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突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反映在铜镜上则是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规定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镜等。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这从贞观年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
唐朝出现的五言、七言的押韵诗体,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丰富的词藻,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使装饰更具文化意味。
由于唐代佛道的兴盛,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称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唐朝国力强盛,四方臣服,影响远至波斯、大秦等国,在铜镜的纹饰中也表现出了异域的风格。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上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王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唐镜中出现的大量的瑞兽镜、花鸟镜,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的瑞兽、花鸟、蝴蝶、游鱼等图形,代表着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
(选自《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铜镜在唐高宗时形成了自己风格,其铸造在唐玄宗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铜镜铸造的辉煌是与当时社会的整体繁荣分不开的。
B.圆形铜镜传承了几千年,到了唐代后,这种圆形模式已经被突破,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铜镜样式。
C.唐代铜镜不再是圆形模式,连镜钮也打破圆形,出现兽形钮、龟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被铸于镜背。
D.唐代铜镜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布局的纹饰,突破旧有的纹饰布局限制;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等新工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朝的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形成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这些在唐代的铜镜上也得到了体现。
B.文章从风格成因角度,列举了实例:唐开元年间,铜镜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礼物,玄宗皇帝的生辰千秋节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予做工精致的铜镜。
C.文章在论及唐代铜镜艺术风格成因时表明,唐朝统治者的需要促进了铜镜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铜镜的做工更趋精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就是一个证明。
D.作者逐层分析,谈论铜镜内涵时,介绍唐朝出现五言、七言诗体,其中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作者列举了一些铜镜诗,是为了论述铜镜诗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认为“卍”字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唐朝出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由此可以看出,铜镜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
B.唐时有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纹样的铜镜,这说明唐代铜镜对当时流行文化有比较敏感的反映。
C.唐代铜镜的纹饰中出现了连珠纹和对兽纹,萨珊王朝的银盘上也有和唐镜中宝相花相似的图案,从唐代铜镜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文化交流。
D.唐代富有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在唐铜镜中有所体现,如瑞兽镜、花鸟镜等大量出现,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瑞兽、花鸟、蝴蝶等图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5 07:5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我在孔庙的所见和所想

①孔庙是一个由几十座门坊与几百间厅堂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建筑群,我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浏览这座古庙。孔庙里古木参天,阳光是幽深的,仿佛是从巨大的荷叶上透漏的,用手拭拭它,有一点凉,还有一点潮润;是它把我的思绪带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的榻前……

②孔子有一次病重,一副要离世的样子。子路出于敬意,偷偷安排了家臣,希望先生走得风光一点。按礼,大夫一级的人的丧礼上才可有家臣。孔子辞职后身份为士,是不能配备家臣的。孔子后来还是康复了,得知子路的做法后异常愤怒:不是大夫,要以大夫的标准治丧,这无异于盗名!

③然而孔庙的建筑却是皇帝的规格:大成殿的18根石柱上满是雕龙,这是阿房宫和紫禁城也没有的神圣。

④孔子一生几乎不讨论命运,因为它难以把握。命运确实像四处弥漫之空气和四处出没之闪电一样不好把握,所以孔子总是回避命运的问题。孔子活着,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死了却受顶礼膜拜,这表现了人类无常的一面。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

⑤给孔庙以皇帝的规格,当然是要大树孔子,以弘扬其思想。抬举孔子的人是统治阶级,他们需要的只是孔子的一点思想,或仅仅是几个关键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以为,巍峨的孔庙实际上就是由于那几个关键词而营造的。

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很是丰富,但统治阶级却只提倡有利于他们统治天下的那么一点思想。他们几乎不宣传孔子对苛政的批评,也根本不实行仁政。他们宣扬孔子的一点点想法而掩盖了他的思想体系。他们进而用孔子的思想僵化全体中国人的思想,封禁中国人探索与发现的激情。他们知道,只要给孔子以神圣的地位,中国人的其他思想便成了异端。两千余年来的集权统治者们把孔子的思想演变为控制中国人的工具,甚至以孔子的思想为武器,对国人的思想围追堵截,使之屈从。

