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小题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8 01: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
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
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
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
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小题1】文章开篇句(划线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赏析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小题4】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小题5】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打倒我爸!”

⑴十年前,我妈因病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爸又悄然离世,当时我正拍摄《关东大先生》,为了不影响拍戏,我和家里人悄悄地把老人送走了,连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打招呼。此后,我经常梦见我爸,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匆忙送别他而心存愧疚。

⑵我小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太富裕。家里费了两年的劲攒了两百多块钱,结果让我跟同学摔跤的时候,一个“大别子”给“别”没了。为了这个价值昂贵的“大别子”,我爸怎么想怎么生气,拎着一个笤帚疙瘩就追我。可我百分之二百的委屈。因为这个事儿它不怨我。同学跟我摔跤的时候,他不按套路整,我本来已经把他摔倒了,可是他不撒手,拽着我的胳膊,直到把我也拽倒为止。结果我倒在地上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压在了他的身上。大夫说我把他的锁骨压骨裂了,可这是他玩赖整的呀。我爸不管青红皂白,把我撵得满街跑。那天,我断定:我爸肯定不是亲的!

⑶那个时代流行写标语,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某墙上有什么标语。我决定也写一条标语批评一下我爸。我在学校捡了一根粉笔头,在胡同里找了个僻静的墙角,义愤填膺地准备写。本来打算写“打倒范承业!”转念一想,这样写容易暴露目标,灵机一动,我在墙上奋笔疾书:“打倒我爸!”

⑷我爸一如既往地上班下班,对反动标语无动于衷。没有成果我是绝不甘心的,一计不成我就琢磨第二计。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皮鞋厂,在这个鞋厂的仓库里堆着很多木头轴子,木头轴子上面一般卷着很多皮料。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于是我选了一个傍晚,悄悄地溜进了这家皮鞋厂的仓库,躲在木头轴子里,幸灾乐祸地期待着“第二次革命”的成功。

⑸正是深秋季节,东北的深秋已经很冷了,没多久我就冻得浑身发抖。成功的前提在于坚持,但是寒冷还是难以抵挡……

⑹鞋厂旁边有一个小杂货店,24小时营业,门口吊着一个白炽灯泡。那一晚上,我一会儿进一趟杂货店,店里的服务员看着我直犯嘀咕:“你不买东西,大半夜了,总在我这捣腾门干什么?”其实,我进杂货店是看“点”来了。杂货店的墙上挂了一个钟,我盼望着这个挂钟的指针快点走,好扩大我的胜利成果。为了对战局的情况了如指掌,我悄悄地跑回家去,从后窗户向屋里看。

⑺屋里空落落地只有我妈一个人,我看见她坐在炕上正在抹眼泪。我爸、我哥还有我姐都没在屋,估计是找我去了。看来,情况比较理想,我原路返回。我正独自走在铁道下面的枕木上,忽然,一个黑影向我走来,这个人可能是我爸,想到这儿我撒腿想跑,对方问了一句话,我一下子站住了。

⑻“是小伟不?”

⑼那是地地道道的爸爸的声音,我犹豫了一下,低低地说了声:“是。”我爸没吭声,却“哇”地哭了出来。我长到十一岁,没听见爸爸这样哭过,接着我也哭了,很奇怪,我心里顿时浮出一阵温暖:这人不是后爸,确实是我亲爸……

⑽长大以后,每逢大事儿总喜欢跟我爸唠扯。记得在我接到了何老师写的小品《拜年》时,发现乡长这个人物比较单薄,就那么几句词,想再争取。爸爸看了剧本,说:“别在词上争了,词少肯定有词少的道理,还是把人物演好吧。”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他们单位分鱼的事儿。他说他们工会一共十几个人,年底分鱼不像分别的,鱼有大有小,不容易平均。每到这时候,他都让别人先去挑,结果,剩下的往往不是最小的那一条。

⑾爸说:“你做事儿先让别人舒服,结果你也挺舒服……”

⑿老实说,当时我对我爸的话不太理解,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儿,看了一些书,我才忽然发现,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

