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7.25
(1)“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塑造了礁石什么样的形象?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7 12:0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治疗日趋显现的‘大城市病’,向地下要空间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将带来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必要纳入国家战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媒体热点话题。在“高度”“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间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有研究将21世纪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世纪”,也有国家将地下空间归为“新型国土资源”。可以说,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特别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加重视。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不少城市充分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和建筑地下室,为老百姓开辟许多具有文化、休闲性质的公共空间;还有的城市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铺设“路基”……做足城市“向下”的文章,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城市的“里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面子”上的突飞猛进相比,“里子”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趟”。比如,有的城市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然而地下管网却敷设混乱、底数不清;地上地下规划不同步,导致道路被反复挖掘,甚至一场大雨就能让城市“看海”;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不尽合理,与城市其它基础设施缺乏衔接……如何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实现地下空间资源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已经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必答题。

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理念。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巨型盾构机曾引发热议,这个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设备代表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超的技术水平。可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技术等硬实力不是大问题,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地下空间管理权相对分散,资源权责不明,如何构建相应制度,理顺权责关系?面对私搭乱建、无序开发现象,如何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并保证严格实施?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消化、逐个解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起步不久的雄安新区,在规划纲要中专辟一个章节对地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树立了“高起点规划”“规划先行”的标杆;正在建设中的京张高铁清河站,采取高铁、地铁及市政工程一体化建设,实现一次安检就能在地铁与高铁“无缝”换乘;不少城市在城市轨道建设中探索引入社会资本,以“轨道+物业”开发模式大幅提升开发质量与利用效率……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天,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能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就能不断向一流迈进,城市生活水平也能“水涨船高”,为百姓带去更多便利。

(选自彭飞《让城市建设有“里”有“面”》,见《人民日报》2019年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空间被视为“新型国土资源”,它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B.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决定因素是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而非技术手段等硬实力。
C.与面子”相比,地下空间这个城市的“里子”显得寒酸,还城市建设的“欠账”势在必行。
D.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能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发挥巨大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手法,以突出我国近些年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
B.文章以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理念为前提,指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C.文章指出城市建设的“面子”和“里子”并重,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证。
D.文章论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城市只有向地下空间作“深度”发掘和利用,才能创造出更加立体的发展之路。
B.地下空间的作用巨大,各个城市都在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奠基。
C.城市地下空间隐藏的细节最能展现城市的“功力”,所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D.地下空间资源要充分高效利用,就必须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增强管理等软实力。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汉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小题1】上述材料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汉语“出口”的真实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汉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提供识别策略(要求:不要超过60字)
谁也打不过≠谁也打不过
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
打酱油≠打酱油
能穿多少穿多少≠能穿多少穿多少
你就等着≠你就等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

1944年夏秋之交,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决定配合中国军队对中国沦陷区和日本本土实施战略性轰炸。

为保障各战区文化遗产免于战火,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配合盟军对地面文物实施保护。当时流亡到四川的中国营造学社的负责人、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被征召至重庆,以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负责编制一套沦陷区文物目录,包括寺庙、古塔、陵园、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等一切重要人类文化遗产。与梁思成同时来到重庆的,还有助手罗哲文。

二人到达重庆后,先把文物目录一条条编好,然后再在军用地图上仔细标出准确位置。目录用中英两种文字编成,附有照片,印成若干份,发给各战区指挥员和盟军飞行员以供参考,防止炮火与飞机投放的炸弹焚毁这些目标。

就在梁思成编制沦陷区目录的同时,盟军司令部通过中方请梁思成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并在地图上标出位置,以便在轰炸中留意并尽可能地予以保护。梁思成与罗哲文工作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任务。在送交地图时,梁通过中方代表明确表示:如果对日本本土毁灭性轰炸不可避免,其它城市可炸,但京都、奈良不可为,日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就存留于这两座古城之中。现在的日本民族犹如太平洋孤岛中一棵风雨飘摇、电击雷劈的大树,即将面临亘古未有的毁灭性灾难,树的枝芽可以毁而再长,根却不能再生,京都、奈良古建筑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财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在轰炸中特别注意。