⑦统治阶级几乎达到了目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一直在罢黜百家,没有争鸣。它导致了思想的寂寞。在孔庙,我强烈而痛苦地感受了这种寂寞,我自言自语地说:太苍白了,太单调了。

⑧一个民族的强大,固然在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强大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了强大的精神,便注定会以自己的聪明与勤劳繁荣强盛起来。而民族精神的强大,显然在于它的思想能否生生不息,源源不竭;因为思想的自由是精神强大的关键和动力,倘若一个民族的思想板结了荒芜了,那么它的精神便不可能如广袤的森林和浩瀚的草原那般辽阔和有生命力。

⑨孔庙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的细节都蕴藏着某种威严,这让孔子有了超凡的威风而使人敬畏,甚至使人觉得孔子是难以接近的。事实是:孔子是很有个性魅力的人,他在一般的场合总是自然地流露感情:他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义愤地说狠话;跟冉求生气,当众宣布他不是自己的学生了;怕人误会自己私下见卫灵公夫人的行为不雅,赶忙去解释;学生颜回死了,他哭成个泪人。孔子是有缺点的:他有时会强词夺理,甚至诡辩,甚至撒谎。不过,有缺点才使他血肉丰满,可亲可爱。

⑩在世间,凡是被神化了的人,都失去了本真,其思想也失去了原意。神化者神化一个人为偶像,并以偶像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征服大众。被神化的人当然是悲哀的;因为即使神化者消亡了,被神化的人的悲哀仍难以解除。

(11)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革命的惯性,却鲁莽地打倒孔子。封建统治阶级制造的舆论挟制了孔子,强行把他纳入自己的队伍。不过我以为,孔子的精神是独立的,他没有依附于统治阶级,他是在为整个人类工作。

(12)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才是一场漂亮的革命。

(取材于朱鸿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阳光是幽深的”,不仅写了孔庙因古木参天而光线较暗,也渲染了孔庙久远的历史感。
B.第六段中“孔子的思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的思想深刻复杂,因而使后人产生误解。
C.神化孔子的封建统治者已不存在,但被他们曲解的孔子的思想依然有影响力,这是孔子的悲哀。
D.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没有认识到孔子的真正价值,使得孔子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扬。
【小题2】第四段中,“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请根据上下文简述孔子“笑”的缘由。
【小题3】文末说到“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请通读全文后回答:“这样的孔庙”有怎样的特点?“让孔子从这样的孔庙中走出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其(《孔子传》)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孔子传》)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

