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①,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②:“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③:“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④,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及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E. 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第一次是对人生的敌意和诡谲;第二次是职业乞丐的无赖相;第三次是丧失羞耻之心;第四次是对人生的冷漠麻木。这四次“笑”显示了女人个性的逐步扭曲。
【小题2】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
【小题3】如果将女人的有关身份证的文字材料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小题4】此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9 06:2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儿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找个老伴儿,如果钱不够花,他们会每月补贴些美元。
他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儿了。于是他买好晨练的行头,就一头扎进那些晨练的老人团体,有滋有味儿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他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她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他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儿媚。
答话的时候,她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胸部凸得很高。他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他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人家聊聊,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她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每颗都很圆,珠子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在职时,他是专门经手珍珠翡翠类东西的,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满洲源流考》说东珠出自混同江等河中。这串珍珠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留传下来的,那么老太太应是名门之后了。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三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他有好话题了,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她脸红了,说:“瞧,你看到哪儿去了?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
他这一刻也为她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们。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
她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他的心都醉了。
他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熬上三天,把那串珠子泡好、洗净、揉亮了,接下来该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笼屉中,盖上盖子。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文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他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他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她。她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头微微扬起,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
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她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他说:“好。”
他看着她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她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她也没有来。
他向人打听她住在哪个社区,人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她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而去。
他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他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阙云退休前在公家的文物商店工作,对珍珠翡翠可谓行家里手,在认识西门珠后梦想借助自己的特长成就黄昏恋,没想却被骗了。
B.西门珠时尚貌美,热情大方,调皮有趣,并且有点儿媚,这让北阙云很是激动,以至他在与她的谈话中明显表示出对她的爱意。
C.西门珠脖子上戴着的珠子是野生东珠,价值不菲,但她却佩戴外出,高调暴露,实际上她是出身名门,生活奢靡。
D.小说通过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塑造西门珠这一人物形象,又用一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北阙云愈合珍珠胎柳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专业特长。
【小题2】小说中的北阙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这一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需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渐疏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是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对比、举例等手段,说明人类应该懂得倾听的道理。
B.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不客气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不懂倾听的表现。
C.作者正反举例,无非是想说明世界上天然就掌握倾听艺术的人绝少。
D.懂得倾听与否,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
【小题2】第一段写了“我”在当初对“倾听”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中说“这就是倾听的魔力”,“倾听的魔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的全球观更适宜当下国际形势,它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当下时代问题。
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这种霸权做法会给世界带来纷争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提供的肥沃土壤,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充分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价值精神。
D.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强势文化,其文化内核中是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的,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做”的问题。
B.第三段列举中国哲学中的中道智慧,目的在于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形成需要文化渊源和历史经验。
C.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并在最后一段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它的可行性。
D.文章一方面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一方面又说它是依托中国文化的表达,不甚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受此影响,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
B.面对逐渐显现的人类全球性、整体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
D.地区内部的合作共赢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备要素,但若忽视了人类整体性,这种小范围的合作反而会伤害整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谷仓顶上的羊
周涛
萨依巴格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屑,亮得耀眼,适得人透不过气来。偶尔有一些树,也只是些灰淡的黯绿,丝毫打不起精神。
县委副书记余会全在一群乡干部的陪同下走在土路上,脚下踏起的土未沾在裤腿上,像是不小心踢翻了石灰桶。余会全心绪茫然!他想着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妻儿,光阴两隔,一下子换了个世界。再想到他工作的那个大院里的人人事事,每想到一个都觉得人家脸上挂着嘲讽。
下午的安排是检查新建的一个粮仓。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个粮仓挺高大,耸立在一片场院上,席棚尚未遮盖,木架像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空空荡荡的。
几个身穿衬衣头戴圆顶皮帽的维吾尔族村民,正在木架上扭过脸来看着他。他觉出自己脸上微微有些笑意,算是打招呼吧。
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谷仓顶上站立着一只羊。那只羊仿佛不是站立在高大的粮仓顶上,而是站立在险峻的绝壁断崖之上,旁若无人,君临万物。
咦,这真是有些奇了?大白天的羊怎么跑到那么高的谷仓上去了?
“把它从上面先给我赶下来!”他命令道。
村民们照他的指示去做了,轻轻一轰,那羊就下来了。它从谷仓顶上轻轻一跃,就站到了土墙上;然后在墙头像散步似地踱至中端,头朝下顺势一跳,就这么下来了.它下来后,仿一个高层人物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面容和蔼,态度矜持,频频点头示意。
余会全有一种被接见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那只羊看也没看他一眼,却对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表示亲昵。尽管如此,余会全还是对这只羊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崇敬之情,因为它的确是显得太不同凡响了,其肥壮、硕大与高贵,均非凡羊可比。他起了疑惑,就问:“这羊怎么和一般的羊不一样?”
乡长询问了村民,然后转告他说,这是一只野羊。村里的人上山打猎打死了它的母亲,把它牵回来了,养大了,成了现在这样子,喜欢上房,厉害得很!
余会全听了,心想,这就是这只家养野羊的身世了,难怪如此行为怪异、气概不凡呢!这是一只无意间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大角盘羊,在适应了村民习俗的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天然习性。他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什么深远的意思一闪而过,他能感觉到有一种原始的滋味令他触动。
他凝视着那只羊,它皮毛灰黄,油光发亮,肌肉发达而饱满。再细看它的一双眼睛,褐黄色的一对,没有一丝哀告的神色,里面全是桀骜不驯的野性之光。它是骄傲的、高贵的,甚至对陌生人透出一种藐视。余会全想,这才是一个充满了自信和自豪的生命呐。
他凑过去想摸摸它,可它跳开了。
余会全想起了羊在谷仓顶上的自在模样,但想象不出羊是怎么跃上这三米多高的土墙的。“能不能再让它上去?”他对身边的人说。
村民们围过去轰那只羊。开始羊不太情愿,但轰了几下,它只好当众表演了。它朝土墙冲过去,奋力一跃,让自己停顿在土墙的半腰上;然后在土墙的陡壁上做起了慢动作,先用两只后蹄扣住墙壁,再支撑全身。空出两只前蹄仰身再次一跃,把八十多公斤的身体稳稳地送上了墙头。
剩下的事对它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就像一个完成了高难度动作的平衡木选手,放心大胆,充满自信,它的四蹄踏出清脆的响声,轻盈地跃上谷仓顶,像帝王一样居高临下。
余会全想,是啊,总有一种东西高高在上,是我们所难企及的。他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强壮,想不到这只羊竟会如此聪明,它跃上土墙时运用了完美巧妙的方式,使不可能完美的事物完美实现。
余会全看着那只羊一一谷仓顶上的羊,它正高傲地昂起头颈,如站在悬崖巅顶,遥望远方。余会全意识到了,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只羊。
十多年后,副市长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话,他说起了这件往事,他说:“萨依巴格乡六月的阳光是白花花的……谷仓项上,站立着一只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写到阳光的炙烤使人和树都失去了生机,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烘托了余会全改变工作环境后茫然的心境。
B.在听说这只羊的来历之后,余会全内心情绪激动,觉得自己目前的尴尬处境,与这只从野生世界闯进人类社会的羊的境遇相似。
C.小说写维吾尔族村民头戴圆顶皮帼,写粮仓木架像个庞然大物的骨架标本,写大盘角羊聪明、自信、强壮,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主要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第二自然段对余会全的心理描写,写出他萎靡的精神状态,与下文羊高傲自信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以“谷仓顶上的羊”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身为副市长的余会全在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讲起谷仓顶上的羊”,这个结尾既是理解余会全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