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
①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获取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浅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
②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③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④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
⑤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
⑥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或贴近实际,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等,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
B.浅阅读是浮光掠影式的,有时让书中的营养一闪而过,可能没有反复思索回味、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和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
C.浅阅读与深阅读两者不相包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却不够精准,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却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D.浅阅读是指一种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追求实用资讯或短暂视觉快感的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新媒体可以调动读者的各种视听感官,虽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也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
B.由于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浅阅读快速高效,于是,在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信息化时代里,浅阅读被广泛接受。
C.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逐渐成风,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D.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使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它可以扩大个人视野,促进自身发展;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B.新媒体阅读工具给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充分调动读者各种试听感官。既兼顾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也弥补了前阅读的局限。
C.中国传媒出版人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精品放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D.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时,使得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矛盾缓解,让不同媒介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3 08:0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2)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
【小题2】第2段引用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
【小题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阳,流露出怡悦之情。
E.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小题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②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③“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⑤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就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⑥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响了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
B.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
C.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
D.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己”动机源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
B.“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情常理的。
C.“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
D.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
B.“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
C.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
D.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利己”需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会少发脾气。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驯服,完全被父亲“统治”。她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 颇识一点文字,期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莱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偷偷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大概倘一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25岁了。
几经彻夜失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我二百元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久来电”。
(选自梁晓声《父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既起串联故事的作用,又使故事显得真实。
B.“我”认为父亲会反对自己上大学,所以放弃了第一次机会。后来又担心父亲不给钱供“我”上大学,所以“几经彻夜不眠”。
C.小说写到父亲两次说的“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句话,是想突出父亲“崇尚力气”的观念。
D.作者说家中同样特别需要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父亲很能攒钱,母亲很能借债,但是作者相比之下更感激父亲。
E. 哥哥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说明他懂得节俭,但他未能深入体会家庭的困难,所以还是执意上大学。
【小题2】小说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直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父亲寄钱支持“我”上大学,出人意料,这样的结尾是否符合情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小题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小题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小题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