——钱穆《孔子传•序言》

概括钱穆先生的这段话中所述孔子的成就,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论语》中的章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除外)谈谈你对孔子之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的认识与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布素的信使
杨阿福接过公文套封,上面赫然写着“马上飞递,600里加急”,杨阿福从上司的眼睛里读到了不容置疑的肃穆,他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肩膀。
这正是北中国最寒冷的时候。“大烟炮”轰隆隆一阵紧似一阵地冲撞着驿站的窗户,它们从西伯利亚来,裹挟着野蛮霸气的寒流,一路横扫贝加尔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可以在不到一个时辰里把人畜冻成冰坨。而且……这些都不算什么。
杨阿福两只穿着厚重靰鞡的脚摆成八字,皮腰带深深煞进腰间,把臃肿的驿服整饬得威武,公文套封扎实地捆在背上,他目光沉静地望着等待他的马。
这时候,“大烟炮”骤然停止。
那是一匹蒙古马,通体闪着枣红色缎子般光泽的儿马。它鼻孔喷出两股白气,忧郁的眸子对视杨阿福黑亮的眼睛。杨阿福一边的嘴角挑了一下,轻声说:“伙计,这一次是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我阿福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了,第一程怎么跑,你看着办吧。”枣红马立刻嘶鸣起来,健硕的肌肉水波纹般涌动。杨阿福飞身而上,高喊一声,马像离弦之箭飞出。
“大烟炮”重新刮起,四只矫健的马蹄在暴虐的疾风中酝酿一股神奇的铁流,滚涌着向南,一直向南。
官道上没有人车的影子,杨阿福在沉寂的莽林中疾驰。孤寂和恐惧随着耳边的风纷纷退去,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他不断地策马,奔向下一个驿站。
远远的,驿站的屋檐在杨阿福的眼睛里起伏摇曳,杨阿福吞了一口唾沫,把前倾的身子挺直,声嘶力竭的喊声震颤着在寒冷的空气里传播:“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立刻,驿站里跑出几个人,一名高大的驿卒挺身迎上,双手牢牢攥住缰绳,整个身体倾斜着向后压下去,枣红马蹄下拖起一团雪雾,驯服地停下来,稳稳站住。四名驿卒迅速站到枣红马两侧,麻利地解开马鞍的种种绊扣,连同杨阿福一起高高举起,枣红马立即被牵走,一匹驿马随后补上,杨阿福重新落座马背。此时,他刚好吃完驿站送上的两块酱牛肉、一壶滚烫的烧酒。杨阿福心中的血气重新燃烧起来,他紧紧腰带,双腿猛的一夹,马儿飞奔而去。
杨阿福继续在沉寂的莽林中、险峻的高岗上疾驰。对于他,黑夜和白昼没有分别,虎狼的吼声和暴躁的风声没有分别,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过几个驿站,喝几壶烧酒,杨阿福没有记忆,他只牢记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他的眉毛结了厚厚的霜花,脸上一层透明的冰晶,驿服成了冰雪的铠甲。他的双脚铁钎般插在马镫里,两条腿没有任何知觉,持着缰绳的左手一点一点僵硬,右臂却异常灵活,他目视前方,不断地扬鞭策马。
第七天。
天际呈现一片雄伟的红云,浩瀚而庄重的紫气弥漫了整个东方。杨阿福长叹一声:“到了!”北京城已然在望,最后一个驿站映入杨阿福的眼帘,他看着驿卒奔向自己。在驿卒的眼里,杨阿福像一座大理石雕像凝固在高高的马背上,顷刻之后,又像一座冰山一样轰然倒塌下去。
史料:康熙25年(1686年)3月6日康熙下旨,命萨布素迅速攻取雅克萨城,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清朝取得雅克萨之战最后胜利。康熙28年(1689年),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字仪式,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他没有留下名字。“杨阿福”是我杜撰的。
他可能是云南人。
他一定是吴三桂的兵。“三藩之乱”失败后,吴三桂的部下全部流徙到黑龙江驿站充当“站人”。
他可能很年轻、很强壮。
他一定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和他的细妹子。
他是萨布素的信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送信”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向我们讲述萨布素信使的英雄事迹,塑造出一个崇高的英雄形象。
B.面对寒流的肆虐、路途的孤寂漫长以及虎狼嚎叫,杨阿福虽然内心也有畏惧,但充满着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C.作者在小说结尾承认杨阿福是作者杜撰的,实际上是在提醒读者小说只是艺术的虚构,历史上并无杨阿福其人。
D.身为“站人”的杨阿福带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勇为直前,使命完成后轰然倒地,其英雄壮举诠释了家国之重不以个人境遇为转移的价值观。
【小题2】小说开头三次写“大烟炮”,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处描写的艺术效果。
【小题3】小说最后插叙史料,补叙自己对人物身份的猜测,这样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板擦

夏鲁平

(前情提要:史丽萍老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她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学习不好的“野孩子”而放弃我,反而关心和爱护我。我想报答她的恩德,于是在班里的板擦坏了后自告奋勇要做一个板擦给她)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一路小跑到家门,钻进仓房,从工具箱里找出四根半寸长的铁钉,将折叠毛毯条铺在木板上,在四个角上钉上了铁钉,黑板擦终于做成了。

第四天上学,史老师刚走进教室,我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只黑板擦,史老师喜出望外接在手里,忽然一愣,这黑板擦显然出乎她的预料,而且不是出自大人之手。她反复掂量这只稚嫩的黑板擦,指甲划向蜡笔涂上去的蓝色,说:“不错,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史老师开始用这只黑板擦了,黑板擦擦向黑板的一刹那,我们的耳边发出了尖厉声响,是铁钉与黑板摩擦的声响,一道长长的划痕出现了,惊心动魄。全班同学好像早就琢磨起这只怪异的黑板擦,一直憋闷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一个划痕终于划开了他们的笑声。史老师转过身,也在笑,她肯定觉得这只黑板擦滑稽可笑,同学们于是跟着放肆地笑了,笑得我咬牙切齿,头猛地埋向桌面。在天昏地暗中,史老师敲响了讲台桌子,那是黑板擦与桌面的撞击声,她粗暴地镇压住所有的笑声,教室一下子静了,接着,史老师喊了我的名字,让我站起身来。我站起来,耷拉着脑袋,史老师让我抬头,看同学,看老师。我万万没想到史老师泪水盈盈地愤怒着,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我为你们的笑声感到羞耻,有谁能像夏鲁平同学这样亲手为班级做成一个黑板擦?我现在宣布,期末优秀班干部,就是夏鲁平同学,大家为他鼓掌!”顿时,我的心又一次热浪翻滚,泪水潸然而出。

