学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程树徳作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学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上也有贡献,如《论语集释》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国际私法》完成以后,程树德把研究领域从国际转人国内,转而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进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对九个朝代法律的考据和论证。
B.在程树徳看来,清朝在经学、文学方面都能够超过前代,但在法律领域却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于纪昀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律学的有意贬抑。
C.程树德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中国法制史》,从黄帝时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论述到清朝时期,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D.根据文宇的形成,窥察上古社会的信息,以补古史之缺,程树德创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学方法,为他研究 《说文解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E.程树德《九朝律考》《论语集释》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对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考证,为后_学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据。
【小题3】程树德是一位多产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