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我视他为当代的蒲松龄,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屈原、杜甫、曹雪芹的作品就是这样。我发现哀愁也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会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欲望膨胀的时代,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有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因为缺少哀愁的情怀,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尽管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也许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小题1】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哀愁是什么?
【小题2】苏联解体了,作者为什么认为“俄罗斯是不会死的”?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3 02:0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外貌由富态到干瘪,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人格由自尊到顽劣,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里山看云  从维熙
早上三点,与我同行的朋友便出发去阿里山巅看日出了。他们要爬很高的坡,走很远的路,然后乘小火车,奔往观看日出的大山峦峰。我喜欢水,而不爱山。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步出阿里山宾馆。
阿里山还在沉睡,只有山麓上几盏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我沿登山的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次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的轻微声响,就是这里的唯一的音乐。天上还有残星挂在天穹一角,我忽然记起古代一首童谣诗:“天是棋盘星是子,地是琴键路是弦。”真是妙不可言。过去,我只是从台湾省地图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而今天我却独步阿里山,这本身就是使人痴醉的歌。
不知什么时候,那些鸟儿睡醒了,在林中吟唱第一支歌。那是一只北方也有的布谷,高歌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一”·我在儿时的家乡就听过这支歌,农民说它唱的是“赶快布谷一赶快布谷一一”,但是乡亲们把它的歌人性化了,变成了“光棍好苦”。想不到一泓碧波相隔的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这只穿梭于阿里山丛林的鸟儿,错把初秋当作阳春五月了?不,或许它是在吟唱两岸的相思之苦吧!
接踵而来的是百鸟合呜。我分不清那些鸟儿的姓名,也无法得知它们是躲藏在哪儿歌唱;反正那鸟儿的大合唱,完全打破了阿里山的沉寂。我惬意地坐在一块石板上,静听着这动人的森林音乐会,记忆中我曾有缘聆听过这独特的鸾凤合鸣,那是在祖国大陆的长白山,那是在祖国边陲大兴安岭,在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鼓浪屿。记得,那天沿着海岸神游,在与金门发生过炮战的何厝,我曾用望远镜眺望台湾岛的形影。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海岸神游路过当年郑成功陈设于斯的古炮台时,不知是哪位游客,在生了锈的炮口上插了两枝盛开的杜鵑花,我当时很为那两束花儿动容。
阿里山上也有杜鹃花。这是在天色微明时,我从山坡上看到的。她躲藏在亚热带植物家族的襁褓之中,与三角梅、美人蕉等花卉同林而居,色彩显得更加娇艳。我走过树丛花海,信步向山腰走去,由于少了林木遮眼,顿感阿里山的巍峨奇秀,它像是一条灰褐色的海鲸,跳海而出斜卧在陆地上,那高耸的头仲向天穹远处,那尾究竟伸向哪几,我是看不到的。心旷神恰的同时,我也为登山去观日出的同伴扫兴,因为我在仰望这条“海鲸”时,看见了天上的流云,有云的早晨是无法看到日出的,我有点窃喜没有去看日出。
