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小题2】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2: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B.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C.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D.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E. 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传的“闲笔”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史学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关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有鲜明的表现。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童庆炳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战,晋国将领栾缄看到楚国子重的战旗,便想起出使楚国时向子重介绍过晋国军队“好以暇(所谓‘暇’,杜预注谓‘闲暇’,这种‘暇’在战场上就是一种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象)”的特点。为了证明晋国军人战场上悠闲从容的品格,栾缄竟然在激烈战斗中向楚国主将子重献上一壶酒,子重竞也一饮而尽,然后两国继续投入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栾缄所言非虚,晋国军人确实喜欢在战斗中摆出一副悠闲自在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凤范。宣公十二年晋楚郄之战,晋国军队逃命途中,战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国军队竞教导其卸掉车板,轻装逃命。晋人此时仍然有心思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成公二年齐晋章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已经追赶上齐顷公,而其并不急于俘获齐国国君,而是从容地“奉觞加璧以进”,言辞温雅,谦敬有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邵至几次与楚共王相遇,邵至不是求战却脱下铠甲,疾走如风,表示对敌国国君的尊敬。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作者:傅道彬, 《光明日报》2 017年12月25日13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庄严肃穆的,比较注重内在心灵表现,缺少诙谐幽默。
B.尧、舜、皋陶等这些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其语言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训话,一言九鼎。
C.与《尚书》《春秋》相比,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等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审美转向。
D.“闲笔”不闲,既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又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叙事的特点切入,着重谈《左传》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B.文章举例《尚书》等史著,证明早期历史叙事表现出以崇高为主,少幽默的美学风格。
C.文章引用童庆炳对“闲笔”的诠释,从理论上给《左传》“闲笔”的主要功能定调。
D.文章共列举鄢陵之战、邲之战等三场战役的例子,论证春秋人对优悠闲暇从容不追的喜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春秋》谨严”体现了上古史学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给人一种肃穆紧张之感。
B.如果《左传》没有运用“闲笔”,就没有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C.叙事在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富有艺术趣味。
D.齐晋章之战中,韩厥追赶上齐顷公却并不急于俘获他,而是“奉觞加璧以进”想羞辱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裁缝
朱文俭
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
“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 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 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母亲正要为木匠二爷家的小花姑姑赶制了春夏四套、秋冬四套新嫁衣。木匠二爷前段时间,自带木料、工具,为梦婷家打了一套家具:一张大方桌,两把大圈椅;一张小方桌,四把小靠背椅。
“妈,后院二婶去赶庙会,你有没有让她捎买面料?”刚过了端午,梦婷又催母亲。
“我说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随手剪下连衣裙上的一条线头。这时,何掌鞭的媳妇领着双胞胎女儿莺莺、燕燕来拿裙子。
“过来,穿上你大婶做的裙子试试,”何掌鞭的媳妇随手把裙子递过去,“哎呀,太漂亮了,看你大婶的手艺!”
“莺莺,燕燕,你俩的裙子穿错了,换过来。”母亲只瞧了一眼,就发现错了。
两姐妹换过来穿,长短、肥瘦、宽紧刚好。
“她大婶,俩闺女长这么大,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你咋看出哩?”何掌鞭的媳妇很疑惑。
“莺莺肩和臀都比燕燕多半指。”母亲走过去用手指量给她们看,确实如此。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
何掌鞭的媳妇和双胞胎闺女笑盈盈地走了,临走告诉母亲,前几天,何掌鞭顺便把梦婷家的六亩地给犁了、耙了。
夏至刚过,梦婷又催母亲做衣裳。母亲说等婷儿想好了什么款式,新衣裳就做好了。这时,村南头老把式的媳妇带着几个女人来拿寿衣。刚打春,老把式的父亲就病入膏肓,他媳妇拿来面料让梦婷母亲做寿衣。母亲去他家看了几眼他父亲,就开始动手里几件外几件忙活了。
“还有一件前片我再改一改吧。”母亲说着就动手改。
“他大嫂,算了吧,一个死人穿大一点小一点有啥讲究!”老把式的媳妇急着要拿。
“那哪行,死人穿的是最后一套衣,要讲究。”母亲飞快地踩着踏板,缝纫机在面料上忙碌地耕耘着,她特意把前片往里收紧两指。老人几个月米面难进,足足瘦了一圈,得让他穿合身,才能一路走好。
几个妇女抱着寿衣满意地走了。梦婷家的小麦从收割、脱粒到入仓都由老把式包办了,连秋庄稼也一块播好了。
“妈,我的新衣裳呢?”中秋没过去几天,梦婷又想起来问母亲。
“婷儿,你说说,你的新衣裳要几个衣兜?要啥样式的衣兜呢?”母亲没有停下为村东头李会计的儿子赶制婚服的手脚。李会计全家齐上阵,把梦婷家的苞米收了,又种上了小麦。
腊月二十八,磨豆腐的王老栓搬来了一整板豆腐,拿走了他过年的新衣服,这是母亲今年做的最后一件了。小梦婷好像已经把做新衣裳这事给忘记了。
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年夜饭,长年在县城饭店做厨师的父亲做了一餐丰盛的饭菜,摆在新做的大方桌上。爷爷奶奶坐上座,父母陪着,梦婷坐在母亲身边,准备开宴。母亲说等等,她站起来,走进工作间,拿出一个大包袱,打开来。哇,五套新衣服,全家每人一套,各自穿在身上,喜气洋洋。梦婷的最合身,特别是上衣的两个口袋,正是她想了好长时间想要的。
