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4题。

我在哪里丢失了你

范小青

王友早就忘记了他拿到别人的第一张名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那是一个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模样等等,都记不得,甚至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了,没有了一丁一点的印象。

一天,一位老太太站到了他的办公桌前,怀疑地问,你就是王友?王友说,我是王友,你是谁,我不认识你呀!老太太说,你不认得我,但是有一个人,你肯定认得——许有洪,许有洪你认得吧?我就是许有洪的老伴儿。老太太见王友发愣,又说,王友,你 怎么啦?你怎么不说话?你是王友吗?王友说,我是王友,可是,可是我不记得许、许什么?许有洪?老太太说,你不记得他,可他记得你,他有你的名片,我就是按照你的名片找到你的。王友又努力地想了想,还是想不起来,只得说,真的很抱歉,发出去的名片很多,不一定都能记住,我实在想不起来——老太太说,如果你肯定是王友,你一定会记得许有洪的,这样吧,你有空到我家来一趟好吗?老太太已经把一张名片递给他了,说,你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我一直在家。说完话,老太太拄着拐棍就走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天,按照名片上的地址,王友来到了老太太的家。一进门,王友就看到墙上有一张老先生的遗照,老太太在旁边说,他就是许有洪,走了半年了。

老太太告诉王友,许有洪去世前,把名片簿交给她,说名片簿里留下的,都是平时关系特别好的人。以后她孤身一人,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们。凡是不够朋友的人,他都没有保留他们的名片,凡是保留下来的,一定是够朋友的好人。可是,许有洪去世后,老太太挨 个给名片簿里的人打电话,却没有人记得许有洪,也有几个人,依稀记得许有洪这么个名字,但一旦问清楚了情况,得知许有洪去世了,就立刻糊涂起来,再也想不起任何关于许有洪的事情了。老太太说归说,她也知道王友并不完全相信她说的话,所以老太太又说,你不相信的话,可以打电话试试,这名片簿里边的人,你随便打哪个,看他们肯不肯来,看他们记不记得许有洪。

王友觉得很荒唐,他不可能去打那些电话,一个连他自己也不认得的人,他凭什么去责问别人认不认得他?

老太太叹了一口气,说,不打也罢,打了也是白打,没有人会来的。老太太请王友坐下,向他表示感谢,感谢他肯到她家来,肯来看一看许有洪的遗像,老太太说,这对许有洪的在天之灵,是一个安慰。王友又下意识地看了看许有洪的遗像,许有洪笑眯眯的,确实对他很满意的样子,王友还是想跟老太太解释清楚他真的不认得许有洪,但话到嘴边,他却再也没有说出来。老太太开始给他讲许有洪了,她说许有洪活着的时候经常说起王友。说有一次王友喝多了啤酒,尿急了,也没看清标识,一头就钻进了女厕所。正好许有洪跟在王友后面上厕所,发现后赶紧替他挡着女厕所的门,看到有女同志来,就骗她们说厕所坏了,不能用。后来王友从女厕所出来,还反过来责问许洪,为什么站在女厕所门口呢。王友一点也不记得这件事情,就像他始终没有想起许有洪一样。但是他不再解释,也不再分辩,任由老太太去说。说到一定的时候,他还会凑上去加几句补充一下情节,为了装得更像一点,把细节说得更真实一点,王友也有说过头的时候,有一两次就差一点露馅了。

王友一直没弄清老太太叫他来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说一些他根本就不知道,根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难道就是为在一张遗像面前说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给遗像一点安慰?王友胡乱地应付了一阵,最后终于忍不住问老太太,是不是有人欠了许有洪的钱不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难处?

老太太说,没有人欠钱,也没有人欠什么东西,谁也不欠谁的。王友说,那您让我来到底是——老太太摆了摆手,打断他说,谢谢你王友,谢谢你来跟我说了许多老许的事情,其实,我跟你说的老许的事情也是假的,你根本就不认得老许,老许也一样不认得你。王友奇怪了,指了指老许的名片簿说,那他怎么会有我的名片呢?老太太说,名片算什么,名片是最不能说明问题的,你说不是吗?

