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汉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小题1】上述材料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汉语“出口”的真实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汉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提供识别策略(要求:不要超过60字)
谁也打不过≠谁也打不过
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
打酱油≠打酱油
能穿多少穿多少≠能穿多少穿多少
你就等着≠你就等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转眼间年届不惑,而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不改。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本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就中小学生而言,不仅要大量读书,而且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大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阳如澜,便是韩苏柳欧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翻白眼,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编自李建永《读书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目的很多,可以是为了个人的进步,也可以是为国家的利益,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都是可以的。
B.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好的书可以养具有正能量的气,读不好的书就会养具有负能量的气。
C.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每一个读书的人都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汲取和培养各种各样的气,以保证自己有多方面的精神营养。
D.读者读书可以感受和汲取到作者注入文章中的气,这种气又会影响到读者的写作;而写出什么风格的文章,既与禀赋有关,又与学养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养气,需要养什么气,就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像身体需要什么营养,就选择什么食物一样。
B.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风格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的禀赋、气质、学养各不相同。
C.“两脚书厨”比喻那些盲目接受书本、不能消化理解的人,“野孩子”则比喻那些本性自然质朴、洒脱不羁,文章个性鲜明的人。
D.人的“气”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学养两个方面,二者融会统一在一起,写文章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读书随笔,中心论点是“读书可以养气”;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读什么书养什么气和养什么气作什么文两个方面论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
B.“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这几句话说明了做人、读书与作文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做人、读书对作文的重要影响。
C.作者倡导人们要读好书,养正气,而对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侠气、野气、不驯之气、杀气、霸气等则持批评态度。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喻证法等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多读书、厚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D.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4点的科技成长。
B.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C.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D.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E.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
安晓斯
来旺一年四季在外面经营五辆大货车,在村里的时间很少。
这天,媳妇丽丽打来电话,说开超市的全福,在咱美容美发厅开业那天来理发了。点名要我给他焗油。最后他非留下1000元,说是焗油、理发带祝贺开业。
来旺听了,气炸了,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他。
来旺媳妇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5000多人的大市场,在村里开了美容美发厅。
全福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就放出话来,等来旺的美容美发厅开业了,我非让他媳妇给我焗一次油。哥儿几个就笑全福,做你的黄粱美梦吧!让来旺媳妇给你焗油,你想头疼。
可没多久,全福就真的在村里放出话来了: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整个沁水湾的人都知道了。
全福放出的话,来旺很快就知道了。村里有不少来旺的铁杆兄弟。一个个电话早打到来旺的手机上。
来旺和全福本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自从十年前两人都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后,矛盾就慢慢产生了。那时,村里就他们两人有拖拉机、收割机。一到农忙季节,两人都没黑没白、汗流浃背地干。一来二去,谁也不让谁。来旺找人劝说全福,把机械转让给他。全福说,想得美,只能你干,不兴我干?有本事,把你的机械转让给我。
两人说不到一块儿,就各干各的。在收费的问题上,又产生了纠纷。你收一亩50块,我收一亩45块。你只干大地块,我小地块也干。你对贫困户要低价,我干脆不收钱。说到底,价钱总是有差别,谁也不服气谁,弄得两人都不开心。村里的人都笑着说他们,一山不容二虎,一槽拴不住俩叫驴。
生性倔犟的两人就变得越来越生分,偶尔碰了面也不说话,连招呼也不打。时间长了,干脆就不来往了。
后来,两人都把机械卖了。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在外面搞起了运输,全福在村里盖起了很大的房子,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这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也没吵过嘴,也没打过架,也没说过话,也没共过事。村里人就看热闹,这俩叫驴是咋着了?是让钱烧得不成样子了。
可村里人评价,这俩娃,是好娃。给村里,给老百姓办的都是好事,就是太犟,太倔。互相说句话,还能折了你阳寿不成?
来旺给村里修了路,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戏楼。来旺给村里建了新学校,全福就给村里盖了敬老院。俩人还一起当选县里的慈善模范,开大会上台领奖,还是谁也不理谁。
如今,听说全福在村里到处说焗油的事,来旺更是气得不行。
全福还照样在村里放出话,来旺媳妇给俺焗的油,人家手艺就是好。
这一天,来旺回村里,听媳妇丽丽说了那天的详情,就拨通了全福的手机。来旺说你在哪儿,我们见面说个事儿。全福说我在家,说事儿就来吧。来旺说我半个小时到,全福说你啥时来都行。电话里还是唇枪舌剑。
来旺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用信封装好1000元钱,气呼呼地去了全福家。到全福家一看,全福也光着膀子,气呼呼地坐在院子里,前面的小桌子上,放着六盘小菜、一瓶白酒、两个玻璃酒杯。
四目相对的一瞬间,两个光着膀子的大汉都愣了。
“你为啥到处说俺媳妇给你焗油的事?”“我不说你会来见我?”“你为啥就不能先给我说句话?”“我为啥要先给你说句话?”