【小题1】分析第(3)段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2】第(5)段为什么要叙述东北深秋的寒冷?
【小题3】第(9)段中写道“我犹豫了一下”,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的“犹豫”中包含了哪些可能的情感?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在叙述作者对父亲“报复”的时候成功描摹出孩童不懂事的心态,让人忍俊不禁。
B.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子心切、不善表达,又多多少少有些刚愎自用的父亲形象。
C.父亲之所以在找我时“‘哇’地哭了出来”是因为他为错怪我羞于承认而心怀愧疚。
D.父亲晚年对我的教诲颇得老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三昧。
E.虽然文章中心是写父亲对作者的爱,其实作者对父亲的爱也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出来。
F.作者是倔强的,而作者父亲的父爱就更因为能包容作者的这种倔强而更加伟大。
【小题5】第(12)段写道“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请结合《诸子喻山水》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老子之味道”。
【小题6】阅读本文,那股浓浓的父子深情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合欢树》中作者和他母亲间的深情。结合文意,请从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评析两文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2018
杨丹旭
什么字最能代表2018?中国网民近日推举了一个上“穷”下“丑”的“汉字”,读音为“qiou”,仔细看里面还有一个“土”字。这个“汉字”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单,被中国网民热烈转发。
岁末盘点,很多使用汉字的地区都会选出一个反映全年焦点的年度汉字,言简意赅地概括即将过去的一年。在中国,这件事通常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网操办,每年选出两个汉字分别总结国内和国外的一年。去年官方选出的国内年度汉字为“享”(代表共享), 国际年度汉字为“智”(代表人工智能)。今年的官选汉字还未出炉,“qiou” 字就已经刷屏互联网。有语言文字专家对此严厉批驳,称这是网民胡编乱造的“恶搞字”,“严重玷污年度汉字评选的权威性”。
虽然不如官方选出的年度汉字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民间智慧自创的“汉字”引发那么大的共鸣,说明它在普通人中有一定代表性,能投射出人们对当下世态和对过去一年最直观的感受。
所以,中国人的2018真的又穷又丑又土?
先说说“穷”。回想这一年,中国经济确实少了点热气腾腾的蓬勃感。尽管增速放缓最终可能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但股市每况愈下、物价蒸蒸日上、P2P频频爆仓、民营企业债务困境,这些负面的气氛多少让人感到一种压抑感。到年底再一算,花红少了、股市亏了钱、明年的加薪不乐观,哭穷的人自然一大片。
但话说回来,虽然中国还是存在庞大的贫穷群体,但哭穷的也不一定真穷,一边:哭喊“穷到吃土”,一边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游也是大有人在。有人开玩笑说,哭穷在中国是一种潮流,只要有炫富党,总少不了哭穷族。哭穷的背后往往是人们对生活:压力的焦虑,这其中有经济世道不景的现实诱发,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及格线已发生巨大变化,大家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再来看看“丑”和“土”。2018年的中国的确给这两个字赋予了新的定义,有一种“丑着、土着就潮起来”的魔幻感。今年上半年,网络综艺《创造101》在满屏“白美瘦”的娱乐圈捧红了一名“黑土壮”的90后女生,在中国社交媒体掀起了一阵“审丑潮”。中国短视频直播平台今年更是吹起了一阵“土味风”,乡镇青年把乡土生活搬上互联网,创造“土味情话”“土味文化” “土味营销” ,瞬间让“土”变成了新时尚。
“审丑”和“土味”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给中国乡镇青年带去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社会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让外界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中国。另一方面,这当中也看得出许多中国人对标榜“白富美”和“高富帅”的社会文化感到疲累,开始向往接近自我和不再矫揉造作的真实感。
“qiou” 字的诞生是网民自娱自乐的创造,做不到全面、严谨、科学地概括中国人的2018,但不得不说,这个“恶搞宇”的背后多少还是有一抹真实的中国。
(选自《联合早报》2018年12月5日)
【小题1】本文从民间自创的“恶搞字”出发,对中国人2018的“又穷又丑又土”做了怎样的解读?请分条概括。
【小题2】专家和本文作者对待网民推举的2018年度汉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立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常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注】①阿尔贝·加缪:1913生于阿尔及利亚,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质疑,历史证明了加缪是正确的。②阿尔及利亚战争: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昔日的战友:指萨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缪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因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B.加缪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满含着热情介入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和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
C.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是他文学创作的永恒的文化背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D.加缪与萨特政府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一为对待斯大林的态度意见相左,二为对待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的态度不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使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叙写了主人公默尔索永远推着石头上山,对待世事无动于衷。这篇小说叙述冷静克制,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生活不是无望的,荒诞虽始终多于幸福,但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身份极为尴尬,最终被认为是阻挠和平的帮凶。
E. 加缪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思想,那时双方均无法认同。后来加缪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现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加缪是被“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满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生态人格超越传统人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珍惜的道德品质,赋予它们崭新的内容和气质。同时,生态人格是由拓展与超越传统伦理的环境伦理来涵育和教化的,环境伦理不仅需要借由调节、导向、教育、辩护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功能来实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而且需要通过提高和改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生态人格正是在环境伦理的这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质的。

最后,生态人格体现了对“臻美”的深刻体悟,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和其万象,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才能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美感的树立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人格是与生态文明观念相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的塑造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B.生态人格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具有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
C.生态人格是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体,它是在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D.生态人格具有生态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即人格的尊严、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实现的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就具有了生态人格。
B.人类有享用自然的权利,但也有改造自然、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的义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C.人类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使自然难以持续发展。
D.传统人格的视野局限在人类自身的范围,生态人格的关注范围大大扩大了,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状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纠正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片面认识,使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文章引用马克思“人靠自然界生活”的话,是为了更好地更有力地论证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这一观点。
C.生态人格超越了传统人格,需要借助环境伦理的涵育和教化作用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要培养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就要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