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则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的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的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的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差别不大。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12:3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曲靖市沿江麒麟水乡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重点打造东以麒麟生态园为主的花卉旅游区,西以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服务区,北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红酒庄乡村休闱旅游区,南以三木东屿南岸生态园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中以风情岛为主的水上娱乐、垂钓旅游区。麒麟水乡旅游项目是一个以展现沿江水资源和水文化为主题,突出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休闲、美食、蜈乐、健身、科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麒麟水乡建设项目的建成将为曲靖市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2018年,盛夏时节,麒麟水乡,千亩荷花,绽放醉人,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赏花游览。麒麟水乡位于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占地近5000亩。目前已建成包括水上航道、生态驳岸、荷花观赏区、人行栈道、电瓶车道、观景亭、生态公厕、旅游标识、外环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地市民喜爱的休闲公园。
(摘自《云南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巳成为我国掖游授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授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然而,有些地方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組织化程度低;有的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題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摘自《中新网》)
材料四: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c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 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举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摘自《新浪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近80%,这和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相当接近。
B.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这对研究乡村旅游经济有很大帮助。
C.由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既然2016年增长率为91%,那么2017年增长率肯定高于2016年。
D.根据材料,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是乡土文化特色不够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但某些地方存在挤占农民利益的问题。
B.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出现排斥农民主体地位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权益。
C.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这启发我们中国,要一味去模仿西方。
D.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当地文化,保存人们对家乡、乡村的热爱与回忆。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敖攀琴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体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洋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粵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 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鲸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域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域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 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 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 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 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 的自信。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进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文化具有地域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孕育地与发源地均是沿海地区。
B.文化威胁是指主流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侵蚀或破坏,影响世界文化多样性。
C.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文化的繁荣,更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
D.中国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在对比中给文化安全下定义,重点阐释异质文化利弊。
B.文章论述的目的是国家应该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繁荣海洋经济。
C.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海洋文化作了具体阐述。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差异,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特色。
B.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与异域异质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有利的条件。
C.海洋文化产业薄弱对国家文化传播有负面影响,我国必须加强海洋战略。
D.经济与文化呈互补关系,海洋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不过,文学经典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永久地成为经典,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时候,意识形态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我们不能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实际上,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真的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使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清代产生的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如《平山冷燕》《玉娇梨》等,这些作品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密切的联系,李泽厚认为:“作者李煜怀着一种悔罪的心情企望着出世的‘彻悟’和‘解脱',但同时却又恋恋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间的欢乐与幸福,作者痛苦、烦恼、悔恨,而完全没有出路。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此言得之。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狭小,就算是一部长期被列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也可能经不起意识形态风暴的摧残而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我们面对的作品思想意义比较开阔,可供挖掘的东西很深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那么,虽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从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由于《红楼梦》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总之,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对于文学经典建建构的巨大作用,但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由于忽略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
