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①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 ℃,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B.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C.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D.文章详细介绍了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目前来看,其他星球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去,还不知道。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与下文月球、火星、金星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B.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情况,就是想表明人类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改造其他星球,所以只能生活在地球上。
C.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二是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但是第二条路不能实现,所以只有一条路可言。
D.文章重点描述火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与地球的状况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E. 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小题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10: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②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③“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⑤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就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⑥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响了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
B.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
C.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
D.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己”动机源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
B.“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情常理的。
C.“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
D.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
B.“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
C.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
D.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利己”需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个性主义与人性尊严
摩罗
①“个性解放”是五四时代的强音之一,虽然就整个时代而言,当时对“个性主义”的理解并不深刻,但少数代表人物(比如鲁迅)那里,无论是在理论表述上还是在人生实践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②但在后五四时代,个性主义的血脉渐渐消隐,也许这不难找到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内太缺乏个性主义的基因,社会的急剧动荡又不能为此提供温床。可是,在如此漫长的精神受难之后,尤其是经历了“文革”时代非人的折磨之后,文化学术界仍然对个性主义如此漠视,如此无动于衷,这叫人有点想不通。
③这里说“漠视”,也许有点夸张。实际上,在所谓新时期中,有不少学人涉及到了个性主义问题。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人之外,大家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使用,至多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追究,而没有把它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联系起来。如果“个性主义”只是我们用来描述异域文明、研究历史人物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作为我们的文化目标,如果它只是我们用来建设学术文化的一件材料,而不是作为我们的精神尺度的价值标准,那怎么能说我们拥有了个性“主义”呢?
④有人说,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个性主义。那么,个性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尊严意识。我们缺乏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根子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多少年来,任何别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唯有人不但不重要,而且是肮脏的,所以必须用别的东西来压倒人,讨伐人。有时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漠视人的态度,比如为了战争的胜利,或社会的稳定,或家庭的延续等。可这样时间一长,竟然培养起一种“瘾”,对人的恐惧成了我们的基本心态,摧毁人折磨人成了我们的嗜好。我们既然对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怀有敌意,自然也会仇恨这种属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于是,我们不但丧失了对于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尊重,还形成一种反人道反人性的文化气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要谈什么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似乎难免有点不着边际。
⑤可是,如果放弃了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人类还需要什么?还能拥有什么?我认为,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的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理性状态。
⑥张扬个性和捍卫尊严本来不应该成为思潮,因为它不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题,而是贯穿于一切时代的文化精神。我期待这样的思潮,只是为了借思潮的声势,来扫清一切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为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
(选自《悲悯情怀》,有删节)
【小题1】【小题2】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小题4】为什么我们难以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请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5】【小题6】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我期待这样的思潮”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年11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2013年3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 250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
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B.本文作者通过不多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少量的心理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
【小题3】【小题4】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的性格特点。
【小题5】【小题6】“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探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