此项工作皆在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下秘密进行,按照“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一铁打的保密规矩,梁思成与助手罗哲文完成这项任务后,又埋头于保护其它文物事宜的策划之中,对自己的建议究竟落实得如何未再过问,也不便过问。而这时,由于盟军遇到日本本土日军的顽强抵抗,不得不再度扩大空中轰炸的力度。日本四岛,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均被美军空投的炸弹炸得满目创痍,著名的东京大轰炸也越演越烈,整座城市浸染在血与火交织的旋涡中。然而,让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盟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惟独奈良、京都这两座古城,奇迹般地始终未遭到真正意义上的空袭。

多少年过去了,因为知情的梁思成很少提及这段往事,没有人把京都、奈良的保全与一位中国建筑学史家联系在一起。当年随导师第一次进驻陪都重庆却没机会饱览山城景色的青年助手罗哲文,也渐渐淡忘了自已为此挥汗绘图的情景。

1986年,罗哲文应邀到日本参加在奈良举办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文物古迹”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和奈良考古研究所的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相遇。菅谷得知罗早年出于梁思成门下,1944年前后正跟梁在一起,便热情地向他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些秩闻趣事。菅谷说,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时,古建筑文物最多的京都、奈良幸免于难,此事可能和梁思成有极大关系。他说,到日本访问的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透露,梁思成于1947年到北大讲课,在讲到文物古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时,曾举过抗战时期为保护日本的古都,他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留住日本民族之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之根的事例。

罗哲文听罢,大为惊讶,立即回忆起当年在重庆的情景。罗说:“到了重庆,我们住在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一座小楼里,我是一个单独的房间。先生每天拿了一捆晒蓝图纸来,让我按他用铅笔绘出的符号,用圆规、三角板、绘图墨水正规描绘。我虽然没有详细研究内容,但大体知道是日本占领区的图,标的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有两处就是京都和奈良。日本正在和我们打仗,为什么要画在日本地图上呢?我没有多问,因为我觉得是不宜多知道的。”

罗哲文与菅谷都认为,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又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古城京都、奈良十分熟悉,对此地文物古迹怀有深厚的感情,加之他一贯主张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当时所标绘的图,既关乎文物古迹,又涉京都、奈良,因此他提出保护的建议顺理成章,于他的性情和理念也正相吻合。对此,罗哲文还引了古建筑学家郑孝燮对自己说过的一件事:1951年的某一天,在清华园的梁思成突然把年轻的郑孝燮叫住,以哀婉的心情说道:“孝燮,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日本奈良法隆寺战争未毁,却被火烧了,真是太可惜呵!”说罢,两眼含满了泪水。

真相终于在湮没42年后大白于天下,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的人品、学识报以敬佩之情,日本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的恩人”。

(摘编自岳南《南渡北归》)

相关链接: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小题1】下列关于日本朝野上下把梁思成称为“古都的恩人”,其原因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宿白教授的透露。日本考古研究所的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听过到日本访问的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透露过,梁思成在北大上课时说过的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的事。
B.罗哲文的回忆。罗哲文回忆起曾在重庆与梁思成一起标注京都、奈良的文物古迹。
C.罗哲文与菅谷文则共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又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古城京都、奈良十分熟悉,对此地文物古迹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提出保护的建议顺理成章,于他的性情和理念也正相吻合。
D.盟军司令部通过中方请梁思成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并在地图上标出位置,以便在轰炸中留意并尽可能地予以保护,梁思成编制了沦陷区目录,完成了任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成、罗哲文将沦陷区和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编制目录,并在地图上准确标注,是为了给军方提供参考,防止战火焚毁这些目标。
B.梁思成、罗哲文从事的工作有严格的保密规定,梁思成对自己提出的建议的结果,不便过问,也不敢过问,因此只是略微知道一些事件的结果。
C.在盟军对日本的大轰炸中,东京满目疮痍,而京都、奈良却未被空袭,都是梁思成的建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菅谷肯定日本京都、奈良幸免于难与梁思成有直接关系,依据是北大宿白教授转述的梁思成在北大讲课时自己的讲述。
E.梁思成对郑孝燮讲述奈良法窿寺被火烧了,心情是“哀婉”的,说完还“两眼含满了泪水”,从中可以看出梁思成对此地文物古迹的深厚感情。
【小题3】结合材料,说明引用在人物传记写作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孙聚成
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
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
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
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
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E. 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小题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赏析。
【小题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汉

候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刻画流浪汉与小偷对抗、保护小康店铺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B.小说写小康多次朝流浪汉发火,既凸显了小康对流浪汉的猜疑和冷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
【小题2】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