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1 10: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完夏天再去天堂
墨中白
老人感觉到这个夏天在一天天变凉。
老人要走了。
老人不想走。老人舍不得居住的土屋,更舍不得他多年的老伴。老伴为他养育五儿三女,吃了一辈子苦。
老人和老伴儿孙满堂,可儿孙们却很少去他们住的土屋。
每年麦收,五个儿子就会给他们送来食用的小麦,女儿们过节也会送来点酒和肉。
老人和老伴知足。
老人知道儿女们都有子女,要供他们读书,还要为他们结婚操心,就像当年他们为他们操心一样。
儿孙们活得幸福,老人就快乐。老人常把快乐说给老伴听,可老伴总唠叨着,怨他们多时不来土屋。
老人安慰老伴说,孩子们忙。你要是闷得慌,就陪我到北沟边放羊吧,和羊说话,也很快乐的。
老伴没有理他,却说,娃是嫌咱们老呢!
老人不再说话了,搂着羊儿问,我们老吗?
羊叫了两声。老人高兴地对老伴说,瞧,羊说咱们还年轻哩!
老伴就笑骂,老不正经的。
老人喜欢老伴骂这句话。
老人不服老,直到那个夏日走回老屋,摔倒了,才发觉真的老了,想爬,手脚却不听使唤。
老人站不起来了,躺在床上。
老人不能动,可心像镜子一样明亮。
看着老伴弯着近九十度的腰忙着照顾自己,老人真想快一点走。
老人当过兵,打过鬼子,不相信有天堂。可老伴信奉神,说好人会升天堂。
老人真希望有天堂,早两年过去,把那边安排好,将来好接老伴在天堂一起生活。老人躺在床上,想着天堂的事,可脑子清醒,清醒的老人想喝水,拿桌上的水杯,手
碰杯时,人却滚掉下床来。望着不到半米高的床,却不能上去,老人的心好疼。
老伴回家,看到躺在地上的的老人,伸手拉。
老人说,你年轻时抱不动我,现在如何拉得起!
老伴去找儿子,五儿、四儿、三儿外出打工,二儿赶集没回家,大儿在北沟放羊。老伴只好叫来乡邻才把老伴人抬到床上。
晚上,老伴弯着腰,来到大儿子家,让他去把老人家睡的床腿锯短点。
大儿子说,找老二吧,他家有锯。
老伴到二儿家,二儿子说,好好的床腿,锯掉干嘛?老大呢?
俺家的锯条断了。二儿媳妇不高兴地说。
老伴没有再说,弯腰,拄棍,蹒跚着,走回场上土屋。
来到床边,老伴拉着老人的手说,你还不如早一点走好呢。
老人握住老伴的手说,我也想,可这么热的天,儿孙们披麻戴孝,受不了,酒席上的菜也不能放……
你管那么多干嘛……
谁叫他们是咱的儿孙呢,我一天没走,心里还在装着他们。
要不,你过完夏天再去天堂吧。
老人说,我尽力撑吧。
老人的儿子还是找来锯把床腿锯短了。
老人能拿到桌上的水杯,可很少能喝尽杯里的水。
更多的时候,老人是在数着夏天的日子。看着床前的电风扇,老人想,自己同它一样,过完这个夏天,也该歇工了。可又一想,明年夏天,天热,电风扇还会不停地转,而那时的自己呢?也许真的有天堂,要不这活生生的灵魂到哪里去?
老人感觉自己离天堂越来越近,已经闻到天堂门外桂花树上飘来的香味了。
老人对老伴说,通知儿孙们回家吧。
老伴问,不能再过几天走?
老人说,夏天就该走的,天凉了,再冷,我怕去天堂的路滑!
老伴笑了,老不正经的,临走,也不改!
老伴一直陪着老人,直到老人微笑着离开。
老人的儿孙们回家,热闹风光地送走了老人。
五个儿子算账,扣除礼金,一家赔钱 500 元。
儿媳们说,天凉真好,菜能多放几天,有的肉还能回锅,要是碰上热天,这五十多桌酒席,可真赔大了。
老伴把保管一天的礼金包交出来后,分完钱,五个儿子互相望着,算好的账,却多出 2500 元钱。
看着一家人又围着聚在一起核对着账款,老伴摇摇头,弯腰,拄棍,蹒跚着,走回场上的土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夫妇的“知足”表现在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很少,就是子女们在特定时节送点小麦和酒肉来,他们就很满足了,同时也是要表现老人们生活的清苦。
B.老人开始“不想走”,是舍不得离开久居的老屋和相濡以沫的老伴,后来又“真想快点走”,是看到老伴照顾自己的艰难。
C.当过兵,打过鬼子的老人,如今没想到自己衰老到从床上滚下来,巴望着半米高的床却不能上去,老人感到“心好疼”,这里有对自己无人照看的强烈怨恨。
D.小说中写老人离开之后,儿子们回来把他热闹风光地送走了,举行了热闹体面的葬礼,这里可见作者对老人儿子们这种做法的肯定。
【小题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过完夏天再去天堂”的作用。
【小题3】分析小说结尾“老伴摇摇头,弯腰,拄棍,蹒跚着,走回场上的土屋”的内涵,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菉竹山房

吴组缃

阴历五月初十日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村上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对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菉竹山房,就是二姑姑的家宅。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注;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成槁色。——这座村子便是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我们都怔了一怔。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

“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到了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气殊多。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声音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

正答着话,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

“阿圆,莫怕了,是姑姑。”

(选自《菉竹山房》,有删改)

(注)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垩:用白土涂饰。

【小题1】小说第 2、3 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2】小说第 4 节是如何描写菉竹山房所在村落的景物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主仆二人口中的“福公公”“虎爷爷”以及“姑爹”等意象,反映了主仆二人的病态心理。请分析这种心理的成因。
【小题4】小说结尾,作者设计了主仆二人“窥房”这一情节。请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这两个方面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D.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4点的科技成长。
B.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C.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D.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E.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还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一日日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假装同意。
B.“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小说结尾部分这一情节安排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妙。
C.小说多次描写月光,不但展示了当天晚上特定的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映成趣。
D.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由此可见抗战时期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请以小主人公棒子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请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城内以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汉族建筑群,可谓“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________,或者是气势磅礴,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经历),胸中有丘壑。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布置/安排)桥梁。假如园子里有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别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个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________,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一定/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咫尺 再造乾坤B.翘楚 气势磅礴
C.丘壑 别出新裁D.宽敞 因地制宜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阅历 布置 务必
B.经历 安排 一定
C.经历 布置 一定
D.阅历 安排 务必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B.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C.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
D.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在相同之中各有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