一家人忙忙碌碌、和和美美一年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服装厂大量开建。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销声匿迹,这些描写从正面衬托出了母亲的形象。
B.梦婷“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这些描写表现了梦婷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
C.“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母亲做衣服具有创新精神。
D.小说结尾关于年夜饭的场面描写,既照应了开头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的乡村裁缝和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的承诺,又收束了全篇。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乡亲们送来礼物和帮助干农活儿,这样写妥当吗?请结合文意分析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双十一不仅是消费者的节日,同时也是所有商家、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力量的一个大巡礼,我把它称之为商业的奥林匹克。
截至11月11日24点,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成交额超1682亿元人民币。全天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支付峰值达到25.6万笔/秒,全天物流订单达8.12亿,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战略后首次双十一。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各个环节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流动串联各个消费场景,包括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电脑、实体卖场及未来可实现的新通路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实体与虚拟零售供应链、交易交付链、服务链的全面融合,提供给消费者覆盖全渠道的无缝消费体验,以物流配送部分替代实体交付形式为特点的高效普惠型泛零售业态。“新零售核心是重构,产生全新的商业业态。不是简单现有的零售场景和业态的相加。”阿里研究院副院长杨健如是说。
(阿里巴巴CEO张勇《双11是商业的奥林匹克》节选)
材料二:
美国彭博新闻社12日报道称,中国最大购物节销售额再创纪录,藐视了该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节奏,并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更远地抛在身后。“双11”显然已成为世界性的购物节。
曾在高盛工作的阿里巴巴国际发展部成员埃文斯对法国《世界报》表示,今年阿里有14万卖家,其中6万在海外。《首尔经济》称,实现全球化购物和销售模式,也是促使阿里营业额猛增的重大因素。去年加入“双11”促销活动的海外品牌仅为1.1万多家,在一年间猛增近5倍。今年“光棍节”最畅销的海外商品分别是澳大利亚的保健品、德国奶粉、日本尿不湿等。可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品质保障的保健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推进,对于育婴产品的购买需求也呈增长趋势。
(环球时报《“双11”已成世界性购物节》节选)
材料三:
这样一场购物狂欢对交易、支付体系是一场大考。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回忆,双11早期,支付宝交易号只有16位,目前升级为28位。这次升位,不仅是交易承载量的简单扩容,更是“质”的飞跃,交易号开始承载技术迭代、服务器部署、服务业态等多维信息,以适应飞速增长的未来。今年天猫双11期间,25.6万笔/秒的支付峰值再创世界新纪录,4200万次/秒的数据库处理峰值,则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数据库跃升至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青年网《新零售元年接受双十一检阅 线上线下打造共赢机制》节选)
材料四:
不管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还是消费者跟卖家的交互方式,零售的本质依然是体验和效率。让包裹快速安全地送达顾客手中,才是给顾客一个完整的好的消费体验。电商狂欢盛宴如今已经演变成物流快递业的“大考”。所以各大电商也开始注重物流服务的建设。阿里的菜鸟、京东、苏宁三家都采用了智慧物流的理念,充分运用高科技,投入使用更多的无人仓、全自动化管理。物流的比拼,也是科技的比拼,这可能是“双十一”除了低价之外最大的看点。
(钱江晚报《新零售模式下传统快递还能走多远》节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双十一”是对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首次检阅,1682亿的天猫销售纪录验证了该战略的可行性;
B.“双十一”的支付宝交易号从16位升至28位,这既是网络交易量增长的体现,也是技术发展更迭的结果;
C.双十一购物节已成为全球的购物狂欢节,电商平台利用这个机会把国货推向更多的国外消费者,从而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D.电商购物节的比拼也是物流快递业的比拼,快递业不革新就将降低电商的竞争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基于今年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策略的实施,是新零售战略的胜利。
B.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及越来越强的购买力,使得我们购物节的火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因此“双十一”将美国的“黑五”等购物节抛在了身后。
C.双十一购物节的成功,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经济的澎湃活力,也从另一面证实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强大实力。
D.这四则材料于不同的媒体,他们剖析了“双十一”购物节的各个方面,这也从侧面说明“双十一”是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2017“双十一”购物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小题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在根本意义上,是形、音的合一。
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D.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西方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汉字的“字”也是在“文”之后产生的,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