在这儿看云,令人瞎想无穷:一片片白絮在天空时而组合为一,时而又化为片片桅帆各自远去;间或露出一隅如海的蓝天,但是那一线碧蓝很快被白云吞噬了。云在天穹下不断变化着身影,一会儿它像古埃及人面兽身的狮子,一会儿它又像一只温顺的波斯猫;一会儿缳是金戈铁马的决斗,一会儿它又像是白衣素螭缟的仙女在瑶池浴后起舞……这种云的诡谲无形变幻,那真是难得的一乐!
更让我心醉的是,这是我从没涉足过的中国一隅,在这儿独自一人观云,不是难得的人生乐事吗?!我早在1986年的中秋之夜,面对窗外一轮皎月,曾写下过这样一首题为《遥望海峡》的诗:
你是一滴水/凝聚着/宝岛的云/琼山的月
是一束浪/亲吻着/断裂的岸/塌落的崖
你是一支箫/低奏出/南来的眸/北来的盼
你是一缕风/吹动了/情殇的帆/寻故的船
今天,一条大陆来寻亲的船,载着我们十几个人,终于叩访宝岛来了。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
山林里传来的嬉笑声,撕碎了我的思绪,那是从阿里山云中走出来,到山下去上学的儿童,接着有摩托声声,那是上班族人员到山下上班。百鸟啼嗚声消失了,阿里山立刻从无声的禅境中,还原成了人世间的一座石山,不久,山峦中有了我热悉的声音,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早知空跑一趟,还不如与老兄一块儿在这儿逋遥呢!”
2005年5月初修订于北京
(文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山麓上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轻微声响”,用笔细腻、生动,表现清晨阿里山环境的凄清与冷寂。
B.听阿里山百鸟合鸣时,作者回忆起了长白山、大兴安岭、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厦门鼓浪屿的鸾凤合鸣,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善于联想。
C.文章结尾写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与开头朋友三点出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突出了作者的得意与对他们的嘲笑。
D.“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是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向读者呈现“渴望两岸统一”的主题。
【小题2】作者写阿里山布谷鸟时强调这种鸟“北方也有”、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又着力交待布谷叫声为“光棍好苦”,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插入作者1986年中秋之夜写的诗《遥望海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
尚小迪
自打17岁那年我到千里之外求学起,顶不住爸妈每天三问候,我学会了撒谎。最初仅限于在电话里虚报平安,后来领域不断扩张,谎撒得也越来越夸张,成了吹牛皮。
“妈,垒球赛我们赢了耶!”
“爸,这次考试你闺女全优,厉害吧?”
“论文写完了,空前绝后,正等着老师打高分呢!”
听得出,爸妈在电话那端比我还开心,有一次,老妈甚至对着话筒鼓起了掌。吹牛真好,它的益处在于让爸妈一次次得到欢愉,我呢,也一次次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一次次身心舒畅。挂上电话,我会朝着我吹出来的那个缤纷世界努力前行。
毕业初,我进了一家并不优秀的单位。入职手续刚办完立刻给爸爸打电话:“爸,我签了家好单位,您就等着享福吧!”
刚收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打了家里的电话:“发钱太多,都愁死了,怎么花啊?”
隔三差五,我就跟妈妈说:“我又签了大客户,一切都好!”
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没底薪,每月刨去房租,连吃饭都成问题。好在,逢月底我都会收到妈妈从老家邮来的煎饼和腊肉,我流着泪用它们果腹,然后擦干泪打电话责备妈妈:“我这啥都有,你不用寄了,不嫌麻烦呀?”妈在那端嘿嘿笑着说:“外面卖的哪有你妈做得好吃!”
瞧.连妈也吹上了。
后来我换了单位,有了男友,成了家。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回家时,我跟往常一样,像只报喜鸟,叽叽喳喳不停。从家出来,男友跟我一笔笔算:“咱俩年收入满打满算9万块,房贷得还6万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还炫富!”