不久,学校为每个班级分发了新的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一直被史老师上课时攥在手里,她用这只黑板擦时,轻拿轻放,不再在黑板上擦出划痕。有时,她还将学校分发的黑板擦与我做的黑板擦交替使用,两只黑板擦沾满了厚厚的粉笔灰。

第二学期,史老师离开我们班,教下一个年级。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姓何。何老师上课,喜欢操起学校统一分发的那只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基本闲置,时间长了,被推到黑板槽边缘,与一些碎粉笔头挤在一起,我看着也几近麻木,认同了那只黑板擦本该拥有的命运。有一次,何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正站在黑板边上,随手摸向黑板槽,抓起我做的那只黑板擦,擦向那个错字,吱——黑板又响亮地现出了划痕,她的手停住了,看看这只黑板擦,皱起眉头说:“这是什么破玩意,你们以前的史老师真能对付!”一扬手,黑板擦咣的一声扔进了教室门后的垃圾堆里。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哄堂大笑,我的心一落千丈,身子一动不会动了,有同学偷偷转过头,瞥了我一眼,赶紧缩回去。教室里细微的情绪,没有引起何老师的注意,她走到黑板中间,拿起学校分发的黑板擦,退到黑板边缘,咔咔擦掉刚才没有擦完的字,继续上课。

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何老师讲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耳朵,我看着何老师嘴巴一张一合,脑子里错乱混杂的声响此起彼伏。几天后,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我成了班级里捣蛋的学生,优秀学生被刷掉,劳动委员被刷掉,我在各种课堂上摇头摆尾故意弄出怪异的响声。我成了何老师眼中重点看管的对象,让她头疼了,疼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我开始逃学,我成了何老师的对立面,我与她不共戴天……

我感觉史老师试图在找我,我不愿意再见到史老师。有时我在操场上溜达,特意留心是否有史老师,只要史老师出现,我立马逃之夭夭。

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竟惊讶地发现史老师,站在不远处盯着我,等待我主动跟她说话。可我一言不发,也不看她,我已不是她所期望的学生了,我硬着头皮往校门里走,给她一个生冷的背影儿。

史老师肯定心凉了半截,我就这么狠着心让我与她之间凉下去。我走进了校门,感觉史老师突然从后面追上来,我加快了脚步,直着脖子,就是不理她。史老师不再追我,她站在了那里,嘴里发出了愤怒的声响:“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