(选自《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令王友发愣的原因是,许有洪的老伴儿竟然出现在王友的办公室这种公众的场合,并怀疑自己不是她要找的王友。
B.老太太始终认为,许有洪名片簿里留下的名片,都是平时关系特别好、够朋友的人,有什么困难时,是可以找他们帮忙的。
C.王友觉得在名片满天飞的社会中,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他打电话责问别人认不认得此人,这种行为是很荒唐的。
D.对于在一次酒后没看清厕所标识,一头就钻进了女厕一事,王友一点也记不得这件事情,这与当时王友酒后失忆有关。
E.老太太说,“名片算什么,名片是最不能说明问题的”。这句话发人深省,意蕴丰富,冰冷的名片阻隔不了人间温情。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小题3】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安排老太太揭穿了王友的谎言,同时说出自己的话也是假的,这样安排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小题4】在小说的第二自然段中,老太太对王友提出了“你有空到我家来一趟”的请求。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6:4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凌继尧
①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②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③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④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⑤联大校歌歌词与岳飞《满江红·写怀》多有比照。冯友兰先生在联大校歌中把《满江红·写怀》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改为“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冯先生幸而言中。今天如果再讨论这四句话,杨振宁先生建议改为:“千秋耻,既已雪。中兴来,需人杰。”从“终当雪”到“既已雪”,这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的历程;我们在缅怀浴火重生的血泪史时,一种悲愤而坚决的心情不觉油然而生。
(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非洲大片地区史无前例地遭到埃博拉病毒的侵袭,很多人提出是否该允许未经测试的药物和疫苗投入使用。因为这种病能让高达90%的感染者致死——死亡率甚至超过鼠疫——因此,在这样的特例下放松临床医学规范似乎不是坏事。但这项建议诱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而局势的紧迫性又不让人有太多时间考虑。

埃博拉出血热之所以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是因为传染性疾病大多非常狡猾。病毒的传播起源于动物种群,而动物体就像蓄水池一样,病原体在其中不断发展变异,研究人员因此很难跟上传染病的变化速度。但另一个原因是制药企业对生产疫苗越来越失去兴趣。事实上,今天生产疫苗的企业只有4家,而50年前,共有26家疫苗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知道生产疫苗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为缓慢的制造过程造就了漫长的疫苗导入期。

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疫苗生产的衰退。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反对情绪甚嚣尘上就是一例。

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最近宣布正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学院一道开展埃博拉疫苗的试验工作。因为还要完成两个阶段的试验,疫苗无法在2015年之前面世。

试验过程引发了人们对类似的临床过程过于繁琐的攻击。但这样的批评其实缺乏依据,因为接受试验药物的志愿者可能造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事实上,I期试验既危险又在道德上非常棘手,这意味着必须秉承极度的小心谨慎行事。

2006年,新药TGN1412的I期试验被迫暂停,因为本来健康的志愿者表现出多器官功能衰竭,有些人险些丧命,很多受试者可能永远无法彻底康复。

但如果受试者本来已经患病呢?1996年,在尼日利亚北部脑膜炎大规模流行期间,辉瑞制药公司向医务人员提供了口服抗生素特洛芬(Trovan),目的是与另外一种药物头孢曲松进行对比。

特洛芬试验期间有11名儿童死亡,其余的人留下了终身残疾。但特洛芬试验的死亡率还是比脑膜炎未经治疗低得多,这为今天人们服用未经试验的埃博拉药物提供了依据。

事实上,世卫组织已经宣布,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时使用实验性血清“Zmapp”合乎伦理——这是一组混合基因工程抗体,旨在协助患者对抗埃博拉病毒。Zmapp还从未进行过人体试验,也从未获得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认证。

目前仅有极少量Zmapp存在,就连小规模生产也需要等上几个月。这使人们在道德上陷入两难境地:这样的稀缺资源该分到谁的手里?

起初的三剂Zmapp被用于治疗美国传教士医生肯特·布兰特利和南希·怀特博尔,两人最终都得以康复,余下的一剂用于治疗西班牙神父米格尔·帕哈雷斯,而帕哈雷斯现在已经去世。为何选择对布兰特利和怀特博尔用药,这曾经一度引起广泛争议,而有人从实用角度给这一做法给出了解释:理应先治疗医务工作者,这样他们才能继续为他人提供帮助。但这一说法却无法解释为何选中75岁高龄的帕哈雷斯。

后来,为3名非洲医生提供治疗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实用主义选择标准的可信赖度。但无论如何,现有的Zmapp资源已经耗尽。

需要注意的是,从实用主义出发配给稀缺医疗资源的做法具有极大的争议。二战期间,当军医被迫配给有限的青霉素时,他们决定优先治疗性病患者,因为这些人可以更快地重返战场。但不少人提出异议,认为在战斗中负伤的士兵更有资格得到药物。

如果把类似的道德因素加入到埃博拉病毒的治疗,我们可以说非洲人比西方人更有备选资格,因为非洲的医疗系统抵御埃博拉病毒的能力较弱。但你也可以说西方医务工作者有资格得到优先救治,因为他们主动去往疫区,救治那些别无选择的民众。