“怎么,怕我家跟你借钱呀?”
“不怕借钱,怕掏不出来伤感情。”
“你想过没?老人们聚一起,爱聊谁家孩子年薪多,高兴自己的儿女有本事,我可不想让我爸妈抬不起头。”
“可是你说10来万,你没听到妈说呀‘一二十万哪,不错’,经妈的嘴一传,就成了一二十万,坊邻再传,会变成二三十万??可怎么收场呀?”
为此,男友特别焦灼。好在,并没人向我们借钱,我们悠哉乐哉地当了几年伪富人,每次回老家,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让我的虚荣心飘啊飘。这份快乐虽然惊险,倒也挺受用。
婚后第六年,有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要做生意,差10万块钱,想从我这挪挪。
挂了电话我就懵了。上个月我们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这可是我跟老公这么多年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要是弟弟的生意赔了呢?
老公脸色很不好看,他说:“爸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姐姐和姐夫的不帮一把说不过去,可钱在兜里还没热乎呢,我是真舍不得呀!”
三天后,爸跟弟一起来我家,不等弟开口,爸就说:“妮儿顶多只能借给你弟三万块。”转头对弟说,“生意要从小做到大,一步步来,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可咋办?”
我松了一口气,当天下午就把钱给了弟弟。
后来我回家,旁敲侧击,为什么爸只许我借3万元?我又不差钱。
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吧唧吧唧抽他的旱烟袋,吐出一大口白烟说:“我的闺女我心里有数,人好心善,就是爱逞点能。”
妈在一边附和:“这些年来,你说十分好,我和你爸就往一分里信。你是怕我们挂念着,我们懂。” 我的泪顷刻间滂沱起来,多年来的憋屈全宣泄开采,在妈怀里,我哭得像个小孩。许久,我抽抽搭搭地问。你们怎么断定我吃过苦,受过罪?
爸说:“你刚毕业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会在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挂断,我就断定你缺钱啊.怕饿着你,
也怕你走孬路,就让你妈给你邮吃的。”
妈说:“你邮来的照片,跟你回家时穿的衣服总是同一身。你那么臭美,要不是手头紧,会不多添置几件衣裳吗?”
爸说:“每次回家,哪怕你妈炖个白菜豆腐,你也吃得津津有味,说明你在外面吃不着油水!” 我嘟嘟囔囔替自己狡辩:“那是妈做得好吃!”
妈呵呵地笑了,她说:“闺女呀,我和你爸没有责备你的意思。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在自个爹妈面前,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很愿意配合你的。你想呀,你吹丰夸自己好,我们听着心里也畅快呀,这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何乐而不为,往后权当爹妈那儿是情绪宣泄站了,多个放松心情增添自信的地儿,挺好。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
爸和妈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从17岁到千里之外求学时起,学会了撒谎,因为爸妈每天电话三问候,为了让他们放心,就虚报平安,越来越夸张,就成了吹牛皮。
B.吹牛的好处在于让牵挂着“我”的爸爸妈妈放心和快乐,“我”也一次次得到安慰和满足,挂上电话,“我”会以我吹出来的世界为目标努力奋斗。
C.“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牵挂远方的自己,就继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多亏有爸爸妈妈多次不动声色的支援,才渡过难关。
D.弟弟向“我”借钱,“我”和老公心里很是矛盾,不帮说不过去,可要帮的话又确实没有能力,感到很为难,爸爸体谅女儿的难处,出面解了围。
E. 小说语言生活气息浓郁,故事温馨动人,以“我”吹牛皮为明线,以爸妈体凉“我”为暗线,开头设悬念,后文揭开悬念,表现了深沉的父母之爱。
【小题2】小说为什么题为“到父母跟前吹牛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小题2】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年 味