那一刻,我停了下来,站在那里,脑子好像蓦地从混沌中回过神儿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了报答史老师的恩德,做了一个铁钉板擦,但史老师并没有因为它难用而贬低“我”,反而表扬了“我”,为后文叙述“我”无颜见她做铺垫。
B.小说通过对史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位善良细心、讲求教育方法、尽职尽责的优秀小学教师形象。
C.何老师在文中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其作用却不可或缺:她的一个动作导致了“我”由“好”变“坏”,她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D.“我”故意惹何老师生气,甚至与她作对,报复的快感却让“我”不愿见到一直关心呵护“我”的史老师,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躲避,不和史老师照面。
【小题2】从史老师拿到“我”做的板擦时,“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史老师的话“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的理解。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东西方的体相观是非常有趣的事。苏美文化、古希腊、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以铜铸人面人首人身,或以石雕,或以塑相,用以崇拜,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出土千万件青铜嚣,除了三星堆有人形及面饰之外,绝不见铸像人体者(三星堆文化也因此显然与中原地区不同),且即使是三星堆,人相也未越是用来祭祀的。据考证,《魏书·崔挺传》言“光州故轰莫不悲戚,共铸八尺铜像于域东广因寺”,是铸铜像以资纪念之始,时代甚晚,且是夷人所为,与希腊以铜像纪念人的风气恰可说南辕北辙。上古石刻也不见人相雕石,祭祀则用木主,不立图相、不塑人形。故古希腊古印度是造相的文化,我国是不遗相的文化。古希腊等文化又常刻塑人体,以为美善之欣赏带拜对象,这个观念或行为在中国亦绝不存在。
这些古文化的差异,即本于彼此不同之体相观。中国不但不像古希腊古印度那么重视体相之美,认为应重心而不重形:甚且我们认为形体非审美之对象,衣裳才是。赤身露体,那种原始形体,相对于表裳冠冕黼黻,乃是可羞的。因为衣裳才是文化,赤身露体别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故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如廉颇向蔺相如左袒负荆请罪,就是自居罪人;祢衡内袒击鼓骂曹操,即是羞辱别人。我们不曾有过人体艺术:自古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制俑者更被孔子批评,被视为缺德。是人不必相、不可相,相亦无意义也。后世塑相谴相之风,乃受佛教影响,始渐昌盛。
换言之,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古来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后为嫘祖,能制蚕丝为衣。相较于其他民族之以兽皮为衣,则此自由华族之特色。其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更说明了中华文明之特点正在服饰。故以往中国往往以“上国衣冠”自居,自认为其文化高于周边民族,唐王维诗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者,即指此而言。历来帝王建立新政权亦无不以“易服色”为首务、重务。这即是以衣饰为时代文化之代表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亦不妨说嫘祖之重要性胜似黄帝。且以蚕丝制衣之发明,也令其他文明视蚕衣为中国之代表。
古人论美,更常就“黼黻丈绣之美”(《札记·郊特性》)说。说容,也不仅指容貌,更是就衣饰说。这衣冠黼黻文章,即古代“文”的意思,一民族、一时代乃至一个人的文章、文化即显示于此。像希腊那样以裸身人体为美者,古人将以之为不知羞,谓其野蛮、原始、无文化也。像印度那样造相论相者,古人亦将以为无聊。因此在我国绝无《造相量度经》、《三十二相经》那样的经典:论佛相塑法画法,也只说“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仍是就衣服讲。在我国,论相也一直只是旁支末流之学,与婆罗门之重视论相、佛教之有叫弗身信仰”迥异。后虽受佛教影响,造相之风渐盛,但思想上终究以此为流俗信仰。中国佛教哲学更是强调“不着相”。
即或要观相、见相,大抵也非“观相”而是“现象”。象非人体形相,乃是秩宗之职、章服之制、尊卓之别,整体表现于衣饰上。观此图象,即见文明。象不以形见,文明不由体相上看,故《易》论“文”,以虎豹之纹为说。人身体上的衣服,则如虎豹之纹。其论文明文化,也从不指人体。此不仅可见文明文化是由衣裳上说,更可见中国人论美,不重形美而重视内在美,是要由内美再宣畅于形貌四肢的。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注①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美文化、古希腊和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铜铸、或石雕、或塑像,用以崇拜和祭祀。
B.我国是不造相的文化,上古石刻不见人相雕石,即使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
C.婆罗门重视论相,佛教有“佛身信仰”,受此影响中国造相之风渐盛,但终究不是主流。
D.螺祖的传说表明,中国很早能制蚕丝为衣,这使衣饰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篇以对比分析为主,从现象和本质,逐步揭示了中国体相观的内涵。
B.文章提到中国体相观有三个特点,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第一点和第三点。
C.文章援引许多史料典籍,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加强了论证的深度和广度。
D.文章以制蚕丝为衣为立论前提,用大量篇幅阐述衣裳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三星堆的人形及面饰用来祭祀,也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有造相的文化。
B.廉颇左袒请罪,自居罪人,可见中国人重心而不重形,要把内在美表现于形貌四肢。
C.只有以人体为美善的欣赏对象,以形体为审美对象,才可能发展出入体艺术。
D.佛教原本重视塑相造相,但中国佛教哲学强调“不着相”,可见中国体相观强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