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井眼
李丹崖
村庄里的那眼井是谁打下的,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栓着铁皮桶、木桶、塑料桶、陶罐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私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粼光。
皖北平原很少有石头,即便是有,也多给用在了大件器物身上,比如石娘、石磨、碾子等,还有,就是做成了井台,井台上一根根绳索的印记刻下了时光的痕迹,不知道有多少代人从老井里取水烧饭,填饱肚子,一代代繁衍生息下去。
从远古到现今,一点点梳理村庄的印记,斯人远去,老井却留了下来,且愈发深邃清幽。
乡下人每天拜会最多的乡村器物应该就是井了,淘米洗菜要去,洗衣冲澡要去,灌园浇菜要去,渴了要去,饿了要去,脏了要去,甚至就连衣冠不整了,不想去照镜子,也要去,探头看一眼老井,里面藏着的那面“水镜子”会让你全然探看自己的容貌衣冠。
小时候,父母最怕的就是我们去井台,尤其怕我们伸着脖子朝里望,唯恐我们一不小心掉下去。但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朝里望,那蓝蓝的天宇,雪白的云朵,统统都能在井水里看到,什么物体经由井水一照,都变得色泽鲜艳、容颜洞明。难怪,就连村里的二憨子也喜欢趴在井台上望,他说,那里有他的爹娘。二憨子的爹娘走得早,全靠哥哥把他拉征大,二憨子问哥哥,爹娘去了哪里,哥哥告诉他,去了天上。二憨子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天上的模样,但二憨子可以看到井水,通过井水,他看到了天空,也看到了飞鸟,甚至还看到了爹娘各坐在一只鸟背上,自由自在地飞。二憨子每每趴在井台上看的时候,乐呵呵地笑,像个孩子。
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和二憨子一样,那口井就是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花雪月,流年四季。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压水井,这种开口极小、出水极其方便的取水工具。唯一的遗憾是,透过压水井看不到别样的天空,更看不到飞鸟。二憨子才不喜欢压水井,他还是喜欢去井台上趴着看。
有了压水井,人们并没有忘记老井。因为,压水井跑水的时候,还是要到老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做引水。说也奇怪,压水井里的水总有一股铁锈的味道,完全不如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所以,上了年纪的人还总是喜欢到老井前去打水。后来,为了照顾这些老年人,有人在井台上架上了辘护,取水就方便多了,也为老井增添了几许趣味,辘护转动,老者取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咳嗽的声音,要美妙得多。
老井有灵,据村里的老辈人说,早些年,遇到了旱灾,河沟都干涸见底,唯独老井不枯,反倒涨了几分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九龙井吐水,给他洗澡,所以,与其说上善若水,不如说“上善若井水”。
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说,老井是坐地而成的缸,当年,女锅娘娘捏泥人的时候用的水,就是从缸里取的,后来,缸下陷,变成了老井,每个村落里都有了不枯的泉眼。
是的,泉眼。老井可不就是村庄的明眸,它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
所以,就连村庄里的鸟雀也喜欢到井台上去站站。弯腰饮两口人们落在井台上的水,望一望井水里的一角天宇,也望一望自己,时不时得意地叫上几声,村庄也在这样的静谧里睡去,又醒来。井台上的青苔绿了,黄了,井台上的辘护停了,又被风吹转了,中中呀呀,像村庄里孩子的私语。
老井有魂。它是来自地心的窗口,爱幻想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老井是地心用来和天空通话的工具,也是用来与天空联络的一眼秋波,不信,有风无风的时候,你去看老井,都是波光粼粼的,脉脉含情。
很佩服来自村庄里的那些人,时至今日,他们还喜欢在“井”字前面加上一个“眼”字——眼井。
他们也认同,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介绍村庄的井的古老,描绘了人们从井中取水的场景和井台上绳索刻下的痕迹,再现了围井而居的村庄的生活图景。
B.趴在井台上看井水,能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能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眼睛不好的二憨子趴在井台上看井水时就非常开心。
C.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老井与新型的压水井进行比较,突出老井水的清冽甘甜以及用辘护取水时的便捷与趣味。
D.文中穿插九龙井吐水、女蜗造人等神话传说,既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内涵,又渲染了老井的神奇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2】为什么说“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请简要回答。
【小题3】百度百科解释“井眼”时说:“井眼,即水井,是一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是一种人文景观的独特创造。”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说你对井眼的文化底蕴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11:1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D.“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说服了月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并最终将匈奴彻底打败。第二次出使西域,让西域商人看到了流通丝绸的价值。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目光短浅,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也很短,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
《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所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写作时间也一直写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摘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摘自中国新闻网《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⑪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野草蓬勃生长的姿态,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开头作者描写海棠花大炫姿容,可是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C.第③段承接上文,描写了“我”对海棠的关切照料及海棠香消玉殒后的沮丧,与下文“我”忽视野草的态度形成对比。
D.文章展现了野草在不同境遇下的精神面貌,比如在困境中的自在与超然,受到垂青后的自信与持久。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A.
【小题3】文章题为“野草的呼吸”,为什么却以白己在文学写作上的经历和感受为结尾?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垂钓

余秋雨

①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凛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他们就淡,海雾淡了他们就浓,有时以为他们驶走了,定睛一看他们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③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④胖老人听见脚步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的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进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⑤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头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观念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的施舍。

⑥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头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⑦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⑧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的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狂吠声已经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⑨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⑩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相互批判,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⑾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只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⑿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胖老人:     
瘦老人:    
【小题3】为什么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义。
【小题4】请探究作者对两个垂钓者的感情有什么差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并逐渐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许多尴尬。检视分途后的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那些受读者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是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作品。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之间虽有一定界限,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文”或“文章”这个整体的名义出现,多数时候还因二者融合而相得益彰,出现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贾谊的《过秦论》等传世美文。“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划界又诉讼纷纭。陈独秀认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的区别在于有无“美感”,有属前者无属后者。“美感”是极具个性的抽象的东西,以之作为标准,难免见仁见智。对此,刘半农就曾明确反对:科学上应用之文字,皆当归入文字范畴;必须列入文学范畴者,惟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史传记三种而已;私人之日记信札,不能明定其属于文字范围或文学范围,要惟得已则已,不滥用文学以侵害文字斯为近理耳。”许多措辞微妙、婉转精致的碑、诔、铭、颂、论、奏、说、函等应用文,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倘若统排除在文学之外,中国文学就真的只顾专咏风花雪月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后还引发另一场争论:“应用文仅足供日常琐屑之用,美术文则关乎人生之存亡、凤化之变化",“应用之文字,所以代记忆、代语言,苟名为人者,无不当习知之;美术之文字,则以典雅高古为贵,不特非人人所必学,即号为学者亦可以不学”,“语文教育重‘文学之文'而轻‘应用之文' ,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贻害无穷”。
(有删改)
【小题1】“文学之文”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哪些尴尬?请简要概括。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如何处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关系。
【小题3】划线句中,刘半农是如何看待“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