北 塬

①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变稠的,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年货也是随着年关的一天天临近而逐渐增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记忆中的年味是留在舌苔上,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我开始怀念并细细咀嚼关于年的一些零碎记忆,而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

②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的,那是蓄积了一年最热切的盼望。我常常能忆起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三,过年丢(剩)七天。过了二十三,房屋要彻底清扫一遍,手巧的姑娘媳妇着手剪窗花,剪各色各式的,贴在木格窗户上,有人物、有风景、有反映农村生活的,也有抽象夸张的……村里人要送灶神,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泡上一杯清茶,在自家的场心处把灶神送上天,据说灶神是回去转娘家,一年当中,只有七天的时间,七天以后,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又得回来陪这一家人一起过年。村里人总会香火不断地烧上三天,既要给已逝的先人烧香,还要给灶神、天神、喜神、财神们烧香。总之,过年了,什么都可以忘,什么都可以省,惟独香表不能忘也不能省,忘了香表就等于忘了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恐怕要得罪众神。

③我对过年的全部记忆是从一身崭新的衣服开始的。只有过年了,我才能堂而皇之地向父亲要一身新衣服,而父亲往往在这个时候是极其慷慨和大方的。他甚至提前就准备好了做衣服的料子,尽管那些布料可能是他赶场时买的便宜货,但做成新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还是很洋气的。特别是上衣的四个兜,上面的两个兜能别好几支笔,而下面两个兜,就不愁挣的洋糖装不下了。那个时候,撑得鼓鼓的两兜糖才是最值得炫耀和满足的了。所以,在过去,糖的真正味道反而淡忘了,那种本质的甜好像不是留给嘴里的倒像是留给两个大衣兜的。

④小时候,盼着穿新衣服比盼着过年更让人心焦和难熬。其实,当时对过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虽然一身衣服从量身订做到缝成前后要试好几遍,但总感觉年前这新衣服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直到过年了,穿上身再不舍得脱下。大年三十晚上要坐夜,要一直坐到天亮不能睡觉,也不能犯困。我遵循这样的习惯,反正有新衣服穿,还有一串鞭炮,鞭炮不能一下就点着了,那样第二天手就得闲着,只好拆开一个一个地放,小鞭炮的声音倒是挺响,胆小一点的还得把耳朵捂上,炸一声身子也跟着晃动一下。

⑤三十晚上不想睡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厨房里不断飘出的肉香味,肉要等到吃过晚饭了才能入锅。村里人无论家境如何,大年三十都得煮一锅肉。我兄妹多,母亲就将肉全部剁成小块,往往肉要煮到很晚,这是需要很大耐心的。我借故在院里放鞭炮,总会隔着厨房的纸窗户偷偷闻上那么几下,那锅里像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香气。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过年的认识渐渐发生着变化,我的压岁钱也由原来的几毛变成几块、十几块,所以,我还是希望一年的周期变短变快一点。不仅如此,过年了,我不再只奢望一身新衣服。过去只在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平日里上学或者干活我都能舍得穿在身上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足了。有人说,年关,年关,是这一年中的一个坎,一个关。因为在过去,佃农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计。每年的年三十,地主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收取租金。往往有的佃农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交地主租金的,年自然不好过了。

⑦关于年的来历有一段传说,据说年是一种动物,年三十这天,它就会窜进村子,吃掉或抢去村人的食物和物品,所以,人们敲锣打鼓就是为了吓跑年。年被吓跑了,村里人的食物和物品保住了。锣鼓声却没有停下来,过年了,村里人总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小孩扭起了秧歌,小伙舞起了狮子,俊姑娘顶起了彩船,老人喊起了揖称……一个村子的社火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

⑧前些年离开了村子,在一个小城生活。平时很少有回家的机会,过年了,倒是急切切地想赶回去。想利用过年的当儿陪父母说说话,想到村口转悠转悠,想遇到几个熟人随便唠几句,想到亲戚邻里走动走动。回到家里,父母便开始不停地忙活,几次想开口,酒菜全摆上桌时,我开始不知道说什么好,父母一个劲地夹菜,我一个劲地扒菜,好久都没有吃父母烧的菜了。

⑨吃完饭到村口转悠,我遇到了自己一起玩大的铁杆阿壮,本想天南地北地聊上一通,不想刚见面,他就恭恭敬敬地递上一根烟,我点上,然后我掏出烟递给他一根,他双手接住,慢慢顶在嘴上。还是要当城里人,瞧瞧这烟,名牌的。他开始向几名抱孩子的妇女炫耀起来,我知道那中间有一位是他的媳妇。

⑩突然就没有了转悠的兴致,索性呆在家里。如今,农村也像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可不知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个年,我只好呆在家里,我想,这年比往年又是冷清很多,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是不想出去,只是见了面,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二○○七年三月五日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说“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都写了哪些关于年的回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替换成下面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孩扭起了秧歌,老人喊起了揖称;小伙舞起了狮子,俊姑娘顶起了彩船。
【小题3】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和父母吃饭”“和阿壮互敬烟”两事,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
【小题4】请你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