(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而意识形态就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B.除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作品内部要素也就是艺术价值和言说空间,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C.不能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水准和价值,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也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D.相比于清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没有成为经典,而《红楼梦》被建构为经典,这证明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不是决定性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品艺术价值除了艺术水准和引起共鸣等之外,还包括考虑某些作品是否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B.李煜的词被列入文学经典,主要得益于词作触及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关系。
C.文学作品本身思想意义是否开阔,可供挖据的东西是否深厚,这也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作品内部因素。
D.《红楼梦》具有广阔的言说空间,即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也难以影响其经典的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文本节选的论述逻辑看,除了作品内部要素外,应当还有作品外部要素。
B.李煜作品中出现痛苦、烦恼、悔恨等个人情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C.“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等现象的出现,证明了文学经典在思想意义的开阔性以及意蕴的丰厚性。
D.从全文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比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重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寿彝的通史情缘
曹小文
白寿彝(1909-2000)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通史编纂领域建树颇丰。近代以来,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众多中国史家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巨制——《中国通史》将这一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62年,白寿彝先生参加了巴基斯坦举办的国际史学大会。国际友人向中国代表表达了希望看到新中国史学家编写的历史著作的心声。作为历史学家,他深受感动和鼓舞,决意要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撰写一部中国通史。197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相关部门曾两次组织写作班子,但都没有成功。此时,白寿彝撰写中国通史的信念依旧坚定不移:“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长这么丰富的历史,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简单的几本小书,这跟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相称。”白先生将撰写中国通史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1974年,白寿彝再次访问巴基斯坦,国际学者纷纷打听中国历史新著情况。白先生无言以对,心里很难过。虽然距离上次访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中国仍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拿出新成果来。
1975年,当客观形势稍有好转时,白寿彝便立即开始着手 实施酝酿已久的中国通史编撰计划。他首先组织力量写出了200多万字的中型中国通史草稿。由于“题无特色,文无新意”,没有统稿基础,不得不放弃。
白寿彝从1977年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小型中国通史。1979年,他将30万字的《中国通史纲要》交付出版社。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总数逾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等多个语种版本问世,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完成出版后,白寿彝就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而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一个学者已经走过了70年的人生道路,还能实现编撰《中国通史》这个夙愿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白寿彝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说出了一句平实却也极不平凡的话:“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这句话既充分显示出白先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同时也是超越一般学术观点的一种治学精神和文化境界。使用尽可能完美的体裁来编撰一部贯通古今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是白寿彝多年来的心愿,他把这视作一个历史学家的神圣使命,是生命的支撑架。
20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而言,却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1979年,年届古稀的白寿彝雄心勃勃,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笑声朗朗,全无老年人的暮气。但1400万字书稿的修改与审定,以及纷繁复杂到常人无法想象的组织协调工作,耗去了他整整20年的光阴。
1999年,当人们欢欣鼓舞聚集在北京庆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和《中国通史》全部出版之际,他却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位睿智的老人,为了编纂这部巨著已罄尽了所有。
在《中国通史》长达20年的编撰过程中,仅主编就有20多位,作者达500位之多,而一个耄耋老人毫无怨言地承担下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1975年,白寿彝提出编撰《中国通史》的倡议,得到了众多响应,到1983年《中国通史》编纂课题被定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整整八年,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完全靠着白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开展工作。
白寿彝不放弃任何机会孜孜不倦地工作,包括四次住院手术和去北戴河疗养的日子。他每次都把病房当作工作室,资料书稿堆满了整个房间。在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完全通过思维能力组织文稿的写作和审定。在审稿过程中,白先生非常认真,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
就这样,白寿彝坚持将1400万字的书稿审阅、修改完成。1999年3月,由他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戴逸先生说:“这是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这是白老心血所萃,是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是他献给本世纪的珍贵礼物。”
(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中国通史》众多的主编和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白寿彝相交多年的挚友,如考古学家苏秉琦,甲骨文专家胡厚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语言学家季羡林,历史学家周一良、何兹全、韩儒林、史念海、王毓铨、陈旭麓、韩国磐、陈光崇等等。著名史学家侯外庐担任全书编撰工作的顾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白寿彝说:“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这句话体现出他对编撰《中国通史》这一事业的热爱和珍惜,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学术品格和追求。
B.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发行量大,并有多种语言的译本,美国有些州甚至还将其作为学校的教材。
C.由于“题无特色,文无新意”,没有统稿基础,白寿彝最终不情愿地放弃了在1975年曾组织力量写出的200多万字的小型中国通史草稿。
D.在本文中,作者巧妙使用排比、夸张、假设论证等手法,使文章达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E. 文章结尾,作者直接引用戴逸先生高度评价《中国通史》的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进一步展现出白寿彝的贡献。
【小题2】白寿彝执意编撰《中国通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有人说白寿彝先生的编纂工作是靠着他的个人魅力和个人学术威望展开的,文中体现了他的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米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瞎伯的。然后,从古井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 但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瞎伯跟黑牛讲了那么多关于善卷的故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跟善卷差不多,他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人。
C.因为瞎伯见过那口古井,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导盲棍点了一个地方,黑牛在那里打出了甘甜的井水。
D.瞎伯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人挖了口井,大家都来给瞎伯道喜。当瞎伯要用自己的钱给大家买管子通水时,被大家拒绝了。
【小题2】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