(选自《南风窗》2015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埃博拉出血热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或疫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的传播起源于像蓄水池一样的动物体,病原体在其中不断发展变异。
B.漫长的疫苗导入期致使生产疫苗的投资回报率低,从而制药企业越来越失去兴趣。
C.人们参照对待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经验,在使用埃博拉疫苗上的反对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疫苗生产的衰退。
D.伦理道德致使还未经检测的药物投入使用产生了无法达成一致的争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紧迫的局势让“允许未经测试的药物和疫苗投入使用”这项建议所诱发的伦理问题没有太多争论的必要。
B.接受试验药物的志愿者可能造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合理应对了试验过程引发的人们对临床过程过于繁琐的攻击。
C.特洛芬试验死亡率比脑膜炎未经治疗低得多,能够为今天人们服用未经试验的埃博拉药物提供依据。
D.因为实验性血清“Zmapp”是一组混合基因工程抗体,旨在协助患者对抗埃博拉病毒,所以世卫组织宣布它的使用合乎伦理。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非洲大片地区史无前例地遭到埃博拉病毒的侵袭的特例下,允许未经测试的药物和疫苗投入使用是可行之举。
B.实用主义虽然不能完全解释Zmapp用于帕哈雷斯的原因,但为3名非洲医生提供治疗的决策使之恢复了选择标准的可信度。
C.从伦理道德讲,实用主义暂时还不能解释任何一项配给稀缺医疗资源的做法。
D.埃博拉引起的伦理道德争论要想达成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用实用主义配给治疗机会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⑪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野草蓬勃生长的姿态,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开头作者描写海棠花大炫姿容,可是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C.第③段承接上文,描写了“我”对海棠的关切照料及海棠香消玉殒后的沮丧,与下文“我”忽视野草的态度形成对比。
D.文章展现了野草在不同境遇下的精神面貌,比如在困境中的自在与超然,受到垂青后的自信与持久。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A.
【小题3】文章题为“野草的呼吸”,为什么却以白己在文学写作上的经历和感受为结尾?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南极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冰鱼,它们的身体就像冰一样呈半透明,体内几乎不含血红蛋白。
约翰·路德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确认,南极冰鱼是唯一同时缺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血红蛋白是富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这些细胞用它吸收和释放氧气。一般看来,生物学家认为冰鱼苍白的血液是对南极冰冷而富含氧气的水环境的典型适应特征。可能冰鱼通过鳃和极薄的皮肤吸收了许多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们可以抛弃那些大而柔软的红细胞。而且,生物学家们还推测,较稀薄的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时候阻力比较小,而节约能量消耗也有利于生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里。
然而,最近一些生物学家提出,血红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行为,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幸结果。冰鱼的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身体。进化铸成的这个大错也许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是致命的,但冰鱼的鳃,加上一点点幸运的环境优势,拯救了它们,没让它们因血液的缺陷而灭亡。
通过对比冰鱼和红血球鱼类的DNA,美国西北大学的威廉·德特利茨和他的同事们确认了导致血红蛋白的特殊基因缺陷。总的来说,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虽然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完全缺乏红细胞,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当气候变冷的时候,鱼类把血液变得稀薄一点而更容易流动是有好处的。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例更低。而且,生活在温带的鱼每到冬天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会减少,以节约能量。根据这些事实,生物学家猜测南极冰鱼为了适应南冰洋而进化出了特别稀薄的血液。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克莉丝汀·奥布里恩和她的同事提出,和南极鱼科的近亲还有其他大小差不多的鱼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比较大。虽然在冰鱼体内循环的血液异常稀薄,但它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容量很大。他们计算出,要让血液全部循环起来,冰鱼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南极鱼科中红血球鱼类的两倍。温带鱼类的心脏消耗的能量不到基础代谢率的5%,而冰鱼巨大的心脏消耗的能量占了身体能提供的能量的22%。他们还指出,冰鱼供养每个器官的血管也要比红血球鱼类多。
和近年来的其他生物学家一样,奥布里恩和希德尔认为,冰鱼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升高的血压还有稠密的血管视为对血红蛋白缺失的补偿。但仅有这些适应特征似乎不足以挽救南极冰鱼免遭灭绝,它们似乎还从营养富集的环境中受益。
然而现在,冰鱼正面临一个新的威胁——人为的气候变化。南冰洋正在变暖,而且可能酸化,营养将会减少。奥布里恩说,研究者已经指出,相比红血球鱼类,成年冰鱼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它们无法经受高温。如果路德说对了,“只有在极地地区寒冷的水中,没有色素的鱼类才能生存”,那么正在南冰洋发生的温度变化可能给冰鱼带来灭顶之灾。
【小题1】下列对于冰鱼体内为何缺少血红蛋白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B.专家推测,冰鱼体内较稀薄的血液在循环时可降低能耗。
C.有些研究者认为,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
D.当气候变冷时,体内红细胞减少更有利于鱼类的生存,所以冰鱼进化出了缺乏血红蛋白的稀薄的血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冰鱼和其大小差不多的南极鱼类近亲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较大。由此可见,冰鱼消耗的能量也比红血球鱼类要高。
B.冰鱼的鳃和皮肤可能替代了通常由血红蛋白实施的吸收氧的功能。
C.生活在冷水中的鱼,其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更低,是因为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
D.冰鱼体内大容量的血液循环系统弥补了血液异常稀薄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气候变暖导致南冰洋海水营养相对减少,可能会给冰鱼带来严重灾难。
B.不光是冰鱼,其他任何动物在气候变冷时都会出现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C.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以及南冰洋中丰富的营养,是冰鱼免遭灭绝的两条重要原因。
D.因为冰鱼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因此可知冰鱼体内只含有普通鱼类10%的血红蛋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一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