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小题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小题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小题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我国古代等级观念非常强,要体现皇帝和达官贵人、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别,除了靠建筑物的大小,还要靠建筑的装饰图案来区别。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不同的动物形象往往象征不同的等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的形象了。古人认为龙可以上天入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以表现出一种超自然的神圣力量。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龙便成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宫殿中,龙的形象无处不在。有人统计,在太和殿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约有12654条龙。一走进这座大殿,仿佛到了龙的世界。在封建社会,龙的形象只能是皇帝所有,其他人不能在自己的用品中刻画龙的形象。而处于中等阶级的官府或豪门巨宅门前则会放置一对石狮子,使整个建筑更加气派、威严,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居民住宅。
传统建筑装饰中,动物图案还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整个建筑物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比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神”、“皇”的象征意味,因而北海的“九龙壁”,在整个审美视域上给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联想余地。
不同的朝代在建筑装饰时,动物形象所表达的寓意大致相同,但是每个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动物造型都有所不同,这主要由于受到当时朝代的审美观影响。比如,南北朝石狮的翼翅造型处理得有点花俏,身上也布满了火焰纹与云纹,虽可以此来显示狮子的无限神威,但也略显做作与怪异。也许这种“做作与怪异”是我们现在人的看法,但在当时这种造型是美的体现。而到了唐代,石狮整体造型圆浑壮硕、沉稳有力,这又与唐代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趣味相一致。
(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动物图案或雕塑探析》)
【小题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不属于传统建筑设计特点的一项是
A.能体现出居住者身份等级的差别。
B.广泛运用动物形象作为设计元素。
C.不同时期相似寓意的图案造型类似。
D.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2】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动物形象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运用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开天辟地第一回

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本报讯 我国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历史在浙江开篇。到今年12月中旬,浙江现有的23.2万名贫困农民全部依法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这一保障制度以法规形式写入了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据省政府法制办负责人介绍,以法规形式将农民列入社会保障的保护范围,此举为全国首创。

在绍兴市马山镇渔港村,原先年收入只有480元的64岁农民封秋娥,再也不用为明年的生计发愁了。按照《保障办法》,她和孙子明年可以获得2200多元的保障金,直至她家的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止。这些钱全部由绍兴市和马山镇政府的财政支出。现在马山镇有90户148名低收入农民获得政府的援助。绍兴市民政局同志表示:“以往,我们对申请保障金的农民半年审批一次,按年发放。如今我们按《保障办法》规定,按季发放到每户农民手中。”

曾经是贫困县的泰顺县,已有1万多名农民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个提出“低保”申请的农民,其所在村委会都要在村里发布不少于7天的公告,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保障办法》根据农村居民每月粮油、干鲜菜、肉禽蛋、衣着被褥和教育、医疗等费用开支,按照当地物价指数额定最低生活费用,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凡家庭人均收入不足最低生活保障的部分全部由当地财政保底,并以现金形式按双月或季度发放。

早在1996年,我省就着手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没有法规保障,申请和审批的程序不规范,资金没有保证,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作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多数农民已脱贫致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日渐充裕。让少数贫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配套措施。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实施,将使浙江贫困农民从过去享受解急济困式的关怀转变到有了法制保障。”省民政厅有关人士说,“如果有的贫困农民基本生活失去保障,他们可以以‘不作为’或‘侵权’为由,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直至提起行政诉讼。”

据悉,为顺利启动农村“低保”制度,省财政今年投入了1400多万元,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目前,我省每季共有27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农民的“低保”费用。

【小题1】在新闻标题中,“开天辟地第一回”是什么标题?“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又是什么标题?两个文题在拟题上各有什么技巧?
【小题2】《开天辟地第一回 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文,提供了哪些新闻背景材料?
【小题3】新闻靠事实影响观众,新闻的本质是事实。这篇消息在选用事实说话时,体现了新闻的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写出了家乡对我的影响,我离开家乡后的难忘、后悔之情。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小题2】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A.
【小题3】本文以“背叛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小题3】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