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小题2】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2: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空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十一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十七窟中近千年。十七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四十八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十二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前景的隐隐担忧。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小题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难逃一死的金匠
邢庆杰
柳四爷一看这满桌子黄澄澄的金子,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不由得心里一阵悲凉:自己刚刚四十过五,怎么就摊上了这档子事呢?
柳四爷是今天一大早被几个小匪从被窝里掳来的,说是给他们卧虎山大当家“下山虎”干点儿活去。柳四爷是当地有名的金匠,他原以为,土匪让他上山,无非是给女人打个钗呀坠呀项链呀,或给匪崽子打个项圈金锁什么的,他做梦也想不到,摆到面前的,竟是这么一大堆的黄金。这些黄金全是成品,除了女人孩子佩戴的金首饰外,还有金佛、金香炉、金碗等等,五花八门,一看就不是正路上来的。
柳四爷开始磨磨蹭蹭地支炉、起火、熔金。他明白,金条打完之日,就是自己离开人世之时。金匠行里,只要谁接了大活儿,在世的日子就要按天数了,活儿干完,人必死无疑。这是金匠行不成文的百年魔咒,已经被很多同行前辈验证过多次了。柳四爷的父亲,是给县衙门接走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已经年近六十。柳老爷子在县衙待了七天后,就被送了回来。接走的是活生生的人,送回来的,却是一具僵硬的尸体,说是中毒身亡。当然,和尸体一同被送回来的,还有一份厚礼。
“下山虎”每天都要来柳四爷干活的山洞里看几眼,见柳四爷干得很慢,也不催促,临走说一句,你尽管慢慢干,咱不急。
尽管柳四爷干得很慢,但到了第十五天,还是把金条全部打成了。几百根金光闪闪的条子整齐地码在石桌子上,煞是灿烂。
“下山虎”看了看这些金条,又看了看柳四爷,笑了,柳四爷,真是名不虚传哪!来人!
柳四爷的脸当即就白了。
却见一个小匪,手托着一个木头托盘呈了上来,托盘上面平展展地铺着一块红布,红布上面摞着高高的两摞子大洋,足有一百块。
柳四爷疑惑又胆怯地看了“下山虎”一眼,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敢接。
“下山虎”亲自用红布把那大洋包了,递给柳四爷,并笑道,柳四爷活儿干得地道,咱这当土匪的也讲究讲究,一点儿小意思,请笑纳吧。
柳四爷迟疑地将大洋接了,仍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颤颤地叫了一声: “大当家,我……”
“下山虎”微微一愣,很快就明白了,哈哈大笑道: “柳四爷是吓坏了吧,咱这里没那些丧良心的破烂规矩,山下的有钱人,无论官商,都有见不得人的鬼勾当,怕露馅儿,咱是土匪,咱连官兵都不怕,难道还怕有人听了信儿上山来抢咱的金条不成!”言罢,仰天一阵狂笑。
柳四爷这才明白自己确确实实是捡了条命,当即谢过“下山虎”,就急匆匆地往山下奔去。
下了山,在进镇子的路口,正遇上同村赶脚的陈二狗。柳四爷说,陈二狗,快扶我上驴。
陈二狗一边将柳四爷扶上自己的毛驴,一边说,唉,柳四爷今儿怎么豁出去了,舍得雇驴了?
柳四爷说,少说没用的,快送我回家。说完,就双手捂胸,趴在了驴背上。
陈二狗见事儿不妙,以为他病了,就紧抽了几鞭子,小毛驴嘚嘚地快跑起来,不消一刻,将柳四爷送到了家。
柳四爷进门一看,院子里正有人给一口棺材上漆,而他的女人孩子,都已经披麻戴孝了。
众人见了他,先是一惊,后都纷纷围上来问,四爷,你竟回来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
柳四爷双手分开众人,进了屋,往炕上一躺就对女人说,快把人都赶走,关门落锁。等屋子里就剩下自家人时,柳四爷黯然说,我以为这一去必死无疑了,谁知,那“下山虎”竟放了我。
女人和孩子们围在他面前,都一脸的惊喜。
柳四爷叹一口气,眼泪便下来了。他哽咽着说,可是,我还是没命活,我、我不该在最后的一天,吞了一大块黄金呀——
言罢,口中狂喷鲜血,气绝而亡。
这时,屋门发出一声巨响,闯进来四个持短枪的小匪,为首一人走上前来,对女人说,奉大当家之命,一来吊唁,二来取回山上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柳四爷一看这满桌子黄澄澄的金子,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来吸引读者。
B.“下山虎”每天都要来柳四爷干活的山洞里看几眼,主要是担心柳四爷在打金条时偷藏自己的金子。
C.柳四爷在听到“下山虎”的一声“来人!”后脸当即就白了,是因为他以为金匠行的百年魔咒就要应验了。
D.小说以“下山虎”派小匪下山取走金条结尾,有力地嘲讽了柳四爷吞金的行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小题2】小说画横线处交代金匠行不成文的百年魔咒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为“言罢,口中狂喷鲜血,气绝而亡”这一情节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说说伏笔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儿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找个老伴儿,如果钱不够花,他们会每月补贴些美元。
他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儿了。于是他买好晨练的行头,就一头扎进那些晨练的老人团体,有滋有味儿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他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她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他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儿媚。
答话的时候,她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胸部凸得很高。他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他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人家聊聊,一时竟找不到。
突然,他看见她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每颗都很圆,珠子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在职时,他是专门经手珍珠翡翠类东西的,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满洲源流考》说东珠出自混同江等河中。这串珍珠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留传下来的,那么老太太应是名门之后了。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三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他有好话题了,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她脸红了,说:“瞧,你看到哪儿去了?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
他这一刻也为她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们。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
她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他的心都醉了。
他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熬上三天,把那串珠子泡好、洗净、揉亮了,接下来该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笼屉中,盖上盖子。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文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他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他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她。她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头微微扬起,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
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她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他说:“好。”
他看着她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她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她也没有来。
他向人打听她住在哪个社区,人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她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处而去。
他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他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阙云退休前在公家的文物商店工作,对珍珠翡翠可谓行家里手,在认识西门珠后梦想借助自己的特长成就黄昏恋,没想却被骗了。
B.西门珠时尚貌美,热情大方,调皮有趣,并且有点儿媚,这让北阙云很是激动,以至他在与她的谈话中明显表示出对她的爱意。
C.西门珠脖子上戴着的珠子是野生东珠,价值不菲,但她却佩戴外出,高调暴露,实际上她是出身名门,生活奢靡。
D.小说通过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塑造西门珠这一人物形象,又用一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北阙云愈合珍珠胎柳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专业特长。
【小题2】小说中的北阙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这一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筌

(1)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6)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7)强就当了经理。

(8)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9)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10)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1)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2)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3)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4)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5)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6)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7)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8)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9)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20)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21)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第(6)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8)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良心”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强的经历,由于缺少对强的外貌和心理描写,所以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B.小说共有两处对比,即本家哥和强对比以及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强对比。
C.外商迟疑是因为怕“吃了人家的嘴软”,后来看到晚餐简单,就高兴地签了合同。
D.小说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语言朴素,对话简洁,不用引号,使得行文明快紧凑。
【小题4】根据第(12)段——(18)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小题5】小说题目“高等教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
安于途中
  ①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②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③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④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⑤其实,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⑥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于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⑦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因为生活并不是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不断地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⑧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徒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⑨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选自《散文百家》内容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后,应当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安于途中”?
【小题2】本文否定了对生命的哪些看法?(分条写出)
【小题3】在⑥段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请回答“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4】18. 从全文看,第⑦段中“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一句话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