说话间,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一瓶白酒分成了两杯,哐当一声碰在了一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旺很能干,他的媳妇丽丽也很有商业头脑,丽丽看中了沁水湾这个人口数量可观的大市场,就在村里开起了美容美发厅。
B.听说来旺要在村里开美容美发厅,全福的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开业当天,全福点明要来旺媳妇给他焗油,并留下1000元来羞辱来旺夫妇。
C.来旺和全福竞争的结果是两人的利润都下降,正因如此,来旺买了几辆大货车搞运输,全福在村里开了一家大型生活超市。
D.小说的结尾简洁有力,用一瓶白酒分“两杯”、酒杯“哐当”碰在一起来表明来旺和全福的和好,也为整篇小说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全福和来旺两人共有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全福和来旺“两双手突然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作为结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山林鸟
亚华
从不远处山林里移居来了一户鸟家,他们把家安在老榕树的最深处。虽然山林是祖辈居住的地方,但是近期人类在山边大兴土木盖房子,再一次打搅了鸟家的宁静。人类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楼盘,楼盘的名字叫做山居鸟语。
鸟父不断在这一带找寻合适的住处,但经过人类新开采的地方树嫩屋新,实在没有多少安全的感觉。
有一天鸟母记起很久以前的传说,在城市的一角有个古老的村庄,他们的祖上曾在那里筑巢,日子过得也还可意,之后祖上为了大规模地扩充家族,才找到那片山林,举家迁移。
如今家族的确扩大了,但由于人类也需要大规模扩充,它们毕竟是弱者,想来想去只好回到那个老村庄去。
安定下来之后,鸟家发现这里的人们已过着城市的生活,传说的村庄叫做老城区,田野已不复存在。
对于鸟家众多的孩子们来说,老山林中的一棵棵树是他们极好的玩乐地方,移居后,他们照样四处寻找心目中的树,而且疑惑父母怎么就安然于那几棵老榕树。
孩子们到处寻找着,无意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树,这种树外表灰白光洁,拔地而起,直指云端,比森林里最粗的树干都要粗上好多,人类很有规则地住在这些树上,就像他们鸟类在森林里住在树干上一样,而且他们在这些树上发现了的同类,不同的是这些同类给关在笼子里了。
有一天,鸟家的孩子们终于忍不住,叽哩喳啦地和笼子里的鸟儿对起话来。他们立在一个个花盆边上,抬头望向高高挂着的笼子;在他们看来,呆在笼子里的鸟儿并没有因为不能到处飞而忧伤,他看上去还挺快活。
孩子们问:“你为什么给关起来?”
笼中鸟答:“我从小就这样!”
孩子们说:“我们鸟儿从来都是到处飞的。”
笼中鸟说:“我不知晓,我只知道在笼子里是为了跟人在一起。”
“鸟类应该自己生活,你知道吗?”
“你们要是在人类的森林里生活,就必须像我这样。”
“你很孤独。”
“我和人类交流,不会感觉孤独。”
“我们不会和人类交流,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孤独。”
笼中鸟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们这样终有一天会饿死,那就是彻底的孤独了!”
鸟家的孩子们不明白笼中鸟的傲气,但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活在老榕树里了。
不管老榕树内外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终归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他们明白,就算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在父母身边,老榕树终有一天容纳不下他们,何况在这人类的边缘世界中,老榕树自己的生死存亡也是难言的。
一个晴和的早晨,鸟父母照例张罗开一天的生活,两队孩子悄悄列队在他们四周,其中一队思索良久后叽哩喳啦告诉父母,他们要回原来的山林里去,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山林,但毕竟那儿已被人类叫做“山居鸟语”,相信人类会善待他们。
鸟父母只能默默地点头,因为生活也只能如此选择。
这一队孩子飞走后,另一队孩子也默默地列队在父母的四周,他们也是思索良久后告诉父母,他们要去和人类一起居住。
父母对这一队孩子的决定很是愕然,因为他们是为了躲避人类才搬走的,如今却要和人类在一起……?
这一队孩子解释不出理由,因为和人类呆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他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必须被关在笼子里,但绝对能保证衣食无忧;于是他们将遇见笼中鸟的事告诉了父母。
鸟父母无语,这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也从没想到过的。他们发现孩子们很坚决,由不得父母有一丝的阻拦,好像鸟类的生存必须如此,别无选择。
这一队孩子最终飞走了,他们在笼中鸟和其主人的安排下,分别奔赴其他的人家中居住,他们唯一的聚集方式是各自的主人将笼子集合到一起,他们隔笼相看和聊天。
从此,这一队孩子都没再见到父母;至于繁殖,他们也没想得太多,因为这已不由他们去想了,在人类的手中,所有的繁殖都是要有计划的,他们清楚自己已落入计划中,他们不再是山林鸟,而是确确实实的城市鸟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人类把建造的楼盘命名为“山居鸟语”,保证笼中的鸟儿“衣食无忧”,说明人类喜欢鸟儿,也能善待鸟类。
B.鸟父母对鸟孩子的决定表现出的默然或愕然,都能侧面反映出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时,鸟父母处境的困窘和无奈。
C.“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话在老榕树里了”是说鸟孩子们明白了父母只生活在老榕树里是为了免于饿死和孤独,也是为了避免成为笼中鸟。
D.小说围绕一户鸟家的迁徙展开叙述,在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道路进行迁徙时,作者显然不赞成鸟孩子们成为“笼中鸟”。
【小题2】这篇小说既具有现实批判性又有精神开掘力,这种批判性和开掘力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构思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